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语“中国式XX”的语义和语法探析

2016-07-21刘睿婕

关键词:模因流行语短语

刘睿婕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流行语“中国式XX”的语义和语法探析

刘睿婕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710119)

摘要:自2012年以来,频频出现于网络和报纸等主流媒体上的一种“中国式XX”的语言模式迅速流行起来。直到今天,这种新出现的造词格式依旧保持着其热度,成为了人们普遍认同的流行用语方式之一。结合前人对“中国式XX”格式词语的认识和探究成果,主要从该结构的语义、语法出发,分析“中国式XX”的结构特征以及“中国式”作为名词性偏正短语的语法特征;从社会文化方面对其语言模式流行的原因进行探析,进而深入探究这个语言模式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式XX”;流行语;短语;模因

近年来,大量的新兴流行语充斥着当代的语言环境,一个词作为一个阶段的流行语,以其自身原有的模式为基础,凭借大众和媒体的频繁使用及广泛传播,迅速流行起来,“中国式XX”便是这些流行语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系列词语。

“中国式XX”一词最早出现在作家王海鸰创作的小说《中国式离婚》中,在2004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后,风靡一时。此后,“中国式XX”的说法便大量衍生。直到2012年10月11日微博网友“这个绝对有意思”发出的一条配图微博:“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一天之内在微博转发量高达10万次。同时,立刻引发了大众有关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的讨论,同年发生了连锁式的效应,成为“中国式XX”仿词造句爆发的导火线。

一 “中国式XX”的语义

1.“中国式XX”的所指转移。

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一定的语言现象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与之相符的生活实践,同时形象生动地反映着人类的实践生活,这都因为语言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中国式”一词最早源于电视剧《中国式离婚》的热播,之后产生了大量的仿造效应。除了“中国式离婚”之外,随后出现了相似的《中国式结婚》《中国式相亲》等类似的电视剧或者作品名称,均使得这一语言模式得以传播。

纵观整个“中国式”词族,可以看出,这个模式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持久的传播热度和延续性,是因为其结构中“XX”的内容必定与社会的现状有关,而且是直接真实地反映当代中国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2004年的“中国式离婚”的单纯表述性的出现到2012年大量调侃指责性的仿造,“中国式”三个字俨然已经被大众贴上了“社会问题”的标签,成为了“不文明”的代名词,语言色彩带有浓重的贬义色彩。

2.“中国式XX”的结构描写。

“中国式XX”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构词模式,大众在仿造的时候保留了具有共性社会现象特点的“中国式”的位置和语义,而不断替换“XX”的具体内容。这些新词均在一定的框架内,“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一样,能批量生产新词语,并使其所产生的新词语形成词族”。[1]在词族内部有一个影响较大的短语成为了这个词族的语基,词族大量词汇的创生都是“将语基中的某个词、语或小句撤掉,使原来的语基变成一个语模,之后再填充进一个新的词、语或小句,成为一个新的短语”。[2]可以看出,“中国式离婚”和“中国式过马路”成为了语基,而“中国式”则是这一词族的语模,随后流行的各种类型都是在语模的基础上对语基后半部分进行了撤换。

(1)“XX”为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中国式离婚”中的“XX”位置上是双音节动词,所以在这个词族内,“XX”多为双音节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达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如:

例(1)“中国式哄抢”屡见不鲜 漳州一货车侧翻酸奶遭抢(新华网福建频道 2014-04-20)

例(2)加菲猫唐老鸭和财神爷联合讨薪 中国式讨薪频频上演(国际在线 2013-02-02)

例(3)揭中国式相亲:子女成商品 爱情成买卖(中国青年网 2013-06-19)

例(4)“中国式休假”的两难窘境:累并快乐着(人民网 2014-02-06)

除了上述双音节词或短语之外,在这个结构中还出现了一些三音节的动词性短语,这些三音节短语均为述宾短语,同样也是表现某种社会行为。如:

例(5)每到下午放学,全国各地小学门口,都会上演“中国式接孩子”,人群之众、秩序之嘈杂如集贸市场。(《东南商报》 2012-10-21)

例(6)“中国式抢奶粉”给抢购地的人们留下了阴影。(中国经济网 2013-01-31)

在上述的例子中,“中国式”语模的后半部分都是基于社会问题的国民行为,在表述中通常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甚至是谴责少数人群的不良道德。

(2)“XX”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以动词性词语或短语为主是这一类词族的主要特征,但是在新词语创造的过程中,同时也出现了部分“XX”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语言现象。如:

例(7)重点治“到此一游” 能否根治“中国式陋习”(《温州晚报》 2013-05-28)

例(8)有成功没梦想“中国式教育”引发网友反思(新浪山西 2014-03-17)

例(9)一些中国游客在环游世界的同时,也将不文明行为带出了国门,而这种所谓“中国式旅游”也引起了外国人的关注。(新华网 2013-12-27)

例(10)随着“虎爸狼妈”纷纷在香港、美国出现,“中国式家长”开始让全世界感慨。(生命时报2014-03-05)

除了双音节名词之外,“XX”还可以是多音节偏正短语。如:中国式人际关系、中国式医患关系、中国式家庭教育。

不难看出,“XX”位置上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大多是围绕一个主题而创造的新词。如:较早出现的有关“中国式教育”的诸多现状,随之延伸出了“中国式家长”“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国式亲情”“中国式童年”等。以及由“中国式童年”(即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相伴的童年生活)引发了近期讨论热点“中国式二胎”;由“中国式陋习”这一总结性的短语引发的“中国式签名”“中国式旅游”。除此之外,这些词语涉及的范围也较广,还有“中国式骗局”“中国式饭局”“中国式人情”“中国式春运”“中国式房奴”“中国式病痛”等,涵盖了社会、政治、民生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式XX”的语法功能

短语是词与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没有语调的造句单位,[3]同时,又区别于词,短语必须是意义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一组词。因此,短语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语法功能,第一是自身构造的语法规则,第二是作为造句单位所充当的语法成分。“中国式XX”的模式涵盖了组成部分内的词意义上的搭配,具备短语的这两个语法功能。

1.“中国式XX”是名词性短语中的定中短语。

黄伯荣、廖序东版的《现代汉语》[4]中,主要从短语的结构类型和短语的功能类型对短语进行了分类。根据短语的内部结构关系分,“中国式XX”属于五种基本类型中的偏正短语,前后两个部分之间具有修饰关系,修饰成分“中国式”在前,中心语“XX”在后。

根据短语的功能类型来看,“中国式XX”的功能相当于名词,可视之为名词性短语。朱德熙先生认为在分析一个短语的功能类时,“不能光凭中心语的性质来区分定语和状语,还要考虑修饰语的性质以及整个偏正结构所处的语法位置”。[5]因此,尽管上述用例中,有体词性中心语受定语修饰的,如例(7)—(10),也有谓词性中心语受定语修饰的,如例(1)—(6),但该结构的一系列短语在句中充当的多是主语、宾语和定语,和名词的语法功能相似。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式XX”的功能类是名词性短语中的定中短语。

此外,按照短语内部构成词语是否凝固紧密,可以把短语分为非固定短语和固定短语。固定短语多包括成语、惯用语和熟语。“非固定短语中的词只要符合语义和句法上选择性的要求,就能自由替换。”[6]我们根据语义的选择需要,可以将“中国式离婚”结构的后面“离婚”部分替换,引申变换出同类型的短语“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教育”“中国式相亲”“中国式病痛”等新短语,中心语和修饰语之间的固定粘着程度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XX”是一个非固定短语。

按照短语层次或成分的多少,可以分为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而“中国式XX”的部分结构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组合而成的短语”,[6]因此是复杂短语。复杂短语中的语法层次不止一种,可以对这一结构进行切分。以上述个别短语为例:

“中国式”是一个区别词,能够作定语直接修饰名词和短语,因此是偏正短语的修饰语。而偏正短语的中心语又分别是不同结构的短语组成,因此判定“中国式XX”结构是否为复杂短语取决于中心语的性质;若偏正短语的中心语为一个词,不存在其他结构关系,则这个“中国式XX”是简单短语,只存在一层偏正关系。如:

2.“中国式XX”的语法特征。

在弄清楚“中国式XX”的整体结构性质和其在句中的语法位置之后,我们得知其为名词性短语,作句法成分时相当于名词。因此,可以说,名词具有哪些语法特征,“中国式XX”这一名词性短语就具有哪些语法特征。再次考察上述用例,我们知道,“中国式XX”通常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且大多都能做定语。这里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

(1)作主语。

“中国式过马路”仍盛行,一个路口16分钟就有近180名行人“闯红灯”。(新京报2014-04-08)

(2)作宾语。

临江市小学生志愿者劝导“中国式过马路”。(新华文化网 2014-04-11)

(3)作定语。

为了改善这种“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联合多部门开展“礼让斑马线”活动。(长株潭报2014-04-03)

“中国式XX”作为一个整体进入句子时,虽然通常处于句子的主语、宾语及定语的位置,但是在句子中的动作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多样的,并不局限于代表施事或受事,甚至是与事,而且还可以代表原因,也可以代表比较的对象,或者代表变化的结果等。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上述例子中的(1)就是作施事主语,(2)则是作受事宾语,除此之外,还有:

(4)作与事。

报警男童给“中国式家长”敲响警钟(人民网—观点频道 2014-01-26)

(5)表原因。

中国式人情导致的腐败潜规则(信息时报(广州) 2014-05-15)

(6)表比较的对象。

对比中国式教育 德国孩子负担轻奥妙何在(新华网 2013-04-13)

(7)表变化的结果。

记者在路口观察8轮红灯时行人过马路的情况,发现“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又有所抬头。(成都晚报 2013-05-03)

名词性短语与名词的语法特征类似,名词前可以加数量短语,部分“中国式XX”也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这样的结构也是符合语法要求的。如:一次中国式相亲、一场中国式哄抢、一对中国式父母、一个中国式饭局、一个中国式童年等。

程度副词和否定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性短语,因此也同样不能修饰“中国式XX”,我们不能说“很中国式离婚”或者“不中国式离婚”。

三“中国式XX”的流行原因

1.采用仿拟的修辞手段。

目前的流行语中运用较多的修辞方式有:比喻(如:见光死)、谐音(如:杯具)、借代(如:白骨精)、摹状(字符表情)、叠音(漂漂)、简缩(高大上)、仿拟(舌尖上的XX)等。2010年之后,仿拟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途径逐渐成为了网络流行语构造的主要手段,大量的流行语就是通过对一个结构的变异仿拟出许多的新形式。仿拟有固定的语言结构模式,仿拟者只需变动个别词汇就可以达到创造新词的目的,且新造词语或句子往往具有原始结构的基础,通常很快被大众接受,并疯狂传播。同时,仿拟本身的过程就充满了趣味性并且需要对知识筛选的一定能力,仿造者会在众多语素中挑选适合一个语言结构的语素进行仔细的排列组合最终完成新词句的创造,大众不仅乐于运用这些大量复制创生的新语言,而且也在享受仿拟的这一复杂而又极具创造性的过程。

2.社会文化的渗透。

网络作为当代社会最广泛的社交平台,人们往往喜欢在这样一个虚拟的环境中自由地表达对社会对生活的看法和感悟,通常在文字中讽刺或者揭示社会问题,那些结构新构思巧内容奇的短小语言引起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病毒式的传播。“流行语是折射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往往能透视出各种深层次的社会动机和心态,与社会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7]因此,一个时期的流行语便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

提起“中国式”三个字,我们往往会想到“美式”“英式”“广式”等类后缀“式”字词语,“式”字类后缀词语本身是没有褒贬色彩的,只是对事物或现象的客观表述。最早出现的“中国式离婚”便是这样,作家只是展现一种现象,并无明显的批评含义。但是在“中国式过马路”之后出现的仿词热潮则将“中国式”与其他“式”的类后缀词形式完全区别开来。我们非但不能将“中国式”习惯性地等同于“中式”,而且可以发现 “中国式”这样的说法与“中式”是毫无关系的,这三个字里面包含了社会群体对现实问题的批判和讽刺,凡是带上“中国式”的短语其感情色彩多为贬义的,“中式”仅仅只是表达一种带有中国风味和中国特色的古典色彩。造成这种语体色彩明显的偏转就是因为社会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但是这种渗透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发生变化,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其“中国式叙事”成为了当时的热点。至此,“中国式”的贬义色彩不再存在,被赋予了褒义色彩,实现了又一次的逆向转化,随后便出现了“中国式微笑”和“中国式孝心”等新说法,“中国式”的语义色彩不再是贬义专化,而是被泛化了,不再是一边倒式地批判,而是可以接受积极的赞美。这样由“中国式离婚”的中性到“中国式过马路”的贬义再到“中国式叙事”的褒义,“中国式XX”经过了一系列的改变,是社会的选择,也是社会的展现。

综上,“中国式XX”这一语言模式已经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交际中,它的流行不仅是语言发展的一个结果,也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不仅具有语言学的相关语法特征,而且符合流行语造词规律,在一定时间内仍然会保持其流行趋势。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到“中国式XX”自身的语言特点,并适时适当地使用,而非过渡滥用,让这一语言模式的运用真正地规范起来,并逐步扩大其语义上的积极作用,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宇明.词语模[C].邢福义.汉语法特点面面观[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146-157.

[2]周荐.“语模”造语浅说[J].语文研究,2008(1):5.

[3]邢向东,兰宾汉.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6:56.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增订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4-52.

[5]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40-141.

[6]齐沪扬,张斌.现代汉语短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4-126.

[7]夏中华.关于流行语的基本理据的探讨——基于近三十年汉语流行语的考察分析[J].语言文字运用,2010(2):89-96.

Class No.:H146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Semantics and Grammatical Analysis of Catchword "Chinese +XX" Structure

Liu Ruijie

(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Shaanxi 710119,China)

Abstract:Since 2012, the "Chinese + XX" structure has been popularized in the mainstream network and newspapers. Up to now, this new word format has been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words which people generally accepted. The paper analyzed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XX” and the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un phra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s and grammar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why the network word become a popular way of express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linguistic structure.

Key words:Chinese + XX structure ; catchword; phrase; memes

作者简介:刘睿婕,硕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7-0147-4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模因流行语短语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巧借 流行语
《健民短语》一则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