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与模式研究
2016-07-26陈玉光
陈玉光
[摘 要]大城市的空间扩展方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空间形态、整体功能、承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总结分析世界各国大城市的成长发展历程和现状可以发现,大城市的空间扩展是在经济、人口、交通、文化、科技、行政力量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完成的,并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我国的大城市要综合考虑自身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成长发展阶段等因素,因地因时地选择合适的扩展模式;要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依靠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构建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要发挥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提升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大城市;空间扩展;动力;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 C912.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6)07-0046-09
纵观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大城市在带动各国城镇化、现代化,提升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均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城市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空间的扩张,而空间扩展方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大城市的功能是否协调,以及大城市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因此,研究大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和模式,从中探寻大城市成长发展的规律性,对于指导我国大城市空间的科学扩展,实现大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大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和制约因素
(一)经济发展是大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动力
1产业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是大城市空间扩张的根本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引擎,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城市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条件,活跃的商贸、科技、教育、文化活动以及资本和人才优势等,会对众多企业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企业发展具有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集中连片布局的倾向,这种布局特点会给企业带来显著的集聚效应:由于主导产业与上下游产业的分工协作,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有助于企业减少搜索原材料的成本和交易费用,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会在企业周围形成较大规模的专业化产品销售市场,有利于企业降低产品贸易成本并扩大销售网络;生产同类产品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会促使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集聚发展便于企业及时了解本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最新产品、技术、市场、人才信息;企业的集群发展可以提高企业与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的谈判能力,以较低的代价获得更多更好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由于集聚区内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与发展机会,因而会对各类专业人才形成较强的吸引力,集聚区内人才汇集,可使企业更易于以较低的费用找到适合企业岗位需要的人才,降低人工成本。上述效益会使在特定地域内的企业集聚效应不断得到强化。制造业的发展,必然带来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用地规模的扩大。
当这种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出现集聚不经济时(对企业来讲最直观、最突出的表现是城市中心区土地供给紧张带来的地价快速飙升),除企业的最高管理决策部门外,其技术研发部门和制造部门就会由中心城区向城市的近郊和远郊迁移,这种产业的扩散使城市建成区呈现出圈层扩展的特点,而产业的横向分类集聚与纵向链式分层延伸,会为都市圈、城市群的最终形成创造必要的条件。
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企业为了降低用地、用工、原料、运输、销售等成本,会出现产业跨区域转移的情况。即企业利用自身拥有的管理、技术、人才、资本等优势及对方提供的优惠便利条件,到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办厂,如果这种情况大规模发生,最终则会催生覆盖地域范围更加广阔的大型城市群、城市带。
如果在本国之外其他某国某地区的原材料成本、贸易成本、劳动力成本更低,则企业就会萌发到该国该地区投资兴建新工厂的动力,从而引起产业的跨国转移;如果某国某城市的这类企业足够多,则这个城市即具备了成长为世界性大城市的条件之一。当然,一个城市要成为世界性大城市,还必须在政治、文化、金融等方面对整个世界具有足够的影响力。
2经济发展周期对大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
大城市空间扩展的特点受到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的各类投资大量增加,除产业项目外,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居住、购物、休闲、娱乐设施、医疗、文化、教育设施等项目的建设也较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大幅增长,空间加速扩展;而在经济发展速度减缓时期,各类投资萎缩,城市空间扩展的速度也随之放缓。这种快慢交替的非匀速扩张,使城市的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年轮”特征。在经济快速增长期,其空间扩展以外延式水平扩展为主,为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城市政府会适当放宽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土地开发往往比较粗放,设施布局松散,城市空间结构紧凑度较低;而在经济增长放缓期,城市空间则开始转向内涵式垂直扩展,以对建成区的改造和完善为主,城市建成区内部的松散空间得到进一步利用,逐渐被填充起来,密度加大,城市空间结构紧凑度明显提高。
(二)人口快速增长推动了大城市的空间扩展
大城市往往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般情况下比其他中小城市更加完善,交通便利,科技创新和商贸活动活跃,成为投资者的首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吸引大量的人口涌入大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必然导致对住房等生活必需设施需求的激增,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随之巨幅增加。在城市的边缘区,土地价格远比城市中心区要低得多,开发商建造住房的成本较低,购房及房租价格均较低,往往成为城市新增人口中低收入群体的栖身之所。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大城市,大城市的空间以空前的速度向外围扩张。产业、人口在中心城区的过度集中,导致交通拥堵、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加剧,为追求宽敞、安逸、宁静、接近自然的居住环境,大城市中的有钱人和部分白领,纷纷迁居郊区,在西方大城市郊区出现了大量的布局松散的别墅群,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伴随着人口的外迁,相关基础设施、商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随之兴建,更多的土地被占用,城市空间进一步扩张。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必会迫使需要较大空间进行流水线作业的制造业及一些低附加值产业向大城市郊区和周边中小城镇迁移,并吸引大量的就业人口,从而使以大城市为核心的整个都市圈的城镇空间得以不断膨胀。
(三)交通条件对大城市空间扩展的支撑和导向作用
交通是城市的命脉,是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和能源的供给、产品的运输销售、城市各类商贸活动的开展、劳动力的远距离流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等均离不开交通条件的改善。所以,农业时代的大城市多诞生于大河流域。大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生产发达,因而可以为更多人口的繁衍生息提供充足的粮食,而且江河运输之便对城市的制造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和人口增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印度的德里(此处特指老德里;新德里始建于1911年,至1929年方初具规模)位于恒河流域恒河支流亚穆纳河的西岸;开罗横跨尼罗河两岸;巴格达位于两河流域,横跨底格里斯河两岸,居于东西方交通要道;我国的黄河、长江沿岸也孕育了众多大城市。航海时代开启后,具有天然良港的地区往往会优先形成城市并获得快速发展。由于海上航运的成本更加低廉,因而为制造业、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如伦敦临近泰晤士河出海口,东京紧邻东京湾,纽约位于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发达的海上航运成为这些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中快速崛起的重要条件。而位于陆路交通枢纽位置的城市也会获得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代,由发达的陆路、水路、空中航线构成的完善的立体交通体系是大城市保持活力和辐射力的必备条件。便捷的地面普通公交、快速公交(BRT)、地铁等立体交通体系,使大城市建成区内各种要素、活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频繁,使城市居民离开居住地到较远的地方工作成为可能,从而大大拓展了城市的空间;而城际高速公路、轻轨、铁路、高速铁路、水路与空中航线的建立,有力地加强了不同城市、地区之间乃至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加速了要素的流动,为不同城市、地区、国家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提供了基础,使都市圈、城市群、世界城市得以形成。就都市圈、城市群的成长发展而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交通系统的速度、成本和通达距离,决定着都市圈和城市群成长的速度和空间规模。
不仅如此,发达便捷的交通条件对于企业来讲还意味着运输成本的降低,对于居民来讲则意味着出行时间的节省和工作生活的便利。因此,交通设施对于产业和人口等要素具有很强的吸附力,在重要的交通站点附近会引起各种要素的快速集聚,并以主要交通干线为轴呈带状扩展。所以,东京在构建多心多核的网络化城市、巴黎在建设平衡发展的城镇体系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在引导产业和人口合理分布中的关键作用。交通设施建设对城市的空间扩展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交通网络结构决定着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成为大城市空间的基本骨架。
(四)文化和科技对大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积极成果的结晶,它积淀于内,彰显于外,体现在城市的街道、建筑风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浑然一体的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道德品性、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及日常言行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城市的内核、灵魂、魅力所在。在满足了生存的基本需求之后,享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就成为人们的新追求,能够工作生活在一个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城市是所有人的共同向往。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城市,会对域内外的投资创业者、劳动力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带来产业和人口的持续集聚,推动城市空间的扩展。文化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基础,可以有力地带动城市的住宿、餐饮、观光游览等服务业的发展和空间拓展。所以,世界各国大城市都非常重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在欧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伦敦、巴黎、纽约等大城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大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拉动这些城市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新引擎。
科技进步对大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技革命引发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工业革命最早完成的地区首先形成了产业和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大城市集中了众多的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为及时便利地获取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会首先选择在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集聚,从而直接导致了大城市空间的扩张及周边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使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化,产业网链不断扩展延伸;交通技术、能源输送管线建设技术的进步,为大城市空间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保障;现代通讯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和不断进步,大大减少了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直接面对面的联系,降低了人们进行经济社会联系的成本,通过电话、手机、视频、网络沟通工作、商谈商务、网上办公、网上购物成为常态,人们不再需要事事都要跑到市区,而在郊区的家中即可高效率地完成工作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从而有助于人口向郊区的迁移,改变大城市中心城区过于拥挤的状况,推动了大城市空间的水平扩展;在人口和产业过于密集的中心城区,土地资源奇缺,人们可以借助于先进的建筑技术建成更高层的中央商务区、办公设施和住宅等,大大增加了城市的建筑密度,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从而实现了大城市空间的垂直扩展,从另一个方面改变着城市的空间形态。
(五)行政力量对大城市空间扩展的推动和调控作用
第一,大城市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政治中心,可以利用行政力量支配调动更多的资源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城市创业、工作、生活环境,从而对产业和人口形成很大的吸引力。东京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级大城市,是与其作为日本首都的政治中心地位密切相关的。早在德川家康家族统治时代,东京(时称“江户”)就因其在全国所占据的事实上的政治中心地位而成为前工业社会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倒幕运动”虽然导致德川幕府统治的终结,但并未改变东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凭借这种得天独厚、无与竞争的优势,从明治维新至二战备战期间,东京获得了巨额投资,从一座纯消费型城市迅速转变为日本的工业中心之一。东京兼具了这两种优势,人口规模快速膨胀。虽然二战后日本对东京的人口规模进行严格控制,但仍挡不住大量企业与人员源源不断地流入东京。我国的北京之所以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城市,也与其在全国的政治中心地位密不可分。我国的其他大城市也多为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虽非省会但享受副省级待遇,且享有国家给予的诸多优惠政策,这些城市政府可支配调动的资源远比其他地级市多。从世界范围看,大城市多为国家首都或州(省)政府所在地,均表明行政力量与城市规模增长的高度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