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6-07-31李纬韬
李纬韬
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观察
李纬韬
目的观察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吉林省辉南县人民医院在2012-02—2014-02期间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20例,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而观察组实施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从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9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61.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结束后颅内压对比,观察组在手术后第3天颅内压为(3.5±0.3)kPa,手术后第7天为(2.7±0.3)kPa,对照组在手术后第3天颅内压为(4.6±0.3)kPa,手术后第7天为(3.5±0.3)kPa,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方面对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提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不仅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还有效提升了患者的治愈率以及生活质量。
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穿刺手术;慢性硬膜下血肿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种先进的治疗手术也在不断更新,钻孔引流手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最安全、最有效、最简单的手术方法[1],根据学术界的要求,其也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本研究具体分析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02—2014-02期间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20例,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患者35例,女患者25例,年龄为24~80岁,平均年龄为(42±2.1)岁;对照组中男患者37例,女患者23例,年龄为22~80岁,平均年龄(41±2.5)岁。所选取的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心电图检查、血液和血清的常规检验,均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以及视力模糊等。本次研究均经过患者及家属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对患者治疗。
1.2.2 观察组观察组则实施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首先给患者做头颅CT,其次在前额部定位锥颅孔,然后对选定位置局部麻醉[2],利用改良式双孔锥进行钻孔,在颅内脑部血肿的部位前后各预置一管,前管负责冲洗,后管负责引流。进行后管的预置时,必须穿破硬脑膜、钻孔后拔出颅锥,与矢状面所成角为15°,而后将引流管置入其中,并根据血肿情况调节引流管长度。进行前管的预置时,应将患者头部向对侧转去,在顶部结节部位进行钻孔,而后将引流管置入,冲洗血肿,冲洗时必须注意全面消毒,使用液为生理盐水,流出液以清亮为止,引流积血时应做到速度缓慢,让患者病人保持平躺姿势,清理干净,最后再进行常规的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治愈:手术后患者颅内的硬膜血肿消除,头痛、头晕以及视力模糊症状消失,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3];好转:手术后患者颅内的硬膜血肿基本消除,头痛、头晕以及视力模糊症状也基本消失,患者的生活质量比之前有所提升;无效:手术后患者颅内的硬膜血肿没有消除,各种病症未得到改善[4]。根据生活质量评定标准进行患者生活质量的评分,100分:无任何病症,可进行一切正常活动;90分:症状基本消失,生活可自理;80分:有轻微不良症状,不能进行正常工作;70分:有明显病症,部分生活需求需他人帮助;60分及以下:病情较明显,生活不能自理。
1.4 统计学方法所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19.0,用χ2来检验组间率的对比,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手术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是93.3%;对照组总有效率是61.7%,由此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的对比(n)
2.2 颅内压对比两组患者颅内压高低的对比,观察组的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变化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变化对比(±s)
组别例数术后第3天(kPa)术后第7天(kPa)观察组603.5±0.32.7±0.3对照组604.6±0.33.5±0.3
2.3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生活质量的对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86.9±5.8)分,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71.6±5.4)分,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分,±s)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分,±s)
组别例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观察组6060.5±4.886.9±5.8对照组6061.2±4.971.6±5.4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外伤出现3周以后,逐渐出现的硬膜下血肿,发病率较低,仅占据硬膜血肿的14%~20%[5]。在患者受到外界撞击后,短时间内基本没有明显症状,只会伴随轻微的头晕、头痛以及视力模糊等现象,难以引起患者的重视。但在2~3个月左右之后,颅内压会出现急剧升高情况,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疾病,而对此病情治疗的常规方法是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在一定程度上会有相应的效果。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深化,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在临床研究中得到完善,目前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被广泛应用到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优点为:第一,因为锥颅孔部位的定点在前额,方向平行于矢状面,所以穿刺置管时对脑组织不会造成损害,且在进行血肿引流时,不会阻压引流管,引流更方便、容易、彻底。第二,钻孔方式的改良,克服了以往引流管弯曲造成引流不畅和压迫脑组织的缺点。改良后可以将引流管更好的置入血腔中,引流效果更佳。第三,可以更方便出现多房现象硬膜血肿患者的充分引流。第四,改良后的引流术为前后交叉进行,颅内积液和积气可以得到及时的流出,治愈率较高。第五,改良后的引流术,手术较先进,术后不用采取头低足高式卧床,前后交叉引流较充分,平卧就可以达到引流目的。第六,该手术属于微创形式,具有操作简便、恢复快且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
通过研究我们得出,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效果较好[6],在对患者积血引流的过程中更加彻底,术后的恢复能力更加快速。两组从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9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61.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结束后颅内压对比,观察组在手术后第3天颅内压为(3.5±0.3)kPa,手术后第7天为(2.7±0.3)kPa,对照组在手术后第3天颅内压为(4.6±0.3)kPa,手术后第7天为(3.5±0.3)kPa,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方面对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提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可促使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在进行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是必要的,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具有创伤小、痛苦低、操作容易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郭士琨,申明峰,姚宏伟,等.改良式单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8):27-28.
[2]彭兆龙.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56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5):90-91.
[3]李玉雄,梁鑫,张凌,等.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1):132.
[4]梁海乾,张赛,孙世中.改良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3,20(2):86-88.
[5]刘春雷,康雅琴,龚杰.不同麻醉方式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钻孔引流术后心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1):57-58.
[6]徐四军,张香.单孔负压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2例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1):57-58.
2015-10-10)
1005-619X(2016)04-0387-02
10.13517/j.cnki.ccm.2016.04.026
135100吉林省辉南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