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拿大温哥华市社区建设及其启示
——以墩巴社区为例

2016-07-26刘金龙黄小慧

地方治理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制度安排社区建设组织形式

刘金龙,黄小慧

(1.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2.香港理工大学,香港 999077)



加拿大温哥华市社区建设及其启示
——以墩巴社区为例

刘金龙,黄小慧

(1.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2.香港理工大学,香港999077)

[摘要]独特的社区建设和管理体系是温哥华市成为世界著名的宜居城市、绿色之都的重要基础。从温哥华市墩巴社区的实践看,温哥华市社区建设的机构、财政等制度框架颇具特色。社区活动包含社区规划、创业、教育、绿化、健康、娱乐等内容。温哥华市的社区组织管理模式启示我们: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政府只能适当引导,对社区建设模式的提法要慎重,既不宜把地方经验简单模式化加以推广,也不宜过度依赖行政手段推动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温哥华;社区建设;制度安排;组织形式

2013年,温哥华被世界自然基金会评为加拿大绿色城市之冠,参与竞逐世界最绿色城市的殊荣。温哥华气候温和,四季宜人,降水丰沛,有“加拿大雨都”之称,适宜植物生长,春夏繁花似锦,秋冬草地常绿。温哥华市大部分时间由偏左的无党派联盟执政,长期坚持高税收、高福利政策,社会政治制度稳定,经济措施稳健。城市的缔造者和继承者,始终坚持将保护自然环境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以达到城市生活和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相和谐[1]。温哥华致力于建设文化多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医疗、生活质量,吸引了大量移民来此定居,其中包括来自香港和中国大陆的新一代移民。 这些自然条件、城市规划理念和社会政策,无疑是温哥华能够成为绿色城市、宜居城市的重要因素。然而,温哥华的社区建设才是能将温哥华建设成为自然美景与友爱、协作、包容、和谐等人文精神相辉映的宜居乐园、绿色之都的关键所在。

2013年笔者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学,因为高级人类学方法论课程学习的需要,访问了温哥华市墩巴(Dunbar)社区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就此了解到温哥华社区建设的有关情况。由此启动了这项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温哥华社区建设的主要制度架构是什么?开展了那些社区建设活动?如何将居民动员起来,创造共同的精神家园?存在哪些挑战?其经验对中国的社区建设有哪些启示?

本研究选择墩巴社区(Dunbar Village)作为研究场所,她是温哥华市37个社区之一,居民人口23000多人,处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与市中心之间[2],人类活动可追溯到3000年前,那时Musqueam土著部落即居住于此。100年来,墩巴从一片Fraser河口森林,被开发成英伦三岛移民的农场,渐变为中等收入多民族混居的城市社区。居民职业呈多样性和专业素质。2005年,社区居民主要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和宗教(18%),销售和服务(17%),商业、财务和行政(16%),管理(16%),自然和运用科学研究(10%)与健康(9%)。蓝领工人低于2%,无人从事农业。家庭平均税前收入136211加币,约为温哥华市(68271加币)和大温地区(73250加币)平均收入的一倍。独栋别墅占全部住宅单元的67%,连体别墅为25%,公寓式住宅只占8%,独栋别墅的比例远高于温哥华市(19%)和大温地区(35%)。墩巴社区为典型的富裕中产阶级社区。

在加拿大开展人文社科研究,要得到道德委员会的批准,程序十分复杂。笔者借助于人类学研究方法课程实习,合法地建立了一定的人脉联系,得以开展这项研究。从社区图书馆、网络等广泛收集二手资料,多次寻访墩巴社区,参观了社区中心、图书馆、教堂、学校、剧院等公共设施,访问了多位社区协会的会长、社区居民、社区中心工作人员、社区活动项目负责人、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社区专家。我们始终围绕研究的问题,在观察和访谈中寻求假设,不断求证且交互验证,最终形成了本文的观点。

一、温哥华社区发展的制度安排

(一)行政架构

温哥华市是一个独立的政治财政实体,具有独立的地方选举体系和税收系统。市政委员会(City Council)(简称市政委)及公园和康乐委员会 (Board of Parks and Recreation)(简称公园委)负责城市的行政管理,两会成员均由民选产生。市政委由市长及10名市政委员组成,任期3年,拥有制定地方法律和条例、管理噪音及土地、 征税、审批市政府开支、借贷、发放补助金、雇用及解雇市政府员工等权力。公园委成立于1888年,是加拿大同类机构中唯一由民选产生的委员会,拥有并管辖全市230多个公园,与各区的社区组织协会(Community Associations) 共同管理和营运24个社区中心及所有公共社区设施,包括游泳池、溜冰场、健身中心、高尔夫球场、街道树木、码头、海滩、运动场等(见图1)。

(二)财政制度

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向市民征收公共事业及垃圾处理费(Utility and Landfill Fees)和物业税(Property Tax)。2012年,前者约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9%,主要用于供水、污水收集处理、垃圾回收、庭院修剪枝叶回收、食物残渣收集、可循环废物回收等方面。后者占57%,支撑公共设施建设、运行和维护,是社区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物业税按物业实际市场租金征收,这种基于物业价值的征税方式令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挂钩,易被民众接受。经济发展快,房价租金会上升,居民需要交纳更多的税款。

(三)政治文化

温哥华社区管理的形成和发展与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变迁有着密切关联。经历了启蒙运动,倡导知识系统的发展到摆脱宗教势力的影响, 以经验加理性对传统社会习俗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进行科学的检验,并对其进行改造,从而奠定了西方自由与平等等基本价值观。

社区是由居住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德国社会科学家腾尼斯认为,传统社区是拥有强烈凝聚力的社会团体,社区成员的关系源于血缘,彼此之间相互认识,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及信仰, 日常的交往受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制约。19世纪工业化推动城市高速成长,打破了由氏族血缘关系、意识或精神上的亲近或相同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取而代之的是以法治、契约、市场交易来维系人与人关系的城市生活方式。面对城市失业、贫穷、无根(rootlessness)、社会分化 (social segregation)等社会问题,社会学家开始探讨资本主义的兴起及现代化对于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3]。城市规划师开始寻求社区建设作为重要的策略及手段,试图解决城市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4]。

图1 温哥华市行政管理体系

加拿大联邦、省、市三级政府权限明确,难以直接涉足到社区人民的生活中。社区建设的核心理念注重自我管理和公众参与。公众通过参与政治和用民主化的手段来推动社区建设,强化自我管理[5]。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完善,加拿大在推动社区参与上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法律、机构和财政保障[6]。在 “基本方针”(Normative)、战略规划(Strategic)和具体操作规划(Operational)三个层次[7,8]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程序和方法。在社区规划中,通常采用公众听证会、咨询委员会、社区调查、社区会议、环境影响估价、顾问委员会等方法来提高社区参与水平[9]。在加拿大,市民陪审团、市民新闻报道、社区问题小组、咨询顾问、民意调查、电子会议、未来规划会议、网上讨论、公众议题以及国家问题论坛等被证明是有效的[10]。

二、墩巴社区的建设活动

墩巴社区配有1个社区中心、3个放狗场、1个足球场、1个高尔夫球场等社区活动场所,由市公园委管理。中、小学各一所,由市教育委员会管理。社区中有城市消防站、警务所、图书馆各一处,由市政局管理。墩巴社区中心提供多项文娱设施,包括健身中心、足球场、室内单车场、壁球场等[11]。

(一)墩巴社区活动及其组织管理

墩巴社区活动包含社区规划、创业、教育、绿化、健康、娱乐等内容。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这些活动分为行政机构参与型、民间组织主导型和社区居民主导型三类。

1.行政机构参与型

墩巴的社区建设主体是社区组织和居民,行政管理部门发挥着制定规划、提供平台、维护公平、合理分配资源的作用,而在施政过程中重视社区建设主体参与到决策、计划和评估中。墩巴首创了社区愿景规划(Dunbar Community Vision),它源于当地人的周末思想会。在特定的周末,数百名社区群众聚集在一起,喝咖啡、聊天,畅谈社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最终形成了一个命题,在未来20年内,墩巴将建设成什么样的一个社区[12]?这就是墩巴社区愿景规划(Dunbar Community Vision)。市政委采纳了这个想法,并于1997年1月启动了墩巴社区愿景规划。利用社区周末聚会平台,市政局委托规划小组组织了多次研讨会,征集愿景规划的议题和设想。经整理形成墩巴社区愿景规划意愿调查表,并发放到每家每户征集意见。根据社区居民的意见,明确了社区愿景规划的原则、方向和内容,并由规划小组具体落实。社区成立了由29人组成的联络工作小组,负责监督整个规划过程,以确保居民的意见体现在规划的过程中。该规划于1998年9月得到市政委员会批准,历时21个月。规划明确将绿色和村庄特色(village-like character)作为墩巴社区建设的特质,由此来规划住宅区、商业区、交通设施、公园绿地和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墩巴社区愿景规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被温哥华市政局采纳并推广运用到全市其它社区。

市政局的规划与发展服务办公室负责统筹社区发展规划,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给私有或社团法人组织从事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工作。社区发展规划必须充分发动社区参与。形成的规划报告经由规划部门审核,提交市政委审批。市政委组织听证会后,方可批准。如需变更土地利用、新建和改建建筑,均需在有关的地块上树立公示牌。须提前两周在地方报纸上刊登听证会的通告,同时正式致函受影响的业主(通常是两个街区范围)。只有在听证会上获得通过,市政委方可批准新的社区发展规划。

要对规划进行修改,必须基于社区的认可。墩巴社区共有3块商业小区,均为私产。在墩巴中心,一个占地面积最大的超市向市政局申请改建,请求将一层的购物中心扩建成二层,增加营业面积。在公示期间,墩巴社区委员会提出了异议,认为改建购物中心,事关商业区的重新区划,影响该商业区传统的景观。因此,该申请没有被市政局批准。

墩巴社区中心设社区负责人、接待人员、成人项目协调员、儿童项目协调员、老人项目协调员、收银员、健身教练等10个岗位。社区中心部分设施规定用途,如托儿所、老人康复中心、健身房等。绝大多数场地则是空的,桌、椅、电器等设备存放在一起。由社区志愿者申请,免费使用场地和设施,组织各种社区活动。活动结束后,参与活动的人员需将场地规整如初。每年市公园和康乐委向市民发放意见表,征求居民对社区活动的意见。志愿者可向公园和康乐委申请资金,以开展社区活动。

行政部门和社区各自的责任和边界十分清晰。以足球场为例,墩巴社区足球场,土地产权归温哥华市,由公园和康乐委管理。公园委将这不带任何设施的足球场,委托给墩巴足球协会使用和维护。球场附属设施由足协建设,财产权也归足协。2012年,墩巴足协向公园和康乐委申请安装夜场球场照明设施。经公示、听证,并将计划通告球场周边居民和其他相关社团组织,最终获得批准。因夜场照明会影响到附近业主的自然夜景,足协负责人坦承,尽管安装球场夜场设备是合法的,但灯光设施常遭人为破坏。

2.民间组织主导型

墩巴社区民间组织众多,有正式登记注册的,更多的是非正式的,几个人凑在一起就算组织了。墩巴社区民间组织主要有居民协会、土著人文化协会、社区中心联合会、幼教协会、公园俱乐部、足协、保龄球协会、玉石俱乐部。下面以墩巴足协和居民协会为例介绍民间组织开展社区活动的运行和管理情况。

1980年前,墩巴社区没有人踢足球。1995年,墩巴成立了第一家足协,足球在社区内慢慢普及开来。2010年前,墩巴社区有5个足协,分布在不同的街区,志愿者教练通过收取学员费用获得部分收入。这些志愿者教练水平一般,年龄偏大。2010年,墩巴社区内5个小球会整合成立新的墩巴足球协会。协会设主席一名、副主席3名,志愿者若干名。现有会员1700人,会员绝大多数为17岁以下的青少年。聘专职教练一人,协会秘书一人。将青少年按性别和年龄分成若干足球队,每队配志愿者一名,任教练员。会员需交会费,每年100-130加币之间。协会收入用于支付专职教练和秘书的工资、外租场地费、消耗器材、外出比赛交通等费用。协会接受温哥华市足协的义务指导,并上缴一定比例的协会收入。向上连接卑斯省足协、加拿大足协,遵守国际足球联合会的规则。协会重组三年来,在职业教练员巡回指导下,年轻的志愿者教练员业务水平提高很快,由于合理地划分年龄段,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社区青少年的足球水平迅速提升。

墩巴社区居民协会是一个开放的协会,无需缴纳会费。根据居民协会章程,每年需改选领导机构。协会举办墩巴社区报和墩巴社区网站,社区报一年出四期,介绍社区发生的重要事件。商业区一座购物中心改建计划的反对提案就印制在社区报上。协会年会通告置于第四期社区报的头版头条,在社区中心、图书馆、影院、学校任何公共空间都能免费获取社区报。2013年,协会年会在社区天主教堂中进行。年会有审议协会工作报告、财务报告、社区主要活动经验分享、选举协会主席、社区未来活动的计划等议程。2013年选出了13位主席,社区居民都可以报名竞选主席。在年会上,介绍个人情况,愿意开展的社区活动,没有人反对,就当选为协会主席,主席与志愿者无异。2013年,社区协会支出总额为12000加币,大多为印刷费。开网站、编辑社区报、场地租用、会议茶歇等各项开支都由协会主席或其他志愿者筹集,可申请社区项目、找企业赞助或自愿贡献。

3.居民主导型

由社区居民主导的社区具体活动种类繁多,包罗万象。2013年,Dunban社区中心秋季活动指南厚达50页,分学龄前、中小学生、青年、成年人、老年人项目。学龄前儿童活动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陶艺等艺术类,幼教、手工、小小科学家等益智教育类,足球、曲棍球等体育类,烹饪、电影欣赏等生活类活动。中小学生主要是音乐、舞蹈、体育、写作、烹饪、陶艺等活动。而针对年轻人,主要活动是体育、社交、周末旅行。成年人主要活动是各种球类运动、家犬训练、表演、摄影。针对亚裔移民潮,社区中心开设了英语教育、太极拳、跆拳道、麻将等活动。而对老年人,主要活动有舞蹈、音乐、康体、娱乐、烹饪、语言培训等。社区中心提供场地,组织形形色色的研讨会,交流礼品制作、育儿、制作肥皂泡、防震防灾、上学、就业、法律常识、理财、家庭营养、退休生活、意念控制等。针对亚裔新移民,举办各式研讨会,志愿者会介绍加拿大文化和生活常识。这些活动都是由社区群众自由发起,自我管理财务、布置场地。在社区活动介绍中,生日晚会、瑜伽、美体、户外活动、壁球、轻松心脏等活动单列,这与活动多、参与人数广相关。提供康体、艺术、语言、幼儿教育等活动组织者可以收费。太极拳、麻将等活动,由社区成员自娱自乐。而有些活动,比如生日晚会、研讨会,组织者还要搭上点心和酒水,以吸引参与者。社区活动加强了居民的自组织,推动了社区的认同、互助、互爱。

学校、教堂、图书馆等也是开展社区活动的重要场所。一位印度裔居民,孩子在社区小学上学。她与小学老师一起,发动所有的小学生,成功组织了学生“感恩活动”,让学生写出要感恩的人和物。学校的围墙栏杆上挂满了感恩爸爸、妈妈、老师、食物、邻居、小伙伴的彩条。这项活动为社区输入了正能量,家长介入到学校教育过程中来。学校成为社区居民相互熟识、交流情感的重要场所。这个项目得到了温哥华市政府社区项目的资助。

三、墩巴社区精神文化共同体的内涵

学者们认为,墩巴维护了她的历史。她流淌着11500年前长期冰川覆盖留下的坚韧;她继承了数千年Musqueam族与太平洋温带雨林和谐共处的自然美;她承接了欧洲移民的创业精神;融合了亚裔新移民平和的生活方式。

墩巴是墩巴人自己的社区,像农村的城市社区。近90年来,墩巴居民在不断与职业城市规划师的博弈中,融入了全体居民对本社区的理解和追求。2009年出版的社区介绍直接称为墩巴村社区报告。墩巴的愿景为保持绿色和农村特色,住房维持低密度,适当改造街道以便自行车出行,保障行人安全。在2013年居民协会年会上,讨论最多、最热烈的是如何建设类似于农村的人际网络,建设一个谁都认识谁的社区。通过教堂、学校、图书馆(社区捐赠活动)等公共平台增加社区居民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促进社区内相互熟识、相互帮助。

墩巴社区坚持家庭的价值,青少年比重高。2005年,在4354总住户中,家庭住户占比79%,远高于温哥华的58%和大温地区的71%。户均人口2.9人,高于温哥华的2.2人和大温的2.6人。19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26%,温哥华是18%,大温地区为23%。墩巴社区每个家庭有1.2个小孩,温哥华为1.0个,大温地区为1.1个。被访问者强调孩子是社区的希望,是活力的源泉。社区居民协会、教堂、学校等每年都要组织家庭价值的倡导活动。

四、墩巴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

第一,个人主义价值观和集团利益。在加拿大,个人主义是基础,集体行动的缺失才彰显社区的重要[13]。基于个人主义构建的社会总是以个人福利最大化为前提,不可能以服务社区利益而牺牲个人福利[14]。在个人利益背后,则是集团利益。基于个人主义的国家,控制这个社会的基本力量是律师、医生、金融和教会。社区活动不能伤害这些控制集团的利益,比如社区不提供个人所得税申报服务,因为这会影响到律师的收入。

第二,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2013年,墩巴一幅42X120英尺的地产估价210万加币,比1984年25万加币增长了8倍多。仅2007年就增长了44%,是大温地区别墅均价的1.9倍。这成为社区居民参与规划、为社区建言献策的动力,是社区成员间相互制约,维护社区低密度、绿色、方便,包括维护和建设图书、体育、休闲等设施的主要动因。地产价格的上升是一把双刃剑。墩巴房屋所有人在1946年底前出生的达到了44%,远比温哥华市(18%)和大温地区(8%)高。2007年,居民流动率11%,要低于温哥华市(19%)和大温地区(17%)。访问的社区老居民对新居民颇有微词。新增住户要么是投资房产、以房养房,要么是“土豪”。以房养房的,往往装修简单,分割出租。土豪购买住宅,推倒重建,极尽奢华,割裂了历史。所访问的老住户均称下一辈都得搬出去居住,他们的子女均无力承受高房价及相应的税收。社区多样化和职业化的居民结构渐被需要设法挣钱的人群和土豪群体替代。政治人物和社区居民不希望社区失去未来,遗弃传统,把自己的孩子赶出家园。然而,房主和政府都期待地产涨价。房主拥有不断涨价的房子自然高兴。城市地价的上扬,为城市增加了税收。

第三,文化割裂。墩巴传统上是欧洲文化,早先居民96%来自英伦三岛。2007年,近80%的人口为欧洲民族。但亚裔增加很快,主要是中国人,约占19%,低于温哥华市的31%,与大温地区比例相当。社区居民协会、社区中心协会,大凡活跃的会员,清一色是老欧洲的移民。墩巴居民协会年会,参加人数为70人,只有两个东亚裔面孔,包括一位因好奇而参加、来自新加坡的华裔妇女。社区协会年会在天主教堂中举办,会被中国人认为是教会活动。文化的隔阂和语言的障碍影响到华裔居民的参与。来自中国的移民比较现实,常将呼吸新鲜空气挂在嘴上,聊以自慰。他们很难理解当地人热衷于建村,而抛弃高楼大厦、流光溢彩、人流如织的城市的想法;很难认同当地人追求简单安宁的居所,而不去追寻富丽堂皇的家舍。社区中心的工作人员大多源自欧洲移民,见我们是亚裔面孔,总是热情介绍麻将、太极拳等东方人热衷的社会活动。客观上,大多数来自中国的移民,在中国非富即贵,总有一些不可告人的小秘密,他们之间本不愿意相互交流。在居民协会年会上,一位主席讲了来自中国新居民的故事;女主人从不参加社区的活动,常常一个人倚窗眺望;本人邀请她参加社区的一个活动,女主人回答:丈夫不许她与外人接触。

第四,传统的流失。墩巴社区建设强调传统价值、家庭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的维护,但均难以落到实处。墩巴社区住宅设计吸收了土著人长屋的特色,然而全社区只有两栋别墅看上去还有一点长屋的影子。土著人文化协会依然存在,然而大多数老土著人早已搬出了社区,补充进来的中国移民形塑着社区。商业区除了星巴克、仓储式超市为北美特色,华裔经营的餐馆比星巴克多。即使重视家庭价值的华裔家庭,孩子过了十八岁,留在父母身边也很难。21%的住户是单亲家庭或独居,这比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高。

第五,人口的老龄化和城市的快节奏。社区房价持续上扬,年轻人因高房价而难以落户社区。在社区年会上,一位老人讲了一段他与孙子的一段对话。

孙子不愿意去学校,爷爷问:“为什么?”答:“学校不好!”“学校怎么不好?”“老师老了!”“老了怎么啦?”“她疯了!”“我也老了,没疯啊!”孙子答道:“你快了”。

这位老人最后说:“这个社区的儿童、青年、成人、老人,每一分钟都被计划了。这个社会疯了!” 社区中每一个人像不知疲倦的机器那样运作,何谈家庭价值、社区理想。社区必须依赖外来的资本、外来的孩子和青壮年才能维护社区的存在。

五、对我国开展社区建设的启示

温哥华市人口密度低,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具有独立的财政体系和成熟的地方选举制度,绝大多数中国城市不具备这些条件。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是在政府“失效”和市场“失灵”的背景下发生的,是在“单位制” 解体的基础上出现的,旨在重新进行社会整合和社会再造,这不同于西方社区发展的缘由。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不宜照搬西方的经验。然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温哥华社区建设的实践值得我们回味。

(一)迫切需要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理论和方法

费孝通[15]、郑杭生[16]、徐勇[17]等社会学家、乡村治理专家为我国社区建设理论和实践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但我国社区建设理论和方法的构建依然任重而道远。社区建设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对中国传统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17]。在温哥华,社区英文词为“neighborhood”,与“community”混用。前者有邻里的涵义,强调居住在一起的居民。后者则偏向强调人们共同的价值、兴趣和利益[18]。社区参与的底色是基层的努力,独立于政府,并成为政府的好伙伴。中国数千年来,形成了家族、亲属等构建的基本邻里网络[19],中国的街坊邻里关系的内涵远比加拿大社区丰富。走在中国的每一个城市,只要有一点公共空间,都会是街坊邻里交流、娱乐的场所。马路边的一行树荫下,会看到棋友们聚会在一起。稀树闲地中,会有一群大娘大爷在跳舞。中国邻里关系处于无所不在的潜规则包裹下。需要正面去理解并发挥潜规则的有益作用,把走出单位的人和来自农村的新居民重新组织到城市社会组织单元中,构建充满家的温馨、生活的乐趣、互助互爱的精神和文化家园。这有待于在理论上进一步探索政府、市场和社区的关系。

(二)重视社区参与的制度建设

需要通过立法,完善城市社区规划法律法规,要强化社区人的主导地位。温哥华开展社区愿景规划的做法值得借鉴。要明确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稳定资金来源。中国当下城市规划规定绿地面积占30%以上,公共用房为全部建筑面积的1%。这构成了社区公共空间的资源,但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社区公共空间的管理主体和责任权限。我国尚缺乏良好的土地和物业登记制度,专业的物业估价行业,有效的房地产税收实施机制和争议解决制度,短期内尚无能力建立起以房产税为基础的城市社区建设体系[20]。中国需要建立支持社区建设的稳定资金来源。

(三)重视基层社区建设的创造力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亟待加强。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防范把城市建成心灵荒漠。人与人的关系躲藏在物质和利益的关系背后,社会信任缺失,人际关系疏远而淡漠。一片又一片大型居住社区沦落为单纯意义上的物理居住空间,而非心灵上的公共精神家园。在中国部分城市大拆大建的过程中,其结构变迁与精神异化击垮了社区传统意义上的和谐生活共同体、利益关系共同体和文化维系共同体的本质[21]。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需要审慎,没有了精神和价值,物理居住单元将无异于监狱。

需要谨慎而有力地改革全能政府,向社区放权,适当改变政府主导城市社区建设的做法。鼓励各地发挥基层的创造力,创新社区发展模式。政府只能适当引导,对社区建设模式的提法要慎重,不宜把地方经验简单模式化加以推广,不宜过度依赖行政手段推动社区建设。

(四)群众是社区建设的主人,要保护精神和文化价值的附着对象

什么是乡愁,我们在墩巴,提及最多的是社区影院和下午茶吧。一个拥有50年历史的一层小影院,从没翻新过,成了社区人共同的记忆和墩巴社区的形象建筑。一个家庭经营的下午茶店,营业面积只有约10平方米,现场制作英式茶点,当地人会常提及。中国新建的城区,很少考虑家庭创业。麦当劳、超市成不了社区的精神文化记忆,“小”的其实才是最美的。社区建设无需豪华,美妙绝伦,如白开水,平常但不可缺。

参考文献:

[1] Davis C.“The Chuck Davis History of Methopolitan Vancouver”. Harbor Publishing. BC,2011.

[2] City of Vancouver. http://vancouver.ca/.

[3] Putnam, Robert D.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2000.

[4]Keating, W Dennis; Krumholz, Norman; and Star, Philip D.“Revitalizing Urban Neighborhoods”. Scholarship Collection. Book 46,1996.

[5]Bregha F. J.“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policy and programme”. Ontario Ministry of Community and Social Services, 1973.

[6]张大华,刘金龙,彭世揆.中国和加拿大在发展中社区参与的比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68-73.

[7]Ozbekhan, H. “The emerging methodology of planning”. Fields within Fields, 1973,(10),PP.63-80.

[8] Smith L. Graham.“Mechanisms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at a normative planning level in Canada”. Canadian Public Policy, 1982, (4),PP.561-572.

[9] Cullingworth J. Barry.“Canadian Planning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1984.

[10]“Glossary of selected citizen participation techniques”. http:/www.policity.com/cp/public%20Library/glossary.htm.

[11]“Neighborhood profile”. www.vancouvereconomic.com, 2009.

[12]“Dunbar Community Vision”. http://vancouver.ca/docs/planning/dunbar-community-vision-full-report.pdf,1999.

[13] Mitchell C. Dahms F.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managing change in Canadian towns and villages”.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Waterloo,1997.

[14] Talen, Emily.“The Problems with Community in Planning”.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2000,15(2),PP.171-183.

[15]费孝通.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标[J]. 江海学刊,2002,(3):15-18.

[16]郑杭生.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社区建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6):36-42.

[17]徐勇.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3).

[18]Talen, E. “Sense of Community and Neighborhood Form: An Assessment of the Social Doctrine of New Urbanism”. Urban Studies,1999,36(8),PP.1361-1379.

[19]Brook, T.“Auto-Organ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C]//. In Timothy Brook and B. Michael Frolic, eds. “Civil Society in China”, 1997,PP.19-45. Armonk, N.Y: N.E. Sharpe.

[20]Tang, B. Wong S. and Liu S. “Institutions, Property Taxa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 Finance in China”. Urban Studies, 2011,48(5),PP.847-875.

[21]Shieh, L. and Friedmann, J.“Restructuring Urban Governance -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City,2008,12(2),PP.183-195.

责任编辑魏佐国

[收稿日期]2015-12-25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会“高水平英语人才和国际区域问题研究计划”支持项目。

[作者简介]刘金龙(1966-),男,江苏盐城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发展社会学、林业政策、自然资源管理研究;黄小慧(1975-),女,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城市管理及社区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43(2016)03-0049-09

地方治理研究2016.3

猜你喜欢

制度安排社区建设组织形式
陕西新型农村社区生态机制构建研究
如何完善我国政策性金融监督体系
浅谈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浅析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旅游科普活动与旅游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初探
NGO参与震后灾区社会资本重建的路径研究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