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乌铜走银工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07-31王东方

关键词:装饰消费工艺

王东方

( 红河学院 美术学院,云南 蒙自661199 )

略谈乌铜走银工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东方

( 红河学院 美术学院,云南 蒙自661199 )

在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中,乌铜走银作为一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景泰蓝”并立的铜艺双绝)其发展却越来越力不从心;面对质优价廉的工业产品(工艺品),孤芳自赏使其高处不胜寒,不菲的原料、复杂的工艺所导致的超高售价也令其曲高和寡,而山寨文化的盛行几乎成了压弯了它的最后的一根稻草。本文通过对乌铜走银及其传承人的实地调研、访谈和分析,阐述了当下乌铜走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乌铜走银可持续发展的设想、建议和措施,以期能对乌铜走银及与其类似的工艺品的生存发展有所裨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工艺美术

2011年,“乌铜走银”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编号:VIII195),然而其处境并没有因为增加的光环而有很大改善。经过深入调查,笔者认为导致其处境不乐观的原因是因其在生产和经营中存在趋同化、疏离化和滞后性三大问题。

一.趋同化

(一)关于趋同化的解释

这里的“趋同”指的是趋向同一,具体来说就是指生产乌铜走银的作坊、厂家生产的乌铜走银器在造型、装饰、色彩、功能、材料、生产、消费甚至价格等方面日趋一致,没有各自的独特的风格品貌,社会辨识度低。

(二)趋同化的表现

1.造型、装饰的趋同

图1 李丛仲高颈山水人物壶

图2 袁昆林高颈山水人物壶

通过作者的实地调研,发现生产乌铜走银的作坊在乌铜走银的造型和装饰上非常雷同,造型上基本为文房四宝、烟具、香炉、茶具、酒具、摆件等;在装饰上除了常用的仿古纹饰外,基本上都采用能表达文人情趣、情操志向、富贵吉祥的人物山水、花鸟草虫、飞禽走兽、书法篆刻等。举一例:乌铜走银传承人李丛仲制作的乌铜走银壶(图1)和袁昆林制作的乌铜走银壶的对比(图2),无论壶的造型和装饰都出奇地一致。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总之,在乌铜走银的造型和装饰上当下的乌铜走银传承人存在严重的趋同性。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说这种趋同不利于乌铜走银的个性发展和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乌铜走银艺人只有“从审美的角度,从事物对于人类所具有的价值的角度看待和处理对象,才赋予艺术杰作以永恒的意义与价值。”

2.生产的趋同

鲍德里亚在其巨著《物的体系》中说:“消费是在具有某种程度的连贯性的话语中所呈现的所有物品和信息的真实总体性。因此,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可见,消费已经从对物的消费转化为对符号的消费。”这个概念对于在“他地”的消费者尤其适合,“他地”的消费者往往并不在乎工艺品本身的内涵甚至质量,他在乎的仅仅是商品是否符合他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关于工艺品的符号化想象。消费的符号化趋同最终也必将导致生产者对市场、消费的自适应并落实在生产中导致生产的趋同,乌铜走银也存在此问题,表现在为数不多的4、5家企业在产品的造型、图案、样式等多方面的同质化。

3.材料的趋同

目前,乌铜走银所用的材料在配方上已经透明化。凡是对乌铜稍有了解的人都能说出乌铜是由铜和金、银这三种主要元素冶炼出的合金。在掌握核心元素大体比例的前提下,通过足够多的实验,达到乌铜所应达到的“乌”对于乌铜走银生产作坊来说应该不是难以克服的障碍。也正因如此导致各家乌铜走银在材料上缺乏各自的特点,趋同化严重。

二.疏离化

(一)关于疏离化的解释

这里的“疏离”指的是乌铜走银传承人对于当下生活所采取的一种类似淡定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在对当下消费社会形态下大众消费群体的主动躲避、对材料创新的不思进取、对姊妹工艺的冷淡漠视以及对活在当下的叛逆逃避。

(二)疏离化的表现

1.对大众消费群体的疏离

从调查看,乌铜走银的生存主要靠买家下单,然后按照要求进行定做。当下的消费社会形态对它好像产生了例外,大众消费群体也对它敬而远之,事实上形成了两相望的态势。乌铜走银作为一种特殊的工艺品(既有艺术性又有技术性),从艺术性的角度考虑当然希望它保持一种高尚的立场而不被消费社会的大众化所消解,但是从市场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产量越来越少,越来越曲高和寡,技艺面临消亡。

2.对材料创新的疏离

著名的明宣德炉的色彩根据金属材料的不同可分为藏经色、棠梨色、朱红斑色、枣红色、琥珀色、茶色等多种色彩。乌铜走银自诞生到今天已经近300年的历史,但在色彩上仍然是单一的黑色,且不说它坚守传统的可贵,但是不是也有缺乏材料的创新的原因呢?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真理与谬误往往仅仅一步之遥。乌铜走银保持自己的单一往好的说是坚守传统,往坏的说就是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笔者认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是有其道理的。乌铜走银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适当拓展材料的范围,使之出现多种不同的色彩,丰富乌铜走银的产品系列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才是最理想的发展状态和愿景。

3.对姊妹工艺的疏离

在我国的工艺发展史中记载了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工艺类型,面对优秀的姊妹艺术乌铜走银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从作者的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目前乌铜走银对于其他优秀的姊妹艺术的借鉴较少,能发现到的也就是结合了银器的一些装饰。据了解,昆明斑铜厂已经采用乌铜走银的材料制作斑铜的装饰构件,但是遗憾的是始终未发现乌铜走银采用斑铜的材料作为装饰构件。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斑铜和乌铜的相互态度来看乌铜确实过于清高了,而事实上合理适当地吸收姊妹艺术的精髓为我所用不失为一种发展、改良乌铜走银的一种方法。

4.对当下生活的疏离

对当下生活的疏离实质是指乌铜走银传承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当下生活采取躲避的态度。具体来说:如乌铜走银的装饰纹样似乎陷在传统里出不来,图案装饰纹样与当下的生活几乎没任何关系;在造型上也是如此,一直固守那些传统的造型,难见具备时代特征的乌铜走银器之造型;对于当下的主流市场,也没有主动地追求,似乎对于当雇佣工为别人“定制”的现状较为满意。总之,乌铜走银及其传人对于当下的生活是有比较疏离的。

三.滞后性

(一)关于滞后性的解释

此处的滞后性指的是对社会消费形态发展变化、消费群体变化、市场定位、产权保护等的认知不够。

(二)对社会发展的认知滞后

1.消费社会形态下的抉择——复制和“定制”

通过调查发现乌铜走银传承人对于今天的社会形态认识不清,似乎并不懂得生产社会与消费社会的区别,也不知当下的社会属于哪个社会发展阶段。消费社会的一个特征是物质极大地丰富,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在科技的支撑下产品“复制”效率大大提高。“复制”已经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大众消费社会形态的另外两个特征是:规模化、标准化。本雅明在其名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说:“艺术品从来都是可以复制的。所有人做之物皆能够被人模仿。” 工业化、机械化为大规模复制提供了技术基础。

乌铜走银传承人必须对于当下的消费社会形态有清醒的了解,复制还是定制也不是绝对分离的,除非乌铜走银能全部机械化否则即使是复制也会因工匠的制作习惯、力量、技能高低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水平;即使是定制也不可能做到每一件器物都一模一样,同一个艺人也会因情绪、力度的变化而制作出有细微差别的器物。因此,除非完全自动化的工业大生产完全不用担心复制的乌铜走银器的艺术性,乌铜走银的难点还在于规模的适当扩大,生产量的逐步提高。如何改造材料使之成本大大降低但效果又和乌铜走银效果相近则是扩大生产关键中的关键。没有材料的改造就没有乌铜走银的规模化生产。

2.消费群体的界定——高端、小资和大众

一种工艺品的兴亡与其消费群体密切相关,工艺品的生产、制作始终遵循“生活性”的特征,因为生活是工艺品的“场域”。当下,乌铜走银的消费群体已经不是其诞生期或者民国时期当然更不是战乱时期的情境了,今天的消费群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第一,高端消费群体的形成;国力的发展,改革的深入,使得中国产生了数量可观的亿万级富豪。第二,小资阶层的兴起。在今天的中国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月薪过万者大有人在,这从大城市的小资们排队购买苹果手机,中国已经成为除美国外苹果最大的海外市场就可以看出中国小资的购买力不容小觑。最后一个群体就是一般大众了,这也是乌铜走银最难攻克的消费群体。乌铜走银材料的昂贵、工艺的复杂、价格的高不可攀阻碍着它向一般大众靠近。要占领大众市场就必须在原材料、工艺、价格上进行改变使之能让大众接受。大众需要的并不一定是真正的乌铜走银而是只要有乌铜走银的外在特征就可以了,而这些通过科学的配方和合理的加工应该是能做到的。总之,当下的乌铜走银传承人对于消费群体的认知存在一定的滞后,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要针对上述三大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作产品。

(三)对现代产业发展的认知滞后

2007年11月新华社发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解读十七大报告。该文对“什么是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初步的回答:“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 现代产业的发展涉及市场的定位、产权的保护、企业创新精神、生产效率、解放思想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每一个环节的认识滞后都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1.市场定位认识滞后

由于历史的传统,昂贵的材料、复杂的工艺等原因使得乌铜走银的传承人多数认为乌铜走银的市场面向的是少数精英人士。这种思想定位导致乌铜走银销路狭窄,市场萎缩,生存处境艰难。定位的不准也体现在造型、装饰上过于传统,缺乏创新。由于市场定位不明确,导致个别乌铜走银工艺品无人问津、一直闲置;有的又供不应求、洛阳纸贵。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明确市场的定位。

2.产权保护认识滞后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各乌铜走银传承人对于企业的商标已懂得保护但具体的造型、装饰设计以及配方的保密专利注意较少,设计产权保护意识很不强烈,如“金李记”做出的一个造型在另一家也能见到,当然它们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但相互抄袭的嫌疑也难以避免。作为硕果仅存的乌铜走银继承人其所设计的每一件具有影响力的乌铜走银作品都是乌铜走银企业的品牌代言,但如果一件创新的设计作品出现大量的仿品,那么它对这个企业的代表性将受到质疑,甚至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加强乌铜走银在造型、装饰设计以及配方的保密专利等方面的保护对乌铜走银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造型、装饰、材料的创新认识滞后

在对乌铜走银的调研中发现,虽然各乌铜走银作坊在作品设计中融入了许多现代文化元素,但绝大多数仍然处于被动改变的状态,其实质仍然属于应客户要求而进行的定制产品,也就是说这些改变本质上是被动的,主动的一方是订购者,乌铜走银的制作者本身仍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各乌铜走银作坊所做乌铜走银制品在造型、装饰和材料上仍然套用前人的东西。借鉴其它工艺美术的形态,创作出属于自己独有的造型者非常少,造成乌铜走银作坊数量虽然有5个,但看了5个感觉像看了1个,雷同性太强,创新性太少。创新力度不够导致了乌铜走银产品缺乏各自的特色,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四)生产效率问题

按照传承人自己的说法,一件难度中等的乌铜走银器物需要消耗一个熟练师傅一个月的时间。这样的效率可能由于乌铜走银工艺的复杂性所致,但市场不会管你的工艺有多么复杂的,它只要求你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它所需要的商品。因此,能否仔细思考找出除了工艺复杂外的其他使工作效率降低的原因呢。如设计的效率能否提高(比如可以考虑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能更合理?技巧能否再熟练一些?能否运用机械设备提高效率等(一些不必要的手工作业可以用机械取代)?

(五)思想保守问题

古人云:文人相轻。其实何止是文人,手工艺人由于存在直接竞争,事关生存大事就不仅仅是“轻”了,已经到“防”的地步;对外的“防”甚至演化到“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媳妇不传女儿”的极端程度。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各传承人之间、传承人对于外界对乌铜走银的好奇以及想了解的愿望仍然有很强的戒心,如不能进去参观他们制作的过程、婉拒考察作坊;另一方面,传承人之间标榜自己、贬低他人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这些都是乌铜走银传承人门户偏见严重、思想不够开放的表现。注重产权的保护并非是把它包起来不让人看,更非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乌铜走银各传承人应该使自己的心胸更加开阔一些,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和学习;思想更加灵活一些,以热情、坦诚、开放的心态对待前来参观考察的各界人士并和他们精诚合作、齐心协力共同促进乌铜走银的健康发展。

四.乌铜走银发展之建议

一般的民间工艺的保护和发展,是先保护后发展,但乌铜走银情况颇为特殊,其知名度、销量与其昂贵价格不相符,因此笔者赞同昆明金李记乌铜走银作坊的做法——先发展起来,再谈保护,否则即使保护起来了也未必能发展。另外乌铜走银与其它民族民间工艺不同的是,其材料昂贵涉及到金银等贵金属,因此乌铜走银的发展也应该对材料的创新加以关注,已找到能替代金银的金属元素降低其高昂的原料成本(采访中李从仲表示已经在研究替代金属的问题并有一定的进展)。另外针对前述乌铜走银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供乌铜走银的相关人士参考。

(一)注重宣传

著名学者费瑟斯通曾说:“媒介人和文化专家的产生,促使消费社会的增长具有深远的动力。他们有能力对普遍的消费观念予以推广和质疑,能够使快感与欲望,纵欲、浪费、失序等多种消费影像流通起来,并将其推行开来。”可见当今社会宣传对于商品的重要性。

1.宣传的关键支撑

要发展就要搞宣传,宣传的关键支撑有二:一是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方面乌铜走银成功申请国家级文化遗产已经表明了政府高层的支持;二是自身的努力,这方面通过实地访谈、参观、考察五个规模较大的乌铜走银生产基地亦有所了解,所有传承人都迫切希望乌铜走银能发展壮大,也都在积极努力进行着各种工作。

2.宣传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鉴于乌铜走银的特殊性,宣传于其就有很大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网络宣传、展示平台;二是建立实体展示场所;三是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如淘宝等;四是积极参加各种级别的工艺美术展览、比赛等;五是积极融入云南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以旅游带动宣传,如免费赠送宣传册、光碟等。

(二)注重人才

1.21世纪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之争

21世纪的竞争最重要的是什么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据美国肯·布兰佳公司调查结果表明在美国多达85%的公司认为“经济形势问题”是当前最严重的挑战之一;在中国84%的企业把“经济形势问题”和“竞争压力”并列为严峻挑战。而解决二者最好的药方是拥有好的人才。肯·布兰佳公司的顾问团队提出:“领导力是消除不稳定因素的关键。”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重视现有员工(人才)。因此人才尤其是对于乌铜走银这样价格昂贵而知名度又不高的特种工艺来说尤其重要。

2.乌铜走银企业人才的分类和现状

乌铜走银企业的人才按照分工有3类:一是制作方面的人才;二是营销方面的人才;三是管理方面的人才。而据笔者了解,所有乌铜走银企业(作坊)制作、营销、管理三方面均没有清晰分工,仍然是家庭式管理,一人兼三职。乌铜走银销路不畅与营销人才的匮乏不无关系。乌铜走银工艺的难度使得培养制作员工的难度极大,成本极高益加凸显乌铜走银制作人才的珍贵,那么善待员工(徒弟)更为必要。

3.乌铜走银企业人才建设可资借鉴的措施

乌铜走银的企业老板可以借鉴肯·布兰佳公司提出的善待员工的措施:SERVE。具体是:S(See the Future)展望未来,E(Engage and Develop People)激励与发展员工,R(Reinvent Continuously)持续改革,V(Value Results Relationships)重视结果和关系,E(Embody Values)坚守价值观。当然,在注意这个“SERVE”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乌铜走银行业的特殊性要求。

(三)平衡市场

1.传承人思想上的孤芳自赏

在和乌铜走银传承人的交谈中,个别传承人有明显的孤芳自赏的思想倾向。具体说就是认为乌铜走银是高端产品,材料昂贵不适合大面积推广,材料也不应该改进以降低成本,其本意在于表达对乌铜走银传统材料的坚守,认为不能逾越底线。这本身是没有错的,甚至是很高贵的从艺品质,但对乌铜走银传统的坚守不能以牺牲乌铜走银的发展甚至消亡为代价。

2.认清形势,平衡市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精英社会向大众社会转变,乌铜走银的消费群体必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高高在上、固步自封那是要不得的。因为乌铜走银始终是商品,商品就需要市场,市场、消费者永远是商品的上帝;不重视市场的变化、消费群体的需要反而一定程度上自绝于大众市场的行为从长远看无异于自杀,长此以往乌铜走银可能真的会失去市场走向消亡。乌铜走银现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原材料的昂贵、加工工艺的复杂,另一方面是不是也有市场定位不准的原因呢?鉴于上述情况,作者认为,乌铜走银也应该放低身段,高低端市场同步发展,两条腿走路走的才安稳。

(四)企校合作

1.企业和学校的优势和劣势

现在五大乌铜走银传承人都有自己的小型企业,他们在乌铜走银的加工、制作等技艺层面有较大优势,但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视野和对世界文化艺术的理解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劣势;而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恰恰具有这方面的优势,但高校师生缺乏对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熟悉。

2.企校合作,互利共赢

企业和高校二者各有优劣势,相互合作,互相取长补短,精诚合作能相互促进,合作发展。另外高校可以帮助培训提高乌铜走银传承人对于现代企业的本质、特点、运作、管理,产品设计创新的方法、意义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现代企业意识以及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的社会、市场的发展变化的了解。

(五)明确部门职责、分工,注意专利申请

1.明确部门职责、分工

明确的职责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劳动效率。但是目前乌铜走银企业的生产方式处于一种小作坊生产状态,员工职责、生产环节很不明确;如在捂黑阶段可以固定专人来进行这一程序,不要谁闲谁捂;再如錾刻阶段,也要设置专人操作,提高工作的效率,减少失误。

图3 鼎形乌铜走银香炉

图4 乌铜走银器的银构件

图5 乌铜走银器壶

2.注意专利申请

乌铜走银造型、装饰、材料配方等都是经过传承人的辛苦努力得来的,传承人应该积极申请国家专利,以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和支持,避免权益受到侵犯。这样做有利于乌铜走银产品的丰富多样以及创新、发展。

(六)传统设计环节的数字化导入

1.传统设计的不足

乌铜走银在设计上基本上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按图索骥的方式。这种方式利于传承但缺乏创新甚至一定程度上还阻碍创新。

2.数字化设计的优势

此处的数字化导入指的是在乌铜走银的设计初期运用多种数字媒介及多样技术手段如3D建模、3D打印等进行前期效果预览,而不必局限于传统的造型样式,以全新的手段应对多样的市场需求,对传统乌铜走银工艺进行创新设计。此外,数字化导入还可以延展为信息的收集储存、网络多媒体的数字传输、数字博物馆、数字展示等。

(七)造型、装饰设计的多样化

1.造型、装饰风格的国际化

长期以来,乌铜走银一直面对的是本土市场,而随着国人零星地把它带出国门,部分欧美人对其精湛的工艺已经颇为钦佩,但却没有其所需要的欧洲风格的乌铜器皿可供购买。云南毗邻东南亚,那里华侨众多且颇具经济实力,如能在兼顾乌铜走银传统造型的基础上适当体现出一定的东南亚风格,应该会受到他们的欢迎。推而广之,就是造型上要有一定的国际风格,以适应市场的多样化的需求。

2.造型、装饰对古代装饰纹样的借鉴和利用

我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成果辉煌,聪明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精美的传统图案。这些图案都是经过历史的长期考验大浪淘沙般幸存下来的极其珍贵且富含文化内涵的艺术珍品。这样一笔难得的财富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发展和利用。让人欣喜的是少数乌铜走银传承人已经开始借鉴和使用我国古代的一些传统图案创作作品,如晋城的袁昆林借鉴古滇国青铜器上的图案创作的乌铜走银壶就是把目光投向遥远传统的例子。其实乌铜走银可以借鉴的古代传统图案还有很多如先秦时期青铜器的装饰纹样;秦汉时期的瓦当、画像石、画像砖、漆画装饰纹样等。

(八)他山之石——对姊妹工艺的借鉴

任何艺术和文化都不能固步自封、坐井观天,乌铜走银也不例外。在我国辉煌灿烂的工艺美术发展历程中诞生了很多巧夺天工的工艺技巧,如透雕工艺、镶嵌工艺、失蜡法工艺、金银错工艺等,这些都值得乌铜走银借鉴和学习。

结语

总之,乌铜走银传承人及其企业只有克服消极等待、坐井观天、固步自封、自傲狭隘、不思进取、相轻相妒等不足,才能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开拓出乌铜走银发展的新局面。

[1]李晓岑,朱霞.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技术[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5.

[2]李昆声.云南艺术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5.

[3]刘景毛.新篆云南通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7.

[4](清)张咏.云南风土记[M]//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花抄.清光绪十七年(1891).上海着意堂铅印本.

[5]戴纲孙.昆明县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 1967.

[6]袁嘉谷.石屏县志[M].民国二十七年铅印本.

[7]石屏年鉴编委会.石屏年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8]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

[9]钟福民.中国吉祥图案的象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J526

A

1003-9481(2016)04-0022-05

王东方(1977-),男,汉族,河南太康人,硕士,红河学院美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工艺美术理论。

猜你喜欢

装饰消费工艺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装饰圣诞树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40年消费流变
新消费ABC
DIY节日装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