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变迁历程、最新发展与启示
2016-07-21周怡
周怡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变迁历程、最新发展与启示
周怡
摘要:会计作为沟通商业信息的桥梁,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回顾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变迁的历程,以期能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及实施工作。
关键词:会计准则;准则变迁;国际趋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迅速发展,会计作为一项信息系统,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随着“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新战略的实施,势必会掀起新一轮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热潮,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融资规模必将有所提升,这为我国的会计行业、会计人才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回顾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变迁的历程,以期能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及实施工作。
一、1992年颁布“两则两制”
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而会计作为交流沟通商业信息的重要桥梁,进行会计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不仅推动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也进一步坚定了会计制度改革的信心。当有学者提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与国际接轨的构想之初,传来不少质疑和反对的声音,说他们是在搞“资本主义”。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精神,坚定了会计改革的信息,澄清了会计改革的迷惑。我国财政部于1992年11月正式发布“两则两制”,即《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1993年7月1日,“两则两制”正式在全国实施,在中国有着40多年历史的财务会计制度宣告终结,掀开了我国会计史上崭新的一页,同时,在国际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2年颁布的“两则两制”,规定了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统一标准,自此我国的会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转变,即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葛家澍教授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它结束了中国没有自己的会计准则的历史,并为以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订一系列具体准则开辟了道路。”
二、2006年建成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会计准则的实质是一项制度安排,而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减少交易费用,更加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经济效率。当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会计土壤发生变化时,会计准则作为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便会产生发生变革的内在动力。正如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所提出的,会计的发展受环境的影响。查特菲尔德在《会计思想史》中,也作出了类似论述,他认为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即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水平、商业需要密切相关。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自2001年11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外资企业在华投资日益增多,同时,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走出国门,踏入世界市场竞争的大舞台中。然而,我国的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差异较大,对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推进构成了一定的阻碍。在实施“引进来”战略时,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会计制度的巨大差异,造成了境外投资者对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质疑,增添了谈判难度,浪费了大量谈判时间和宝贵的人力、物力。在我国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经营以及境外融资时,常常需要将财务报表转换为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报告,大量增加了会计工作量,我国企业的财务人员也经常由于不了解国际会计准则而困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从2005年初开始,财政部全面启动了企业会计准则建设。该项工作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大力支持。IASB曾多次派专家与我国财政部会计司一起探讨、研究。2005年11 月8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爵士与我国财政部副部长、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王军签署了联合声明。该声明指出,中国将构建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上市公司实施。该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是一部全面、规范、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首次被国际会计界承认“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该会计准则体系以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管理层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为出发点,充分体现了“趋同国际、顾及国情、涵盖广泛、独立等效”等特点,是我国会计准则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与认可。
三、2007年后保持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
回顾中外会计发展史,无数鲜活又惨痛的案例表明,大规模的经济危机、严重的会计舞弊无不推动着会计准则、法规以及审计准则的修改与完善。从18世纪20年代的英国南海公司事件推动了注册会计师职业的产生,到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促进了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的制定;从1996年琼民源事件促成我国《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的诞生,再到2001年的“安然公司事件”催生了对美国乃至世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均有深远影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历史总是如此惊人的相似,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升级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亦促使我国和国际会计界对现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评估和反思。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爆发推动着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二十国集团峰会以及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等国际性组织均倡导构建一套高质量的、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体系。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也提出了诸如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等一系列有关会计准则改革的重要设想。我国紧跟国际会计准则改革的步伐,于2010 年4月9日发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明确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201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了4项新准则,分别对合并财务报表、合营安排、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作出规范,并修改财务报表的列报、雇员福利、单独财务报表、在联营和合营中的投资4项准则。我国财政部适时启动我国相关准则的修订工作,成立项目组,翻译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实地调研,组织模拟测试,征求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的意见建议,于2012年正式发布了一系列会计准则的讨论稿和征求意见稿。这批征求意见稿涵盖公允价值计量、财务报表列报、职工薪酬、长期股权投资、合并财务报表、合营安排以及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等方面。
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
继2012年发布了一系列准则征求意见稿后,历经两年的筹划和研究,我国财政部于2014年年初正式修订了第2号、第9号、第30号、第33号共四项准则、新增了第39号、第40号、第41号三项企业会计准则,并修改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表述。此次修订是自2006年我国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以来的最大规模修订,体现了坚持原则导向、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等突出特点。
2016年,我国财政部会计司提出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坚持原则导向,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同时,依托我国具体国情,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的新形势,针对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中发现的新问题,适时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在着力推进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以及租赁等准则的制定与修改工作。我国将继续紧跟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修订步伐,落实好我国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如金融资产转移、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收入确认等的制定或修订工作,同时起草相应的准则应用指南,努力提高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质量,并强化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人才培养、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等多方面的工作。
五、启示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经济迅速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也历经多次改革,持续变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会计准则作为一项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当其所依存的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会计土壤发生变化时,势必会产生变更的内在动力。未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大浪潮下,我国改革开放战略全面深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也必然会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迁与完善。今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将顺应国际趋同的主流趋势,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同时,立足我国的具体国情,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需要,针对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中发现的新问题,适时完善企业会计准则。提升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不仅要努力提高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质量,同时,更要注重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工作,加强会计人才培养,提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强化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确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建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历程、最新进展与启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
[2]杨敏.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进展与我国的应对举措[J].会计研究,2011(9):3-8.
[3]杨敏,陆建桥,徐华新.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J].会计研究,2011(10):9-15.
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15S1105),本文系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