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实用性导向

2016-07-20白雪峰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

白雪峰

【摘要】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在非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同时辅助以基本翻译理论,以实用性为导向,在语言基础上提高翻译实践水平。本文从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 角度入手,结合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践和教材,探讨了基本翻译理论结合本科翻译实践的实用性导向问题。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翻译教学 实用性导向

翻译教学是非英语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汉互译已成为评价和测试学生语言水平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是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该文件按照“一般”“较高”“更高”三个层次来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其中对翻译的教学的三个层面的要求是:

一般要求: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0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250个汉字。译文基本流畅,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较高要求:能借助词典翻译一般英语国家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科普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5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300个汉字。译文基本通顺、达意,无重大理解和语言错误。

更高要求:能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科普、文化、评论等文章,能翻译反映中国国情或文化的介绍性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40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350个汉字,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误译现象,文字通顺、达意,语言错误较少。

上述要求是按照翻译题材、翻译速度和译文质量三个方面来评价和指导本科生英语教学的。其中对翻译题材和译文质量的说明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本文将结合以上指导性文件和实际翻译教学来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实用性导向的问题。

一、实用性导向的含义

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交流和应用,因此英语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测评体系都必须围绕着这个根本目来进行。毋庸置疑,翻译教学提高和测试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比如在教学和测试中,通过选取包含有关键语言点的句子和小段落让学生翻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那些关键语言点的含义和结构搭配,从而达到掌握这些语言点的目的。

但是这样的翻译教学主要是语言训练,忽略了翻译活动本身的特点,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实际的翻译需要。所谓翻译教学的实用性导向,指的是在翻译教学中除了语言训练以外,还应兼顾文体、英汉语言特点、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考虑影响翻译过程的综合性因素,从而帮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完成翻译。

二、译者的学科领域背景

对原文内容了解程度是决定翻译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译者在翻译自己所不熟悉的材料的时候,往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背景知识。但是要翻译的内容包罗万象,一个人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陌生的学科领域有较深的了解。因此,译者往往有自己擅长的领域,而很少涉猎其它领域。如许渊冲专攻诗歌翻译,张培基擅长散文翻译,杨宪益从事了大量古典文学的翻译。由于这些文学性内容需要极高的语言能力和艺术修养,往往由专门从事语言工作的人来承担,同时也是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培养的方向。在其它的需要专门知识的领域,专门从事语言工作的人往往力不从心,倒是给对该领域十分了解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出版社考虑出版这些专业材料的时候,往往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翻译,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学科,他们当中英语能力较高的,毕业后很有可能从事一些各自专门的领域内的翻译工作。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应该考虑到这种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我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翻译部分的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中,把翻译材料限定在“熟悉”的内容和题材上的一个原因。

三、以词汇、短语练习为目的的翻译和翻译实践的差异

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设计了一定的翻译练习。其中有针对Text A中重点词汇和结构编写的汉译英练习和Text B中的英译汉练习,并且提供了标准答案。但是这样的练习和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翻译实践还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际的翻译工作往往需要大量查阅词典和相关资料,这就要求译者掌握查阅辞书以及筛选资料的方法,而课本中的翻译练习一般只要求借助普通词典完成。例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二单元的Text B中,有这样一个翻译练习 :

“Today, Dr. Kings legacy – the commitment to take affirmative actions to open doors and opportunities – is under political assault.

《教师用书》中给出的译文是:

“今天,金博士的遗产——采取积极行动打开大门,提供机会的承诺—正受到政治上的攻击。

翻阅《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里面对于affirmative的解释是“expressing agreement; indicating ‘yes”,并没有译文中“积极”的意思。为了准确地翻译这个词,需要根据课本中的注释去查阅相关资料,而一般词典无法提供有用的信息。其实affirmative action 是一个术语,又称为positive discrimination,指:a policy or program for making sure that members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such as racial minorities or women, get an appropriate share of the opportunities available。因此参考译文中的“积极行动”是不准确的。Affirmative action有多种流行的译法,如肯定性行动,平权措施,反歧视行动,纠偏行动,扶持措施等。仔细斟酌上面的英文定义,可以确定这个术语的本义是给那些弱势群体,如少数民族和妇女给予的特别照顾,因此扶持措施这个译法最为恰当。所以上面的翻译练习,可以译为:endprint

“今天,金博士曾倡导的全力推行扶持措施,敞开大门,提供机会的精神,正受到政治上的攻击。“

确定词义,查阅资料是翻译实践中必不可少的。但是在非英语专业教学中,这方面的训练还相对比较薄弱。学生往往满足于课文中给定的解释,很少查阅词义详尽,举例丰富的词典,查阅课外资料的就更少了。这势必影响学生对词汇的掌握,也不利于他们翻译能力的提高。

2.整篇文字或段落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但要考虑到达意,也就是常说的“信”或“忠实”,还要兼顾作品的风格和译文的表达方式,而句子翻译往往只强调文字的对应,忽略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在全新版第三册第一单元的中,有一篇课文叫做“Mr. Doherty Builds His Dream Life”。作为翻译的训练,笔者分别让两位同学翻译了该课文的前三段,并要求他们不要一味借用参考书上现成的译文。其中一段的原文是这样的:

Its a satisfying life too. In the summer we canoe on the river, go picnicking in the woods and take long bicycle rides. In the winter we ski and skate. We get excited about sunsets. We love the smell of the earth warming and the sound of cattle lowing. We watch for hawks in the sky and deer in the cornfields.

其中一位同学的译文是:

这儿的生活亦可以给予心旷神怡的精神享乐。夏季,我们在波光粼粼的河上泛舟,在郁郁葱葱的林中野餐,骑着脚踏车去远足。冬日,我们在冰天雪地中滑雪、溜冰。夕阳西下的美景使我们深深陶醉,嗅大地回暖的气息,以及聆听牛耳浅浅的低哞是我们的钟爱。我们抬头仰望天穹中翱翔的飞鹰,我们驻足远眺玉米田中奔驰的小鹿。

另一篇译文是:

这是种令人愉快的生活。夏日,我们在江上泛舟,在林中野餐,也骑着脚踏车在外长时间的玩乐。冬日,我们乐衷于滑雪、溜冰。我们会为落日的余晖而陶醉。我们喜欢去嗅大地回春是温暖的气息,去听牛群低声眸叫时绵绵的回声。我们仰望老鹰翱翔于天空,远望鹿群踏过玉米地。

这两篇译文最突出的差异在于第一篇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用词华丽,尽力烘托出田园生活那美好的氛围,而第二篇行文简洁,点到为止,在表达上更贴切与原文。笔者让全班同学评价这两篇译文,却出现了相持不下的两种意见。一部分认为,第一篇人为地加入一些原文没有的华丽的词语,比如“波光粼粼”“心旷神怡”等等,没有忠实于原文。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原作者本来就是要描绘美丽、恬淡的田园生活,译者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而是从情感的抒发入手,达到了更高层次的“神似”。

在笔者看来,这两段译文从总体上讲都很优秀。学生争论的焦点其实和译者的风格有关。同样一篇原文,经不同译者的理解和加工,必定产生出不同风格的译文。一部名著,往往有好几个优秀的译本并行。杨宪益夫妇、David Hawkes各自译的《红楼梦》,都已成为经典译本。莎士比亚的戏剧,有大陆发行较广的朱生豪的译本,也有在台湾广为人知的梁实秋的译本,两者都极受读者欢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传授一些相关的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要求文字的对应,对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3.翻译不只是单纯的文字转换,而是受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是为了特定目的而进行的,相比之下,课本中的翻译练习基本不考虑这些综合因素,常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

根据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家Hans Vermeer提出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翻译活动应该打破原文至上,译文必须和原文等值的观念,而是根据实际的翻译需要和目的进行翻译。概括起来就是“目的决定了手段”(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影响和制约翻译实践的因素很多。Peter Newmark认为翻译活动受文本的意图、文本的风格、读者、作者的态度、背景及原文的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intention of the text, test styles, the readership, attitude, setting, the quality of the writing etc)。

德国翻译理论家Nord对影响翻译的因素作了更为详细的分类。她将影响翻译活动的所有因素分为文本内(intra-textual factors)和文本外(extra-textual factors)因素。文本内因素包括内容、语境、假设、非文字要素以及词和句子结构等 (subject matter, context, presuppositions, non-verbal elements, lexis, sentence structure etc.),文本外因素包括翻译活动的发起者、读者、媒介、场合、时间、文本功能等 (sender, recipient, medium, place, time, text function etc.)。每一个要素在特定环境下,都可能成为译者选取某种翻译策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一味要求原文和译文的等值是不科学的。

在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翻译练习大多没有考虑到这些综合因素对实际翻译活动的影响。练习说明中极少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影响原文和译文的各种因素,制定翻译策略,并根据特定的翻译策略来进行翻译。在给出的参考译文中,也没有句子结构、译文风格等方面的提示。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就会较难适应未来的翻译实践。

四、结语

经过上述讨论,不难发现教育部对非英语专业翻译的教学要求是以实用性为导向的。首先,该文件在所有三级要求中,都允许学生借助词典来翻译,这非常符合翻译实践中的情况。不大量查阅各种词典,要翻译出高质量的译文几乎是不可能的。教会学生使用词典,确定词义,是从事翻译必需一项基本功。而词典的合理使用,又会反过来促进英语学习。其次,要求学生翻译熟悉的材料,也是很符合翻译规律的。译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材料的熟悉程度,对材料越熟悉,译文就会越准确。对于不熟悉的材料,译者也必须在了解了相关材料之后,才能动笔翻译。

然而,非英语专业安排的英语教学实践较紧,除了翻译,教师同时要兼顾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发挥翻译练习的语言训练功能,又能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在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以实用性为导向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Newmark,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Prentice Hall.1988.

[2]Nord,Christiane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Editions Rodopi B.V.1991.endprint

猜你喜欢

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
浅议大学英语课堂设计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浅析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在非英语专业听力理解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浅谈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课堂词汇教学方式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形成性评价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有效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