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的动力机制及特征分析

2016-07-19白宇泉蒋苏月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2期
关键词:动力机制制造业特征

白宇泉 蒋苏月



我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的动力机制及特征分析

白宇泉蒋苏月

摘要:制造业区际转移是目前解决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两个角度分析了驱动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区际转移的动力因素;并进一步归纳出了产业转移规模持续扩大、行政区划内部转移增多、产业转移层次逐渐提升等特征。

关键词:制造业;区际转移;动力机制;特征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近两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这是由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积累的矛盾和风险逐步凸显,中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以往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东部地区制造业也面临着近两年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稀缺与环境治理压力等各种问题。因此,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引导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区际转移,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推动我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

一我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的动力机制

1.市场在制造业区际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1)东部地区成本推动.东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造成的要素价格的差异,即产业运营成本差异,是推动产业区际转移的重要原因。东部地区由于相似产业包含的企业太多以及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导致经济环境十分拥挤,进而致使能源、资源供给紧张,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日益失调。因此,在这种情形下,东部地区只能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才可以实现成本的最小化。与此同时,东部地区还可以腾出资源及空间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及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中西部地区市场拉力。市场需求是带动产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虽然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但其经济发展依然受到了限制,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主要因素是技术、知识等稀缺生产要素。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技术等稀缺生产要素,而且伴随知识、技术而来的还有许多无形的要素。同时,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之上,不仅可以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扩大经济总量、拉动经济增长,而且还可以推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产业分别呈低梯度和高梯度分布,承接产业转移会使得中西部地区产业的技术得到一定的提升,市场将会不断完善。

2.制造业区际转移的政府作用机制

(1)政策引导。历史经验表明,若是只依靠“看不见的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失衡问题会愈发严重。因此,应当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进行宏观调控来控制局面。国务院在2010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从完善承接产业转移体制机制、加快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强化就业保障及人力支撑到增强金融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产业和投资政策、科教文化政策等制定了多方面详细的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一方面是政府帮助解决东部低端制造业走出困境、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任务。

(2)行政手段。政府不仅可以通过运用政策措施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保障企业进行产业转移,而且还可以采用行政手段对企业进行引导。虽然行政手段由于具有强制性、滞后性及阶段性的特征,故不适合作为一种常规手段在产业领域中使用,但是可以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比如对口支援和灾后援建等。在对口支援的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要加强产业间的合作,由于多个省份在优势产业方面向对口支援地区进行转移的大力支持,产业对接效应日益显著。

二、我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特征

1.产业转移规模持续扩大

本文选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总产值/全国制造业总产值的值Χi,t来衡量制造业的规模,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式①衡量的是我国各地区制造业的规模,Υij,t代表的是t时期i地区的 j制造业的总产值。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经过对数据的整理测算及统计,就东部地区而言,制造业规模虽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制造业规模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规模从2007年至2012年六年间下降幅度并不大,平均每年下降幅度为1.764%。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规模虽然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但一直呈稳健上升趋势,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规模上涨幅度分别达到了2.159%和8.424%。

2.行政区划内部转移增多

东部地区由于各省区的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差异,故一些经济较发达的省份近些年来为对本省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良好的改善,实施了相关政策以推动本省的资本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转移,行政区划内部的产业转移日益增多。

发达地区的产业在进行产业转移时,之所以比较倾向于在本地区间或邻近地区间进行产业转移,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产业集聚运输成本及市场条件决定了发达地区向邻近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方向。其次,地方政府为实现地方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去挽留企业,以避免地方产业进行产业转移后出现“空心化”的局面。

3.产业转移层次逐步提升

随着近年来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层次也在逐渐提升。制造业区际转移由以服装、纺织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机械设备制造、石化化工、金属制品为主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及资本密集型产业进行转变,由以矿产资源及能源采掘为主的初加工转变为资源精深加工。金属制品行业在2009-2012年间,2012年东部地区产值下降7.13%,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上涨了5.44% 和1.31%。石化化工行业,东部地区产值下降了1.96%,中西部地区分别上涨0.95%和1.01%。机械设备制造行业,东部地区产值下降了5.13%,中部地区上涨了4.81%,西部地区下降了0.26%。①

三、结论

产业区际转移作为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重要前提,对于缩减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基于国内外产业区际转移的动力机制的研究成果,将制造业区际转移的动力机制主要分为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依据东中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因地制宜地将市场机制分为东部地区成本推动和中西部地区市场拉力,并将政府机制分为政策引导和行政手段。在充分发挥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同时,还应当充分了解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区际转移的特征。通过研究发现:东部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规模逐渐扩大,且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在制造业区际转移过程中,行政区划内部转移逐渐增多;制造业区际转移的层次逐渐提升。故在制造业区际转移的过程中,要依据区际转移的特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制造业的区际转移,进而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引文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参考文献

[1]胡绪华,权晓艳.江苏省制造业转移趋势的综合测度研究[A].中国产业集群研究协调组.第十二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产业集群研究协调组,2013:12.

[2]张纯记.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2(1):31-34.

[3]郭进,徐盈之,王书斌.FDI区位变迁与制造业区际转移——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4(10):121-131.

[4]林柯,徐珊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区域差异研究[J].决策咨询,2015(06):73-79.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12.0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境内集群式产业转移驱动的国内价值链重构与产业集群升级研究(项目编号:71203079)。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区际制造业转移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与国家价值链耦合关系研究(SK20140090-23)]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制造业特征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如何表达“特征”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