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与会专家八人谈

2016-07-30陈先达顾海良韩震汝信

前线 2016年7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陈先达++顾海良++韩震++汝信

编者按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本刊编者邀请了参会的8位专家学者(其中汝信、沈壮海、钟君3人在会上发言)畅谈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体会以及如何将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汝信(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开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行动纲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开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具体实施的行动纲领,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受教育和启发。

我感受最深的是,《讲话》明确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这就深刻地阐明了当前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所在。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问题,那就是要着力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要解决好为什么人这一核心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尊重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因此,我们要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错误态度,真正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去进行创造性探索,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是十分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但我坚信,只要大家共同协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必将迎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高潮。

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我们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殷切的期望和郑重的嘱托。他提出了两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论断,即哲学社会科学的不可替代性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不可替代性。这两个不可替代实际上是不可分的。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不可替代性,就不存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重要作用的不可替代性;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同心协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哲学社会科学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无从体现、无从发挥。作为学科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与它的研究者是不可分的。

哲学社会科学的不可替代性,决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使命和责任。我们中有些人总觉得为社会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没有学术水平,没有品位。只有 “为学术而学术”才叫水平、才叫学术。似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没有服务对象,没有社会使命,只是为了满足研究者自己的个人爱好和个人兴趣。我以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毫无疑问,研究工作需要有个人爱好和兴趣,没有个人兴趣和爱好的研究是不可能获得成就的。但个人兴趣和爱好并不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目的,而是助力。哲学著作并不是一个哲学家为另一群哲学家写的,小说也不是某个作家为另一个作家或另一群作家写的。如果学术超不出自己个人的学术圈子,哲学只是哲学家的独白,或至多是哲学家们自己的对话,这种学说有多少意义呢?哲学社会科学应有的社会功能,应该是超出自我,超出自己的圈子,面对社会,面对民族,甚至面对世界,才能发挥作用。在当代中国,它应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可替代的原因。

顾海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心论题,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和时代价值作了全面阐释;从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史进程的规定性和必然性上,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了深刻论述;从当代中国和世界变革的大势上,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的建设指出了方向,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同他之前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整体理论,确立了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纲要,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

韩震(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并直接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作为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既备受鼓舞,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有一种紧迫感。如何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时强调的三个方面的体现呢?

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立足中国、借鉴国外,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也就是我们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资源,必须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学习借鉴国外的东西,不能封闭自己、削弱自己。另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现在就要解决一个文化自信的问题,如此才能使其他自信有了活水源头。

二是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该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三是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每个学者都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出发,按照专业要求进行研究,这样我们的水平才能提升。为什么我们没有话语权呢?因为我们好多研究达不到专业水平。我们要按照通用的方法,这样做出的研究才更扎实,才更容易让人家理解,才更有说服力。我们要用世界上都能理解的方法来讲中国故事。用外语讲中国故事也是中国话语体系,而用汉语讲西方那一套体系就不是中国话语体系。在这个问题上可以看出,我们的外语能力也是我们话语能力的一部分。

沈壮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立足中国实际 做好中国学问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着眼于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历史大逻辑大趋势,精辟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指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立足中国实际、做好中国学问的思想理念,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讲话的全篇,是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应有遵循,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术努力的应有遵循。

立足中国实际、做好中国学问,必须珍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及其发展的最大增量。在现实的学术研究中,一讲到学术资源的开掘,不少人最为关注的便是“洋”资源、“古”资源,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学术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资源概括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发展的最大增量,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充分珍视这一主体内容和最大增量,在这一主体内容和最大增量的基础上向前走,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有的自觉自信与不二路径。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列举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把这些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研究好、阐发好并推动其创新深化,是进一步夯实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主体内容、在最大增量上形成新增量的根本切入点。

立足中国实际、做好中国学问,必须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重大课题。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之所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根本原因就在于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的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着的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提出了许多尚无答案、亟须创造性的探索予以回答的大问题、真问题、新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围绕这些重大课题,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

立足中国实际、做好中国学问,包括为解决人类问题提出中国方案。我们所要构建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是封闭的,它在努力观照自我的同时,也一刻不忘观照世界;它包括立足中国实际、以解决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指向的内容,同时也包括从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出发就解决人类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要遵循“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既要“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要“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强调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强调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些论述清晰表达了我们所要构建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开放自信与人类关怀,阐明了解决民族性问题与解决世界性问题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所应具有的全球视野与世界意义,也指出了当代中国学人应有的学术努力。

钟君(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推进理论创新的纲领性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深刻回答了发展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突出强调了理论创新的问题。他强调了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 “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 他还阐明了创新的具体表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的根本保证、起点、底气、基本方式和关键前提都进行了系统阐述。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就是一篇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的纲领性文献。

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式是“融通结合”。实践的客观性、存在和真理的绝对性、历史的承续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进行理论创新,但其创新的方式绝不是割断历史、否定历史的“独断式”创新,而只能是“综合式”创新,只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等各种资源,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理论创新的关键前提是话语创新。话语方式与理论内容绝不是隔绝孤立的,话语概念中蕴含着理论实质,理论逻辑中塑造着话语内涵。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有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努力做到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理论,切实解决在国际上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符合中国实际、概括中国理论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正在不断生成。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的提出,区分了价值观念与价值事实,既包含了民主、法治、公正、自由等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又强调了其社会主义的具体实现形式;“依宪执政、依宪治国”的提出,避免了被所谓“宪法政治”的话语所迷惑,防止了罔顾宪政在西方理论上的明确内涵,落入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陷阱;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结果公平和实质正义的内涵,显然比起点公平和形式正义更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经济新常态概念的提出,生动准确地概括了当前的经济形势,有力地避免了人们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悲观情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显然比新自由主义的供给学派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更符合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这些新概念、新表述的不断出现正是理论创新的突出表现。

朱安东(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做好教学科研工作

我有幸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受鼓舞,也更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及规律,我们用它不仅可以科学地解释现实,更能有效地改造世界。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否则就会失去灵魂、失去方向。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坚持、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责任,是本职工作。我们要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做好这项工作。首先,我们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方面作出表率。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批评了那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的现象。我们更要引以为戒,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全面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只有在“真学真懂”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真信真用”,才能真正确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逐渐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变成一种习惯甚至本能。

其次,我们要努力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除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外,我们还要研究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去伪存真,发掘出其中的有益成分并加以吸收。例如,《盐铁论》《史记·货殖列传》等著作中就有不少重要的经济思想,值得我们研究。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认真研究和吸收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特别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思想资源。以经济学为例,我们不仅要研究和吸收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而且要吸收后凯恩斯主义等其他非主流学派的思想资源。即便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一些数量分析方法和手段,也是可以适当借鉴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防止出现盲目“西化”的倾向,不能简单地“拿来”,而是要对其产生的背景、适用的条件等进行认真分析,只取其中适用于我国的部分,加以适当地改造后才能为我所用。总之,我们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时要力争做到“中西荟萃、古今贯通”。

再次,我们要努力做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除了在社会上传播马克思主义外,在校内传播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去教育和影响学生是我们更为本职的工作。一方面,我们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近年来,面对着社会的急剧变化以及学生中存在的各种疑惑,我们学院的老师们克服了各种困难,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但问题仍然存在,我们正在努力提高自身水平,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争取把更多的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另一方面,近年来我们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学生就业后普遍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我们正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加强调研工作,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健全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完善从招生、培养到就业引导等环节的工作,以培养更多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专业人才。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大历史、大逻辑、大趋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维度

此座谈会的重大意义,一言以蔽之就是“走出西方、告别近代”,吹响了中国“成为你自己”的号角。当前,中国在经济上引领世界大势,如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超过三成,但我们的思维却严重滞后。比如,对于中国的成功,解释权不完全在我们手里,有两种说法:成功是因为学习西方,继续成功完全学习西方;另一种解释,成功是因为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如何阐释第二种理论是我们应有的学问。接下来还要阐释好中国成功的世界意义。中国成功了,对其他国家有无普遍借鉴意义,进而开创“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学问?座谈会特别安排“八〇后”发言,安排“七〇后”的我也坐在里圈,就是因为这两代人没有历史包袱,平视西方,自信而不自负,开放而不迷失自我,逐步走出了西方的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谈及大历史、大逻辑、大趋势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维度。

——大历史:从人类文明史阐释中国。今天,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这就为走出近代西方所确立的不合理、不公正、不可持续的国际准则提供了可能。基于地区性经验的西方知识,无法解释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时代担当。除了“舌尖上的中国”,还应有“学术上的中国”、“理论上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上的中国”。

——大逻辑:除了近代提倡的学贯中西,还要胸怀南北,关键是坚持问题导向。学术不能靠西方的逻辑,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中提炼中国的逻辑,同时借鉴古往今来人民群众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形成世界的逻辑。能把这三个逻辑统合的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它能够有效解决为什么做学问、学问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否则,陷入学之术而非道的境界。

——大趋势:除了博古通今,还引领未来。中国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正在产生人类伟大的实践并引领世界未来。中国学者完全可以描绘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大趋势,产生无愧于时代的大学问。学习《讲话》后,笔者随即参加第五届中欧政党对话。罗马尼亚前总理蓬塔主旨发言谈及“一带一路”时感慨:欧洲要睁眼看世界了!我们未来五个月都说不准、看不清,中国人却在设计五十年后的事了!拉脱维亚拉中友好协会主席也表示:历史上从未见过如此宏大的合作倡议,超过我们欧洲人想象力,欧洲人千万不要浪费中国的美好意愿啊!捷克副众议长菲利普也表示,“一带一路”可成为人类最伟大倡议之一。欧洲人是过来人,看到了人类大趋势。我们许多学者还“不识庐山真面目”,没有从大趋势研究“一带一路”。

为此,我们首先要把解释中国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里。西方没有承认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比如中国将近7亿人脱贫,世界上70%的脱贫来自于中国的贡献,而诺贝尔和平奖只给达赖。因为坐在里圈,虽未发言,但结束时,总书记与我们一一握手寒暄。我汇报了我去年底专程应挪威政府之邀提名习近平总书记为2016年诺贝尔奖候选人。2015年11月,在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开幕式上,谭中先生感慨——何时外国人研究中国不再是引用美国人的而是中国人的著作,中国才算真正崛起了。笔者在闭幕式上称之为“谭中之问”,并予以回答:“一带一路”倡议正赢回中国学的话语权;国外研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现在引笔者著作啦!台下许多外国朋友纷纷点头。如果我们没有拿出自己的“一带一路”著作,一定会被别人表达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之类!

其次,我们要具备解释西方的勇气。不仅讲好中国协商民主的成功故事,也要讲好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失败故事,使更多国家走出西方迷思,少走弯路,鼓励其走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还原世界多样性。

其三,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解释世界的担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带一路”复兴丝绸之路,又超越古丝绸之路,就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高度统一,同时体现时代性,引领21世纪国际合作方向。

责任编辑:沈 聪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Education with a Heart that Embr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ertile Cultural Land of the “Eternal City”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社会科学总论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紧紧抓住机遇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