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图景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探究
2016-07-20陈丽平
陈丽平
【摘要】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结合微时代图景,定义政治认同,强调主体性和心理归属感,体现功利性与价值需求,强调过程性和行为外化性。行为外化,归纳为被动性认可型、虚无性排斥型、冲动性排斥型、主动性认可型等四种政治认同行为模式。从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执政方式、政治绩效等方面分析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
【关键词】微时代 大学生 政治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56-02
一、微时代图景的出现
微时代,是随着网络发展而产生的新事物,主要涉及信息传播领域,以微信、微博、微网及其他微APP为主要传播途径。在微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短小精悍、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波及范围更广泛,满足了当下盛行的“快速消费”的消费方式。微时代对政治认同尤其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微时代易形成群体决意。微媒介的传播速度之快,由之凝聚而成的力量,有时难以想象。一人分享一观点,更多人看到后继续分享给其他人,“滚雪球”式的传播,逐渐形成群体决意。这种群体性决意不容小觑,很有可能会演化成一股改变国家政策、社会秩序的强大力量。其次,微时代的政治监管更难。微媒介是更新速度非常快的事物,国家政府的监管难以做到亦步亦趋。再次,微时代更容易迷惑该有的理性判断。微时代下的信息传播难免杂乱无章,也难以辨别真伪,进而影响人们本应有的正确判断。由于大学生成长于这样一个开放、不断变化等社会中,他们思想更开放,更愿意或更乐于接受一微信、微博为主要代表的微时代,他们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行为方式也深受微时代的影响。最后,在微时代下,网络政治参与愈来愈彰显其独特作用。广大网民通过微博关注时事政治,发表政治意见。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手机网民数高达5亿,网站数达320万 ,其中大学生网民占绝大部分。在微时代图景下,加强对政治认同的认识,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对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建设、对促进国家社会稳定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二、微时代图景下的政治认同内涵刍议
最早对政治认同进行内涵定义的是美国政治学家尔特·A·罗森堡姆。他曾在《政治文化》中指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只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或团体。” 从掌握的资料看, “政治认同”的定义基本与政治实体挂钩,将其归属心理层面。简言之,政治认同就是一定个体或群体对所处的政治体系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达。包含几个特性:
(一)强调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个体或群体在参与政治过程中表现出来作用、能力和地位等的特性。政治认同,强调从“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考量当前的政治体系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判断其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以及先进文化发展要求。
(二)强调心理归属感。心理归属感,来源于弗洛姆氏理论,一般指安全感与落实感在心理上的呈现。在政治认同建设中,注重认同主体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对政治生活产生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并进一步满足这种需要,从而让其由心而发地对政治体系产生认同和归属。
(三)功利性与价值需求。强调功利性与价值需求,是指在政治认同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与人们的实际利益与他们的价值实现考虑相联系。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客观对象即政治实体能直接地引起认同主体(个体或群体)的实际利益需求,另一方面是认同主体(个体或群体)对政治实体做出实际的功力性的评价。表面看来,政治认同着实难以与功利性挂钩。但,政治认同的是一种具有明显指向性、整体性、持续性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达,只有与人们的利益需求、价值实现相联系,方能更有力地保持政治认同体系的张力。一个人喜欢关注时事政治,当他关注持续一段时间,积累到一定程度,他的政治敏感度和看待问题的视角以及知识的积累,有可能在这一领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他在无意中获得了政治认同或政治参与带给他的利益或价值实现,当他的利益或价值需求在该政治体系中得到了满足,对该政治体系产生肯定性的表达,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提高人们对政治实体的认同度。
(四)行为外化性。以往对政治认同的研究更多的侧重心理层面。在本文中,不仅强调心理归属感,同时也强调认同主体(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表达,即在对政治认同过程中,个体或群体基于自身的需求而对政治体系,包括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执政方式和政治绩效等各方面的外化性行为表现。这种行为表现按对现行政治体系的批判态度具体分为:主动性认可型、被动性认可型、虚无性排斥型、冲动性排斥型。
(五)强调过程性。所谓过程,相对于结果而言,指“构成有机体的各元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持续的创造过程”。 生活、生长、“三观”的形成、经验的改造等都是循序渐进的主动积极创造的发展过程。同时,政治认同的目的存在于这种过程之中,让更多的个体或群体在政治认同过程中提高政治素养、增强政治情感,在提高政治素养和增强政治情感过程中促进我国政治体系建设,从而维护政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三、微时代图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实证分析
为深入了解在微时代图景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本文对广州的6所高校进行600多份问卷调查,从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执政方式、政治绩效等四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
(一)政治理念认同状况。政治理念认同,是关于理想、价值、信仰方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学生对政治理念的同人总体上具有坚定性。绝大部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持肯定性态度,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实现。80.2%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科学性与实用性。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政治理念认同也出现了迷茫,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厌恶甚至反抗,即出现冲动性排斥型和虚无性排斥型大学生。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入党仅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在主流价值观里,入党应是对信仰的追求,在这里,笔者主张将信仰追求与大学生的利益和价值实现相连接,并非将两者完全对立。在现实中,部分大学生则纯粹为了实现利益而抛弃政治信仰。认为身边同学入党“仅是为了就业”竟占25.4%,“跟随大众而入党”占28.9%,可见大学生对共产党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出现盲目性和绝对功利化倾向。
(二)政治制度认同状况。政治制度是指社会和政治领域中,必须遵守各种政治实体的规范或标准,以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为目的,并对社会中各种的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大学生对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认同具有一定理性和批判意识。在调查中,认为我国政治制度“较好,仍需完善”占69.8%,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识较为科学。但另一方面,有部分大学生学生认为“应该使用西方政治制度”,反映有少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盲目否定性,对西方政治制度盲目崇拜。
(三)执政方式认同状况。执政方式是指执政党对国家权力的控制和运用的形式、手段、途径和方法。在我国社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是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大学生对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认同,理想性与务实性参拌。据调查,绝大部分大学生认可新一代领导人,并相信他们能引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从对领导人的认可与信任看,表明大学生对目前的党的执政方式绝大部分持肯定态度的。在对大学生学生是否“相信新一代领导人能引领建设新局面”的调查中国,39.9%表示“对他么抱以很大希望”。55.1%认为“也许会有新发展”,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学生对国家领导、执政方式具有较大信心和理想。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务实性。当他们不满政府政策、法规时,他们更多务实地利用网络媒介反映呼声,很少选择到相关部门反映或投诉。
(四)政治绩效认同状况。政治绩效,主要是指政府公共政策的效能。“包括经济性公共政策的绩效,如增进国家财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等和政治性公共政策的绩效,如保障人权,缩小收入分配中的贫富差距等”。微时代下的大学生不是单靠理想信念而让他们产生浓厚的政治情感和强烈的政治认同,他们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状况,更关注政治绩效。总体而言,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持肯定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贫富差距、失业、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又深感不安、疑虑甚至反抗,消解对政治绩效的认同感。
从上述分析可见,在微时代下,大学生对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执政方式、政治绩效的认同整体偏正向,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具体时代特点,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将被动性认可型、虚无性排斥型、冲动性排斥型的政治认同行为模式转化为主动性认可型,促进国家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
[2]尔特·A·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桂冠图书有限公司出版,1984.
[3]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