APP下载

《大学》之道与为政之德

2016-08-01任松峰

党员干部之友 2016年5期
关键词:为政者之德仁政

□ 任松峰



《大学》之道与为政之德

□ 任松峰

在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大学》是必考的内容之一。这本书阐释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主张,被朱熹称为修身治人之纲目。孙中山先生也认为《大学》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是培养统治者的学问。

《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是《大学》的“三纲领”,也是《大学》之道的根本所在。在先秦儒家看来,《大学》的宗旨就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向新,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大学》形成的战国时代,思想重心从周代的“礼”逐渐转向孔子的“仁”。《大学》中所阐释的“修身”,反映的正是要把社会伦理的“礼”内化为人们内心的“仁心”和“仁爱”;而“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反映的是要把人们内心的这种“仁心”或“仁爱”外化为一种可见可感的治国之道与为政之策。对为政者来说,《大学》之道所强调的“明明德”,就是要使自己内在的德性不断彰显,逐渐培养起高尚的仁德;所强调的“做新民”,就是不断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去教化民众,使之除旧布新,逐渐提高道德素质,成为新人。当然,无论是“明明德”还是“做新民”,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一种“至善”的境界,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天下大治的目标。可以说,《大学》之道体现的是儒家“修己”与“安人”的一整套逻辑理念,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大学》之道强调的是为政者要“为政以德”,要重视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要施德政于人民。

《大学》中说:“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意思是说,君子首先注重修养德行,一个为官从政者有道德,人们才会去拥护他;否则,人们就会抛弃他。所以说,道德是根本性的东西,而财富是一些枝梢末节性的东西,必须要重德而轻财。《大学》中所强调的“为政以德”,实际上暗含着“以德修身”和“以德为政”的双重含义,体现的是“内德”与“外德”的统一。

为政者要修身立德。《大学》中谈论最多的就是“修身”的问题。如《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意思是说,上至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修身这一根本动摇了,家、国、天下都不可能治理好。实际上,在《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中,从“格物”到“修身”是由外至内的过程,从“修身”到“平天下”是由内及外的过程。可见,“修身”正处在“由外而内”与“由内而外”的转折点上,这也充分说明了修身的重要。对为政者来说,必须重视个人的修身立德。《大学》中强调说,“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兴起孝顺自己父母的风气;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也会形成尊敬长者之风;在上位的人悯恤孤幼,老百姓也同样不会背弃这一美德。可以说,为官者是老百姓效仿与学习的榜样,必须做到率先垂范。那么,为官从政者如何修身呢?其实,在《大学》中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修身立德之方法:一要“诚意”。如果意念不真诚,就会表现出不好的东西,即使自己刻意去掩藏,那也是掩藏不住的,迟早会被别人揭穿的。二要“正心”。《大学》中说,“修其身在正其心”。也就是说,要修身必须先要端正其心。《大学》中认为,愤怒、恐惧、偏好、忧虑等情绪都会影响到人内心之端正。如果心思不端正,内心被邪念所困扰,就会出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无味的情况。所以,为政者必须正心以修身。三要“慎独”。“慎独”是儒家极为重视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也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大学》中说,“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当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在没有社会规范约束和他人监督的情况下,做事情也要谨慎小心,不能肆无忌惮。

为政者要仁政爱民。中国古代的诸多统治者深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提出了许多重民、爱民、富民、教民的思想主张。《大学》中也告诫为政者要重民:“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认为为政者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因此而提出“为人君,止于仁”的要求。可以看出,《大学》反复告诫为政者要有仁爱之心,施行仁政、爱惜民力、以民为本。那么,为政者如何才能做到“仁政爱民”呢?《大学》告诫为政者:一方面,如果厌恶上司对自己的某种行为,那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自己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自己的某种行为,那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自己的上司;如果厌恶别人在你面前的某种行为,那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别人。换言之,为政者应该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道,对待人民要施行仁政。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义为利”的原则。义利问题是关系道德原则与经济利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重大关系问题。它不仅关乎社会的价值导向,而且影响国计民生,是儒家思想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为官从政者必须要面对和妥善处理的问题。那么,如何处理好义利关系呢?《大学》中明确提出为政者不能以聚敛财富为有利,而应该以追求仁义为有利。此外,《大学》中还举例:有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用养鸡养猪的方式赚钱了;丧祭能用得上冰的上大夫之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赚钱了;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卿士之家,就不要再用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用搜刮民财的家臣,还不如用监守自盗的家臣。可见,《大学》中强调的是为官者不能与民争利,而要让利于民,体现的也是一种仁政爱民的思想。总之,为政者必须坚持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以宽厚仁爱之心对待人民,施行仁义于人民,那么人民也一定会以忠义来对待君主。

对于儒家经典《大学》中所蕴含的丰富政德思想智慧,我们也应该辩证地吸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当前我国党政干部的政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要树立为政之德,弘扬“廉以洁己”的优秀传统,做到廉洁自律,以身率人。唐代的李世民在《贞观政要·君道》中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他认为,作为君主,必须要加强修身,自觉做到身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就明确提出县委书记要“带头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带头搞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带头抓班子带队伍,带头依法办事,带头廉洁自律,带头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带头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当然,这一要求,既是对县委书记提的,也是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的。具体来说,就是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坚持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坚持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自觉提升个人思想道德境界,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要树立为政之德,弘扬“慈以爱民”的优秀传统,做到权为民所用,不能以权谋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河南程氏文集》中说:“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忧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论述,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性质与宗旨决定了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要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水平。

读书即是立德。《大学》是一部立德的好书,值得我们用心去读。

(作者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猜你喜欢

为政者之德仁政
中国传统文化中政德建设的特点及现代启示
修之于身:为政者的成功基石
——老子论官德修养
伦理生活与形上超越
——亚里士多德arete概念的多重涵义及其内在张力
常修“四为”之德
孟子说仁德
长幼有序
“大学之道”对当代“为政之道”的启示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