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小学生惩罚体系
2016-07-20张华静
张华静
一、制度先行,营造良好的“规矩”氛围
制度是规范个人行为的“标尺”。小学生淘气,如果听之任之,则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训是一所学校的治教核心,校纪是一个学校的基本“法律”,班规是一个班级的纪律“条例”,只有建立了具有严肃性、约束性、操作性的校纪班规,并在实际中突出制度的执行力、发挥制度的管控力、彰显制度的约束力,才能展现制度的标杆作用,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通过在校会上学,在班会上讲,在广播中播,在专栏上宣传,通过文化墙、小卡片、黑板报等形式,进行“我是遵规守纪好学生”等主题活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懂规范、讲规矩、守班规”的良好氛围。
校训要立足道德理想,激励志向、指导治学;校纪要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翔实的涉及学生道德准则、责任意识、言行举止等方面的约束机制。重点是班规。班规要结合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等具体实际,制定有关校内外、课内外等行为规矩。涉及学生的道德意识、公德意识,生活纪律、学习纪律、课堂纪律、活动纪律、劳动纪律等方方面面。班主任要根据不同的违纪违规行为,制定不同的惩治办法。有些制度和纪律甚至可以通过班会的形式,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由学生民主讨论、自我认识、自行制定,并逐步完善。同时,可以成立班级“纪律督查委员会”,担负班规的“监督执法”责任。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作用,又能从小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自我意志和管控能力。
二、惩罚得当,达到有益的“惩戒”效果
“体罚与惩罚区别不在于是否打了学生,而在于是否伤害了学生”。合理的处罚是一种教育策略,教师应该有处罚权,也应该合理利用处罚,惩罚的真谛在于爱的感动。同时,赏罚得当,通过特性化、人性化、适宜性强的“惩罚”并结合激励、奖励和鼓励机制,才能产生正面的“惩罚”效应,达到有益的“惩罚”效果。
一是惩罚原因要明确。必须是学生有明显的错误行为,有充分的根据和道理,让学生心服口服,这是惩罚的前提。不然,就会出现乱罚无辜的冤假错案,造成得不偿失局面。二是惩罚措施要适合。可以是罚站罚跳、罚背书抄写、罚打扫卫生等,但要有便于学生有接受惩罚的条件,适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符合小学生的自身接受能力,合理掌握“惩戒”的尺度和宽度。力争让学生跳一下,就能摘到桃子。因此,处罚标准不能太低,也不能过高。三是惩罚过程要监管。在惩罚过程中,不能一罚了之,最好是教师亲自监督或者派人监管,每过一个阶段要进行适当评价,做到处罚到位、不敷衍、不出事。四是惩罚完后要总结。惩罚过后,教师要让受罚学生本人谈原因、谈认识、谈打算,让其讲明处罚的原因与目的,保证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做到罚教结合,惩戒并举。当然,也要公平地表扬其在受罚过程中闪光之处,赏罚分明,使学生虽受罚,但不受辱。
三、恩威并举,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充分信任教师,能与教师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他们的烦恼和困难才会向教师诉说,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教师要积极地和学生交朋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點燃学生心中学习的热情,激起其学习的欲望。如,对于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可以探索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以点带面法”。当学生出现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的现象时,教师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在班会等时间,通过个别批评教育,及时铲除学生不做作业的土壤,不任其蔓延,应让全班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逐步学会自己管住自己。二是“旁敲侧击法”。对于上进心比较强而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可先观察了解,激起其内心的涟漪。让他能从教师的言行中悟出自己的失误,进行反省自纠。三是“劳动改造法”。对还未认识到不做作业的害处自我意识较差、屡教不改的学生,在进行严厉批评的同时,要通过加罚他打扫卫生,监督检查他人作业、罚抄格言警句、背诵班级制度等形式,令其幡然醒悟,改过自新。四是“扬长避短法”。对于人较聪明,但常常自以为是的学生,教师可以针对他的某一优点“大做文章”,在班里表扬他,培养他的自信心。时间一长,他觉得自己是个好学生,要是再不做作业就对不起大家的信任。从此根治他不做作业的毛病。
教师施爱宜在严爱与宽爱之间。小学生惩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复杂而慎重的工程,“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惩罚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一种慎重的辅助形式,重点还是在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管理艺术。只有采取积极而审慎的态度,得体而得法的措施,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又要达到教育励志的效果,严慈相济,恩威并举,才能收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
(作者单位:湖北潜江市后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