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海水养殖产品外部性理论视角的发展政策性海水养殖保险必要性分析

2016-07-23张卓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6年6期

张卓



基于海水养殖产品外部性理论视角的发展政策性海水养殖保险必要性分析

张卓

摘要:本文从海水养殖产品营养素和产量的角度分析其对于我国粮食与营养安全的重要作用,得出海水养殖产品具有极强的外部性,进而得出发展政策性海水养殖保险的必要性。

关键词:营养安全;策性保险;海水养殖保险

一、海水养殖产品营养安全的外部性

海产品和肉蛋奶都是我国人民的传统食品,在现在的饮食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中的营养元素对于保证我国人民的营养健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比如较高的蛋白质含量,且都属于优质蛋白质来源,脂肪、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的含量极其丰富。但分属于海陆使得他们营养成分以及营养价值又有所不同。

二、海水养殖产品产量增长的外部性

海产品含有丰富、高质量的动物蛋白以及各种必需氨基酸,比值适宜,更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同时口感软滑肉质鲜美,是人类优质蛋白食物。与此同时,鱼类胆固醇含量较低,而藻类含有大量粗纤维和维生素。因而海产品不但是优质的食物来源,而且是人体必需营养素的主要来源。但是海洋捕捞产量增速逐年下降,相反海水养殖产量增速逐年提高,如图1。

图1:1978年-2013年海水养殖产品产量与海洋捕捞产品产量(万吨)

海水养殖与海洋捕捞相比产量更为稳定且风险较小,由于多年以来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数量和种类正逐年下降,且随着人类对于海洋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已经迫在眉睫。我国早在汉代以前就有力最早的海水养殖业主要以牡蛎为主,发展到现在我国的海水会养殖技术已经逐渐走向成熟,产量连年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正发生着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对于海水养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随着食物城市化、商品化以及市场化趋势的加剧,人民年收入水平连年增长是食物消费结构性变化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食物价格、人口结构与数量、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和收入分配等因素也会对食物消费产生影响。

(一)膳食营养优势带动海水养殖产品需求迅速增长

随着营养科学的发展,营养学家从改善并优化人们食物营养结构的角度需要出发,对我国水产养殖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了系统的测定。本文基于2014年国家公布的《主要食物营养成分表》发现,水产品富含人类生长发育所需要蛋白质、微量元素等优于禽、畜肉类,蛋、奶类产品,是优质食物蛋白来源,而且更容易为人体所吸收。在新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对比(表1)中不难发现,中国居民每天应食用的蛋白质类食物量明显增加由1997年的275—350克增,加到了455—575克,其中鱼虾类的科学食用量增加了100%。

表1中国居民新(2007年)旧(1997年)膳食宝塔对比

在我国水产品的产量中有近一半是由海水养殖业贡献的,且这一比例仍在逐年增加。而内陆淡水污染、淡水资源的匮乏等问题日益突出,而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探索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可以预见海水养殖产品在改善营养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未来海水养殖产品的需求必定大幅增加。

(二)陆地资源缺口扩大推动海水养殖产品供需两旺

需求方面,陆地资源缺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宜耕土地资源紧缺,而禽、肉、蛋、奶等陆地蛋白质主要来源,既需要占用土地资源用作养殖用途,又需要大量饲料用粮在挤占口粮用粮的同时加剧耕种用地需求紧张的现状。宜耕土地资源是有限且非可再生资源,而人类对于蛋白质的需求日益增多,几乎占到日常饮食的三分之一,这必然带动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同时海洋资源特有的立体型以及生物分布的多层次性使得同等面积的海域的生产能力高于陆地区域。二是淡水资源匮乏。发展海水养殖,不耗用淡水资源,不影响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工业用水,可以有效节水。海洋渔业发展,特别是海洋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会为人类提供大量的、可持续的优质动物蛋白,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丰富人类的膳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型养殖培育技术发展迅速,如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增殖放养等,海产品加工业实现高速发展,为海洋经济和沿海地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我国海洋养殖业经历了五次产业发展浪潮,分别为藻类养殖、扇贝养殖、对虾养殖、海水鱼类养殖和海珍品养殖,拥有目前世界最大的海水养殖业。

供给角度,“2010年,粮农组织推出了一项模型,从生产潜能、需求、消费、价格以及可能影响未来供需的关键问题等角度分析渔业及水产养殖业的未来展望。按照所采用的假设并在高需求的刺激下,世界水产品产量确定将在预测期(2013-2022年)内保持增长,于2022年达到1.81亿吨,其中1.61亿吨供人类直接食用。与2010-12年基准期的平均值相比,共增长约18%,年均增长1.3%。捕捞产量预计将增长5%,达到约9600万吨。2”中国作为主要海产品生产国其水产养殖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3%,全球海水养殖产品大幅需求必然带动中国海水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推广政策性海水养殖保险的必要性

(一)海水养殖产品的外部性要求政策性保险保障

海水养殖产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一方面,海水养殖产品是保障人类生存的重要营养素来源,对于保障我国粮食与营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海水养殖产品产量逐年增加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此外,海水养殖产品除食用外其工业价值、药用价值以及商业价值不容忽视凸显,如各类红色海藻(麒麟菜、卡帕藻、江蓠属海藻)、螺旋藻等既可用作工业用胶体亦可入药,且大面积的海藻养殖具有吸收二氧化碳、优化空气质量的功能。

我国的海水养殖产量超过海洋捕捞量,因而海水养殖业在我国的粮食安全体系中国举足轻重。但同时我国海洋自然灾害频发,海水养殖以散户渔民为主抗灾害能力十分脆弱,一旦遭遇风险渔民的往往“因灾返贫”严重影响下一年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这对于保证我国的“粮食与营养安全”乃至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都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因此,推广政策性海水养殖保险是保障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政策性海水养殖保险是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表现为:首先,海水养殖保险可以有效管理海水养殖风险,为海水养殖业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渔民生活水平。其次,海水养殖保险是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再次,海水养殖保险通过分散海水养殖风险可以进一步推进整个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沿海经济带发展。最后,海水养殖保险为养殖户的灾后再生产的恢复和生活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海水养殖风险具有巨灾风险特征需要政策性保险支持

海水养殖面临多重风险可分为海水养殖标的死亡、流失风险,市场风险等。其中造成海水养殖标的死亡、流失的风险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自然灾害风险,疾病风险,养殖设施损坏风险等。市场风险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价格波动风险、储存及运输风险等。由于海水养殖前期投入大,产品储存、运输成本高,单靠渔民风险自留难以保障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正是由于海水养殖风险巨大一般的商业保险公司难以独自经营,需要政府扶持和再保险保障才能实现海水养殖保险的良性发展为保障我国居民的粮食与营养安全保驾护航。针对海水养殖投入高、风险大的特征,海水养殖保险可以通过风险分担来增强海水养殖者的投资信心,有助于使其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从而提高市场的供货质量并增加市场供给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同时。水产养殖保险有助于改善养殖者的引资环境"水产养殖保险加深了养殖者之间以及跟保险公司之间的相互合作,这种合作有助于提升养殖者抵御风险的能力,能够使养殖者更好的建立信誉并吸引各方对水产养殖进行投资,促进水产养殖业的良性发展。

四、小结

海水养殖产品具有极强的外部性使得海水养殖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换句话说单纯依靠私人部门提供海水养殖保险的效率是很低的,推广政策性海水养殖保险具有重要的意义。政策性保险可以通过政策鼓励、财政补贴的措施最大程度提高保险覆盖范围,实现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罗马.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机遇与挑战.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14年.

[2]郭庆海.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5月.

作者单位:(锦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