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教学理念和实践的影响
——四位新手教师的个案研究

2016-07-30杨鲁新

山东外语教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手教师集体备课教学理念

杨鲁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9)



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教学理念和实践的影响
——四位新手教师的个案研究

杨鲁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100089)

[摘要]本研究采取历时个例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北京学区日常集体备课活动引入高校研究者后带来的变化。本文重点关注由多方(教师、教研员、高校研究者)参加的集体备课活动对四位新手中学英语教师教学的影响。通过分析观察、访谈、日志、问卷及相关文字资料等多种数据,本研究发现集体备课活动对四位新手教师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均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由于所处社会环境(如任职学校)及学习成长经历的差异,教研活动对每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转变的影响程度不同。本研究发现表明以课例为载体、高校研究者参与的集体备课活动有利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并对教学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新手教师;集体备课;教学理念;教学实践

1.0 引言

初任期是教师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新手教师不仅面临着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而且也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磨合期。因此,初任期是连接教师早期发展和在职发展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的成长将为今后漫长的教师发展生涯打下基础,并产生深刻影响(Farrell,2008;Tsui,2003;崔琳琳,2012;于兰,2007)。另外,新手教师也会遇到一系列与教学相关的问题,如课堂管理、教学进度和师生关系等(Calderhead & Shorrock,2005;Farrell,2008;崔琳琳,2012)。因此,为了提高新手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及时有效地解决其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师的在职教育。

传统的教师教育关注的是如何“教授教师和训练教师”,其侧重点是向教师们传授某种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训练某种教学技术。但随着教师知识观的转向,教师教育者和教师自己已远远不满足于如何培养或成为一名合格的教书匠,而是将注意力更多的转移到教师是怎样学会教学和如何实现教师职业发展,探究他们如何学会作教师、学会教学及如何成为好教师的发展过程(刘学惠,2008)。上世纪80年代,英国改革了教师教育与发展的模式,采用大学和中小学相结合、以学校为基地的“校本”研究。随后类似的培训范式也相继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出现(Calderhead & Shorrock,2005)。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形成教研共同体,大学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用相关的教学理论解决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一方面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保证了教师教育与发展的质量;另一方面使高校研究员关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满足教师的需求,真正起到研究服务实际的作用。在我国,王洁、顾泠沅(2007)提出了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师教育,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行动教育的实施是教师与研究者的亲密合作,即在理念学习、教学设计、行为反省三个合作平台上有益的互动与互补。该模式在内地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验证了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在职教育的实效性(如齐渝华等,2010)。但是,在英语学科中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教育研究还很少(杨鲁新,2013)。

教师们日常工作繁忙,脱产培训机会极少。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日常的教研活动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源泉。本研究探索由高校研究者介入的集体备课活动对新手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问题如下:

1. 新型集体备课活动对新手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什么影响?

2. 新型集体备课活动对新手教师的教学实践有什么影响?

2.0 研究方法

本研究跟踪调查了笔者在北京某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所参与的集体备课活动(以下简称为“研修活动”),历时4个月(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中旬)。经过与教研员的协商,笔者(以下称“研究者”)参加了该区自2011年9月教研员组织的高一年级组(70名高一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活动。该活动通常两周一次在该区教师研修中心进行(除公开课活动)。学期开始之前,教研员给相关学校的备课组布置了单元备课任务。每个单元的备课任务由两所学校(一所重点校,一所普通校)承担,在集体备课活动时备课组老师向参加研修活动的教师介绍单元的教学设计思路,供大家研讨。每次活动大约两个小时,包括教师们阅读教学设计、小组讨论、备课教师介绍备课思路和回答问题、教研员点评和研究者点评。教研员事先给研究者发送教师准备的教学设计;研究者认真阅读这些教学设计,并记录自己的思考。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参加研修活动的四位新手高中英语教师:张丽、李红、王宇和赵佳(化名)。四位新手教师来自该城区的不同高中,均为女教师,其中最长的教龄是2年半,最短的教龄只有半年。表1概括了研究对象的背景信息。

表1 研究对象的个人信息

张丽是四位教师中最年长的,但却仅有半年教龄。她曾为某建筑公司的工程师,后通过自考获得英语专业的本科文凭。然后,张丽调到该区一所普通高中,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由于学校缺教师,一年后她开始了英语教学工作。在本研究进行期间,张丽在国际高中部任教。根据该国际高中部的规定,中方教师只负责阅读和语法教学(一周共两节课),听力、口语和写作教学任务有外籍教师来承担。对于张丽来说,现在的教学任务使她避开了弱项,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尽管张丽对教学满腔热情,但并不清楚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

李红、王宇和赵佳毕业于同一所重点师范大学的英语教育专业。李红是本科学位,而王宇和赵佳拥有硕士学位。入职前李红对教师职业“没什么想法”。随着入职初期教学工作的展开,她感受到了对学生,对教学和对教师职业的“新鲜感”。但是,自从担任了新一届高一的班主任,班主任的琐碎工作让她感到不适应,慢慢地失去了入职初对教师职业的新鲜感,这种“麻木”和“累”淡化了她的其他感觉和想法。与其他三位老师形成强烈对比,李红略显疲态,对前途感到迷茫。

王宇特别善于总结和思考,同时她也经常回顾研究生的课程学到的各种教学法,如信息差、语法翻译法、“3P(presentation演示—practice操练—production成果)教学法”。工作之初,王宇对自己的教师职业发展有较清晰的规划。在科研方面,她希望好好利用研究生所学到的科研方法,坚持一边反思教学一边写论文。在教学方面,她计划第一轮的三年教学下来,力争把课本完全能理解,基本上了解学生的需求,并让他们高考取得好成绩。但是迫于生存期的工作压力,王宇几乎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研究生学习期间,由于论文研究的需要,赵佳有机会接触了一些中学英语教师。当时她觉得“当老师没那么难”,虽然对教学“没什么特别远大的想法”,但对自己特别有信心。而当真正走上教学岗位后,她发现很多实际的教学情况与在校期间接触到的教学理论完全不同。在两年多教学实践中,赵佳经历过了对自己教学的怀疑,但是她始终对教师职业抱有极高的热情。这份对教学的热爱与坚持来自于师傅、周围同事和教研组所给予的帮助与指导,来自于参加区、市各种培训及教研活动获得的启发与收获以及她在教学岗位上取得的进步。

2.2 数据收集和分析

本研究采用多种数据收集方法,主要包括深度访谈、现场观察、调查问卷、反思日志和交流邮件等(见表2)。现场观察和深度访谈为主要数据来源;调查问卷、反思日志和交流邮件等为辅助数据。

表2  数据来源

研究助理协助研究者对研修活动进行了录像,并记录现场教师之间的互动、教研员和研究者对教学设计的点评及与教师的互动。在得到研究对象及所在学校的许可后,研究助理对每位研究对象进行了2次课堂教学观察,了解她们的实际教学情况,观察研修活动对她们可能产生的影响。在研修活动和课堂观察结束后,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单独深度访谈,了解教师的教育背景、工作环境、对研修活动的看法等等。访谈过程并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根据现场情况或删除或增加问题,所有访谈均用汉语进行。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使参与者处于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表达最真实、自然的看法和感受。

按照教研员的要求,所有参训教师在每次研修活动结束时,填写一份针对本次备课活动的反馈问卷,评价备课活动内容、点评内容和方式。教研员和研究者在研修活动中一直强调坚持写教学反思日志是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递交反思日志是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进行的。本研究收集了王宇和赵佳递交的反思日志。

所有访谈录音转写成文字。研究者反复研读转写稿,根据研究问题提炼出反复出现的主题,并与其他相关信息(如反思日志、观察记录等)进行对照。最后提炼出来的关键主题是研修活动对教师教学信念的影响和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对教学信念的影响是指研修活动对研究对象的英语教学理念产生影响;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则强调研究对象如何实践研修活动中讨论教学理念或方法(如读写结合)。

3.0 研究发现与讨论

3.1 新型集体备课活动对新手教师英语教学理念的影响

作为一名仅有半年教龄的新手教师,张丽在入职前并未接受过任何师范类教育。入职后,张丽以学校为平台,积极利用周围一切可促进教学的资源,为自己创造了很多学习与提高的机会。例如,课余时间,她经常与周围同事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班级管理措施,阅读专业书籍来充电,观摩有经验教师的英语课,以及反思和回顾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等。但是张丽坦诚自己对教学的研究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关于教学的想法“都是自己悟出来的”,并不清楚其正确与否。对她来说,参加研修活动的最大收益是提供了一个“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的验证的机会”。张丽认同研究者在研修活动中提出的“回归语言教学本质”的理念,认为“英语教学不可只有形似而神未到”(调查问卷)。

我去年听我们学校的课,英语课上得真是让我觉得花里胡哨。我以前没来过学校听课,但是我辅导过同事孩子学习,我问过他们,在学校都学什么了。他说我们老师什么也没讲。我当时不理解。等我来听这课,我就想阅读课都这么上吗?让学生一会又略读,一会又跳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拽来拽去,把学生弄得头晕脑胀的。我当时就想起以前孩子们说,什么都没学到了。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对不对,周围老师又都这么上。后来,项目里有一次研究者就说到教学要回归本质,给学生讲实实在在的东西,去掉那些花哨的,我才知道,我的想法是对的,给了我一个验证。(访谈张丽)

此外,张丽认为研修活动为参训教师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的平台,开阔了她的视野。张丽表示很多时候,研究者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对她就很有启发,让她茅塞顿开:

那次研究者说你们看发下去的材料啊,一会让你们发言。哦,我就想为什么上课时有些问题比如main idea,读完就让学生回答,他们说不出来。好学生也就是把他认为最重要的句子说一说。但是研究者说了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想,想完最好能写下来,让他念那个。我觉得这虽然是很简单的方法,但是有的时候我真是没意识到。但是那次以后我明白了,让学生读的不是现成的,不是书上摆着的东西,需要他们组织语言的时候,就得给他们思考的时间。虽然这些话未必是什么主要的,要强调的,对我来说就是启发,就是收获。(访谈张丽)

张丽认为,有研究者参加的研修活动形式十分新颖。通过这一阶段的研修活动,她意识到了很多“以前被忽略的教学细节”。她形容自己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在教研活动中积极吸收各种养分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对于李红来说,参加研修活动帮助她提升了教学理论,为教学实践找到了理论依据。李红回忆平时的教学设计时指出自己也会安排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实际教学开展得十分顺利,教学结果也很不错。但那时候无非是“跟着感觉走”,不知道背后有什么理论作为支撑。在教研活动中,研究者一再强调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不能分离。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与阅读教学相关的写作任务来检验阅读教学的成果;另一方面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二者相辅相成。自从有了理论作支撑,李红认为“心里就更踏实了”。这些理论已成为她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

同样,王宇指出研修活动让她“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接触到很多新的理念和新方法”,“迫使自己去思考,去提高。”例如,研究者反复强调教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塑造学生的灵魂,即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这深深触动了王宇,让她意识到语言教师所肩负的教育责任。王宇回忆道,在集体备课第四单元(主题:Earthquake)的时候,研究者建议老师抓住关键时机,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王宇指出参加教研活动后,在教学中自己更加关注学生的表现:

…当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有觉得有难度的时候,我就会用‘想的方法’或‘举例子’让他们明白。比如in search of这个词组,以前的话我直接告诉他们是什么意思;现在他们不明白的时候,我举个例子,或找班里同学啊去想一些周围的例子让他明白。就是更关注学生了的表现和反应了。(访谈王宇)

与王宇相同,赵佳指出研究者强调要给学生人文关怀的思想给她很大的启发。回忆自己刚入职时的教学,赵佳坦诚自己不知道如何面对学生不会回答:

现在我回想一下,我那时候的反应是完全错误的。如果学生回答不上问题,很可能就是因为我之前引导和铺垫还不够,使他没有找到文章中的对应部分。这个时候,我不应该去找其他同学,而是应该告诉学生怎样才能找到答案。或者他找到了看不懂,那我就告诉他如何理解。如果他看懂了,理解错了就告诉他,是因为什么理解错了,下回应该怎么样。现在可能更关注这些了吧,更关注学生的感受了。(访谈赵佳)

自从关注学生的感受之后,赵佳发现高中生的生活环境单一、娇生惯养,心理年龄普遍偏小。因此,在阅读文章的时很难设身处地,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感受文章内容。通过参加研修活动,赵佳认为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要渗透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授课教师本人要形成重视学生情操培养的意识,贵在坚持。

另外,赵佳认为研修活动中采取理论与课例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她觉得教学理论变得生动且容易理解。她对研究者的点评这样评价道:

“研究者不仅是单独的说一个理论,还会提供真实的案例给我们。每次她一说课,我就觉得她有很多的这种案例在后面支撑着她,所以感觉很有说服力….”(访谈赵佳)

同时,赵佳认为研究者试图在找一个让普通中学老师也能熟练掌握的方法,不仅明白理论,而且还要清楚如何实践理论。很多参训老师都认为研究者介绍的理念“拿回去就能用”。

比如,研究者提到的“ACTIVE”①的框架吧,一般步骤是在导入部分,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阅读前处理单词;然后通过不同阅读任务,让学生对文章由浅入深地理解;还有让学生反复阅读,加快阅读速度,最后是阅读技巧的辅导和布置写作任务啊之类的检验教学效果。这就是一个很系统的一个规则,感觉比较容易把握。(访谈赵佳)

总之,赵佳认为本学期研修活动的特殊之处在于其针对性,符合现在的教学现状,满足教学需要。在过去的教学中,赵佳把阅读和写作完全分开,重点环节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只局限于平时让学生写写句子和简单的应试备考。但是从这学期开始,赵佳开始尝试“读写结合”的课型,可她并不清楚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而研究者在研修活动中介绍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解决了她教学中的燃眉之急。赵佳认为在阅读后安排一个小的写作活动的确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一方面可以检查阅读效果;另一方面也巩固了所学词汇,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

3.2 新型集体备课活动对新手教师教学实践的影响

研究者多次在研修活动中向参训教师介绍了阅读教学框架“ACTIVE”,给新手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们都尝试着在教学中实践“ACTIVE理论”。例如,张丽在设计第五单元Music时安排了三种不同的读前活动,旨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和学习热情。首先,张丽问学生最喜欢的音乐是什么。目的有二,其一日常话题便于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其二帮助学生扫清词汇障碍。接下来张丽安排了两项猜谜环节:给学生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选段,呈现给学生对不同类型音乐的描述,让学生猜测音乐类型。在细读环节,张丽让学生以问题为线索来归纳各段大意。学生阅读完毕后,张丽并未急于让他们立刻回答问题而是留给大家两分钟的思考时间。出乎意料,学生们总结的段落大意几乎与张丽的相同。

通过认真学习、实践ACTIVE框架,李红对合理设计阅读前的热身环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在设计第二单元(主题:HealthyEating)时,李红安排了两项读前活动。第一个活动是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关于食品的相关知识和词汇: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食物的一些知识。比如,蔬菜水果啊是保健食物之类的话题。然后,这单元呢,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有关健康饮食的,我觉得两单元密切相连。于是就想在引入新课之前,设计这样一个回顾前一单元内容的这样的一个活动,不仅可以唤醒学生对以前知识的记忆。同时,对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也更自然。(课堂观察后访谈)

第二个活动是通过展示图片与学生探讨不同食物的烹饪方法(如scrambled / steamed / boil egg; fried / grilled fish等),调动学生相关背景知识和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李红认为学生们普遍对饮食感兴趣。尽管很多学生们不能准确用英语表达不同的烹饪方法,但是她相信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学习兴趣已被激活。

另外,研究者在研修活动中多次强调阅读课上需补充话题相关的、文字优美的课外阅读。研究者指出虽然现今课本里的文章选材新颖,但多数行文安排缺乏逻辑性,语言平淡。这些文章无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之美,更不能启迪学生的心灵。因此,老师应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关,语言生动地道的文学作品作为补充阅读材料。例如,在研讨第四单元(主题:Earthquake)的教学设计时,研究者为参训教师准备了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文章“TheStoryofanEyewitness:TheSanFranciscoEarthquake”作为这一单元的课外阅读材料。王宇指出在平日的教学里,她也会有意识地给学生增加课外阅读材料,但是选材通常与课文内容无关。研修活动后,她在反思日志写道:

“In my mind, English is not only a tool to be used or to survive in society, but also an opportunity served to open a window to the world. Therefore, I add up some interesting news clips or passages coming from Teens, 21stCentury to my lesson.”(反思日志)

受到研究者的启发,王宇渐渐地改变了自己选择课外阅读材料的标准,开始关注内容相关性和语言地道性。例如,王宇认为第三单元(主题:TheMillionPoundBankNote)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戏剧,但是课本只提供了该戏剧的第一部分和尾声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感受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王宇给学生提供了完整的戏剧文本,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研究者在研修活动中还多次强调英语教师要尽量减少对课件(PPT)的依赖,多用自己语言来组织课堂活动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有效地组织各项课堂活动。同时,教师要敢于打破阅读课常规,做到一切教学活动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服务。王宇认同研究者的观点,很快就落实到自己的教学中。例如,在安排第三单元(主题:TheMillionPoundBankNote)的教学活动时,给学生近15分钟的时间阅读文本:

在教研活动里,研究者经常强调阅读教学打破常规。比如很多老师在上阅读课的候都遵循着一定的模式,先让学生略读啊、跳读啊或者精读。其实,研究者认为老师要在课堂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美。于是,我也试着打破常规,按照学生们一分钟大概读70个词的速度,给了他们将近15分钟读这篇文章,在阅读过程中感受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课堂观察后访谈)

阅读结束后,王宇组织学生讨论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收获。学生们纷纷表示“不能以貌取人;金钱不是一切”。谈到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时,王宇认为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教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金钱不是万能的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上王宇还跟学生们分享了一首小诗:Money can buy a house, not a home; money can buy a bed, not sleep; money can buy a clock, not time; money can buy a book, not knowledge; money can buy a position, not respect; money can buy a friend, not love. 很显然,王宇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文情怀。在这堂课结束时,王宇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复述”的写作任务。王宇指出由于受到研究者“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的启发,这项写作任务不仅是对自己阅读教学效果的检验,而且是在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对赵佳而言,准备区公开课(第三单元JournaldowntheMekong)的过程使她从各个方面对英语教学都有了新的认识,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研究者在听完其试讲后,帮她修改和打磨教学设计,让她受益良多。研究者对赵佳的试讲做出了如下评价:

我认为,你这堂课的设计理念就是读写结合,最后写作任务的目的就是来检验阅读的教学效果。但是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太少。所以阅读前的热身活动可以围绕文章主题展开,比如文章题目是梦想与计划,那么可以问学生看到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梦想和计划,你们认为指的是什么?从所给的地图和文章题目,你们推测一下文章的主旨?学生回答不上来也没关系。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是非常必要的,然后让学生读一遍文章找出来梦想和计划分别是什么。我想这么设计就自然多了。接下来可以安排阅读活动,比如跟磁带朗读。 默读环节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现在学生至少是通过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三次接触文本了。然后再让学生完成阅读题,比如配对和填表。对于表格的设计,我认为有些注释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我发现坐我旁边的女生就问她同桌character是什么意思啊。所以由此看来有些表格上呈现的内容对学生来说也是比较陌生的。(试讲课讨论)

对阅读后的写作安排,研究者认为可将其分为封闭和开放两部分:封闭部分有固定的表达格式,旨在帮助学生回顾文章大意和重点细节;而开放部分则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研究者提醒赵佳要充分利用开放部分来实现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的教学目的。

在认真听取了研究者和其他老师的评价后,赵佳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将教学计划做了调整。参训教师在观摩了赵佳的公开课后,对其整体教学设计和教学表现做出了很高评价。大家一致认为这堂课的整体教学过程流畅而自然,教学重点突出,各项教学活动紧密围绕阅读教学展开。赵佳在反思日志中这样写道:

修改后的设计,主要有了以下几点改观:让学生反复接触文本,延长感知和体验时间;对各种阅读活动进行了重新的筛选和分组,针对不同阅读任务,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对细读环节的表格进行了调整,增强其逻辑性。并且对每一栏的提示问题进行了修改,一步步带领学生,读细文章;降低了写作任务的难度,把文章的前半部分改为封闭式任务,采取框词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文章内容、巩固新学词汇。文章的后半部分,运用了半开放的形式,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表达的空间;仔细研究了每个任务前的教师指示语,遵循简而短、短而明的原则,保障了学生的连贯阅读。(反思日志)

同时,赵佳也记录了教学效果:

从收上来的学生学案中发现,经过修改后的课程设计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大多数学生能够领会表格的目的,并能够利用表格,顺利完成写作任务。由于增加了阅读时间,改进了阅读方式,学生得把学到的语言知识加工、消化,在产出过程中也可以得心应手地应用了。(反思日志)

赵佳表示研究者参与打磨公开课的过程不仅让她清楚了试讲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更明确了改进的方向和方法,理解了背后的语言学习规律,为今后教学中做到举一反三奠定了基础。

4.0 结语

本研究发现由研究者参与的集体备课活动对四位新手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该集体备课活动将理论引入了教学研讨,并与真实课例相结合,使得参训教师(包括四位新手教师)对语言教学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认识到一切活动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学习出发,渐渐远离了机械的教学模式。四位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得以提升,在实践中积极运用“AVTIVE阅读教学理论”和“读写结合”理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研究者参与的集体备课活动为参训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新理念、新方法,交流教学经验和反思日常教学的一个平台。而研究者作为集体备课活动的一个成员,不仅给教师们介绍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而且通过以课例为载体的理论讲解逐步引领教师们理解英语教学(特别是读写结合)的本质。研修活动中分享的各种学习材料(如教案、补充课外阅读等)为老师们提供了研修活动之后可以进一步思考的参考资料。但是,研修活动仅仅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外部力量。四位教师对研修活动讨论话题(如“ACTIVE理论”、“读写结合”)的思考和行动才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所有的教师教育都应关注如何激活教师内在的、改变教学实践的动力。

但是由于所处社会环境(如任职学校)及学习成长经历的差异,教研活动对每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转变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例如,张丽就职于一所国际高中部,所承受的升学考试压力相对较小,因此课余她有充裕的时间去观摩其他教师的英语课堂,去阅读专业书籍进行自我充电。但是受到课时和授课内容的制约,张丽鲜有机会把教研活动所学付诸于实践。相比之下,其他三位教师就职于普通高中,虽承受巨大的升学考试压力,但是她们相对丰富的课时为其提供了较多的教学实践机会。

本研究的发现表明高校教师或研究者在教师的在职教育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王洁、顾泠沅,2007)。但是,研讨的内容应基于教师的需求,研讨的方法应以课例为载体,目的是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活动背后所遵循的语言教与学的理论原则。对教学理论的真正理解才能释放教师的创造力,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

注释:

① ACTIVE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教学分六步走(Anderson, 1999),即A:activate prior knowledge 在导入部分激活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C: cultivate vocabulary 读前扫清单词障碍,省时直接;T:teach for comprehension 通过各种阅读任务,实现不同层次的理解;I: increase reading rate反复阅读,熟能生快;verify reading strategies 配合阅读任务,辅导相关阅读技巧的使用;E: evaluate progress以多种方式(如写作任务)评价学生对文章在内容和语言两个层面上的掌握水平。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N. J.ExploringSecondLanguageReading:IssuesandStrategies[M]. London: Heinle & Heinle, 1999.

[2] Calderhead, J. & S. Shorrock.UnderstandingTeacherEducation:CaseStudiesintheProfessionalDevelopmentofBeginningTeachers[M].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2005.

[3] Farrell, T. C. Learning to teach in the first year: A Singapore case study[A]. In T. C. Farrell (ed.).NoviceLanguageTeaches:InsightsandPerspectivesfortheFirstYear[C]. London: Equinox, 2008.

[4] Tsui, A. B. M.UnderstandingExpertiseinTeaching:CaseStudiesofSecondLanguageTeach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5] 崔琳琳. 新手中学英语教师信念与实践之叙事探究[J]. 中国外语教育,2012,(3):11-20.

[6] 刘学惠. 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概念重构和研究发展[A]. 吴一安等编. 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 [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7] 齐渝华,刘悦,张汉林,张旌,周甜.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探索教师研修的新途径[J]. 课程·教材·教法,2010,10:92-97.

[8] 王洁,顾泠沅. 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 杨鲁新. 基于行动教育理论的中学英语教师在职发展模式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3,(1):86-92.

[10] 于兰. 初任期外语教师的教学问题研究:生存关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32-35.

DOI:10.16482/j.sdwy37-1026.2016-03-008

收稿日期:2015-10-10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我国中小学英语教研员状况研究”(项目编号:13JJD740006)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2-07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鲁新(1968-),女,山东临邑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二语写作、外语教学、外语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2-2643(2016)03-0062-09

The Impact of Collective Lesson Planning on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A Case Study of Four Novice Teachers

YANG Lu-xin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89, China)

Abstract:Taking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approach,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collective lesson planning activities in a school district of Beijing with the involvement of a university researcher. In particular,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changes of four novice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d in collective lesson planning activities, which involved teachers, a teacher researcher, and a university researcher. After analyzing the multiple sources of data such as observation, interviews, reflective journals, questionnaires and other text materials, this study found that collective lesson planning activities exerted positive influences on the four novice teachers in terms of their beliefs and practice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but such influences varied among them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 (e.g., school)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group lesson planning activities characterized with lesson examples and participated by university researchers are conducive to renovating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in EFL teaching.

Key words:novice teachers; collective lesson planning; teaching beliefs; teaching practices

猜你喜欢

新手教师集体备课教学理念
例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新手教师的不当教学行为
如何高效开展集体备课
初中物理有效课堂背景下集体备课的作用及方式的研究
集体备课在病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提高集体备课有效性的途径初探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新手与经验教师伦理推理之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