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小组分组策略浅探
2016-07-18张兴荣
张兴荣
[摘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水平。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是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合作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优化指导时小组合作培训要到位,合作讨论的问题设计要恰当,要留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教师应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优化评价时评价要兼顾群体与个体,注重评价过程,评价方式力求多元化。
[关键词]小组合作;平等交流;优化高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实现的,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是分组随意或刻板,交流也大多是优秀生或善于表达学生的个人秀,教师更多关注所谓“合作”结果,忽视甚至无视合作的过程,活动中组员参与的机会并不公平。为了提高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达到数学课堂教学高效的目的,我们可以从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指导、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优化分组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是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合作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
1.分组原则
(1)同组异质。同一组应包含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才能实现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和共同提高,同时使全班活动进度相对一致。在这里,应该考虑到学生各方面的因素,而不仅仅是文化成绩的差异。主要应该包括:成绩优劣、能力强弱、性格差异、性别及班干分配,以及特殊教育需要等,使组员之间形成一种“互补”。但要注意的是,组员之间的差异不宜过大,否则活动时就不能保证组员在每个环节的参与度。
成绩优劣:这里的成绩优劣不是指学生在试卷中反应出来的分数,而是根据《课程标准》安排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来考虑学生在不同类型问题上的优劣互补。
能力强弱:包括计算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同一小组中要兼顾各种能力的互补搭配,这样才能达到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的作用。
特殊教育需要:对在智力、能力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要分散安排在相对宽松、融洽的小组环境中。
(2)异组同质。保证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均衡性,才可能达成组际之间的真正交流和公平竞争,才可能对各组学习活动客观公平评价。让每个组、每个学生看到胜利的可能,才会产生学习的内动力。
2.分组人数
根据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不同,合作人数也应不一样。教师课前应了解学生的性格和能力等几方面的特点,然后根据数学分组原则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1)二人组。二人小组具有高参与度、易操作和省时间等优点。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自然座位情况组建两种二人小组:同座二人组和前后二人组。这是考虑到二人之间的差异,以适应不同问题的讨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不同人的合作交流能力。二人组适用于结构单一问题的交流讨论。
(2)四(三)人组。以相邻的前后桌进行组合,这种小组实际上是两个二人组的合并。它适用于较复杂问题的讨论,以及一些需要多人操作的实践类问题的合作学习。这种小组合作由于需要几个同学沟通合作交流,所以会占用较多的时间,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宜频繁使用。
(3)六~十人组。基本以座位前后自然形成的大组组建,这种合作小组适用于数学室外实践活动时采用。如实际测量和调查等实践活动。
3.分组座位
目前小学的授课教室都是固定的,我们的分组基本是根据座位的自然排列进行划分的,在编排学生座位时需要兼顾到分组的需要。
同桌二人组:从数和几何、表述能力、性格内外向、男女性别等方面互补安排。
前后二人组:根据同桌二人组的组合,左右座次交换,这样前后二人组也是互补的。
四(三)人组:以左右同桌和前后共四(三)人组成。
当然,学校教学不仅有数学,还有语文、英语等学科,也不可能每节课都调动座位。为适应各学科的分组学习需要,数学教师需要与其它学科的教师进行横向沟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然后找出一个最优的座位排列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各方面都会产生变化,小组的成员如果一直不变,会导致学生的一种“惯性”思维和行为习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面对刚刚接手的新班级,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在一个阶段(半个学期为宜)后,教师可以通过调整位置,改变小组成员组成,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二、优化指导
1.小组合作培训要到位
小组内“岗位”的设定,常任小组长由组员自动选举产生,其它“岗位”由组长确定,组员必须服从组长的安排。小组活动中要经常互换“岗位”,以达到全面训练的目的。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合作小组的分工中有专门的记录员,这样不利于学生交流与倾听。记录员只能被动地听,其他成员依赖于记录员的记,忙于自己的表达,忽略了倾听别人的意见。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全员记录的方法,即别人表达时进行摘要记录,然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最后整合进行汇报,同组成员进行补充。
2.合作讨论的问题设计要恰当
合作学习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不是所有问题都适用小组合作学习,应坚决杜绝为合作而合作的现象,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过深的问题不宜采用小组讨论。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学情,设计的问题不能泛泛而论,要有明确的指向,以及需要的讨论方式,并预设补救的“后手”。对于复杂的问题需要条理性细化,形成梯度,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入深层次。
3.留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
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预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特别是学困生需要更长些的时间去思考、倾听和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可以通过降低问题的难度梯度,促使学困生学习思考。教师不能一味考虑课堂教学的进度,而忽视了学困生的思维培养;若不注意这一点,长此以往,会扼杀学困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将难以得到训练和发展,最后可能使他们变正真正的“差生”。这样一来,教育就没有“公平”可言。
4.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担任的角色是随着教学环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伊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需要协调学生小组与成员的分配。在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需要巡视各组,并给以适当的指导,要注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在进行全班交流总结应用时,教师则是一个指导解惑者。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教师不可以越俎代庖。
三、优化评价
1.评价要兼顾群体与个体
评价直接关系着合作学习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评价要兼顾集体与个体的评价。小组汇报时,既要对汇报的学生做出评价,如“你的表述很完整”“你的声音很清晰”等;也要对所代表的小组集体做出评价,如“你们小组考虑问题真全面”“你们小组还有补充说明吗?”
2.注重评价过程
作为合作学习,结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形成结论的过程中,各人在不同的方面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评价合作所经历的过程,使每个组员发现自己的进步及在小组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进小组合作的凝聚力。
3.评价方式多元化
评价不是简单地判断对错,合作学习评价应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着重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他人、学生评价他组等。评价应穿插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那种“你真棒”“鼓鼓掌”的形式主义,应重视评价的具体内容,从知识、能力、思维、心理等多方面进行表述,使学生从评价中有新的体会和收获。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舞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水平,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的数学,使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辜应保.用“合作”敲开数学“高效”之门[J].大观周刊,2013(12).
[2]盛永进.特殊儿童教育导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