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企业创新环境与创新能力的互动机制研究
2016-07-28毕朝文
毕朝文
(本溪市社会主义学院, 辽宁 本溪 117000)
非公企业创新环境与创新能力的互动机制研究
毕朝文
(本溪市社会主义学院, 辽宁本溪117000)
[摘要]创新是增强非公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也是非公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非公企业创新包含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即外部的创新环境和内部的创新能力,而非公企业正是在创新环境与创新能力的相互作用、相互交融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非公企业创新环境创新能力互动机制
中共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非公经济的地位有了深刻的变化:“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1](P5)而在国民经济中非公经济占我国GDP总量的60%、税收占比超50%,提供的就业机会占80%,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占比超60%,新增就业贡献率更是达到90%,这些数字充分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P7)。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提高非公企业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非公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企业创新,包括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两大因素。本文拟通过研究非公企业的创新环境与创新能力的互动机制,来推动非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非公企业创新的意义
2006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列出了创新型企业应具备的五个基本条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具有创新发展战略和文化。[2](P100-10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创新主要指的是技术创新。但事实上企业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它还应包括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因而,可以把非公企业创新定义为非公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依靠技术创新并与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组成的有机整体。
创新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个人而言,是其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表现,而对于企业而言,则是其生存之本。鉴于非公经济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非公企业创新无论是对其自身,还是对国家或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非公企业的创新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任何企业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在于盈利,非公企业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企业获取更大利润离不开创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都以盈利为目的。非公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管理创新,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的人才优势;通过组织创新,优化企业的内部结构,起到1+1〉2的效果;通过市场创新,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这些创新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非公企业的效益,增加其盈利空间。
其次,非公企业的创新能使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等核心竞争力。按照微笑曲线理论(如图一),产品附加值高的在曲线两端,一端是技术、专利即自主知识产权,另一端是品牌和服务,低附加值则处于曲线的底端,即组装、制造。这告诉我们,作为非公企业仅是停留在低端的产品加工与制造领域,其利润空间是非常小的。以国内某一个生产U盘企业为例,假如一U盘价值100元,其制造成本50元,支付外国的专利费用45元,其利润只有5元,要想取得高额的利润,就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必须依赖于创新。此外,品牌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一些大公司的品牌价值就值上百亿美元甚至上千亿,如2013年福布斯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位居首位的苹果仅品牌价值就高达1043亿美元。品牌的缔造离不开创新,因而,要培育非公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必须加大非公企业的创新力度。
最后,非公企业的创新能够完善国家的创新体系。创新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我国,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已经形成了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这些创新体系既包括大学和研究机构,也包括政府的基金和规划类的组织和机构。但在市场经济中,这些以营利为目的的非公企业将会成为这些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在经济活动中,作为市场经济最为活跃的主体,非公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创新,而其自身的创新反之必然会成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一
二、非公企业的创新环境与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系统,它的成功一方面依赖于外部的创新环境,另一方面依赖于自身的创新能力。
(一)非公企业的创新环境
非公企业的创新环境指的是影响非公企业创新的各个外部因素所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这一系统应包括国家的激励政策、市场经济的完善程度、金融发展水平,科教发展状况等。
一是国家的激励政策。事实上,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各种政策来激励企业创新,鼓励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我国也不例外。我国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国家补贴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通过国家财政补贴对非公企业的技术研发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减免税收来扶持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非公企业发展。
二是市场经济的完善程度。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开放性,这能促使资本、技术、人才等因素的自由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吸收引进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进行二次创新,实现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本土化。
三是金融发展水平。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企业的发展与金融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其对非公企业的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非公企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融资环境,如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完备的金融体系可以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贷款支持。
四是科教发展状况。包括高校在内的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这些机构是知识、技术产生与传播的源泉,也是高端人才培养的摇篮,能为非公企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和智力资源。另外,企业创新环境还包括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因素,等等。
(二)非公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创新的内核。创新能力最早被定义为“组织成功采纳或实施新思想、新工艺及新产品的能力”[3],也就是创新能力包含着开拓思想的创造能力、工艺或产品的技术研发能力,也包含着组织作为主体的组织架构能力,还包含产品或服务的营销能力。因此企业的创新能力可以定义为企业为实现其创新战略,由其组织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组成的一种整体能力。
非公企业的创新能力一般通过这样的过程表现出来:首先根据自己的创新战略提出具有创见性的思想,对技术进行可行性与先进性评估,决定是否研发;其次,投入科研资金和人才,组织人员进入产品研发过程;最后,应用该技术进行规模性生产与市场营销。这里面体现的是非公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市场创新能力,而组织管理能力在其间起引导和支撑作用。这一过程可明示为:非公企业的创新决策——创新技术的研发——创新技术的生产应用——投入市场转化为经济效益,在这些环节中,组织与管理能力贯穿其中。
非公企业的创新是创新环境与创新能力互动作用的结果,要实现非公企业的创新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三、非公企业创新环境与创新能力的互动机制
非公企业的创新环境与创新能力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并在非公企业的创新体系中形成多种互动机制。
(一)相互影响机制
创新环境是外在因素,创新能力是内生因素,二者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创新环境影响到非公企业的创新能力。国家的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直接影响到非公企业的创新决策,非公企业在创新方面依赖国家政策的扶持,这些优惠政策的稳定与否,事涉非公企业创新战略的确定,影响其能否把提升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抓。长期稳定的优惠政策能激发非公企业及其研发人员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积极性;开放的市场能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尤其是先进资金与技术的流入,能推动非公企业在原技术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也能够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探索企业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与组织能力;完善的金融体系不但可以为提升非公企业创新能力创造融资平台,为企业研发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而且发达的金融系统还可以通过评估投资项目、公司监管等途径,推动那些有可能成功实施科技研发的企业脱颖而出,进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转化速度;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和国家科技研发部门,可以为企业培养人才,甚至可以直接进行科研成果转让,使之迅速转化,促进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或法律能保护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非公企业创新能力能影响创新环境。国家的优惠政策在于鼓励创新,但其与非公企业创新能力并不是正相关,在实践过程中,它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非公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但也容易造成企业对国家政策的依赖,非公企业的创新能力的自我提升,会影响到国家优惠政策的目的实现;非公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尤其是管理与技术创新能力,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能够推进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使市场经济更加开放,更加完善;非公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对于增强非公经济的竞争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相互交融机制
非公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不仅相互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交融。非公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高素质、创造力强的人才资源。而这类人才一般由两种方式产生,一是直接和高校等教育机构或科研机构合作,产研合作,直接把其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创新,有的非公企业则成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把科研与企业的创新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另一种是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由教育机构根据企业的需要来进行培养,甚至有的企业自己就设有教育培训机构,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及时有效地输送人才。非公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也离不开融资,一方面通过寻求银行贷款支持科技研发能力和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则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资本来吸引其他企业的投资,进行战略合作,既能解决非公企业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又能据此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非公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的关系不仅仅是外在条件与内在主体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这种相互交融的机制能对市场、技术变化趋势作出快速的战略反应,以发现新知识、识别外部新知识作为未来方向,发挥非公企业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相互交融的优势作用。
(三)约束和激励机制
非公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总是向着积极方面发展,因而要建立起约束和激励机制。一是要保证国家优惠政策的专项资金用于非公企业的研发。国家要对这部分资金的使用与流向严格监管,研发过程要分阶段向国家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并对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率进行市场化评估,对于补贴要根据研发过程分阶段拨付,而对于税收优惠政策,假如企业没有严格按照政策办事,则应依据相关法规进行处理。这一约束机制可以使国家资金和政策得到高效利用,促进非公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在国家层面建立完备的人才库,高端人才应该享有同国企研发人员或科研机构同等的待遇,尤其是在科研工作中对于公共信息与科研材料的占有方面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另一方面,非公企业可以通过薪酬方式、股权分配等让优秀人才以其管理或科研方面的才能入股,从而激励企业职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积极性,在非公企业内部形成重视创新的氛围。此外还要严格贯彻《知识产权保护法》,保障新技术发明人的专利权,打击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
通过建立非公企业的创新环境与创新能力的互动机制,旨在调动非公企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恰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所言:“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发扬劳动创造精神和创业精神,回馈社会,造福人民,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2]关于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st.gov.cn/fggw/zfwj/zfwj2006/200604/t20060413_54353.htm,2006-04-13.
[3] 张国良,陈宏民.关于组织创新性与创新能力的定义、度量及概念框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01).
责任编辑:胡小燕
[收稿日期]2016-04-14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精神研究”(L09BKS01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毕朝文(1979—),男,内蒙古科右前旗人,本溪市社会主义学院讲师,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03(2016)03-00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