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月”“望”“雨”的喜怒哀乐》、《忆·恒春四调》探讨歌谣素材与长笛技巧的特色
2016-07-28庄文达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台湾台北
庄文达 (台湾师范大学 音乐系,台湾 台北 )
从《“四”“月”“望”“雨”的喜怒哀乐》、《忆·恒春四调》探讨歌谣素材与长笛技巧的特色
庄文达 (台湾师范大学 音乐系,台湾 台北 )
[摘 要]本文以长笛演奏家华佩(1978-)将台湾作曲家邓雨贤创作《雨夜花》、《望春风》、《月夜愁》、《四季红》四首作品,辅以当代长笛演奏技巧,创编为《“四”“月”“望”“雨”的喜怒哀乐》长笛独奏曲,在朗朗上口的旋律中,配搭新颖的现代技巧,呈现喜怒哀乐情怀,令人耳目一新;而当代作曲家庄文达(1958-)创作之《忆 · 恒春四调》-为长笛与钢琴二重奏,将地道的恒春民谣《思想起》、《四季春》、《牛尾伴》、《平埔调》,融入作品中,同样地表达甜苦愉悦的韵致情绪,作品中也运用许多长笛的演奏技巧,因此,笔者将两首作品深入分析其中歌谣素材与长笛技巧如何融合铺陈,作详实归纳整理,进而做一比较研究,期望能给予现代作曲家一些启发与创作灵感。
[关键词]邓雨贤;“四”“月”“望”“雨”;忆 · 恒春四调;歌谣素材;长笛技巧
一、前 言
台湾作曲家邓雨贤创作了近百首歌曲,作品中以《雨夜花》、《望春风》、《月夜愁》、《四季红》最为经典,这四首被人合称为“四月望雨”,在本土创作歌谣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长笛演奏家华佩(1978— )将此四首作品,辅以当代长笛演奏技巧,创编为《“四”“月”“望”“雨”的喜怒哀乐》长笛独奏曲,在朗朗上口的旋律中,配搭新颖的现代技巧,呈现喜怒哀乐情怀,令人耳目一新;而当代作曲家庄文达(1958— )创作之《忆·恒春四调》——为长笛与钢琴二重奏,将道地的恒春民谣《思想起》、《四季春》、《牛尾伴》、《平埔调》,融入作品中,同样地表达甜苦愉悦的韵致情绪,作品中也运用许多长笛的演奏技巧。在此,笔者将深入分析其中歌谣素材与长笛技巧如何融合铺陈,作一归纳整理,并将两首作品,做一介绍与比较,期望能给予现代作曲家一些启发与创作灵感。
二、邓雨贤生平事迹及作品
邓雨贤(1906-1944),生于桃园龙潭,祖籍新竹芎林,为客家人,是台湾著名的歌谣作曲家,毕生创作七十多首歌曲。其所创作之大部分作品,诸如《雨夜花》、《望春风》、《月夜愁》、《四季红》、《春宵吟》、《一个红蛋》等,经过多年后依然被广泛大众传唱着。他的旋律伴随着台湾人民一同成长茁壮,相当具有台湾乡土情怀的指标性,因此被誉为台湾歌谣之父、台湾民谣之父。[1]①该文章亦收录于《钟肇政回忆录》(钟肇政.钟肇政回忆录[M].台北:前卫出版社,1998.)。
邓雨贤之父邓盛犹,曾应聘为台湾总督府台北师范学校(校区当时在今台北市立大学)汉文教师,因此邓雨贤在三岁时随父亲北上台北居住,并在台北就学,先后进入艋舺公学校、台湾总督府台北师范学校就读;在师范学校就学期间,邓雨贤的钢琴师承一条慎一郎,表现出优秀的音乐才华,他喜爱弹琴与歌唱,也因此奠定了他基本的作曲风格。
关于邓雨贤的生平事迹及作品年代,笔者将其整理为表1:
表1.邓雨贤年表
位于龙潭乡的“邓雨贤纪念铜像”上刻有碑文,内容如下:
龙潭的传奇人物-邓雨贤
邓雨贤先生,日据时代明治39年(1906)年生于桃园龙潭的书香世家。台北师范学校毕业,曾任教职于芎林国小。一九三二年创作第一首台语歌曲《桃花泣血记》,以后陆续创作多首世人熟稔歌曲《望春风》、《雨夜花》等,曲曲动人心弦,半世纪以来传唱不衰,深植人心,台湾人民已把它当做台湾民谣。
他的作品旋律优美动听,且有诚挚的 “台湾民谣风”,旋律曲风深切地反映出对时代、民族的关怀,可惜英年早逝,一九四四年因病逝于竹东时,年仅三十九岁。他的一生印证了 “人生短暂,艺术永恒”这句名言,他不仅是龙潭人的骄傲,也可尊称为台湾歌谣界之父。
关于碑文的内容,与现实状况有些出入,笔者在此补充说明。首先,《桃花泣血记》的作曲者是1932年由当时担任“电影辩士”①“辩士”即“电影剧情讲解员”。早期电影为黑白无声的“默片”,需靠“辩士”与“伴乐士”来帮助观众了解剧情。的詹天马,依据电影《桃花泣血记》的内容写成歌词,由同为“辨士”兼“伴乐士”的王云峰作曲,作为电影的宣传主题曲,因此该曲作曲者并非邓雨贤;其次,邓雨贤过世的地点应为竹东医院,因为日据时期芎林被归于“竹东郡”,因此现今大多说法为“邓雨贤逝世于芎林”;最后,以台湾岁数的算法,刚出生即为一岁(虚岁算法),因此目前多数说法为“邓雨贤于三十九岁逝世”,但笔者所列之【邓雨贤年表】中,以刚出生为零岁(实岁算法)做为整理年表的依据。
三、《“四”“月”“望”“雨”的喜怒哀乐》的创作理念与结构
本曲改编自邓雨贤的《四季红》、《月夜愁》、《望春风》、《雨夜花》四首作品,将所谓的“歌谣素材”的旋律架构,形塑为一首乐曲,并赋予生命力的长笛独奏曲;《“四”“月”“望”“雨”》四首作品象征人的喜怒哀乐,由长笛独奏曲娓娓道来,有着慢与快、色彩与张力及长笛当代技法的对比,更增添原曲的生命力。兹分创作缘起、理念与技巧详述如后:
(一)“四”“月”“望”“雨”创作缘起
1933年,李临秋作词、邓雨贤谱曲的“望春风”,是他们在古伦美亚唱片公司首度合作作品,完成演出就造成轰动。这首作品在传唱七十年后,俨然成为代表台语歌曲经典之作。李临秋作词的灵感是来自《西厢记》中,莺莺月下等候张君瑞的氛围,那种“带月西厢下,迎门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悸动,有着既期待又不知所措的心情。第一段歌词“独夜无伴守灯下,清风对面吹,十七八岁未出嫁,遇着少年家。果然标致面肉白,谁家人子弟,想要问伊惊歹势,心内弹琵琶。”描绘遇见意中人,却又碍于少女的矜持,不敢问其姓名,只能独自懊恼。第二段歌词“想要郎君作尪婿,意爱在心里,等待何时君来采,青春花当开,听见外面有人来,开门甲看觅,月娘笑阮憨大呆,乎风骗不知。”有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氛围(谱例1)。此首作品在二战期间改编为《大地在召唤》,此一作法让原作曲者邓雨贤内心深感愤怒与不平,现实的无奈让他后来转任教职。
《月夜愁》月夜愁曲调根据郭乃惇[2]、吕钰秀[3]说法曲调来自平埔族歌谣,歌词来自圣经《路得记》,共有11节。“拿阿美”为平埔族女子名“拿俄米”(Naomi)之谐音,马偕以此为歌名,颇能符合当地的民情习俗。[4]相较于邓雨贤其他创作,《月夜愁》确实有不少独特之处,一是弱起拍子、二为在旋律进行中,将此节奏戛然而止、三为F-E-F-G这般的旋律进行是平埔曲调中不会出现的,这肯定是作曲者的巧思之处。[5]歌词中的“三线路”指的是有安全岛、种了树的三线道。描绘1930年代,男女之间的情爱,在月光下,越到深夜,益使人感受到孤独无依而且又伤感。周添旺即在此氛围之下,心有所感,写下失恋人的心情,配合哀愁的旋律,因此广受欢迎。此曲调也隐约带有另一种思乡的哀愁,或许作曲者身为客家人的立场,借以诉说客家族群长期迁居漂泊的怀乡之情感吧(谱例2)。日治时期,在“皇民化运动”紧锣密鼓声中,日本帝国政府派栗原白将“月夜愁”歌词改为“军夫之妻”,用以鼓励、推广台人踊跃捐躯报国。月夜愁的旋律在1970年代再度改词为《情人再见》,由邓丽君主唱灌录唱片。《月夜愁》是一表达失恋心情的情歌,在战后的时代背景下,又被附会为表达对军国主义的不满。
《雨夜花》是台湾日据时期的台语流行歌曲,由周添旺作词、邓雨贤作曲。1934年古伦美亚唱片公司推出的唱片,由旗下歌星纯纯主唱,以“花”来比喻人生乖舛命运的作品。这首歌曲原来一开始不称为《雨夜花》,它的本名命名为《春天》,这原本是日治时期的台湾新文学健将廖汉臣在1933年为台湾儿童所写的一首儿歌①,交由邓雨贤谱曲。歌词内容幽怨哀凄,描绘脆弱的花朵因受风雨摧残而早逝。后引申将失意女子的无奈、无助,以“雨夜花”相喻,令人悲怜。歌词字数以三字、三字、五字的词句,层层相扣,平易近人,以台语歌少有的四段词,每段运用不同的韵脚,呈现女子被抛弃的乖舛命运(谱例3)。再者,从当时台湾仍受日本人统治的角度而言,此首歌曲也道尽被统治者的悲戚与无奈情怀。此外,二次大战时,也被日本人改编为日本军歌《荣誉的军夫》。
谱例1.《望春风》曲谱
“四季谣”本来称为“四季红”,但是在台湾光复之初曾因“红”字与大陆的“红军”引起相关联想,而被要求更名为“四季谣”。1937年,由李临秋和邓雨贤创作,隔年由“日东唱片”灌录并发表。“四季红”是一首活泼轻快的歌曲,“春天花吐清香,双人心头齐震动”,“夏天风正轻松,双人坐船在游江”,“秋天月照纱窗,双人相好有所望”,“冬天风真难当,双人相好不惊冻”,以四季的变化来描述男女热恋的情境,相当轻快、逗趣且轻松,尤其在男女对唱的部分,男生想对女生诉说情意,那种打情骂俏和眉目传情的模样,表现得淋漓尽致(谱例4)。
谱例2.《月夜愁》曲谱.
(二)《“四”“月”“望”“雨”的喜怒哀乐》创作理念与技巧
本曲以《月夜愁》、《四季红》、《雨夜花》、《望春风》四首作品,重新设计排序为《怒》、《喜》、《哀》、《乐》,并以此描绘人性中的四种情绪,长笛以温柔明亮及富有特色的演奏技巧,呈现不同的风格与韵致,辅以舒缓及浓密的层次,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元素与素材,形塑特别的音响与意涵。乐曲为不间断的组曲形式,速度以慢板、4/4拍为始,通过不同快慢,呈现相异的曲趣,本乐章之曲式分析统整为表2:
表2.《“四”“月”“望”“雨”的喜怒哀乐》曲式分析
《怒》的情绪—《月夜愁》,为一段体,可细分a(mm.14-17) 、a’( mm.18-21) 、b( mm.22-26)、a”(mm.27-30)等乐句。此段旋律以六声构成(C、D、E、F、G、A五个音),在旋律上,编曲者将之具戏剧化的处理,首先 ,a乐句首句第一音(e)音以sa(microtone) 微分音呈现,长音(g)则以多重音(multiphonic)配合双吐技巧铺陈;a’乐句亦是如此,只是长音(e’)改为抖音(vibrato); b乐句转为活泼轻快的音型,第24、25小节的四分音符仍使用微分音,使愤怒的情绪逐渐浓郁,在27小节g2达到高潮,并以不规则的颤音呈现;a”乐句逐渐渐慢结束此段落(谱例6)。
谱例3.《雨夜花》曲谱.
谱例4.《四季红》曲谱.
四、《忆·恒春四调》的创作理念与结构
《忆·恒春四调》-为长笛与钢琴二重奏,采用“恒春四调”-《思想起》、《四季春》、《牛尾伴》、《平埔调》等民谣,融入作品中,同样地表达人生充满着甜苦愉悦的韵致情绪,作品中也运用许多长笛的演奏技巧,并与钢琴的互相辉映,有着慢与快的织度、色彩与张力及长笛当代技法的对比,更增添乐曲的生命力。现在把创作缘起、理念与技巧详述如后:
(一)“恒春四调”民谣缘起
恒春地区包括今天的恒春镇、车城镇、满洲镇、枋山乡及牡丹乡等五乡镇。荷兰人占领台湾时统称恒春地方排湾番社为Lingkiauw。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王瑛曾辑重修凤山县志等方志所称“琅规划生番十八社”居住地总称。而“恒春”地方的由来则始于清光绪元年(1875)琅地方设县,因其气候温暖,四季如春;故名“恒春县”,管辖区相当于今屏东县恒春镇、车城乡、满洲乡、牡丹乡及枋山乡等地。恒春地理环境三面环海(东边太平洋、西边台湾海峡、南边巴士海峡),一面靠山的小半岛。强烈的东北季风,即俗称的“落山风”在入秋之后开始吹袭恒春,辛勤的先民从唐山过台湾垦殖荒,他们经由西部嘉南平原,而台北盆地,而逐步拓展到屏东恒春地区。可见此区地理环境较为闭塞独立,而且本区居民的人种亦较为复杂,包括原住民族、平埔族、客家系及福佬系等。不同族系的混合明显形成民俗上相当特殊的区域。同时这区的民情纯朴和善,喜爱歌唱,保存了台湾最独特的民歌──恒春调。
谱例5.《“四”“月”“望”“雨”的喜怒哀乐》mm.1-12.
谱例6.《“四”“月”“望”“雨”的喜怒哀乐》mm.14-30.
根据许常惠教授所著《台湾音乐史初稿》(1994)《恒春调》包括《台东调》(又称平埔调)、《思想起》、《四季春》及《牛尾摆》四种不同曲调,[6]陈俊斌在所著之硕士论文《恒春调民谣研究》论及《恒春调》之名,包括《思想起》、《四季春》、《五孔调》、《平埔调》与《牛尾绊》等五种民谣曲调。满洲乡学者钟明昆在其所著《台湾恒春民谣“思想起”的研究》一文中,将流行于恒春地区的民谣调区分为《思想起》、《四季春》、《牛母伴》、《五孔小调》、《枫港小调》及《守牛调》等七首传统民谣。[7]5以上所述无论是四个曲调、五个曲调,或是七个曲调,这些都是恒春地区的人们工作之余或是生活中各种场合,即兴作词唱出自己的心声。笔者拟以许常惠教授之分类为论述重点。
1、思想起
这是恒春地区人人挂在嘴上的歌谣,更是全国家喻户晓的民谣。根据钟明昆的研究;思想起的调名就有“思双枝”、“自双枝”、“士双枝”、“思乡起”、“思想枝”、“自想枝”、“思双起”……等,唱法也有50余种之多,但基本上恒春人演唱此首曲子时是以唱词为主体,强调“二字词”、“七字一枝联词”、“三句词”、“七字双枝联”、“七字四句词”、“七字五句词”六种形式。其中又以“七字四句词”为最常用,每首四句,每句七字,共特色为歌词之前另外加上“思想起”三字之演唱。其余第二、三、四句末还会固定地加上“呀喂”或“哎哟喂”等声词,并且这些固定附加的字,都有固定的旋律音形。[7]5崛起于恒春的已故民歌手陈达,对《思想起》的唱腔和诠释最富特色。有关“思想起”的由来有多种不同说法,其一为郑成功理台期间来到琅(恒春),站在龟山顶遥望西边大海,一时感慨唱出的。车城乡林天发则表示,郑氏领台即有《思想起》的传唱,《思想起》的曲调还有“公、母”之分,“母的思想起”由郑成功的宫女传入恒春。以郑氏理台之政治中心台南府城未曾听闻《思想起》可见此说未必正确说:其二根据郭赐郎编著之《恒春风物》(民国56年1月出版)提及琅设县后,大陆移民日益增多,当时汕头人巫阿东、巫永生父子,与同乡多人再跳石山顶烧木炭为生,为抒发思乡之情而谱成《思想起》曲调。其三为在明末清初,由于闽南地区天灾、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纷纷逃离家乡,广东省普宁县后庄人巫元束一家六口,随郑成功第三梯次人马于明朝永历十五年间来到台湾,辗转流离又来到琅(现名恒春)南湾跳石山上定居,以烧木炭为生,空余时间则酿酒自享或送给邻居朋友。当时恒春尚未开发,林木参天,杂草丛生,极为荒凉,每当日落黄昏时,蝉儿齐鸣,鸟儿归巢,海面上点点归帆,此情此景对于一个离乡背井的人,最易勾起思乡的情怀,不由自主地哼出家乡熟稔歌儿来。那种哀怨悠扬而优美的旋律,令人感动,而引起许多人的喜爱与共鸣,因而广传,成为恒春地区的一种特殊文化。以后逐渐传遍恒春百姓生活中或茶余饭后的休闲活动,无论是在山上,在田闲工作,结婚喜庆中……到处都可以听到旋律优美的《思想枝》。另根据恒春镇张新传表示,“思想起”应是“思想枝”之误,系当年来台垦拓的先民在山上伐木烧炭时,因见恒春山区有极多相思树,其树枝似家乡的柳枝,而与思乡之情,所以唱出《思想起》曲调。(谱例10)
2、四季春
此名称由来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为朱丁顺,尤平生及董廷廷的解释为代表,“四季春”就是四季如春,也就是恒春的意思。另一种说法为车城乡林天发所述,他认为“四季春”实为“四句春”(春之意为“有余”之意)。四季春歌词也是每首四句,每句七字。其曲调虽有固定的曲调结构(谱例11),但并没有固定的旋律骨干,故此旋律的起伏变化较大,往往因地因人而有不同的唱法,“枫港小调”就是其中的代表。“枫港小调”其实就是“四季春”的唱法之一,在恒春唱“四季春”的人多,唱“枫港小调”的人少;但满洲乡则相反,唱“枫港小调”的人多,而唱“四季春”的人少。
3、牛尾伴
此首曲调是恒春最早出现的古老民谣,可能是汉人受到排湾族古老的曲调影响而出现。演唱时尾音常提高八度音程,并以“M”哼唱,曲调凄美哀怨,闻听者没有不感染其心伤之情。“牛尾伴”曲调,词曲均为二句,每句字数不定。(谱例12)“牛尾伴”的演唱,旋律极为绵长,不能用月琴伴奏。据说,从前在恒春地区男女嫁娶时,“牛尾伴”曲调常做为婚嫁前夕女方亲朋、长辈和新嫁娘的答唱之用,因为一唱一答好像牛尾摆来摆去摆个不停,所以称为“牛尾伴”,这是有关“牛尾伴”曲调名称最常见的说法。满洲乡学者锺明昆表示,该曲调名称有另一说法:唱这首歌调时并无固定形式,唱的人,随情绪思潮,真假变声,高低长短,唱到极悲痛时,音域超过两个八度,可以说变幻莫测,动人心弦。后来这种“唱曲”曲调,被简化成一段式,应用到女儿出嫁前夕“出嫁前夕惜别宴会”或“新娘临轿前姊妹会”唱曲时,是以“准新娘”为主角,以“母性”为主题,整个惜别宴都以“准新娘”为主题对唱着,所有亲戚朋友,除了叮咛、安慰、祝福之外,就是说好说坏要“准新娘”欢欢喜喜嫁出,好像在森林中、要一群自然移动的牛群,都跟着牛母后头走出森林一样,所以称它为“牛母伴”。
谱例7.《“四”“月”“望”“雨”的喜怒哀乐》mm.31-62.
4、平埔调
这首古老曲调在恒春居民的口中,有着不同的称呼,关于来缘说法也不一,但这些说法都显示出此曲调与原住民的歌谣关系密切,其一说法为“傀儡调”(Ka Le a意指原住民之意),另有人提及“平埔调”是因满州乡里德村是恒春十八原住民社头目居住地,在日据时期(1904),日人将“番人特别行政区”改为“普通行政区”,并视之以“熟番”对待,现今称之为平埔族,伪满州乡平地原住民的人口几乎占屏东县人口的半数,因此,当地人就把此首古曲调称为“平埔调”(谱例13)。此首曲调另一种俗称为“台东调”,但根据伪满州国小曾辛得校长表示,“台东调”其实是恒春人到台东开垦时哼哼唱唱出来的,故称之“台东调”并非最为恰当,民国四十一年八月 (1952),曾辛得校长首次于“新选歌谣”发表“耕农歌”,此曲乃由“平埔族”改编而来,其实是当地人们都以闽南语吟唱此首旋律,后来50年代被改编成“青蚵仔嫂”及“三声无奈”等流行歌曲,由此并可得知民歌的“流传性”与“蜕变性”功能,此首曲调现今多以四句形式演唱,但分析其旋律,其实只有两句形式,可能后来受到“思想起”的影响吧!
恒春地区的民歌可谓是台湾纯正的民歌,在演进的过程中,和客家人、平埔族(原住民族)等的文化产生融合、互动。综观《思想起》、《四季春》、《牛尾伴》和《平埔调》四首都属于一段体,每一首动机常以自由并富有装饰性的旋律演唱,节奏上也是自由并有变化的。唱词以七字为原则并带有大量的衬字和衬词。演唱形式以单音民歌唱法及朗诵唱法为主。《思想起》和《四季春》讲究押韵,《牛尾伴》和《平埔调》偏向唸诵的杂唸仔形式。虽然这四首基本民歌之间有些差异,但在风格上是相似的。已故民间艺人陈达就将恒春调四首歌融合成一套说唱曲牌,可谓独树一帜的风格。值得一提的是,《平埔调》(或称《台东调》)为伪满州国小校长曾辛得作词并以其曲调为雏形,改编及创作了《耕农歌》,并被征选为国小音乐教材。实际上,闽南语发音的《平埔调》进入城市后,为歌仔戏吸收成哭调曲牌《三声无奈》,六十年代蜕变成流行歌曲《三声无奈》,七○年代再衍变为《青蚵仔嫂》,由此可见,一首民歌的“传承性”及“蜕变性”。
谱例8.《“ 四”“月”“望”“雨”的喜怒哀乐》mm.66-
(二)《忆·恒春四调》创作理念与技巧
此首作品为长笛与钢琴二重奏,完成于2015年月2月,创作动机是回忆人生的感情起伏,并运用“恒春四调”做为铺陈的基本架构,以此氛围孕育而成,分为四个乐章呈现。
第一乐章——〈甜美的思想起〉:运用《思想曲》的旋律片段,作为此乐章基本中心思维,回忆故乡土地的芬芳与人情,虽远离故乡打拼,但忘不了故乡土地的呼唤、人情的温暖,对故乡的依恋之情油然而生。乐曲为三段体曲式,速度为中板,拍速为6/8拍,本乐章之曲式分析统整为表3:
A大乐段(mm.1-69)的a小乐段,由长笛奏出d小调主旋律,富有思乡之情怀 (谱例14),钢琴则以块状和弦烘托,有着背景的声效。B大乐段中的b小乐段旋律(mm.70-94)以长笛奏出《思想起》之主题,可细分b(mm.70-77)、b’ (mm.77-84) 、b” (mm.5-87)、b”’(mm.88-94)等乐句,钢琴奏出顽固和弦,宛如作曲着心中的怀念悸动(谱例15)。b1(mm.136-158)运用《思想起》之主题做变奏,并由钢琴与长笛娓娓道出对故乡不舍之情(谱例16)。A1大乐段(mm.159-190)又回到原乐曲开始由钢琴以和弦导引出甜蜜的感情,但钢琴以快速的分解和弦流动、和弦色彩的更迭,主旋律由长笛奏出,在生活压力的环绕下,音调转为以尖锐的音堆(tone cluster)融合快速的音群及滑奏的音效,烘托出高潮的结束(谱例17)。
第二乐章——“幽怨的四季春”:运用《四季春》的旋律片段,作为此乐章基本中心思维,《四季春》象征一年四季如春;其次有着年年有余的意涵。整首乐曲以“悲中有喜”的美学观作为铺陈中轴。乐曲为三段体曲式,速度为行慢板,拍速为4/4拍,本乐章之曲式分析统整为表4:
本乐章分为三个部分,A乐段前奏钢琴以沉重缓慢的步伐前进(mm.1-9),长笛以苦涩哀怨的音调对应,旋律以小二度辅以小三级增四度音程,形塑变化音程起伏,使这段音调在音与音之间描绘出哀怨的情怀(谱例18),中段由长笛奏出富装饰音A音始五声音阶的旋律。素材采自《四季春》旋律的片段,在前后乐段缓慢地进行中,以弹舌(pizzicato)音演奏,此段转为激动的曲风有着对比(mm.62-72)的效果,故取名“幽怨的四季春”(谱例19)。
第三乐章——《愉悦的牛尾伴》:运用《牛尾伴》的旋律片段,作为此乐章基本中心思维,在恒春地区每当嫁女儿前夕,父母及亲友对出嫁女儿会万般叮咛,唱出感人肺腑之《牛尾伴》音调,整首乐曲以“喜中有悲”的美学观作为铺陈主轴。乐曲为三段体曲式,速度为快板,拍速为3/4拍,本乐章之曲式分析统整为表5:
本乐章曲风以轻快诙谐为特色,前奏部分钢琴小二度音程,并辅以三拍子节奏流泻而出,象征着愉快的心情,长笛与钢琴时而对答、时而交织,或有时以钢琴独奏在在呈示真挚的感情(谱例20);B大乐段长笛奏出《牛尾伴》旋律,并以边吹边唱(playing with singing)作为铺陈的主轴,同时由D音始羽调式五声音阶(DFGACD)所构成(谱例21),速度转慢,宛如父母亲真挚叮咛出嫁女儿,在婚姻的相处要“相濡以爱,爱是接受”,并希望女儿幸福快乐。尾奏以三音动机不断地模进进行,象征着坚定的步伐往前迈进,迎接愉快的人生(谱例22)。
第四乐章——〈祝祷的平埔调〉:融合往时“甜美怀乡”的氛围、“悲中有喜”的心情与“喜中有悲”之感动,交织成一幅诚心“悲喜交加的祝祷”的画面,长笛以更多舌颤音(flatter)呈现“幽怨”的意象,并以变形的“平埔调”主题做出对比旋律,钢琴结合两者的音调,在“疏”与“浓”、“强”与“弱”塑造出层次、对比之美。
本乐章运用《平埔调》的旋律,作为此乐章基本中心思维,乐曲为变奏曲式,速度为中板,拍速为6/8拍,本乐章之曲式分析统整为表6。
谱例9.《“四”“月”“望”“雨”的喜怒哀乐》mm.66-89.
四、二曲之探析
上述两首作品,强调“歌谣素材”与“长笛技巧”的铺陈,传统的歌谣素材辅以当代的声响及演奏技巧,形塑娓娓动人的乐曲,更符合现代人欣赏的美学观。综观上述《“四”“月”“望”“雨”的喜怒哀乐及《忆·恒春四调》的叙述内容,笔者将“歌谣素材”与“长笛技巧”两者架构做一统整比较,归纳为表7:
谱例10.《思想起》曲谱
谱例11.《四季春》曲谱
华佩将上述四首邓雨贤创作歌谣融合为一首长笛独奏曲,前有导奏,后有尾声,同时辅以长笛特有的音色与技巧将之巧妙地结合为一首不间断的组曲形式作品,虽然使用之素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歌曲,但经由华佩改编之后,竟能产生使听众耳目一新之感,实为一首应用素材创作之佳作;此首作品加了许多现代长笛技巧,在导奏的部分常使用“同音无限反复”的技巧,再辅以长音的颤音,同时速度由慢到快做力度的变化,在《怒——月夜愁》的乐段中,一开始就使用了sa(微分音microtone)、多重音(multiphonic)、抖音(vibrato)及不规则的颤音(tremolo);在《喜——四季红》的乐段中,一开始就使用花舌音(flatterzung)、不规则的颤音(tremolo)、弹舌音(pizzicato)、噪音(noised sound)、滑音(glissando)等;在《哀——雨夜花》乐段中,一开始就使用了气声(breath sound)加抖音(vibrato),描绘出哀戚的感情,第二次反复旋律时,采用边吹边唱(singing & playing)的技巧,加上双吐及不规则的抖音(vibrato),渐弱结束。在〈乐——望春风〉乐段中,以弹舌音(pizzicato)吹奏《望春风》的旋律,中段(m.98)开始,速度转为快板,并配合微分音(microtone)、弹舌音(pizzicato)、滑音(glissando)及不规则的颤音(tremolo)结束此乐段。
谱例12.《牛尾伴》曲谱
谱例13.《平埔调》曲谱
《忆·恒春四调》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甜蜜的思想起》运用了《思想曲》的旋律片段,运用了许多颤音(tremolo)、花舌音(flatterzung)的技巧,结束时则采用渐强的滑音(glissando)做高潮的结束;第二乐章《幽怨的四季春》一开始就使用了边吹边唱(singing & playing)、微分音(microtone),中段以弹舌音(pizzicato)奏出《四季春》的旋律,并运用花舌音(flatterzung)衔接再现乐段;第三乐章《愉悦的牛尾伴》在轻快的韵律中,长笛加入了快速的滑音(glissando)技巧,呈现愉悦的氛围,中段采用边吹边唱(singing & playing)的技巧演奏出《平埔调》的旋律,再现乐段则运用颤音(tremolo)与花舌音(flatterzung)装饰声响;第四乐章《祝祷的平埔调》一开始使用了极弱的泛音(harmonic),象征着向天祝祷的真挚感情,随着乐曲的铺陈,颤音(tremolo)及滑音(glissando)的装饰效果呈现祝祷人内心的情感起伏,中段平埔调则辅以花舌音(flatterzung),衔接钢琴的对位最后做结束。
结 语
根据本研究之探析,笔者认为创作一首精致的乐曲必须具备三种要素,其一为扎实的创作技巧,其二为良好的配器技巧与丰富的声响效果,其三为深刻的思想意涵。将此三要素充分发挥运用,并配合自身成长的环境背景,即可开拓并建立个人的音乐语言与风格。《“四”“月”“望”“雨”的喜怒哀乐》与《忆·恒春四调》,即以此三要素为基石做为分析探讨的依据,邓雨贤的歌曲有着真挚的情感抒发,旋律朗朗上口,歌词与音乐配搭完美,是台湾创作歌谣的瑰宝;而恒春民谣是地道的本土民歌,旋律与歌词强调生活与生命的感动,情真而意挚;两位作曲家将之形塑为长笛作品,呈现不同的风格与韵致,透过本文的分析与探讨,期盼将此两首作品的“歌谣素材”与“长笛技巧”做一完整的介绍与归纳整理,并鼓励后继作曲家开创更多有创意的灵感;也希望此研究能成为提供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史料,并启发后继者持续创作与研究。
谱例14.《甜美的思想起》mm.1-12长笛奏出富有思乡情怀之主题.
谱例15.《甜美的思想起》mm.70-78长笛奏出思想曲之主题.
表4.《幽怨的四季春》曲式分析
表5.《愉悦的牛尾伴》曲式分析
谱例16.《甜美的思想起》mm.136-150运用《思想曲》之主题做变奏
谱例17.《甜美的思想起》mm. mm.187-190尖锐的音堆作高潮的结束
表6.《祝祷的平埔调》曲式分析
谱例18.《幽怨的四季春》mm.1-15以缓慢的音调铺陈
谱例19.《幽怨的四季春》mm.62-72长笛奏出《四季春》旋律片段》
谱例20.《愉悦的牛尾伴》mm.1-18轻快诙谐的三拍子节奏
表7.二曲“歌谣素材”与“长笛技巧”之比较
谱例21.《愉悦的牛尾伴》mm.68-97边吹边唱奏出《牛尾伴》旋律
谱例22.《愉悦的牛尾伴》mm.172-185三音动机不断地模进进行
谱例23.《祝祷的平埔调》mm.36-47长笛奏出《平埔调》的旋律
参考文献:
[1]钟肇政.我与台湾歌谣之父——邓雨贤[M].台北:联合文学,1984:139-145.
[2]郭乃惇.台湾基督教音乐史纲[M].台北:橄榄基金会,1986:72.
[3]吕钰秀.台湾音乐史[M].台北:五南书局,2003:87-89.
[4]骆维道.台湾音乐百科辞书[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90.
[5]徐玫玲.解析台语流行歌曲[M].台北:东河音乐出版社,2014:71.
[6]许常惠.台湾音乐史初稿[M].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2005:124.
[7]钟明昆.台湾恒春民谣“思想起”的研究[C].屏东:“屏东研究”学术研讨会,2002:5.
[8]林瑛琪.台湾的音乐与音乐家[M].台北:台湾书房,2010.
[9]郑恒隆·郭丽娟.台湾歌谣脸谱[M].台北:玉山社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
[10]刘国炜.台湾思想曲[M].台北:华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11]钟肇政.锺肇政回忆录[M].台北:前卫出版社,1998.
[12]颜绿芬,徐玫玲.台湾的音乐[M].台北:允晨出版社,2006.
[13]陈俊斌.恒春调民谣研究[M].台北:国立艺术学院音乐研究所,1993.
[14]邓泰超.邓雨贤生平考究和史料更正[M].台北:国立台湾科技大学,2009.
(责任编辑:王晓俊 )
[中图分类号]J605;J616;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67(2016)01-0115-21
收稿日期:2015-12-01
作者简介:庄文达(1958— ),台湾人。博士,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专任教授,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