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路上的国际快递小哥
2016-07-23吴颖雯
吴颖雯
“水客”这个广为今人所知的词,指的是那些往返于深圳与港澳,利用两地物价的差额走私“水货”以营利的行商。不好意思,“水客”的前辈们,却是明清以后中国沿海地区和华侨社会中重要的快递小哥,运信运财运物,人家还运人!水客成了侨民和侨属翘首以盼的救星,还是广受垂涎的高端服务行业。
唐宋时候,福建的海外交通已是马力大开。明末以后,特别是厦门被“五口通商”后,人多地少的闽地上,成千上万的福建人,更是秉持着“爱拼才会赢”的拼搏与冒险精神,远赴东南亚,开疆拓土。虽说这些过番的年青男子,像单身狗一般在番地旅居谋生,但这不代表他们是无根浮萍,一家老小在国内“嗷嗷待哺”,日夜牵挂,所以这些侨民少不了对内嘘寒问暖聊表心意。无奈当时的银行业、邮电还未破茧成蝶,于是催生了华侨社会中的特殊服务行业——水客。
早在形成专门水客行业之前,侨民还是有瞎猫巧遇死老鼠的机遇,与国内联系的——侥幸得知相熟地域范围内有侨胞回乡探亲,恳请他们捎带钱和口信书信回家,这就是感恩戴德的大事了。但是谁没事三天两头往回跑,又要是同乡的?于是,水客大军翩然而至。撇开速度慢的先天不足,水客简直就是侨民的专属快递小哥,替侨民运送侨批回乡。在闽语中,“批”是“信”的意思,所谓的“侨批”,就是指海外侨民汇寄回国的“银信合封”,有信更有银两。“批一封,银二元”,侨批除了请安报平安、宽慰家人之外,那携带的一元两元更是养家糊口的利器,正所谓“番邦做钱唐山用”。所以,侨民与侨属见到水客,可是倒履相迎,“两眼泪汪汪”。
从吉隆坡寄往厦门的侨批。(本图为刘伯孶收藏)
当然,光讲情怀不讲钱,纯属忽悠人,水客在替侨民跑腿的时候,也是大展神通捞肥油。一般的走水,侨民需要支付侨款的5%到10%作为“快递费”,也就是茶水费和脚力钱,而当侨属拿到钱物后,也会给水客一些小费,称之为“顺风”。辛苦钱难赚,于是水客别出心裁——水客将侨民托带的钱,先挪用购买当地便宜却是家乡紧缺的洋货,比如胡椒、橡胶、药品等,运到家乡贩卖变现后,再将钱款交给侨属,赚取中间利润,这招空手套白狼用得甚是顺溜。当然,这也与早期银元和法币还没出现,国际金融流变无门道相关,水客就巧用“以物易物”“以货易银”。例如,潮汕水客喜欢从印尼带专治恶性疟疾的特效药金鸡纳霜回乡,这种药等于一斗白米(约20市斤)的价值,所以水客就以白米的价值为换算标准,回乡卖药后变现给侨属。或者,水客会将侨款从南洋汇至香港,转换成国币再带回家,赚钱门道在于他们收取侨款时,会根据当时的汇兑率适当收高, 回乡发放的时候又降低一些。水客玩起货币异地汇兑率差价,简直得心应手。而在重返南洋之际,水客也不会空手而归,除了替侨属捎带东西外,还会携带家乡的咸菜、民间草药等土特产,坐等侨民上门。走水一趟,可谓是一举多得。
当然,也并非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充当水客,水客还得身兼异能——得做得了一诺千金的季布,当得了无所不能的超人,装得了舌灿莲花的红娘,偶尔还得成为口吐“外星语”的国际人士。
除了福建,广东也是侨批业的发展中心。该图是设立在中山的永安公司银行,又名永安侨批局。
首先,水客要有足以让人信服的魄力,要有职业操守。为了侨批的早日送达,明智的人不会找异乡的水客捎带,这些无固定营业场所,靠熟人介绍业务的水客们也不会随意去熟就生乱接单,所以在同乡的情意下,也在同乡的压力下,水客不得不做好,毕竟毁了信誉,就是毁了饭碗。有的水客还会在寄送的信封上加盖个人名址章,明确责任,又可顺带给自己做做广告。而为了守护这份信用与荣誉,有时候水客就得化身万能超人。一接单,那就是使命必达——许多侨民目不识丁,还家处穷乡僻壤,侨批上的地址都得一猜三蒙,水客就是爬山涉水,一路打探,都要赶着及时送达。遇上自然灾害,那就该看人品了,后来的天一信局的创始人郭有品,曾携侨款800多大洋过海,不幸遭遇沉船,人幸免于难钱却舍他而去,回去后,郭有品立马卖田偿还,分文不欠,自此天一信局在侨民心中,稳重如山,天一信局顶峰时,遍布20多个国家。另外,在侨批业的早期,“信、财、物”三类的经营无法满足水客,竟还有“人”——清代道光以后,带人成了水客业的热门生意,妻寻夫、子找父、新唐人过番、生番回国等等,甚至在暹罗华侨社会中有过一段回乡“娶亲热”,水客们就化身为“红娘”,出现了“包做媒人,包护送至暹完婚”的“喜事双包热”。而带人过程中,如果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不熟悉各番地的情形,不会溜上几口当地语言,不懂得办理各种手续,谁借水客几个胆去做这种事?
郭有品于1880年设于龙溪的天一信局。天一信局鼎盛时期,遍布20多个国家。
虽然千辛万苦,但是肥到流油,所以还是不少人飞蛾扑火——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厦漳泉等地的水客就达1000 多人。但水客的单打独斗,又是一条龙服务形式,免不了导致走水耗时长,银信、回批的递送问归期而未有期,逐渐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侨民的需求。于是,大平台出现了!一些有实力的水客或富商开始租赁固定场所,专门经营侨汇业务,这就是侨批馆、银信局。
侨批馆这个水客的进化版,除了遵循水客的旧历外,制度更加完善了,如印刷批封、批根,开收据、盖印戳;还设立办事机构,设置东主等各职位,又招聘一些经验丰富的水客。各侨批馆的竞争也是火花四射,为了抢占客源,侨批馆会变着花样来吸引侨民。比如侨批馆会派伙计到侨民比较集中的农场、厂矿等上门收取侨批;遇上不识字的侨民,伙计会挽袖代写;如若侨民工资未到手,没事,别急,侨批局会先代付。除了发放批次更频繁外,更先进的是,侨批局还在国内设立分公司,形成网络,将侨民和他的家属的姓名、住址,详细登记编号,还备份一份给国内的分支,这样,只要有姓名,编号,有些侨批就能准确寄到。
珍贵的侨批封与书信内容。
侨批馆的先进,引得众人纷纷效仿,目前已知的福建最早侨批馆,是1871年晋江安海镇人郑灶伯、郑贞伯两兄弟开办的郑顺荣批馆,除此之外,名声在外的还有永春人黄日兴于1877年在厦门开办的黄日兴信局、龙溪人郭有品1880年开办的天一信局。到20世纪初, 竟有24家侨批馆在厦门各显神通。
无奈,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上世纪60年代交通、通讯、邮电马不停蹄的发展,盛极一时的水客及侨批局在历史长河中含泪说再见,只留下了一封封字迹各异的侨批,诉说着曾经的国际快递小哥的辉煌。
西洋版画中的清代厦门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