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尖扎县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2016-07-27范文湖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牦牛调查

范文湖

摘要:该次研究主要针对青海省尖扎县牦牛出血性败血症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当地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病死率较高,为今后的防治提供了合理化参考。

关键词:牦牛;出血性败血症;调查;尖扎县

牦牛是青海省主要的养殖牲畜,牦牛最常见的流行性病症即为出血性败血症,该病的发病方式呈地方流行性。尖扎县为青海省牦牛养殖区之一,为保障牦牛养殖安全,必须完善饲养措施、严格消毒、定期注射疫苗,做好疫情的控制工作。为充分了解尖扎县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流行情况,现做如下调查分析。

1 调查情况

本县是半牧乡,但下辖乡中亦有纯的全牧乡,比如尖扎滩乡和当顺乡。为做好尖扎县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调查工作,根据其实际的调查方案,由全县技术骨干人员牵头并开展培训班,基本内容包括存栏情况的审核,调查统计牛出败疫苗的接种率,发病率以及病死率。

上述两乡尖扎县年牲畜存栏总数250000头左右,牛存栏全县47000头左右。我县牛出败乡包括尖扎滩乡存栏牛24000头左右,能科乡存栏4000头左右,当顺乡9000头左右,坎布拉10000头左右。通过以往数据统计以及实际调查结合,基本圆满完成了两乡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任务。

2 方法

2.1 调查方法

以本县按月填报的动物疫情报表为依据,对牧户牛出血性败血症发病信息予以审核并填报。

2.2 诊断方法

参照GB/T27530-2011牛出血性败血病诊断技术执行。

2.2.1 初步诊断。根据乡镇级的兽医站兽医提供的病死牛特征,以及提供的牛出血性败血症流行特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结果进行初步诊断。

2.2.2 病原学诊断。由县级及以上聘请来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疑似为牛出血性败血症病的死牛进行无菌采集,具体部分包括肺腑、肝脏、脾脏及淋巴结等病变组织器官,予以病原学检测。其中,染色镜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具体如下:采用直接触片的方式,通过革兰氏染色镜观察,返修检片样本存在大量的两极着色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且瑞氏染色时,菌体的两端均发生浓染现象。

2.2.3 生化试验。生化培养以纯培养的待检菌为标本,将其置于37℃下培养1-2天,试验结果显示,标本的葡萄糖、蔗糖、甘露醇及靛基质均呈阳性,而硫化氢、V-P、乳糖及硝酸盐则呈阴性。

2.2.4 动物接种试验。对选取并采集的病牛标本进行如下处理:用灭菌0.85%氯化钠溶液以1:10的比例配制悬液,当然若条件不允许,亦可用培养1天的5%牛血清肉汤培养液在皮下或腹腔进行接种。将6只左右的重量约为20g的健康小白鼠每只注射0.2mL配制液,小鼠均死亡,时间根据其机体不同范围在1-3天。对死亡小鼠的心血或肺脏,以及肝脏等脏器无菌接种到鲜血琼脂培养基中,肉眼可见多杀性巴氏杆菌生长,试验完成。

3 结果与分析

3.1 尖扎县牦牛出血性败血症既往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尖扎县牦牛出血性败血症既往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得知,2013年-2015年全县牲畜存栏总计约250000头,其中牦牛总计约120000头,调查的两乡尖扎滩乡约24000头,当顺乡约9000头。

基本数据如下:2013年-2015年共调查5302户养殖户,发病户数为612户,全县牦牛总计存栏数130921头,疫苗接种数116939头,疫苗接种率89.32%,发病数11038头,发病率0.16%,病死数1943头,病死率17.6%。经统计后整理计算得出牛出败疫苗接种率85.32%,由此可见,本县在牛出败疫苗接种率上还需总结经验逐渐提升。

另外,根据总牧户数的比例计算,约3000户,得出本县牦牛的病死率为18.61%。通过乡镇级兽医站兽医对死牛的检验结果得知,病死的牛均为牛出血性败血症,符合该症状的临床特征,并均通过病理剖检予以确诊。另有结果得出本县牦牛的发病率为0.16%,从这一结果结合实际调查不难发现,牧户对死牛的处理得当,对平时牦牛的管理和饲养经验丰富,其发病率在本县预估值之内。

3.2 发病原因

3.2.1 疫苗接种不到位。现阶段,青海省乃至尖扎县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疫苗为巴士杆菌灭活疫苗,疫苗接种季节主要在春秋两季,由于地区存在差异,个别地区可能在冬季在注射一次。疫苗的注射方式为皮下注射,注射体重标准为100kg,<100kg的注射剂量为4mL;体重>100kg,注射剂量为6mL,注射免疫期均为9个月。

近年来,很多地区对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疫苗接种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疫苗接种工作错过最佳的接种时期。还有个别地区是在出现疫情之后才开始进行疫苗接种,这是导致牦牛出血性败血症频发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疫苗注射剂量相对较大,且牧区的疫苗接种条件相对较差,致使疫苗接种剂量存在差异,无法发挥疫苗免疫能力,这也是导致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主要原因。

3.2.2 饲养条件较差。由于牧区牦牛的饲养条件相对较差,圈舍简陋,外加牧区气候多变,昼夜温差较大,这种不寻常的气候条件也是导致出血性败血症的重要因素。

4 建议

4.1 提高疫苗质量

相关部门应当研制适合于放牧牛群的接种疫苗,保证注射剂量<3mL且具有较高的免疫力。注射后牦牛会拥有较高的免疫能力,保证疫苗具有较高的免疫能力。

4.2 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近几年牧区疫情频发,因此牧区疫情防治工作放在重大动物疫情的防治上,对于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疫情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这就导致牦牛疫苗注射监控力度不足,疫苗注射密度较低,多数牧区仅在疫情多发区域进行疫苗注射,个别牧区甚至在疫情发生后进行疫苗注射。这种疫苗不能及时接种的情况,导致牧区牛群免疫力下降,为此必须做好疫苗的接种工作。

4.3 做好牛群的监测工作

在牦牛疫苗接种之后应当对牛群的免疫抗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掌握牛群的整体免疫情况。如果牛群的免疫水平较低,应当对牛群进行疫苗注射,保证牛群的免疫水平,防止疫情的爆发,维护牦牛养殖安全。此外还应当做好病死牛的无公害处理工作,防止疫情扩散。一旦发现疫情,首先应当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保证防治措施的科学化,防止疫情蔓延,造成新的疫情传播。

参考文献

[1] 李秀英. 青海省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结果分析[J]. 中国兽医杂志,2014,50(2):43-44.

[2] 王生祥,傅义娟,刘 伟. 青海省牦牛出血性败血症流行现状调查与分析[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4,44(6):30-32.

猜你喜欢

牦牛调查
牦牛场的雪组诗
Yak of All Trades
牦牛高效养殖关键技术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