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就业的思考
2016-07-22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汪海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汪海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就业的思考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汪海
摘 要:目前我国正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就业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建议相关院校通过培育优秀就业基地实现就业磨合,形成自己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实习就业的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 就业 质量 路径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方面的竞争愈加激烈,人才市场需求出现了明显变化,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职业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办学,面临着许多风险和挑战[1],“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成为了高职教育确立的办学指导方针,如何把握当今专业发展方向,根据企业的要求制定科学培养目标和规划,必须做好专业人才的需求预测和调查。
1 关于就业现状的思考
随着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于目前中国劳动就业人口的总量正处于高峰期,人才的供求量远远大于需求量,以至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同时,近些年来我国普通高职院校招生量逐年增大,高职教育从精英化阶段逐渐开始向大众化阶段发展,使得就业的竞争形势越来越激烈。因此,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目的,必须要立足现实,突出教学特色,只有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职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这样才能走出“就业难、难就业”的尴尬困境,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1.1面临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了《2014年教育蓝皮书》,其中数据显示,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为78.1%,高于“211”(包括“985”)重点大学的75.5%[2]。相关统计还显示,中国制造业仅高级技工的缺口就达400余万人。学生从需求一份工作到如何更好地高质量就业,找到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成为更高的追求。企业感叹学生留不住,工作不安心;学生埋怨企业,对岗位满意度低,没什么技术含量,没有发展空间,加班时间太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滞后,教育方式和内容与市场脱节。从本质上看,出现这些矛盾其实就是学院如何培养人才、企业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学生如何自我完善,为此,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如何实现和谐发展成为了主要问题,就业质量成为了焦点。
1.2切实提高就业质量
1.2.1培育优秀就业企业
学校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渠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就业基地建设,遴选出行业中的优秀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利于教育、就业、用人三方面的稳定。在实习就业实践中,有的企业不喜欢跟职业中介打交道,而是更乐于与院校直接接触,这些优秀企业均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对于拥有一技之长的高职学生来说,非常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展开人生的职业规划。
1.2.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前实现就业磨合
加强学生择业观念教育,苦练内功,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在校期间将学生到企业现场实习纳入正常教学管理,特别是要加以考核与评价,避免出现管理上的“真空”,这是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沟通的最好时机,称之为磨合期,而不是等学生真正毕业之后才磨合,那时基本上就是企业与学生两者的关系了。浙江省某精工机械有限公司高层分析了留不住学生的原因,由于公司产品单一,某些学生无法实现想学更多技术的愿望,与公司要求的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不相符,企业转而希望招聘年龄偏大、成熟的员工,学校对学生就业观的教育明显不足,实习就业的工作可能比较累,比较苦,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就会出现太大反差,达不到自己心理预期目标,针对这类企业可以采取推荐再就业的毕业生。
1.2.3针对就业市场进行分类
首先,根据招生就业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制定学生就业分类方案,做好前期宣传工作,了解学生就业需求,在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基础上推荐就业、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充分了解学生及其家长的就业意向。然后,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对就业企业进行分类,制定企业分类方案,及时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与部分优秀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争取每个专业至少有一家就业龙头企业,在该基础上发展其他招聘企业,拓展就业领域,既考虑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又要考虑企业的文化、环境等因素,同时兼顾学生的不同就业需求。曾经出现的不少得到地方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的小微企业也值得关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上海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成研发投入、创新活动、专利申请及成果应用的创新主体,体现出现代化企业的风貌,新型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为高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发展空间。
1.3形成自己的文化,建立核心价值观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对就业者要求更高,现代化企业非常注重实效、注重结果,对求职者的素质要求较高,期待员工不仅要能力出众,更要认同企业文化,具有敬业精神。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必须依靠团队,增强凝聚力,群策群力,树立优秀毕业生典型,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工具探究大学生创业旅程,学习创业经验,分享创业成果,通过回访毕业生中创业成功的典型,培养在校学生的创业激情,激发创业动力,增强实习就业宣传效果,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2 关于专业建设的思考
高职院校及时对学科专业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应实现市场需求和就业相结合[4-5]。在企业、学生、学校这三者中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才是最终目的。学校处在教书育人的基础地位,应该苦练内功,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实现专业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
2.1积极发展多层次应用型高职人才,提高培养人才质量
生源多样化是高职院校面临的现实问题,中职、高职学生结构复杂、层次不一,继续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进行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多层次人才培养[4]。在专业方向、专业拓展及选修课程方面以满足企业和学生需求做适当调整,因材施教,在职业资格鉴定、技能培训方面实现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打好基础。
而且,传统老工业基地需要大量的“蓝领”技术工人,大部分高职学生毕业时走上了技术岗位,参与管理经营的不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延伸,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很重要,有利于学生就业后的继续学习,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实现名副其实的“双师型”,适应当今的职场环境,具备强烈的责任心,踏实、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良好的工作态度能塑造一个值得信赖的形象,获得大家的信任,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注重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职业素养。
2.2摆正位置,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促进企业合作
职业院校办学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国家特别重视高职教育,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政策,用好政策,促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联系,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把实习就业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化职业技能教育,让学生深入学习和交流专业知识和技能,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例如,福建厦门某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推动形成产学研用战略联盟,员工可通过企业网络学院选择学习17类200多门课程,参加学历提升班,拿到相关文凭或证书即可报销所有费用。
同时,为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入学初期,学院需要邀请企业高管进校开展讲座、职业规划和团体辅导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企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坚定学好本专业的信心和决心。并且,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报告——就业大讲堂,向学生介绍相关企业发展现状、人才需求,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合理规划未来发展方向,为他们毕业求职或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2.3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
学校是学生走向企业的桥梁,推进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自己专业的特色,派驻学生及专业教师到企业现场跟班实习,了解和学习企业的职业技能要求,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确定学生实习岗位及师傅[7],注重学生的成长,采取视频资料等方式记录下学生在公司里的工作情况,及时反映学生的进步,建立完善院校、指导教师、班主任、学生、企业的实习就业跟踪管理系统,联合优质企业共同制定实习就业计划,分配管理指导教师,要求指导教师实时跟踪反馈学生信息,评价学生表现,学生汇报实习情况。落实教师在一线企业的工作年限,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鼓励结合工程实例讲学,解决工作实际问题,避免单一的知识性传授。
职业院校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加强拔尖和大众性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实施针对性人才培养计划,坚持特色与综合教育相并重。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培养机制,加大与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培训机构的密切合作,整合多方资源对学生进行创业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组织学生参与社会、项目等实践活动,衔接社会资源,争取更大的成长空间;聘请知名企业家、业务精英组成校外创业导师团队,定期对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技术指导,帮助学生获得就业技能。
3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及时对企业的特点、人才市场供求状况、发展趋势等进行研究、分析,寻求就业机会和规律,探求现存就业问题的解决方案,努力找出相关对策,从而精准定位人才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信息、理念、创新思维等多方面促进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地实习就业,将成为现代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对学院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2]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孙晓玲.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职职业素质教育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1).
[4]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5]李术蕊.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5).
[6]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3).
[7]谢莉花.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三性融合课程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4(05).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1(a)-1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