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综合性院系的文化建设
2016-07-26王金鑫王秀林张贺祥
王金鑫 王秀林 张贺祥
摘要:院系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单元,院系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学科性、特色性、创新性和独立性的特点。研究阐述了大学文化和院系文化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以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为例,就大学综合性院系文化的建设内容、方法措施与实施效果进行了论述。研究表明,构建特色鲜明、务实高效的品牌院系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文化整体的品位,提高创新性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院系文化:大学文化;文化建设:对策
文化是一个复杂、厚重的词语,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范畴,人因为文化而具有了灵性,社会因为文化而成就了文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动力。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自20世纪8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率先提出“校园文化”的概念以来,我国的大学文化研究经历了“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文化”三种不同概念语境的学术探索阶段。目前,我国的大学文化研究已进入具有独立学科研究特征的新阶段。相对于大学文化研究的如火如荼,我国对院系文化的研究则冷清得多,与之相关的研究文献十分有限,尤其是针对综合性大学的院系文化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笔者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为例,就综合性大学的大型综合院系文化的建设内容、方法措施、实施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为高校院系文化建设提供经验与思路。
大学的每一个学院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沉淀。这里的“大型综合性院系”是指学科多、专业多、教工多、学生多的大的院系。相对于学科专业单一的院系,综合性院系的建设与管理,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难度大的特点,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功力。
一、大学文化与院系文化辨析
大学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词语。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大学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据统计,目前有关“大学文化”的定义不下20种,但它们并不矛盾。一般认为,大学文化是在大学长期办学的基础上所积累、传承和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其基本内涵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校院二级管理的组织形式,院系是独立承担高校职能的基层实体单位。与大学文化类似,院系文化是院系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组织文化形态。院系文化以院系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以知识及其专业(学术)为基础,具有被院系师生员工普遍接受、认同并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学术精神、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念,以及院系在建设发展中形成的物质、人文环境及其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院系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总和。院系文化凝聚在院系日常的教学活动、学生工作及各种事务管理当中,通过全院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表现出来。
一般认为,院系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亚文化,依附于大学文化而存在,受大学文化(包括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可以说这种看法准确地反映了二者之间的主次、从属关系,但仅有这一层的阐释还远远不够。首先,大学文化是对院系文化的升华和提炼。一个大学的发展,伴随着众多院系的产生、发展甚至消失。大学文化是对这一历史过程的总结、综合、提炼以及升华,尤其是在精神文化层面。其次,院系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有机”,包括物质上的“有形”和精神上的“无形”两个部分。物质上的“有形”主要指某个院系特色独具的建筑架构及环境布局,它们与校园的大环境和谐相融、紧密相依;精神上的“无形”是指院系独特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元素,已融入大学文化的血脉和精髓,永久传承、铸就校魂。再次,院系文化对大学文化发挥着比较大的能动作用。高水平的院系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文化整体的品位,院系文化与大学文化发生的频繁的联系和互动,能动地作用于大学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创新的全过程。一个有特色、有影响、价值比较高的院系,甚至可以撑起一所大学的旗帜,代表一所大学。例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商学院,斯坦福大学的工程系等。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其大学文化与院系文化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和谐统一的。
作为群体文化,大学文化与院系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比如,二者都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特征、功能和组成部分。但二者在空间上、主体上和内容的侧重上存在差异。院系文化具有一些特殊性。第一,学科性。院系是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阵地。院系一般是以一个学科或几个相近的学科为基础而组建起来的。同一学科(群)的人们有比较相近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学术追求。这就造就了一个院系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质、文化内核和文化风格。第二,特色性。特色性是指院系文化的特色更加鲜明。大学文化的特色是高层面的提炼,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标识,而院系文化的特色就是实实在在的学科特色,强调的是学科标识。第三,创新性。虽然在本质意义上,大学文化和院系文化的创新精神是一致的,但后者深深打上了学科或专业的烙印,院系培养的专业人才更多的是创新和弘扬本学科的专业文化。第四,(相对)独立性。虽然院系文化依附于大学文化,但在履行大学职能的时候,院系往往直接与社会打交道,社会更认可的是院系的形象和实力。此时,院系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相对)独立地发挥着影响和作用。认识院系文化的这些特殊性,有利于明确院系文化的建设方向,对院系文化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二、院系文化的建设内容
按照定义,院系文化的建设内容包括院系精神、制度、环境和行为四个方面。但归根结底,文化是人的文化。从人的角度来说,院系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种:
(一)教风建设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能。“教”是人才培养的第一关键环节。大学最重要的责任是树人,而树人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师德师风(教风)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教师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师质量包括两个方面的要素:师德师风和教学技能。
师德师风建设强调一个“德”字。德,即师德。师德高尚,教风自正。首先,院系要树立“育人第一”的理念,把专业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其次,院系要重视师德师风的培养,要采取有效的文化和政策措施,促进师德的培养。再次,强化教学技能的培养。传帮接代、教学督导、课堂观摩、讲课比赛等都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有效方法,院系要多鼓励、提倡教师运用这些方法。最后,院系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老中青结合、学科交叉互补,形成年龄梯队合理、学科结构优化、经验丰富、闯劲儿十足的高水平专业教学队伍。endprint
(二)学风建设
学风主要指学生的学习之风(广义上还包括教师的治学之风)。“学”是人才培养的第二关键环节。“学不教,师之过;教不学,生之惰”,多年的教学与管理实践证明,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经济技术发展迅猛化的今天,大学生的学习风气却每况愈下、不容乐观,并呈现出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的趋势,长此以往,对大学生的发展也是有非常不利的影响的。因此,大学学风建设任重道远。
学风建设强调一个“勤”字。勤,即勤勉、勤奋。勤奋治学,学风自优。想要树立良好的学风,关键是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院系要经常因势利导地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自觉远离和抵制社会上的各种不良诱惑,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知识与技术上。与枯燥、僵硬的说教相比,规范律人、政策励人、榜样树人、师德感人、文化育人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良方妙药。
(三)管风建设
管风,就是院系党政管理者的工作作风。“管”是人才培养的第三关键环节,是影响院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外部因素。
管风建设强调一个“务”字。务,即服务。服务至上,管风自清。院系要建立风清气正、民主和谐的院系管理之风,必须改变落后的教育管理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管理的本质是对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而不是对他们进行僵硬的规训和教化。在制度建立和管理过程中,多一点人文心、事业心、智慧心、服务心和关爱心。院系要建立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平等关系,推崇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
三、大学综合性院系的文化建设措施
笔者以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为例展开研究。水利与环境学院是郑州大学的第一大工科学院,始建于1959年,现有教职工140余人,下设4系(水利工程、环境与市政工程、地理信息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综合管理办公室,设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地理信息科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每年招生规模大约为500人。水利与环境学院涉及6个一级学科,12个二级学科,其中,3个省一级学科、1个省二级重点学科。水利工程学科在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学科评审中获得第9名,成为郑州大学4个进入全国高校前10名的学科之一。可见,水利与环境学院是典型的“四多”综合性学院。如何理顺关系、纲举目张,成为学院文化建设的关键。综合多年来的经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设计院徽、院训和形象标识系统,彰显特色文化精神
2009年,在学院50周年院庆之际,学院工会向社会广泛征集学院文化标识方案,并最终形成了“以水为主体,融合环境、地理信息、交通要素”的院徽方案、“厚德、博学、求是、开拓”的院训以及“纪念封、册、卡片、摆件”等文化主题形象标识系统。这些文化随着“水环人”而传向四面八方、全国各地。此外,学院大楼办公环境设计,浸润着水文化的意蕴,让人置身其中,如沐春风春雨。这些“精铸院魂”的措施,树立了水利与环境学院的整体形象,弘扬了水环精神,影响了每一个“水环人”。
(二)整合学科优势科研平台,凝练全院特色研究方向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学院存在着学科多,研究方向不集中,团队力量分散,各学科基本平行发展,无明显优势特色学科方向的问题,与院系文化“学科性、特色性”的特点格格不入。学院“教授委员会”经过充分的调研和集思广益,提出了整合学院优势学科科研平台的思想:构建“水工程安全与防护”“水工结构与新型材料”和“水资源工程与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大科研平台,其下凝练若干特色研究方向;各平台设首席科学家,实行主任负责制,组织相对独立,具有相应的职责和权利;各科研单位和人员依据自己的情况围绕这三大平台进行排列组合,促进学科交叉,突出学院科学特色,变劣势为优势。
(三)强调教学中心地位,注重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
水利与环境学院具有重视教学的光荣传统,始终把教学放在工作的核心位置。教学是职称晋升、奖优评先的先决条件,任何在教学中出现较大问题的教师,除受到院校规定的处罚外,无论其他表现
如何突出,都实行一票否决制;无论教师什么职称、职务的高低,任何专职教师都必须给本科生上课:教学督导、课堂观摩、讲课大赛是学院规定的、自觉的教学活动,每个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学院规定,新进教学人员,不论职称、职务,都必须试讲,助课满一年并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而且第一年必须板书:学院“教学督导组”制定了《课堂教学基本规范》,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课前准备、课堂到实践及考核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学院还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在教学、教改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团队和个人给予奖励。学院的一系列措施,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推进全员育人工程
由于“80后”“90后”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学习态度呈现出比较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多校区模式又导致师生距离、关系的拉远,水利与环境学院从2009年开始,启动全员育人工程项目。其核心思想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建立大学生与导师之间明确、固定、连续的思想交流、专业发展指导与专业知识学习关系,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科研水平,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大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学院要求导师要和大学生打成一片,建立比较亲密的联系,与他们谈心、交朋友,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近年,全员育人工程有效促进了院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曾作为典型在全校和国内相关会议上推广。
(五)崇尚创新精神,建设创新型院系文化
科研创新是高校教师的第二重要素质,也是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实践证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往往教学科研两相长,一个真正优秀的大学生学习创新两突出。学院出台了强有力的措施,对在科研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重奖,对创新能力突出的大学生给予特别奖励。学院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带进课堂,以科研促教学,鼓励有能力的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尽早历练科研能力。在专业教学上,学院着重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突出创新特色,有利于提升院系文化品位。
此外,学院还十分重视院工会组织建设及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和“教代会”等组织的作用,为院系各项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四、结语
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水利与环境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综合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评比中,每年都在全校名列前茅。这里仅以学生创新为例,近三年,学院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75篇,申请各种专利154项,获得各种竞赛奖励457项,完成创新实验项目(国家级和校级)51项。学院的文化建设实践表明,高水平的院系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大学文化整体的品位,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校院系文化建设十分重要和必要。
责编:清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