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贴敷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胃肠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

2016-07-22姚耿圳马柳玲马碧茹潘光明张敏州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穴位贴敷生存质量心力衰竭

姚耿圳,马柳玲,马碧茹,潘光明,张敏州



穴位贴敷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胃肠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

姚耿圳,马柳玲,马碧茹,潘光明,张敏州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 510120)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胃肠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病人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通过对比治疗后的胃肠功能不良评分及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评价穴位贴敷干预慢性心力衰竭并胃肠功能不全病人临床效果。结果胃肠功能不全总有效率,干预组为86.7%,对照组为60.0%,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生存质量总积分方面,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贴敷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病人胃肠功能,并对改善心衰病人生存质量有一定效果。

关键词:心力衰竭;胃肠功能不全;穴位贴敷;生存质量;心悸

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多因胃肠血供不足和(或)体循环淤血而出现腹胀、纳差、恶心、呕吐等胃肠功能不全情况,并可影响口服药物吸收和治疗效果。

采用药物通过特殊穴位如神阙穴等在临床实践中常可减轻病人胃肠道不适症状,而温通辛散药物或因切合心力衰竭基本病机可取得更佳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007版)[1]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心力衰竭部分[2]。胃肠功能不良诊断标准:参照我国1995年重修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

(MODS)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3]。

1.2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属于Ⅱ级~Ⅳ级者;符合胃肠功能不全者;年龄小于75岁;知情同意者。

1.3排除标准明显智能、认知障碍,严重精神疾病;合并其他严重影响预后的躯体疾病(如严重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恶性心律失常;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4一般资料2015年1月—2016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心脏科住院和门诊的CHF病人6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案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方案经过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因疗程短,无病例脱落。

1.5干预方法对照组:常规予以卧床休息、低流量给氧、限盐等基础治疗,基础用药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若不能耐受ACEI改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ARB),根据病情需要应用洋地黄类药物、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方法如下:五爪龙50 g,肉桂25 g,丁香50 g,莪术25 g,莱菔子50 g,冰片25 g,共研成粉末混匀,每次取药末5 g~10 g,取生姜少许研碎取汁,用生姜汁将药末和匀攒丸,将药丸贴敷于神阙、足三里(双)、内关(双)、中脘(双)。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1.6疗效指标

1.6.1胃肠功能不全评分参照1995年重修MODS 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3]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痞满部分[2]制定。以腹胀、肠鸣音、恶心呕吐、胃液潜血实验、食欲不振及大便不畅等6个指标评分,均按轻、中、重分级,分别计为1分、2分、3分。6分~10分为轻度;11分~14分为中度;15分~18分为重度。疗效评定标准:总疗效以症状总积分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显效为疗效指数在70%以上者,有效为疗效指数40%~70%者,无效为疗效指数不足40%者,加重为治疗后积分超过治疗前积分。

1.6.2生活质量评分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定,该量表由21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最高得分为5分,最低分为0分,各条目得分相加得总分,得分越高,生存质量越差;得分越低,生存质量越好。

2结果

2.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见表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2.2两组生活质量比较(见表2)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两组生活质量总分比较(±s)  分

2.3两组胃肠功能不全总积分值比较(见表3)结果显示胃肠功能不全积分优于对照组(P<0.01)。

表3 两组胃肠功能不全总积分比较(±s)  分

2.4两组胃肠功能不全疗效评价(见表4)干预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干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胃肠功能不全疗效比较

2.5安全性比较两组病人均未见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异常,干预组未出现过敏反应。

3讨论

心力衰竭病人胃肠道最容易受到影响,往往存在胃肠功能不全,目前认为该现象与血流供给减少及胃肠道屏障功能缺失相关[4]。对心力衰竭病人胃肠道发生的改变进行干预与治疗,有助于改善心力衰竭症状,阻止心力衰竭进展。既往研究显示:穴位贴敷疗法具有副反应少、损伤小等优点且对减轻胃肠功能不全有较好作用。任路辉等[5]运用二乌温阳贴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取得一定效果,李杰等[6]使用复方丁香开胃贴贴敷神阙穴干预心力衰竭伴腹胀病人有效。穴位贴敷疗法治病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四个方面[7]:即整体观念、经络学说、腧穴作用以及药物吸收作用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因为穴位皮肤角质层较薄,较周围皮肤阻抗力为低,以及经络系统是低电阻的运行通道。因此,药物贴敷于特殊经穴,能迅速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起到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8]。

神阙穴位于腹中部之肚脐中央,邻近胃与大小肠,有健脾胃、理肠止泻作用。《针灸大成》谓:“神阙治腹中虚冷,伤败脏腑,肠鸣泄利不止,壮如流水声”,《甲乙经》言:“肠中常鸣,时上冲心,灸脐中”。足三里为胃经要穴,且为胃之下合穴。《灵枢经》有“合治内腑”之说,还有“邪在脾胃……皆调于足三里”,因此有“肚腹三里留”之谓,即一切胃之病症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等皆可考虑从足三里治疗。中脘,别名胃脘,内部适当胃的中部,主治胃疾,因名中脘,此穴为胃之募穴,又是八会穴之腑会,通治六腑病症。《针灸甲乙经》谓:“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心痛有塞,难以俯仰,心病冲胃,死不如人”,“腹胀不通,寒中伤饱,食欲不化”。内关治疗心胸疾病要穴,具有宁心安神、通络止痛的功效,还有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常用于恶心、呕吐、呃逆的病症,故有“心胸内关谋”的古训。

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心力衰竭诊疗应用“五脏相关”理论指导,心脾为子母关系,心火与脾土之间互为影响,因而心力衰竭胃肠功能不全病机为心脾气虚,痰湿瘀中阻,在临床实践中采用“调脾护心”法治疗取得良好效果[9]。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心力衰竭时喜用广东草药五指毛桃根,又名南芪,益气而不伤阴,为补气化痰首选佳品。肉桂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本草经疏》谓:“肉桂、桂心治命门真火不足,阳虚寒动于中,及一切里虚阴寒,寒邪客里之为病。盖以肉桂、桂心甘辛而大热,所以益阳;甘入血分,辛能横走,热则通行,合斯三者,故善行血”。丁香和胃降逆止呕,目前已开发为产品的丁香开胃贴具有减少心力衰竭腹胀的效果。莱菔子为理气治痰要药。朱丹溪谓:“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张锡纯言:“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盖凡理气之药,单服久服,未有不伤气者,而莱菔子炒熟为末,每饭后移时服钱许,借以消食顺气,转不伤气,因其能多进饮食,气分自得其养也。若用以除满开郁,而以参、芪、术诸药佐之,虽多服久服,亦何至伤气分乎”。莪术有很强的行气破血作用,现代临床中有用于治疗胃病瘀血证者,还有一定的开胃消食作用,可改善胃功能、减少腹胀。冰片具有很好的“穿透”作用,协助其他药物直接穿透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发挥疗效。本研究选用神阙、足三里、内关、中脘等具有调节胃肠功能作用穴位,并结合心力衰竭胃肠功能基本病机,选用五爪龙、肉桂、丁香、冰片等温通辛散类中药进行研究,结果初步显示:该方法对改善心力衰竭病人胃肠功能不全及提高生存质量积分有较好效果。从胃肠功能不全疗效比较,干预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胃肠功能不全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干预组积分为(6.50±0.86)分,对照组为(7.67±1.84)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优于对照组。采用明尼苏达生存质量量表进行评分亦显示干预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穴位贴敷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病人胃肠功能,并对改善心衰病人生存质量有一定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12):1076-1095.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85.

[3]王今达,王恩.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5,7:346-347.

[4]于佳慈,王岚峰.慢性心力衰竭中胃肠系统变化的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17):1721-1725..

[5]任路辉,王皓光.二乌温阳贴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J].中医杂志,2012,53(10):874-876.

[6]李杰,黄桂宝,张小燕,等.复方丁香开胃贴贴敷神阙穴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腹胀患者的疗效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0,9(5):15-16.

[7]张艳宏.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基础及目前应用现状[J].甘肃中医,2007,20(2):1-3.

[8]刘强,周莉玲,李锐.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思路[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7,8(2):116-118.

[9]黄春林,邹旭.中医临床诊治心血管科专病[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98-199.

(本文编辑郭怀印)

基金项目:2014年建设广东省中医药强省资助科研课题(No.20141087)

通讯作者:张敏州,E-mail:minzhouzhang@yahoo.com.cn

中图分类号:R541.6R25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11.002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11-1188-04

(收稿日期:2015-12-29)

猜你喜欢

穴位贴敷生存质量心力衰竭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疗效研究
加味枳术丸配合腹部拔罐穴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中的价值探讨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心力衰竭应用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疗效分析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