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织间网络理论(ION)的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
2016-07-22王定宣
匡 立,王定宣
(西南医科大学,四川 泸州 646000)
基于组织间网络理论(ION)的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
匡 立,王定宣
(西南医科大学,四川 泸州 646000)
本文基于组织间网络理论,运用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川滇黔渝的体育旅游产业进行研究,发现川滇黔渝体育旅游产业具有以下特征:参与者多样性、空间聚集性、系统意识性以及合作性,以期推动川滇黔渝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组织间网络理论;区域体育旅游;参与者
体育旅游具有休闲、健身、娱乐等重要功能,也是传统旅游的重要补充,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许多体育旅游资源被大量的个体供应商零碎地宣传和销售,忽视体育旅游资源的整体效应(周道平,2006)。究其原因,旅游资源的分散和不同的经营目的难以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和促进区域体育旅游的积极发展。未来的竞争要获得竞争优势,需要多个旅游资源多层次的合作以提高产品质量。因此有必要采取系统的方法对体育旅游产业进行理论分析,为探讨体育旅游产业参与者的相互关系以及资源建立一个分析框架,以期为政府的体育旅游产业的公共政策和竞争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促进区域体育旅游的发展。
1 区域体育旅游研究现状
体育旅游不仅仅是体育和旅游的结合体,或者是旅游特殊的一种形式,Weed和Bull(2004)认为,体育旅游是人类通过体育活动与旅游地特殊的互动形式。体育旅游成为普及和重要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现象,广大学者和专家对我国体育旅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各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存在的优势,积极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区域体育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旅游研究方法、体育旅游资源类型、体育旅游区域发展模式以及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缺乏具体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井玲(2010)认为,要从局限于体育学、旅游学的樊篱逐渐拓展到跨学科研究来解释体育旅游。
国外对区域体育旅游的组织结构研究,起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Glyptis第一次对体育旅游的组织结构提出存在的问题: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参与者缺乏必要的连接,随后更多的学者证实了这个问题。Weed和Bull认为对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各参与者的合作研究较为零星。而我国对区域体育旅游组织结构的研究,一些体育旅游学者和专家运用博弈论、生态学、共生理论等理论对旅游合作模式和机制等方面进行理论探索,但是相关主体研究理论成果相对较少,指导实际案例能力有限。在西部地区体育旅游主要是由许多小型或中小型企业占主要地位,大多数是家族企业,在提供了就业机会,激励竞争以及鼓励乘数效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阻碍了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科技的全球化,传统的体育旅游模式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有限的资源难以形成独特的品牌。不同参与主体的合作,可以提高信息的交流,知识的溢出,以及产生技术的革新,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主要动力。但是大多数关于区域体育旅游组织结构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来解释和分析区域体育旅游结构机制和过程。但是对当前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还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社会网络理论,通过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以一个新的视角对体育旅游产业进行探索性研究,构建一个框架对区域体育旅游中参与者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2 组织间网络
网络间组织理论和方法主要是确定网络参与者,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整体的功能。本文采用社会网络理论,分析体育旅游网络中参与者的社会特征,描述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
2.1 组织间网络的定义
组织间网络,是指由于长期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一些相关的组织,通过集体决策、集体运作以及共同分享利益形成稳定的合作,以弥补市场制和科层制的缺陷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组织间网络跨越固有的边界描述组织间合作,成为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中间力量。区域体育旅游的网络是指在区域体育旅游所涉及到的所有参与者通过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作用构建稳定的网络,促进体育旅游的发展。
网络内的参与者是一个广泛的定义,由公共部门提供资金的机构或私人企业,为旅游地的游客提供服务,既包括组织旅游的机构也包括咖啡馆、饭店以及租赁自行车等服务。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分析,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参与者的多样性和文化差异性对区域体育旅游有着重要的影响,区域内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是这个区域内的一个组成部分,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旅游区域的网络,信息、文化、资金等在区域内传递和相互交流。不仅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提高效率,而且为游客提供完整的旅游业务和相关的服务而吸引游客,从而促进区域内旅游的发展。
2.2 组织间网络的特征
对组织间网络特征的分析,是基于一个特定旅游区域内所有参与者构成的区域旅游系统,以建立可操作模式并探索分析区域体育旅游系统的方法。网络理论关注参与者之间相互关系,有助于分析合作的社会现象。Géraldine Maulet(2006)认为,组织间网络理论关注区域旅游空间聚集程度,不同系统跨越边界的相互交流以及不同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合作。这些特征被分为4个主要的方面:参与者的多样性、空间聚集性、系统意识性及合作性对体育旅游网络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2.2.1 参与者的多样性 参与者的多样性是指在同一产业中,参与运作的主体为打造同一产品而建立统一协调但竞争的系统,因而呈现多样性。区域内的各参与者、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参与者与区域结构之间的动态变化成为区域体育旅游关注的主要对象。多个参与者的合作创造区域体育旅游的产品,同时区域体育旅游的结构影响参与者个体的作用。因此要明确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包括的参与者。
由于区域体育旅游的参与者是多样性的,区域体育旅游网络的参与者复杂并且多层次,他们来源于体育、经济以及政治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目的。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Tuppen(2000)对区域体育旅游有关参与者进行了概述。他认为,区域体育旅游系统的核心是旅游地。旅游地将当地旅游机构,当地的服务机构,当地的居民,旅馆,零售商,以及体育场馆等联系提来。在这个核心群体的外围,有像政府机构、区域服务机构、国家公园或地区公园等有官方背景的参与者。大学等科技咨询机构和非盈利的体育俱乐部和社团,可能影响区域体育旅游也应该作为参与者。旅游地的居民在旅游产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决定旅游产业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所有可能影响体育旅游产业的个体和组织都应该考虑。王友明从利益主体出发,把区域旅游系统分为地方政府、旅游产业部门、非盈利性组织及个人等子系统。参与者的多样性为空间聚集性提供了可能。
2.2.2 空间聚集性 区域体育旅游的空间聚集性指在同一区域内可以利用进行体育旅游的资源的多少。一般而言,如果区域内可以进行体育旅游的景点较多又有特色,则可以提升该景点的知名度,并能吸引更多的游客。随着信息和知识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旅游的空间聚集会产生空间竞争和互补2种情况,如果所开发的旅游产品相似性小而差别大,能够实现旅游产品互补;如果所开发的旅游产品相似性大而差别小,并且空间位置上接近,则会产生恶性竞争。区域旅游竞争性合作是我国区域旅游发展的首选策略。并且同一旅游区既有美丽的自然风景,又有独特的体育文化;既能陶冶情操,又能锻炼身体。风景和文化相互补充,精神和身体相互协调,进行体育旅游的开发更容易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对空间聚集性的描述,首先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参与者是地理上连接,相互作用共同创造体育旅游的区域产品。其次,体育旅游产业区域不应局限于省市自治州的行政区域的划分,经济和文化的同质性让一个区域成为自治实体,而不是行政划分,区域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体育旅游环共同体的相互作用。体育旅游网络中参与者的聚集被认为是合作和策略协调的良好环境。
2.2.3 系统意识性 系统意识性是指参与者共同创造同一产品,成为生产链一部分的意识。在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网络中,参与者的关系既是在同一生产阶段的相互竞争也是在不同生产阶段的相互合作,正是这种竞争合作关系使得企业创新并在更大的市场中去竞争。在体育旅游网络中,各地市州的旅游局或省旅游局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参与者组织起来,所有参与者都作为体育旅游产业的一部分,从提供基础服务到提供资源的参与者都成为终端产品的一部分,如旅馆、文化部门、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中心、娱乐、餐饮以及交通部门,共同合作并意识到他们是这条生产链的一部分,共同打造终端产品。系统意识性取决于参与者对整个区域的观点以及他们的目标。如果某个参与者认为其他参与者只是竞争者,则在该区域网络没有系统意识性;如果只有同一个部门存在合作,则系统意识性较低;如果在不同部门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则系统意识性程度较高。系统意识性会随着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的增加而加强。对于网络中参与者的系统意识性通过以下几个变量进行分析:首先是公共行政服务部门参与区域体育旅游的发展规划,并把区域内所有参与者聚集起来。其次,技术力量的支持。第三,如交通部门、旅馆等参与者进行对旅游地的策略并参与合作。
2.2.4 合作性 合作性是指在区域体育旅游网络中,信息和资源的相互交流促使参与者之间形成稳定、相互依赖的关系,以便参与者个体的优势得到长期的发挥。参与者的合作基于相互了解信任,注重长期利益而不是短期利益,参与者个体更容易处理公共问题,由合作关系建立起来的网络有助于参与者个体实现各自的目的和参与者处理共同的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在旅游地所有提供的所有服务,从基础服务到旅游资源都是该地区旅游服务的一部分。因此,一个旅游区的产品和服务需要所有参与者进行合作并且形成一个整体。按照整体分析的方法,重要的是不要把不属于这个区域范围但是在体育旅游中起着提供和组织的参与者排除出去。而对于体育旅游区参与者来说,由于区域体育旅游网络中参与者的多样性,某些参与者被其他参与者认为是竞争对手,阻碍他们之间的合作。因此,参与者的合作意识是合作性的首要条件。其次是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在该区域实施的旅游方案的协调。最后,信息和资源的相互交流以及知识的传播。
2.2.5 小 结 综上所述,体育旅游所涉及到的参与者是广泛而复杂,各参与者多层次、跨地区复杂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组织间网络。区域体育旅游组织结构和过程影响其涉及到的多种多样不同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相互影响以形成这一区域体育旅游产品,通过参与者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对区域体育旅游网络的特点分析,为体育旅游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也为川滇黔渝结合部的体育旅游的分析提供了框架,为解释体育旅游网络的功能作用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以促进区域体育旅游的发展。
3 组织间网络理论对川滇黔渝结合部体育旅游的应用
川滇黔渝结合部城市包括四川泸州、宜宾、内江、自贡,云南昭通、贵州毕节、遵义,重庆江津、永川等9地市州66个县区。总面积达到12 0677.59km2。由于9市同处内陆,地形起伏有致,共有A级旅游景区169个,涉及有体育旅游地达121个,具有多元化的资源优势。该区域内少数民族较多,有47个少数民族。将自然地理资源与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结合起来,适宜开发具有特色优势的旅游产业。研究川滇黔渝结合部的方法主要是实地体验法和对该区域体育旅游参与者的访谈。
本区域体育旅游参与者层次多,关系复杂。首先是体育旅游资源构成的旅游地较多,根据于素梅按固有属性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川滇黔渝结合部的体育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山地资源、生物资源、水体资源、溶洞资源、民族资源以及赛事资源。该区域拥有7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地质公园,6个国家森林公园,为体育旅游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其次,各个省市建有自己的体育局和旅游局,各个市区共有大型体育场馆(体育公园)16个(宜宾南岸体育馆和宜宾体育馆,泸州奥林匹克体育公园,毕节地区体育中心,江津体育馆,遵义汇川体育中心,遵义体育中心),众多的健身俱乐部以及各种各样的体育协会,如跆拳道协会、羽毛球协会等。各个地区的大学也应成为参与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宜宾学院体育学院,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四川轻化工学院体育学院、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体育学院、遵义医学院体育学院以及昭通学院体育学院)。提供住宿的宾馆和餐馆数目较多,难以统计。除此之外,虽然居民是区域旅游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但是他们对区域体育旅游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川滇黔渝体育旅游网络中,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体育旅游机构的基本要素,形成多层次、跨地区复杂的相互关系,参与者的多样性成为空间聚集性的基础。
从地理上,某个区域体育旅游的各个参与者相互联系在一起产生一个体育旅游的产品。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段、西界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东临重庆市,盘踞长江上游,拥有岷江、金沙江、沱江、赤水河、南广河、濑溪河等11条江河,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同质性。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以高原、峡谷、盆地为主体自然景观组合,具有大量的户外体育休闲资源开展漂流、冲浪、垂钓、划船等水上体育旅游活动,把身体运动融入到这些自然景观形成的体育健身项目,也是构成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有机内容之一。
一个旅游区域的形成不仅依据于地理因素,而且还从社会经济因素进行考虑。区域体育产业与该区域的人、自然、社会、文化等有着密切联系,区域文化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最终对体育消费产生影响。文化和经济的同质促使相互竞争的区域相互依赖。川滇黔渝结合部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域内有47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少数民族保持着独特的文化习俗和民族风情。据统计,有30余种以体育为主题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在许多民族体育中可以看到体育与少数民族的文化融为一体。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娱乐性、观赏性以及体验性较强的传统体育活动,既可以借助体育旅游搞活经济,又可以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川滇黔渝结合部位于我国西南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四省旅游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似性和互补性,民俗风情和体育文化的同质性,空间位置的临近性,体现了空间聚集性的程度较高。以区域内体育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体育文化为线索,以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为纽带,建立体育旅游经济开发区,形成多条具有特色的体育旅游热线,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区域体育旅游网络,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政府积极参与对川滇黔渝区域旅游的推广和策略,每年都有由省市旅游局组织的会谈以促进旅游、商贸、文化等多领域广泛交流合作。通过各种会谈,川滇黔渝结合部旅游城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推进无障碍旅游区建设。这些措施使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区域体育旅游的参与者充分利用体育资源,通过相互合作,统一步调,将体育旅游的市场做大。民族文化是川滇黔渝体育旅游的一大特色。将旅游地各民族传统节日,各民族传统体育集会和边贸市场相结合,在销售商品的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开发体育旅游的同时也促进其他服务行业或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一个系统的旅游产品。另外一种形式的合作就是各个体育旅游地以较低价格推行包价旅游。各城市的旅行社以旅游专列、包机、包车等快速、大量输入游客的方法组织旅游者来川滇黔渝结合部旅游,与交通部门、宾馆、饭店、以及旅游地结合起来,串起川滇黔渝结合部的体育旅游环线。各地的大学与科研机构也为当地的体育旅游提供了技术支持,如通过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结合经济与体育旅游,进一步开发传统体育项目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除此之外,各地的大学还为当地的体育旅游输送了体育人才。对川滇黔渝酒文化、长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依托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技能、价值观念以及产生的风俗习惯。各旅游地的文化、饮食、建筑成为体育旅游的主要资源,当地居民开设小客栈、小餐饮店以及自己开设一些体育旅游项目等。因此,当地居民也成为体育旅游网络参与主体,共同管理和开发体育旅游。在体育旅游网络中,政府、企业、以及非盈利参与者的合作显示该区域的系统意识性程度较高。
川滇黔渝结合部还存在多个部门的合作和相互关系。首先,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城市联手打造旅游大环线,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共同营造氛围,推动各市州共同开展旅游宣传。其次,川滇黔渝结合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通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育元素,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泸县雨坛彩龙”“江安县江安打莲枪”“毕节纳雍滚山珠”“昭通镇雄端公戏”“江津蚕门武术”等项目极具文化底蕴和观赏性。将不同的体育传统项目协调起来整体开发,突出自身特色和区位特点,并且以传统体育文化为契机,吸引大城市的游客,提供别样的体育旅游体验,带动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第三,通过网络分享信息和资源是组织网络一个重要的目的。参与者通过分享和交流实物资产、社会资本以及信息,如旅游部门将游客信息通知该地的饮食部门、饭店等,存进相互的发展,提高该区域的整体水平。
4 结 论
川滇黔渝体育旅游网络中多个参与者的共同协作构建了区域体育旅游网络并促进了该区域体育旅游的发展。该网络具有参与者多样性、空间聚集性、系统意识性以及合作性。参与者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识别成为空间聚集性的基础,空间聚集性为系统意识性提供了良好环境,而参与者共同的目的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合作。
本文运用组织间网络理论和方法以空间的视点为评价区域体育旅游提供了一个框架,并对体育旅游网络的参与者进行了多维分析。内在发展应成为区域体育旅游可持续性的保证。为了理解体育旅游网络内参与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应该考虑考各种因素。区域体育旅游网络整合多样化的参与者,通过描述区域体育旅游网络的特征,从整体上分析体育旅游,去促进体育旅游的发展。
[ 1 ]周道平,张小林,周运瑜.西部地区体育旅游开发研究[ 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 2 ]Weed,M.,& Bull,C.Sports tourism. Participants,Policy and Providers[ M ]. Amsterdam:Elsevier Butterworth-Heinemann,2004.
[ 3 ]井玲.国外体育旅游研究述评[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7):48-54.
[ 4 ]Glyptis,S.Sport and Tourism in Western Europe[M].London:British Travel Educational Trust,1982.
[ 5 ]梁艺桦,杨新军.区域旅游竞合博弈分析[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94-97.
[ 6 ]邹仁爱,陈俊鸿,陈绍愿.旅游地群落: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的生态学视角[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4):79-83.
[ 7 ]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J ].经济地理,2004(1):104-109.
[ 8 ]朱翠兰.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与展望[ 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3):103-107.
[ 9 ]王友明.基于利益主体理论的苏南五市旅游合作系统研究[ J ].特区经济,2011(11):169-171.
[ 10 ]鄢志武.旅游地理学[ 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 11 ]于素梅.小康社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J ].体育科学,2007(5):23-35.
G812.0
A
1674-151X(2016)09-119-04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7.063
投稿日期:2016-07-28
2015年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市级规划项目(项目编号:LZ15A90)。
匡立(1977—),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王定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