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很美的教改缘何夭折?
2016-07-28
南方周末评论员 戴志勇
三年教改实验,一篇激情演讲,河北张家口涿鹿县教科局郝金伦局长在家长压力下辞职,凸显出一个教育困境:高考的选拔导向与教育的素质取向,究竟能否相容?
郝金伦的教改,主要是“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这并非涿鹿首创,而是源自河南西峡县的教育探索,包括“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四个环节。整个教育过程,突出一个“疑”字。也因此,需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很难有标准答案,不易量化考试。这种教育改革,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对家长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对教师的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教师必须抛弃教科书式的标准答案,至少,要呈现标准答案的不同解题思路,文理领域都是如此。譬如弟子问孝,孔子针对每个人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种对所教内容的通透把握,很多老师并不具备。
二是方法的:必须时刻调动学生学习激情,让学生沉浸在“疑-探-用-疑”的螺旋中不亦乐乎,这要求老师具备以“疑”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方法和能力。
这两种要求,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颠覆。小学生主要还处于求善求美的阶段,是否适合以“疑”为主教学,值得商榷。但中学生已普遍进入以求真为主的年纪,理论上,以“疑”为中心的教学,是合适的。运用得好,可以极大地开发学生智力,配合了“用”,向知行合一的方向进行教改,大方向站得住。
但是,中国的教育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升学选拔。如果以“疑”为中心进行教学,却未能与高考的选拔功能很好地配合,家长们难免会着急上火。刷题练三年,苦学灌三年,如果能考进北大清华,相比“疑-探-用”三年,却只进个二本三本,哪个划算?恐怕大多数家长会选择第一种。这也是衡水中学为何越批越火的根本原因。郝金伦不满衡水中学抽走涿鹿的优质生源,撼动不了家长们的自愿选择。
有意思的是,郝金伦给出了教改提高高考成绩的数据:涿鹿中学2016年高考一本上线人数翻番,达到145人,居全县第一,是建校以来的最好成绩,“而2014年涿中800考生一本上线仅3人”。不过,这只是一所中学教育质量变动情况,未必能反映该县的普遍情况。要判定这个全县铺开的教改是否成功,就要看该县参与教改的所有中小学的总体教育质量变化情况。
如果涿鹿县全县参与教改的所有中小学总体上都像涿鹿中学一样成功,却因“部分家长”的强烈反对,而由官方研究决定终止,这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有必要看“部分家长”反对的具体依据是什么,站不站得住脚。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另一方面,有改革者愿意从学生出发,从教育的内在规律出发,进行教改探索,难能可贵。但也要有充分的准备,采取最恰当的方式,否则也可能功败垂成。
要突破这种困境,也需要绕开一些陷阱。其一,“部分家长”或者因为焦虑过度,看不懂教改的真实效用,或者教改对他们孩子的短期效果或长期效果真的不行;其二,当地决策者完全可能出于稳定考虑,屈从“部分家长”的民意,有可能受益者是“沉默的大多数”;其三,改革者完全可能因个人性格或利益等原因,遭遇不分青红皂白的反对者。
因此,改革的顺利推行,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现实模板与实施路径;需要有充分的论证,让改革法治化;不搞一刀切,给予家长自由选择空间,让改革充分容纳民意;改革者自身要刚柔并济,减少不必要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