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120例观察
2016-07-28刘晓伟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医院重庆400038
刘晓伟(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医院,重庆 400038)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120例观察
刘晓伟
(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医院,重庆 400038)
[摘 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用布洛芬治疗,治疗组用针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67%、对照组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积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积分下降比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有着很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针灸;对照治疗观察
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临床常见月经期疼痛,常呈痉挛性,集中在下腹部。其他症状包括头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腰腿痛,是年轻女性十分常见的病症。痛经不仅严重影响广大女性日常生活,甚至会造成继发性的病变如不孕不育等。现代医学对痛经的治疗主要采用止痛药物、避孕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治疗,但临床疗效并不理想,且往往一时起效,极易复发。笔者采用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120例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20例,均为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针灸科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年龄16~28岁,平均21.03岁;病程0.5~8年,平均3.25年。对照组年龄15~32岁,平均22.14岁;病程0.8~7年,平均4.24年。两组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诊断标准[1]。原发性痛经常发生于年轻女性初潮后数月(6~12个月),30岁以后发生率开始下降,疼痛常在月经即将来潮前或来潮后开始出现,并持续至月经期的前48~72h,疼痛常呈痉挛性,有时很重,以至于需卧床数小时或数天。疼痛集中在下腹正中,有时也伴腰痛或放射至股内侧。盆腔检查无阳性所见。痛经程度轻度为有疼痛,但不影响日常活动,无全身症状,很少用止痛药。中度为疼痛使日常活动受影响,工作能力亦有一定影响,很少有全身症状,需用止痛药,且有效。重度为疼痛使日常活动及工作明显受影响,全身症状明显,普通止痛药效果有限。
排除标准:①继发性痛经;②伴有其他并发症或肝肾疾病;③晕针或对针灸不适;④对本研究不知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布洛芬400 mg,口服,日3次。
治疗组用针灸治疗。取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太冲,为寒湿凝滞者加神阙、阴陵泉。肝郁气滞者加肝俞,肝肾亏虚者加肝俞、肾俞,气血亏虚者加足三里、血海、气海。患者取仰卧位,用28 号1.5寸毫针,于消毒局部快速进针,深度1~1.5寸,留针30 min,间歇行针4~5次。虚证及寒凝者加用温针灸法。
两组均与经前3天开始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
3 疗效标准
临床症状以症状积分作为评定[2]。
根据文献[3]制定疗效标准。痊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好转:疼痛减轻或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无效:疼痛未缓解。
4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情况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情况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5 典型病例
李某,女,25岁,2014年4月初诊。痛经史6年,月经初潮时曾用冷水洗衣服,从此每次月经均痛经,发作时疼痛难忍,不能工作,只能卧床休息。曾服止痛药,如布洛芬等,但只一时起效,下次经期仍然发作。现每遇经期则小腹经痛难忍,得热则舒,经量正常,色暗挟块,无膜状物脱出。伴形寒肢冷,神疲乏力,便溏,面色萎黄,形体瘦弱,舌淡苔薄白,脉细弦无力。经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诊断为原发性痛经。中医辨证属寒湿凝滞型痛经。就诊当时恰为月经前1周左右,用上法治疗7天,经至停止治疗。当月小腹疼痛明显减轻,淤块减少。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告愈,随访半年无复发。
6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月经期子宫内膜合成和释放的前列腺素(PG)增加有关,痛经患者子宫内膜和月经血中PG含量较正常妇女明显升高。
原发性痛经属中医“经行腹痛”、“室女痛经”范畴。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在个人体质因素基础上由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不同原因,导致冲任气血不畅或冲任气血虚损所致。本病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原发性痛经多由寒凝气血或气滞血瘀,致使气血运行不畅,造成血瘀胞宫,胞络不通,不通则痛所致,故调理气血,通经止痛为其治疗之法。
针灸主要选取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太冲作为主穴,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型灵活配伍加减配穴。关元穴在脐下三寸,为人身元阴元阳所藏之处,补关元可补肾阳、益精血、调冲任,为下腹部要穴,益肾气,利下焦,用于下焦虚寒,月经不调;中极通胞宫,取之以温胞脉、调冲任,为足三阴经任脉交会,有调冲任、暖胞宫之功;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三脉交汇处,二者相合,奇效彰著,共奏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之效。痛经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因此针三阴交可调理三脏,消除或减轻病证;足三里可补脾胃而益气血,气血充足,胞脉得养;子宫穴为经外奇穴,为女子蓄血之处,是痛经的病位穴,有调整子宫功能的作用,可疏调子宫血脉,三穴合用,有通经止痛功效。太冲能疏肝行气。各个穴位配合,共奏理气活血,温经止痛之功,再加上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温针灸的法,针刺疏通经络气血,艾灸温通和温补,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针灸治疗痛经不仅镇痛作用明显,且起效快,能及时的减轻患者痛苦。现代研究证明,针灸可以通过改善全身状况,调整内分泌功能,调整月经周期和调节盆腔内生殖器官的功能活动而使痛经获得彻底治愈。针刺本身对雌性生殖内分泌功能有调节作用[4]。针刺治疗通过减低子宫收缩幅度,解除子宫肌肉痉挛,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降低前列腺素水平,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而起到镇痛作用,结合艾灸能增强机体抵抗力,痛经治疗有一定的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63-266.
[2] 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09-110.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86-189.
[4] 赵商勋,金蓉,吴旭.针灸治疗痛经选穴与机理研究现状[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8-9.
[中图分类号]R24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6)06-0586-02
[收稿日期]2016-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