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语境下的陶瓷艺术跨界
——《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评析

2016-07-25李志宏

齐鲁艺苑 2016年2期
关键词:跨界观念形式

李志宏

(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当代语境下的陶瓷艺术跨界
——《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评析

李志宏

(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立足于当下文化发展的背景,以“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览”中的艺术家作品为例,探讨了中国陶瓷艺术在观念、形式、材料等方面的实验跨界现象,同时指出跨界的不足,并就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希冀能够抛砖引玉,对于当下陶瓷艺术 “跨界”现象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跨界;实验;观念;形式;材料

作为主办方中的一员,笔者参与了三届《界·尚——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以下简称界尚陶艺展)的策划与筹备工作,活动最初发起于2011年9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山东美术家协会、山东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山东艺术学院共同主办,邀请全国30多所高等专业院校的画家、雕塑家、陶艺家、设计家以及来自欧美等国的艺术家,三届展览共展出663位艺术家共计872件陶艺作品。创建界尚陶艺展的初衷是“以创新性的多样化表达形式和前瞻性的实验艺术精神,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多元、实验、创新的学术平台”,以双年展跨度延续展览。经过六年的持续进行,在当代艺术突破单一材质的大趋势下,展览中的艺术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前瞻性和多样性特质,为陶瓷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更多可能的面貌。展览期间,邀请到会的知名学者、艺术家代表举办主题论坛及教育研讨会,就实验作品跨界理念、教育教学、设计与工艺创新等相关专题发表演讲和研讨,深化了当代陶艺实验作品展览的创新性、学术性研究以及实验性探索。 本文以三届界尚陶艺展中展出的部分作品为例,探讨了中国陶瓷艺术在观念、形式、材料等方面的实验跨界表现,同时指出跨界的不足,并就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一、“跨界”之主要表现

界尚陶艺展览作品,体现出当今艺术创作特点就是各学科之间突破边界,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强势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派生出“跨界”的思维空间和表达方式向着更加广阔的学科及社会背景延伸,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多实验的可能。笔者认为,历届界尚陶艺展览的“跨界”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跨越观念的界限

观念艺术推动当代陶瓷艺术创作重点从器用形式转向了精神诉求,艺术家跨越原有艺术概念的藩篱,突破既有的文化观念和社会认知界限,以更加独立的姿态表达艺术观念。作为当代艺术领域的新生概念,这种跨界使得艺术家们可以依据自身创作诉求及喜好,择取一种全新的视角,置换非常态的艺术思维和表达方式,激发艺术创作灵感,开拓新的实验艺术语言表达形式,寻求艺术创新的可能性。其中,身为中国美协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何洁,长期以来一直坚持艺术创作实践,在第一届界尚陶瓷展览中,他的作品《无题》(图1),以“瓷”态传达“纸”语的观念置换,用硬质材质体现轻巧、可塑的纸特性,观念把玩驾熟就轻;远宏作品《,》再现米芾的书法,寄予了艺术家对艺术观念生成与更新的思考; 沈厉的《侧山》、《山水一境》,摆脱了中国当代水墨山水过分视觉化、图像化的惯用方式,用陶瓷装置展现了中国山水形而上的精神意境;万里雅的《pumpkin》以轻松诙谐的波普风格调侃了一下南瓜,这个被草间弥生波点成符号的炙热物种……跨界艺术创作给拥有历史沉重感的陶瓷艺术带来新的生机与实验的可能,推波助澜了陶瓷艺术跨界潮的观念提升度与情感自信力。

图1 何洁  《无题》

另外,体现在人文跨界上,非陶艺界的艺术家介入,带来了陶瓷另类表达的思考使命,作品呈现出艺术家习惯语言的陌生化表达,开启了陶艺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跨界新生命,使得这种跨越更具纯粹性与自主性。王克举、闫平是国内知名的油画名家,夫妻俩在第三届展览中受邀,他们的陶艺作品用其熟练的油画语言为瓷上彩绘打开一扇窗,速写出了艺术家置换媒材语言的轻松与惬意,也反映了艺术家对以传统介质为载体的艺术创作的当代价值与意义的思考、认知和探索。这种相对纯粹的艺术跨界可能不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却意味着表达方式的创新,也为当代陶艺的实验发展带来更多惊喜与可能。

(二)跨越形式的界限

陶瓷艺术对形式的突破为艺术语言与材料工艺提供了新的交汇点,在坚持惯性方式展览的原有格局中,走向更多元更开放的学术思想。从关注材料的本体性,即关注泥、釉、火、彩绘这些陶艺通常的要素外,到拓展表现的空间和超越本体可能性的装置方式。鉴于陶瓷烧造的限制性,在尺度上不会太大,为了突破尺度束缚,就要突破传统观念对瓷器装置惯性认识,找寻材料和工艺的未发掘领域,实现语言和形式的突破。

新视觉经验的形式突破,是新科学技术与传统媒介形式语言在当代艺术表达的可能性介质交融,也是体现传统陶瓷文化在今天与未来文化语境中的深度挖掘。在第三届界·尚展览中,金文伟《碗——一种方式》(图2),这组作品采用装置方式,关注焦点由器物惯常的展示“台前”切换到烧制前的“台后”方式,再现了作品制作过程中熟悉的陶艺作坊一角,表达出作者对千百年来陶瓷手艺人的尊重与纪念,体现了艺术精神突破对于形式多元实验的思考;金贞华《悄然的变化》解构重构转承启合,形式感与符号性较强;许润辉的《波》推波助澜的个人化形式语言消解了传统瓷瓶惯常的形式表达;杨洋的装置作品《一起的回忆-理想的容器》,画板、调色盘等瞬间架构了的熟悉场景,激活了艺术家们的回忆;荆雷装置作品《记忆》,宋元古老小瓷片集变成的形式,仿佛古老的文明穿越了时空隧道与当代艺术邂逅,作品的装置形式使得老瓷片的沉重身份因被重构而激活,更得以升华……

图2 金文伟 《碗——一种方式》

(三)跨越材料的界限

深化材料精神是当代陶艺材料媒介实验探索的理念所在,所有的艺术表达,即使是观念艺术作品也仍然需要材料和工艺去加以实现。跨越材料的束缚、探寻工艺的边界,为当代陶瓷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契机。综合材料的强势介入,颠覆了陶瓷单一材料的视觉习惯,工艺的精进和材料选择的拓展,拓宽了陶瓷创作的空间,使艺术语言的表达更为清晰。

借助和其他门类材料结合,如金属、玻璃、木质等等,使陶瓷作品的外沿更加扩大,赋予跨界的材料探索出另一种存在和意蕴,从而艺术作品呈现出新层次的精神内涵。宁晓莉的首饰《舞——陶瓷纯银项圈》,是青瓷与银质的对话,犹如对酒当歌般表达自由而舒展,相得益彰;易雪的《易雪》硬质白瓷幻化为柔软冬雪,半梦半醒于枯枝,瓷与木都变得温情,材质得到深化与升华;冯澍《后昆虫时代——二元蜘蛛系列》(图3),一米左右的陶瓷昆虫壳与不锈钢肢体之间夸张地组合,是其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关键,不锈钢与瓷器材料都显得敏感而张力;郑冬梅的《轻花系列》采用陶瓷、琉璃及铜的集合生成,蒲公英的空灵飘逸凸显了艺术家的用材精巧,多元丰富的语义使作品充溢生命的活力。这些作品所体现出的异质性、想象性、兼容性、开放性,使得材料意境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品格,尤为耐人寻味。相反相成的综合材质激活了单一材料的某些视觉疲劳,释放出多样性表述的形态倾诉,因而蕴含无限可能的创新意识。

冯澍 《后昆虫时代——二元蜘蛛系列》

界尚展览体现了新科学技术与传统媒介形式语言在当代艺术表达的可能性,以及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深度开掘。创新思维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设计无限可能,促使人们用独特的视角去认识事物、观察事物,以一种新的思路、方法和表现风格来重新洗牌当代陶瓷的艺术语意,而不仅是原来陶瓷纯静态的审美。

二、“跨界”之不足与展望

但作为一个日臻成熟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品牌双年展,笔者认为有些“界”跨的还不够“过火”,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从材料本体特质深挖不够。

陶瓷本体中的很多物理性能,如陶与瓷不同的声音、脆弱性等,都是可以深挖的特质。如:瓷常说“声如磬”,创作就可以从声音上去发掘,利用陶瓷体量大小和陈列方式不同所产生的音阶,以声音体现材质的另类魅力,这也是跨界,另外其他综合材质的物理本体声音也各不相同,物理学科与艺术形式的交叉跨界大有研发意义。

(二)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力度不够。

通过镜头挖掘瓷质的特殊美感,使陶瓷制作过程那些有趣且有意义的细节性背景故事通过影像记录下来与作品并置展出,补充陶瓷现场展览单一化内容,也为观众解读作品多了一层理解方式。这也是陶瓷艺术的一种拓展,也是值得今后大胆实验的方式。当然,跨界幅度大并不是能简单实现的,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实验。声光电的多媒体科技手段的介入,也会开辟陶艺的综合创造力和整合意识,与当代多元文化产生共鸣。

正如界尚陶艺展览的策展人及学术主持何洁教授所言:“参展艺术家基于社会发展,多领域交叉、多维度审视以及多视角探究的层面,以开放性和实验性精神,契合了召唤文化自觉的时代旋律和张扬人文精神的艺术命题,彰显了当代艺术家对社会的责任和前瞻意识,以及对艺术表达多元性的综合考量。”界尚陶艺展中产生的这些颇令人欣喜的艺术效果,无不昭示着艺术风格跨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跨界设计中多样叠加丰富的艺术形式,从一个领域到多个领域的多元互动,都是在如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跨界”之道。

(责任编辑:刘德卿)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16.02.027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16)02-0126-03

猜你喜欢

跨界观念形式
跨界
跨界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健康观念治疗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