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台“设计工作坊”模式比较研究

2016-07-31刘小路王敏

关键词:闽台工作坊用户

刘小路 王敏

(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闽台“设计工作坊”模式比较研究

刘小路 王敏

(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闽台设计工作坊呈现出不同特点,体现了两岸在设计教育方面的差异性。针对闽台设计工作坊的目标主题、理念和实施计划等进行分析,指出福建近年举办的设计工作坊现存模式单一和学科视野较窄等问题,这与设计各领域的发展欠均衡有关。两地间设计工作坊模式的差异,一方面是受不同设计发展阶段和需求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参与度和设计理念。

闽台;设计工作坊;设计教育

引 言

比较闽台两地近年举办的设计工作坊活动,双方在组织规模、举办方式、主题以及目标导向等方面虽然有相似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之处。如何在推动福建智能制造背景下,更为有效地通过设计工作坊培养未来的两岸互通型设计师,为设计产业发展助力,成为当前省内高校设计教育及教学方式转型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内容。本文通过以台湾“工业设计协会”及部分高校举办的“设计工作坊”的案例分析,对闽台两地“设计工作坊”模式进行比较,并就此类活动的议题、举办形式和影响等问题予以讨论。

一、拓展:从创物到创意

1.摆脱以作品为导向的设计工作坊模式束缚。根据活动内容,现行的“设计工作坊”可归为实践和讨论两个类型。实践类“设计工作坊”无疑是设计教学中开展校企合作、团队互动和协作的较好方式,具有活动周期短、多元背景和思维活跃等特点。但需要看到的是,以作品为导向的“设计工作坊”成为福建近年举办的海峡两岸设计活动的主要内容,呈现出活动的模式单一(基本是由地方政府搭台、校企共同参与的产品设计工作坊)、活动主题和目标过于局限等现象。

如2013-2016年期间,泉州每年暑期均有举办两岸大学生“设计工作坊”,并在规模和数量上不断扩大(2016年已达到20场次)。其中,2015年举办的持续9场系列工作坊,吸引了20多所院校的150多位参与者。基本上属于校、企双方在产品开发与教学方面的创意活动——被视为校、企创新实践的一部分。相比之下,闽台两地在上述设计工作坊的总体操作环节上有相似之处,如与设计竞赛、学术讲座和(企业)考查等活动相结合,组成设计系列活动。此外,设计方法和基本流程也并没有显著区别。但是,台湾地区的设计工作坊不仅是以设计作品为导向,更关注社会民生(如残疾人生活)方面的内容,是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体现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和不同的价值主张。

2.涉及领域广、主题多样且视角新颖。台湾举办的设计工作坊不仅在策展、产品、建筑、材质、插画、玻璃陶瓷、空间、灯光设计甚至是用户体验等多个领域均有开展,呈现出多样化特点。①同时,工作坊的参与者们所涉及的专业较广,不仅有来自设计领域的,也有来自商业、教育、心理和管理等专业的。相比之下,福建近年开展的设计工作坊则表现出产品设计领域一枝独秀的现象。

图1 台湾高校举办的“苗栗文化创意地方特色产品设计工作坊” 2013年

讨论类“设计工作坊”不同于一般设计训练营的设计思维训练或实践类“设计工作坊”的“头脑风暴”。体现在以下区别:首先,讨论类“设计工作坊”不是为了训练参与者,也不是为了某一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脑力激荡”和评价等;其次,时间周期短,活动时间的安排与策划更为灵活,不影响参与活动的学生们正常学习。讨论类“设计工作坊”的时间也较为灵活,用时3至6小时可。如台湾社会企业创新创业协会于2014年11月在台北市中山区举办的“设计工作坊”题为“社企驿站——产品设计技巧”,时间为4小时。②

此外,2015年在台湾举办了以“人人皆可设计为善”为主题的“设计工作坊”,关注于“未来善社会需具备什么条件”,目的在于讨论对未来都市的思考和构想,整个活动不足3个小时,就属于讨论类工作坊。以上活动表明,台湾举办思维设计工作坊既可以是项目实训的手段,也可以是就特定主题进行讨论的(学术性)活动。

二、思行合一:探求用户与情境体验

“设计工作坊”应是设计师实践能力和专业理论的训练营,只有二者的兼顾才能培养既有实践能力,又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设计师。闽台两地均着力于通过设计工作坊推动设计实践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区别是台湾方面更为具体地探讨问题。如针对用户的体验调查、服务设计的商业模式等,不但追求设计的价值,更注重发掘用户及社会价值。探求用户与情境体验,成为了台湾部分设计工作坊实施的主要目标。

1.避免“闭门造车”式的创造,发掘用户真实需求与体验。设计工作坊要避免的一个误区,就是根据自己(设计者)的经验虚构用户及其需求。泉州举办的设计工作坊在内容安排上,注重将企业的制造工艺和参与者们的创意相对接,尤其是强调创意设计的商业实现。台湾设计工作坊则关注更为具体的细节,有数据分析、消费者洞察、生活状态分析等环节。2015年在台湾举办的“用户体验服务设计创新工作坊”,就提出产品创新不能忽视用户体验的价值,将创意设计建立在前期对用户需求的掌握与情境体验基础之上(图2)。

图2 在台湾举办的“用户体验服务设计创新工作坊” 2015年

2.服务转型,以产品吸引用户。从台湾设计“工作坊”近年的活动来看,其较为突出的优点在于,不是孤立地评价创意方案的优秀与否,而是不再被动地适应用户的需求,积极主动地发掘(潜在)用户的需求——从用户寻找所需的产品,转变以产品吸引用户、留住用户、甚至进一步拓展用户群,最终使企业走向成功。

3.兼顾学术性和商业性。泉州近几年举办的 “设计工作坊”几乎都是以工业设计为主题,侧重于制造业与(产品)设计的对接。这种现象显然暴露出设计产业在福建省发展欠合理和不均衡的一面。同时,两岸的设计工作坊在对待创意产品的学术性和商业性兼顾方面也存在区别。台湾设计工作坊更注重对前沿设计理念的吸收和运用,而福建由于设计工作坊成员(含指导教师)专业单一,在小组的跨学科讨论和专业互补上明显不足。

4.重视设计的社会属性。设计关注社会文化价值和影响,尤其是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台湾部分以讨论为主的“设计工作坊”活动,将重点聚焦在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产品环境友好型设计等内容,能够从更为宏观和未来发展的视角审视设计活动对于社会(生活)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和人文价值。

三、国际化视野:助推“台湾设计”的崛起

台湾 “设计工作坊”培养设计师的国际化视野,有利于 “台湾设计”走向国际市场。应当讲,台湾各界对设计的重视集中体现在“设计工作坊”的原创性方面,比如推动社会创新机制,促进全民认识设计、重视设计,乃至尊重创新成果与设计专利等。台湾部分机构主办的“设计工作坊”具有明显的国际化色彩,对本地区设计力量的培养和提升知名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1.作为创客孵化器的国际化平台。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所属设计促进机构“PI想像力中心”就明确提出,举办“设计工作坊”及学术讲座等形式的活动,是为了面向创意群体(艺术家、设计师和传统工艺的传承者们)拓展其创新思维,使台湾的创意人才走向国际舞台,展现台湾的设计力量和,③并联合意大利多姆斯学院(Domus Academy)开展系列设计工作坊和学术讲座活动(图3)。 同样,台湾的“工业设计协会”和“设计学会”等专业团体,也积极通过“设计工作坊”形式促进台湾新一代设计力量的崛起。从而把曾经取得国际影响力的“台湾制造”转型为“台湾设计”,并积极努力地开拓包括大陆在内的创意产业市场——事实上,台湾的创意设计产业经历了2000年以来的发展,已经走在了国际前列。[1]

2.注重培育良好的设计生态圈。值得借鉴的是,台湾“设计工作坊”并没有过于强调活动成果的转化率,并以此评价设计工作坊成功与否,而是旨在对预设问题的探讨和培育良好的设计氛围。台湾设计生态圈包括当地政府相关机构、行业学(协)会、高校、企业(设计公司、制造商、营销策划商等)均以不同形式介入“设计工作坊”活动,内容有涉及到地域性的建筑保护、传统工艺的创新、产品体验价值,也关注对设计方法和思维模式的新认识。所以,无论从台湾“设计工作坊”举办的数量、时间周期、参与者的专业背景和活动内容来看,都要比福建举办的“设计工作坊”更为全面和丰富,且呈现出设计活动的常态化趋势。

图3 台湾“PI想像力中心”设计工作坊活动宣传页

表1

3.成为高校设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福建近年举办的“设计工作坊”相比,台湾的“设计工作坊”组织机构不仅有高校、制造企业和政府部门,还包括专门的创意设计公司和独立设计师。可以认为,台湾“设计工作坊”活动的丰富性和多视角,源自多种力量和多途径的共同促进。就这一点而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福建设计教育,确实应该吸取台湾设计界的活动经验,在不同设计领域拓宽思路,使今后的“设计工作坊”走出本地区设计需求的局限,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和产业格局(表1)。

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福建近年开展的“设计工作坊”虽然取得了成绩和进步,但与台湾“设计工作坊”的丰富内容和多元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福建“设计工作坊”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单一化发展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省内制造企业(尤其是泉州本地的制造商)不断提升的设计需求。在“设计工作坊”逐年兴盛的同时,也呈现出偏重实践类成果的一面,在设计思维训练和理论讨论方面的工作坊仍有待开展。

因此,闽台“设计工作坊”模式的比较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1.台湾举办的“设计工作坊”无论在内容还是举办模式上,均呈多样化发展态势(涉及传统工艺、用户体验与服务设计、创意产品等),涵盖多个学科领域(设计学、艺术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2.通过多层面的探讨,为不同背景的设计学习者们提供了全面提升认识水平和学科视野的机会。尤其是台湾的“设计工作坊”在国际化合作与引导方面的操作模式,值得福建省内相关组织机构或高校借鉴,在今后开展“设计工作坊”的策划中应该予以补充。笔者认为,培育“设计工作坊”的丰富与多样化发展,既是完善设计教学所需,也是推动福建制造业品牌建设和转型发展的有效措施。

注释:

①参见台湾“设计工作坊”相关信息:http://www.xuexuefoundation.org.tw/boisbuchet/category/ workshop/2016.

②参见台湾社会企业创新创业协会相关网页:http://www.seietw.org/31038202253951531449/2.

③“PI想像力中心”设计工作坊活动,可参见台湾设计学会网站:http://www.cid.org.tw/news/2016/04/830.

[1]邱琪瑄,陈韦利.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113-147.

项目来源: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工作坊”在闽台高校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中的运行模式及现状比较研究》(项目编号:FJJKCG14-114)

G322.25

A

1003-9481(2016)04-0035-03

刘小路(1975-),女,四川中江人,博士,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王敏(1970-),山东诸城人,博士,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设计学理论。

猜你喜欢

闽台工作坊用户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