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对流动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促进研究
2016-07-22金安
金 安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体育活动对流动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促进研究
金 安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体育活动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提升流动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正面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流动青少年心理层面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流动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对个性发展的意义得出结论与提供可行性建议。
流动青少年;体育活动;个性发展
1 我国流动青少年群体现状
流动人口是在中国户籍制度条件下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表明,将流动人口定义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而青少年往往认为是指13岁以上到成年之前,即年龄在13~18岁之间。根据以上定义,在本研究中,将流动青少年定义为流动人口中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的青少年,即从农村来到城市,使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年龄为13~18岁。这些流动青少年一般是跟随父母或亲属迁移至城市,居住在流动人口活动密集的区域,大多就读于区域内的中职学校。相对于具有本地户籍的青少年来说,流动青少年是社会弱势群体,在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2 流动青少年个性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心理层面与周围群体相比存在断层
2.2 缺乏自信心
研究发现,大部分流动青少年对于生活或者学习都存在自信心缺乏的状况,自我评价普遍比较低,而外在表现往往很开朗,只是做事的态度却比较消极。多数流动青少年就读的中职学校校长也对于这些学生无计可施,为其前途担忧。其中原因既有家庭条件、社会氛围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也与流动青少年自身原因有较大关联。从学生自身而言,学习成绩较不理想,是其自信心缺乏的主要原因。校长、老师和家长虽然很支持和鼓励流动青少年好好学习准备就业,但是从现实原因分析,如成绩、家境等,他们对于流动青少年的评价普遍较低,而流动青少年自我评价也偏低。
2.3 利己偏差
研究认为,研究对象对于自我认知存在着利己偏差,对于未来发展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产生自我优化倾向,可能会妨碍对自我的客观认知。人了门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喜欢用好的眼光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对失败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为利己偏差。
2.4 社会认知障碍
社会认知是以利益为基础的、对社会性事物所进行的感知、记忆、理解、推理、沟通和协商的过程。社会性事物包括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社会的普遍现象,影响个体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知者的切身利益对于社会认知起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学习、金钱和人际关系三者压力在流动青少年身上普遍存在,并且家庭条件和学习成绩的压力也较大,流动青少年多数保持社会传统价值观,认为善良即美德,良好的品德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础。但同时他们对成功的理解较为偏执,“努力就是成功”反映出他们的社会阅历太少,对社会缺乏全面了解。
3 参与体育活动对流动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作用
3.1 对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3.1.1 改善情绪状态 改善情绪状态是体育活动对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目的。体育活动的情绪效应,有短期与长期之分。国外实验表明,参与体育活动后的受试者立即进行检查发现,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状态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体育活动后的受试者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精力和愉快程度则显著提高。体育活动对人的长期效应也是很显著的,有规律的体育活动者比不活动者在较长时期内较少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3.1.2 增强自信心,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人们在生活中会形成一定的身体表象,即头脑中形成的有关身体的图像,由于身体表象不尽相同,会导致个体拥有各自的身体自尊。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其自身运动能力的认识、对身体外型吸引力的认识、对其体力和健康状况的认识与评价。在受调查的流动青少年中,与男生相比,女生倾向于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
身体自尊与身体表象与全部自我概念有关,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决定个体自尊的水平,无论男生与女生,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都会导致个体自尊心下降,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呈正相关,也与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通过体育活动中的力量练习可使人的自我概念和积极程度得到明显的提升。
3.1.3 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可以在锻炼的过程中得到某种巅峰体验,使心态变得积极,使人振奋,特别是在运动的过程中需要勇气、自制力去克服困难。例如,健身与长跑,要坚持到终点与负重,特别需要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而克服困难的过程能够使学生得到锻炼,培养坚强、不畏艰险的意志品质。
3.2 我国流动青少年体育活动现状
3.2.1 体育教学活动重点不突出 当前我国中职学校内的体育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同大多数中小学类似,教师很难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具体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由于教育对象与教育目的不同,职业学校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职业的特点进行体能训练,而不是照搬中小学教学目标和方法。重点应该把职业学校的学生按专业分而教之,进行专门的体能训练,以便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有足够的体能适应未来的职业要求。在满足职业特性的基础上,一般体能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如足球运动、体操运动等。研究表明,体育教学中针对专业设定内容十分重要,这样才能使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轨迹相重合,比如工业维修专业,其体育教学活动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足够的体能与力量。
3.2.2 体育活动时间短缺 现行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包括体操、田径、球类、跑步等众多体育内容和多项运动技术,这对普通中等职业学生来说有些多余,因为他们在时间和精力上相对与普通学校有所不足。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是2年,实际在校上体育课的时间多为1年半。尽管有一部分职业学校每周开设了2节体育课与活动课,但大多两节连上,而且多数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课程本身是在操场上打打球,有些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就是自由活动,因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体育课时间不足、体育活动单一也成为当前职业学校体育普遍存在的情况。
3.2.3 目的单一的体育课程影响学生体育活动的质量 职业学校学生尽管从小入学起就开始上体育课,但是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体育锻炼基础大相径庭,加之不少学校受升学压力影响,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学生掌握的体育基础知识、技术水平无法与课程要求匹配。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之后,很多体育教师低估职校体育重要性,缺乏启发式教学以提升学生体能,仅仅满足与书本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达成就认为体育教学活动成功,导致向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手段太过单一,不足以完成教学计划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教、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都有负面影响,导致了职业学校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抵触心理的产生。
3.2.4 学校体育环境影响体育活动的开展 当前政府对中等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改革力度逐年提升,各地职业学校也倾注大量物力对体育场馆进行改造,使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环境有了显著改善。但是,与教育部教学大纲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落差,还有相当多的体育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包括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特别是针对职业学校专业性的体育活动开展更是举步维艰。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器材质量差、辅助教学器材缺乏、活动场地缺乏等。研究表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与活动环境还需要加以改进,以适应我国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活动的发展要求。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针对问题的存在,我们应该通过改进中职学校体育运动引导流动青少年个性的正面发展,若要有实效地提高,就必须突破原有的行为方式,大胆进行中职学校的体育活动实践改革。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与本校的体育资源情况,围绕职业特征开发体育活动模式体系,确立终身体育、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把“强身健体”“适应未来”的标准结合专业具体需要,将操作能力与终身受益二者紧密结合,使流动青少年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个性的正面发展。
4.2 建 议
4.2.1 改进学校体育活动内容 以“健康第一”为导向,切实加强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工作。树立中职学校教育新理念,重新审视并推出中等职业院校体育活动的目标。要用终身体育的理念应对中职教育本质特征的需求,丰富中职体育活动的内涵,全面推进索质教育。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从学校具体定位出发,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强调健康的体育内容,手段、技能的掌握,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终身体育的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4.2.2 构建中职体育活动体系,优化体育活动设置 结合本校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中职学校自身的具体资源,构建以职业体能为核心的体育活动模式,注重体育与健康的有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从“身”和“心”2方面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体能教育,使其个性发展得到全面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的体育活动将走向社会化、职业化、终身化、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中职体育活动模式也需要改革,与时俱进,突出职业的特点。学校应形成师资培养制度,加强体育活动模式建设,加大体育场所的投资力度。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开发体育资源,构建适合中职教育的职业体育活动模式体系,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健身原理和专业体育活动的学习与掌握,为学生终身的健康与职业化服务。
4.2.3 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加强课外体育辅导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活动应该是多样化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学校可以根据目前实际条件,通过开展趣味体育活动,提升广大学生的积极性。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很强,使其真正参与活动中去,才是全面提升个性的正确途径。传统的体育项目尽管具有很强的辨识度,但是通过比赛,参与人数较少、上手难度太大等困难导致大多数学生成为看客。学校开展大型的体育活动,使全体学生参与,不仅锻炼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而且锻炼了体魄,也促进了个性发展。比如,举行广场舞比赛、太极拳表演、团体操比赛等。同时,学校要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指派专业体育教师引导,让全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真正的乐趣,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索质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 1 ]罗璇.民办体育教师教学新方向——“让我玩”流动青少年儿童体育运动项目的启示[ 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12).
[ 2 ]曾守锤.亟需加强流动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以浦东为例[ 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 3 ]穆秀玲.试论大学体育学科建设内[ J ].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12).
[ 4 ]朱秀英、吴龙.对学校体育学科的价值研究[ J ].科教文汇,2006(10).
[ 5 ]顾渊彦、陈磊.体育实践类课程学科性质所引发的思考[ J ].体育教学,2006(6).
G806
A
1674-151X(2016)10-005-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0.003
投稿日期:2016-09-22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北京市流动青少年职业教育过程中以运动培养领导力的模式构建——昌平区第一职业中学为例》(课题批准号:CGA15208)阶段性研究成果。
金安(1981—),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