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移动图书馆研究综述
2016-07-26黄志勇李友良
黄志勇 李友良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文献计量;可视化;述评
摘要:文章以CNKI中国全文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作为数据来源,利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方法分析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现状,通过对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文献的发表时间、期刊分布、作者发文、基金资助等进行分析,反映了我国移动图书馆发展现状,并指出了我国移动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7-0128-03
1 数据来源
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中以“关键词”为检索项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式为:关键词=手机图书馆or关键词=移动图书馆or关键词=移动服务or关键词=微信or关键词=微服务or关键词=手机服务or关键词APP and 专题子栏目代码=I143(模糊匹配),检索范围为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收录的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期刊,检索时间为2015年11月16日,得到检索结果552条,去除无效记录,获得540条有效检索结果。
2 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方法。文献计量分析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献统计分析法,早期称为书目统计分析法,现称为文献计量学方法,是指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的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方法[1]。可视化分析方法又称为科学知识图谱,它以可视化的方式显示科学知识的结构关系与演进规律,揭示科学知识及其活动规律[2]。
3 结果分析
3.1 发文量分析
由图1可知,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始于2004年,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有关移动图书馆的论文,表明移动图书馆开始受到我国图书馆界的关注,并得到专家们的认可。2005年至2007年属于缓慢发展阶段,每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量只有2篇,表明移动图书馆研究正在缓慢拓展,但尚未成为研究热点。2008年,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剧增至11篇,所占比例从2007年的0.2%上升到2%,增长了10倍,是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进入大发展阶段的一个转折点,表明移动图书馆已成为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研究的热点。2008年到2014年,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论文以每年大于两个百分点的幅度不断攀升,这表明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正在成为热点主题,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移动图书馆研究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因统计数据不全,论文数量略有下降。
3.2 发文期刊分析
表1统计了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类核心期刊中有关移动图书馆研究的发文数量及占该刊2004年至2015年总发文量之比。
由表1可知,2004年至2015年期间,在19种核心期刊中,移动图书馆研究论文数量在该刊所占比值处于0.40%—0.94%之间的有13种期刊,发文量最多的是《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情报工作》。从整体上来看,占比数值波动范围不大,占比数值小范围的波动,可以看出各刊对移动图书馆研究有基本共识。
3.3 研究主体分析
3.3.1 发文作者分析。根据文献计量学中的普赖斯定律, 核心作者发文量[3],表2中Npmax7对应的数值为7,计算得出研究移动图书馆的核心作者发文量为3篇。发文量大于或者等于3篇的作者一共有18位,发文量最多的是邓李君,共发了7篇,有2位作者分别发表了6篇和5篇,有10位作者都发表了3篇,这18位核心作者对推动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贡献较大;另有45位作者发文量为2篇,研究群体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的潜力。
3.3.2 发文作者机构分析。由表2可知,高产作者主要分布于全国各高校,表明我国移动图书馆领域的研究力量集中在高校。高校作为科研主力军,既是移动图书馆的实践应用主体,也是理论创新研究的主导力量。中国国家图书馆负有开展图书馆学理论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和指导全国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责任,在移动图书馆研究核心机构分布中占有重要一席。
3.3.3 作者合作分析。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领域已经出现若干作者合作群体,但整体来看,合作群体数据较少,群体合作规模不大,说明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领域以作者独立研究方式为主。其中以明均仁、杨艳妮、余世英,过仕明、梁欣,张蓓、张成昱、王茜,邓李君、杨文建,施国洪、夏前龙,茆意宏、黄水清等合作作者群比较引人注目,也有少量独著核心作者如谢强、高春玲、黎帮群、魏群义等。
3.3.4 机构合作分析。研究表明,武汉大学、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发文量最多。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实际发文量为14篇,是该领域论文最多的来源机构。国家图书馆发文10篇,清华大学图书馆发文9篇,武汉工程大学发文9篇。这4个发文机构产出了大量关于移动图书馆研究的优秀成果,储备了较强的研究力量。同时,清华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等机构属于独立发文机构,仅有机构内部作者间的合作;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四川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等发文机构存在合作关系。
4 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的发展趋势
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已经从理论研究转入实践应用研究,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和相对集中的研究机构,并受到国家级社科和自科基金的资助,成为热点研究领域。未来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的重点将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4.1 大数据背景下的移动图书馆用户分析研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稳步增长,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5.94亿[4]。不断增长的移动用户的信息需求,是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的直接推动力。按照大数据的思维对移动用户的各种特征以及信息进行采集、导入和预处理、统计和分析、挖掘,移动用户的特征信息包括:用户的年龄结构、居住地属性、职业结构、学历、阅读时间上的分布规律、阅读时间的长短、阅读信息的类型等[5]。用大数据技术和方法寻找实现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新途径,分析移动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准确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习惯,提供更加细致的个性化服务。
4.2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开发研究
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已经走过了传统的2G和3G的历程[6],4G技术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MT-2020(5G)作为推动国内5G技术研究及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平台已于2013年2月由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推动成立[7]。在传统2G网络环境下,由于网速限制和网络资费较高,移动图书馆服务开发主要是简单的短信服务。针对3G和4G网络以及无线局域网,图书馆在WAP网站开发设计上加入图片、FLASH、音频、视频、动画等内容生动形象的新元素。2015年,微服务项目被开发应用,微服务涵盖了微信管家、微信应用解决方案、微信客服客户端、人工微信客服几部分,所有这些服务项目是在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不断开发出来的,随着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整合新技术、开创移动服务新模式是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的发展趋势[8]。
4.3 移动终端发展进步下的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研究
移动终端技术的创新形态正在发生转变,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越来越受到重视。移动图书馆的终端载体承载用户与移动图书馆交互的各个方面,包括用户感受、对移动图书馆的理解、移动图书馆任务的完成程度以及环境的适应性等。国内对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体验研究已有诸多成果,如:王茜和张成昱针对清华大学无线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尝试从用户体验视角分析用户对系统现有功能设置的满意程度,并在后续的研究中,提出手机图书馆网站的可用性设计原则[9-10];邱明辉通过用户体验测试的方法,从展示、组织和交互三个方面对CNKI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新旧两种版本进行对比分析[11]。基于移动终端软件和硬件分析和研究如何更好地增强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是未来移动图书馆研究值得重视的主题。
4.4 移动图书馆数据信息资源存储及性能安全研究
资源与服务是图书馆两大永恒的主题[12]。数据和信息资源是实现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前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信息资源数量呈非线性高速增长,且很多数据和信息具有多样性和高价值性。利用先进的存储技术构建数据资源存储安全模式,制定合理有效的安全策略,是移动图书馆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曰芬.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综合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
[2] 陈悦,王续琨,郑刚.基于知识图谱的管理学理论前沿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S1):22-28.
[3] D·普赖斯,张季娅.洛特卡定律与普赖斯定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9):17-22.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23].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507/t20150723_52626.htm.
[5] 刘松柏,姜海峰,李书宁.移动图书馆建设的难点与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2013(4):79-83.
[6] 电气研究院.IMT-2020(5G)推进组成功举办第三届峰会[EB/OL].[2015-06-02].http://www.catr.cn/xwdt/kydt/201506/t20150602_2112130.htm.
[7] darong1108.科技之光[EB/OL].[2014-03-12].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312/10/6916977_359783058.shtml.
[8] 赵继海.移动图书馆发展的前景分析[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2(2).
[9][10] 王茜,张成昱.清华大学无线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调研[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5):36-43.
[11] 邱明辉.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图书馆设计研究:以CNKI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例[J].情报杂志,2011(7):162-168.
[12] 王雪莲.我国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1):88-92.
(编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