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016-07-30孙应帅
[摘要] 在21世纪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结论和个别论断。同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古今中外相结合,从而在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境界。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 立场观点方法 三个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努力提高解决中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命题。在2015年11月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在2016年3月全国党建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这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标志着党的理论创新进入了新的阶段,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在浩渺的大海上航行,需要好风凭借力,在起伏的历史中前进,需要重锚压定力。而在世界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只有马克思主义在众多理论中经历了时代的考验,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华民族的百年沧桑中,只有中国共产党在各种力量中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显示出持续的凝聚力。可见,在人类社会走向社会主义新型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需要马克思主义这个“好风”指引方向,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重锚”推动实践。
在21世纪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坚持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结论和个别论断。
所谓立场即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人们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问题、采取行动,从根本上讲是由其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所谓观点即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观点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所谓方法即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主要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以及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从根本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
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马克思主义在1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显示了随时随地根据世情的变化和实践的变化不断发展理论和调整策略的特质。因此,在新时代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多次再版中,也不断通过序言的修改来因应时势的变化。他们强调,尽管“《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与实践相结合,并指导实践。它强调,“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正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会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总结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正是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才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是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在坚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因此,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恩格斯曾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在中国,中国共产党也必须“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加强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努力”。
中国共产党95年来的实践也证明,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才能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表现在它们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共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共同的基本原则,共同的奋斗目标上。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它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诸多新思想,从而在许多重大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发展的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更是结合新时期新阶段中国改革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任务,提出了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努力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添砖加瓦等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坚持理论创新辩证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古今中外相结合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文明如果不兼容并蓄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最终都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理论如果不吸收借鉴各种思想文化的进步因素,最终都会泯灭在时间的记忆里。因此,在新时代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古今中外相结合。马克思正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精华,加以批判借鉴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故而“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离不开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就善于吸收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成果,从典籍事例到经典名句,从孔夫子到毛泽东,旁征博引,推陈出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式风格”。它一方面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精华,融会贯通,另一方面注重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并将之赋予极具时代性、现实性的新含义,从而使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了新境界。
中华民族为了从近代以来遭受的巨大苦难中觉醒过来,在理论的彷徨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从而掌握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民族富强,在历史的浪潮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有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个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参考文献:
[1]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2,5,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孙应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运史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