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杂谈
2016-07-30杜学峰
杜学峰
家风是一种精神力量,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对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成员所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家庭其实就是每个人人生路上接触到的第一个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外部环境。墨子很形象地把人们成长的外部环境比喻作染缸,他说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强调了外部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对一个人道德形成的重要性。
中国人自古重视家风的作用,并采用各种形式来培养良好家风。家长的言传身教,是最直接的一种家教,是孩子接受家风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家长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勤懒俭奢、忠奸善恶,等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某种习惯甚至性格。北齐颜之推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就是到了社会交往日益增多、教育事业日益完备、舆论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父母长辈对于子女晚辈的影响依然不可小觑。做父母的应当知道自己对孩子的示范作用,为了孩子的品行端正、习惯良好,应当谨言慎行,注意修身律己,以身作则。有些家长平时不拘小节,甚至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劣行,等到孩子顽劣之性形成了,吃后悔药都来不及。
古人为了传承家风,规约晚辈,启迪后代,往往会定下家规族范。这些家规族范一般简单明了,便于子孙学习记忆,对子孙后代起了很好的教育作用。而一些名臣贤相、高人隐士更是通过编撰足以对子孙后代产生巨大影响的格言、家训来训育后人。这些家训或格言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他们的子孙后代,而且对社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西汉司马迁父亲司马谈的《命子迁》、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明代袁黄的《了凡四训》、明末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等,都蕴含很深的人生哲理,都曾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好评。
其实,就在今天,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少重视家风作用、重视家风形成的人。他们对子女的要求未必都形成一整套系统的东西,然而,他们通过自己的示范,通过对自己孩子的严格要求,同样也能形成良好的家风。曾经听一位教授讲过,他的儿子是当医生的,他要求自己的儿子:在病人面前,不管富贵贫贱,都应当充满爱心;可以因为技术原因没办法治好病人的病,但绝不能不尽心治疗、不关心同情病人。相信有这样的父亲,有父亲这样的教育和要求,他的儿子一定会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出色医生。
家风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很大,但归根到底,还得靠每个人自己去感悟,去修养践行。家风虽好,如果自己不去领悟、不去践行,依然可能沉沦。而一个人家庭环境虽然不好,若是自己能分清是非善恶,能管束好自己,同样也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我们不能把家风的作用绝对化,否则就会陷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的血统论的泥沼,反而误导了孩子。
责任编辑:梁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