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建屋
——NLÉ、U-TT“原型建筑”的启示
2016-07-23姚翔翔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姚翔翔(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不止建屋
——NLÉ、U-TT“原型建筑”的启示
姚翔翔(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面对近年来设计界如火如荼的形式至上流行大势,设计师是否需要稍微冷静下来,静心反思一下设计的原初目的?设计的根本到底为何呢?本文以NLÉ、U-TT两例“原型建筑”的设计研究作为出发点,通过对两个国外建筑师参与的非洲贫民区住房改造设计案例的分析,反思设计师在流行的形式至上环境下应有的设计态度。也许,除了形式,我们还有别的值得关注的地方。
[关键词]原型建筑;生活方式;设计策略
设计圈的奖项盛事──英国年度设计奖(Designs of the Year) ,2014年建筑类大奖颁给了哈迪德工作室设计的盖达尔·阿利耶夫中心(HeydarAliyev Center)(图1)。今年入围的建筑作品不乏大家之作:盖里建筑师事务所,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Foundation Louis Vuitton)(图2);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事务所,“arena do morrow”开放式体育场(图3);让·努维尔与法国艺术家、植物学家Patrick Blanc合作,澳大利亚悉尼中央公园1号(One Central Park)项目中的塔楼(图4)。当然也少不了炙手可热的新锐之作:MVRDV建筑师事务所,鹿特丹“市场大厅(Markthal荷兰语)”(图5);巴塞罗那BarozziVeiga设计工作室,波兰什切青爱乐音乐厅(图6);智利Elemental建筑事务所,UC创新中心(图7)等等,最终胜利者是智利Elemental建筑事务所的UC创新中心。
图1 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图2 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
图3 “arena do morrow”开放式体育场
一件件作品看下来,流行的形式主义趋势彰显无遗,从“折叠遮阳帽”到“水晶甲壳虫”、“抽象森林”、“植物挂毯”、“神秘万花筒”、“切割晶体”、“堆叠立方”……虽然形式的新口味有所转移,今年的有机形式败在了严谨几何形之下,然而和近年来热门的建筑国际赛事相似,大部分作品依然给人以强烈的形式至上感觉。不过,即便整体大环境如此,仍不乏初见并不起眼,但细看之后却令人心生感动的少数入围作品,NLÉ建筑工作室设计的马可可“漂浮学校”即是一例。
图4 中央公园1号塔楼
图5 鹿特丹 市场大厅
图6 波兰什切青爱乐音乐厅
图7 UC创新中心
一、NLÉ建筑工作室:马可可的“漂浮学校”
1.拉格斯海湾概况与马可可形成
在非洲尼日利亚的拉格斯海湾有一个名为马可可的海上贫民区,多达15万的贫民居住于此。在这里,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漂浮在潟湖中,它们密密麻麻地连接在一起。随着社区的壮大,这些连续的房屋把潟湖分割成了一系列非正规的运河。从空中俯瞰下来,它与陆地上的贫民窟并无太大差异,被分割的运河就像普通的街道网络,居民们划着船穿梭其中(图8)。和世界上大多数贫民区一样,马可可海上贫民区亦是一种类似临时搭建的非正规社区,其中居民的居住状态很不稳定,具有极强的临时性和流动性。
图8 马可可海上贫民区俯瞰
通常来说,针对这样的特殊居住性质,大多数建筑师在改造过程中均会选择一种“临时”的建筑形式来替代贫民区现有住房,以此来适应贫困人口的生活方式。然而,不同地区贫民区的环境不尽相同,这需要建筑师将它们擅长的各种创新设计策略与对当地环境的理解连接起来。然而,马可可的生存环境比一般的贫民窟还要恶劣,摇摇欲坠的吊脚楼式木屋、常年的洪水袭击,再加上因为大多数居民从事水产捕捞业和水产烟熏加工业而产生的烧炭烟雾,导致整个马可可贫民区看上去十分脏乱,破败不堪。
2.NLÉ与“漂浮学校”
NLÉ建筑工作室,从成立伊始即一直致力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设计和改造。他们针对马可可海上贫民社区的现实状况,摒弃了通常采用的“临时建筑”处理方案,为这里设计了一个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学校性质建筑——“漂浮学校”(图9)。以“漂浮学校”的实验实施作为设计计划的第一个阶段,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漂浮建筑在当地的推广,使房屋和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焕然一新的拉格斯水上社区。
图9 马可可“漂浮学校”
建筑师之所以提出“漂浮”的设计概念是基于始终困扰着马可可的现实问题,水面上涨、洪水泛滥和土壤疏松等等。漂浮的想法不仅避开了上述难题,而且也符合当地居民生活在水上的习惯。那么,既然是漂浮学校,建筑的稳定性是首要解决的一个难题。NLÉ工作室给出的办法是:用256个塑料大桶捆在一起组成这栋水上学校的“地基”(图10),以此提供浮力支撑。并事先预计好该地的最高水位,然后再将建筑建造在预先打好的桩上。建筑师说:“这样的设计是理想的漂浮建筑形式,拉低建筑的重心,保持稳定性和平衡型,加强抗风能力。”再者,建筑主体是一个呈A字型或金字塔的木结构框架,这样的屋体形式最为牢固,可以确保即使在发大水的情况下,整栋学校也只会往下沉,而不会就地翻船。
图10 漂浮学校塑料大桶“地基”
该学校高10米,一共分为三层,中间层是一个封闭空间,其余两层都是开放式空间(图11)。第一层被用来作为操场和绿化区域,当学生放学后,这层就变为船只的停靠点,和渔夫修补渔网的地方;第二层空间划分成了二到四间教室,可以容纳大约100个学生;最上面一层包含了教室和办公室。楼梯在漂浮学校的一层,连接了三层结构。整个建筑使用的材料都是当地农民从山里伐来的树木、竹子,它们支起了整座建筑的大框架,且拥有可承载100人的超高浮力(图12)。
图11 漂浮学校建筑剖面
图12 漂浮学校外观
漂浮学校还是一个极具环保意识的设计,不仅所需能源可以自给自足:供电是通过屋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来完成;底板部位可收集和储存雨水,用于冲洗厕所;而且充分考虑到了风向、散热等问题;学生们每天通过一种低碳的交通方式——乘船来学校上课。可以说,这是一个可循环、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而它的建造成本却只用大约6250美元(图13)。
图13 环保低碳措施示意
3.从“漂浮学校”到“漂浮社区”
马可可新的“漂浮学校”在完工后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巨大而直接的。作为马可可贫民区唯一的公共建筑,它已经成了整个社区的交汇点,居民们通过一同参与学校的建设工作,以及在学校里发生的各种活动而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更重要的是,它成功避免了整个社区被政府拆除的危机。马可可的社区氛围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漂浮学校的巨大成功激励着NL工作室提出一个更大胆的设想,那就是改造建设整个马可可社区(图15)。
图14 马可可社区远景规划
图15 “原型住宅”外观
建筑师发现,漂浮建筑除了学校以外还可以承载更多其他的功能,比如集会、住宅和水上医院等,把所有的漂浮建筑连接起来就能构成居住群,一个完整的水上社区。而且,这样的做法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它可以防止每个单体在可能遇到的水流撞击下不受影响甚至被冲散。因为在初始测试时,单个漂浮建筑虽不至于被洪水冲倒,但它的晃动幅度和固定效果都达不到用做教室的标准,大水照样可以把建筑冲到十几里开外。一旦漂浮建筑能够彼此固定在原来水域,即使洪水来了也可以确保它们不会被冲散。尽管在面对规模庞大的贫民区改造时,NLÉ工作室仅仅是建造了一个小型的漂浮建筑,但作为“原型建筑”,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整个社区的活力。而事实上,在NLÉ的计划里,漂浮学校只是一个试点,或者说一个建筑原型,它代表的是马可可贫民区改造升级的一个缩影。建筑师利用建筑结构的非固定性,以及因水面高度不同而形成的漂浮效果,力图为一些环境相近的贫困地区提供一个满足当地生活需求的建筑雏形。
二、U-TT& ETH:开普敦的“原型住宅”
原建筑所处地段,性质上属于具有一定规模的非正规社区。因为贫困的关系,高密度的房屋、不卫生的环境,以及消极的社区居民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夹杂在一起,导致社区发展几乎长年累月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和马可可的漂浮学校类似,建筑师面对的同样是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环境与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差距太大。
设计师用一个新的两层的木结构代替了原有的单层住宅(图15、16),从空间布局到房屋的开口位置全部由住户自己决定。此外,他们还为小屋提供了电力等基础设施。和漂浮学校一样,小屋仅仅作为一个设计原型,最终的目的是将它在当地贫民区推广开来,从而改善贫民区居民的生活条件。
图16 “原型住宅”结构
建筑师在小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其内部空间的不同布局,使之适应不同居民的需求,例如在必要时候,小屋可以扩展至三层(图17)。和NL工作室一样,建筑师给居民设计的不仅仅是一个房子,而是一种适应方式,他们研究的也不是一个新的住宅类型,而是“贫民窟”背景下的一种临时居住状态。
图17 “原型住宅”平面研究
将两个案例结合起来研究,不难发现,两个案例的设计师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相似的设计策略。针对特定功能需求,以一个“原型建筑”的设计为基础,通过在一个相同的基本框架下进行差异性调整,最终将其扩展为一种适应建筑所在地环境的普遍建筑模式。其中所有设计都是围绕居住者和他们的生活。除此之外,两个案例在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也都尽可能吸收了当地居民的参与,这不仅有利于项目的建设,更能建立他们对项目和社区改造的信心。对居民而言,参与建筑建设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他们学到的技能和知识可以服务于他们今后的生活。不得不说,这种灵活的设计方法在解决生存需求的同时,为社区面貌的逐步改变、环境更新,提供了经济而可行的方案。
以设计的眼光来看,上述案例所采用的弹性设计策略和建筑手法具有的自适性和可持续性,无疑值得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的城市发展所借鉴。另一方面,设计团队质朴无华的设计观更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人们追求美的形式,欣赏宛若天工的精致,流连迷离梦境的神秘。然而,对设计师而言,也许除了取悦甲方、娱乐大众之外,该承担的本应更多。
图片来源:
图1:http://jandan.net/2013/10/14/heydar-aliyev.html
图2:http://www.ideamsg.com/2014/10/fondation-louisvuitton/
图3~5:h t t p://u p.s h i j u e.m e/s h o w_ text/5510dab68ddf874fa90266c3
图6:http://www.archreport.com.cn/show-11-3270-1.html
图7:http://www.archreport.com.cn/show-11-3298-1.html
图8:http://jandan.net/2013/06/03/26look-lagos.html?rssi d=3e15d7680d6ef148d045a0ced94938a3
图9~14:http://www.toodaylab.com/61837
图15、17:http://www.designboom.cn/news/show. php?itemid=1874
图16:http://www.dezeen.com/2014/03/07/empowershack-urban-think-tank-housing-south-africa-slums/
(责任编辑:杨身源)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6)02-0146-05
收稿日期:2016-01-04
作者简介:姚翔翔(1972-),女,陕西西安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