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国企改革与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逻辑
2016-07-18
国企改革、供给侧改革有各自丰富的思想内涵,两者之间又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两者是互为“条件”、互为“结果”关系的两种改革。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深化国企改革,而国有企业改革也要服务于和服从于供给侧改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其中对于“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有一整段表述,不仅显示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仍是当前的重点工作,也凸显出国有企业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国企改革与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推进供给侧改革,至关重要。
内在逻辑是指的内在规律,通常把反映“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称为逻辑关系。2015年是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年,2016年进入落地之年。有人提出,国企改革还没有落实,又是供给侧改革,两场改革是替代还是重叠?可以这样回答,国企改革、供给侧改革有各自丰富的思想内涵,两者之间又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国企改革是以产权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国企供给侧改革是以产业为主要内容的结构改革。两者是互为“条件”、互为“结果”关系的两种改革。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深化国企改革,而国有企业改革也要服务于和服从于供给侧改革。
国企改革、供给侧改革在改革主体地位上具有同一性。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央企业70%集中在重化工业,过剩产能问题突出。广大国有企业既要深化改革,又要下决心化解过剩产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发挥带头作用,模范执行各项改革决策,成为改革的主力军和先行者。这也是连续几年国有企业总是处在社会焦点的原因。
国企改革、供给侧改革在市场化改革方向上具有同一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最终是通过比例的调整,达到实现改善效率、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目的。国企改革是按照市场配置资源,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增强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市场化是两项改革的同一方向、同一目标。
国企改革、供给侧改革在制度供给内容上具有同一性。无论是供给侧改革还是国有企业改革,都强调通过改革促发展。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根本性因素是制度,提供(或供给)一个好制度,是具有决定性的问题。供给侧改革的逻辑起点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结果反映在经济增长模型方面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反映在市场方面是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便是一场制度性变革,为“供给侧”的改革做了充分的准备与动员。从现代经济学和现代国家治理角度看,《指导意见》所体现出来的核心思想是“放松管制、对内搞活、加强监管、转型升级”等典型的供给侧管理思维。
国企改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任务上具有的同一性。国企改革中“三个一批”的任务恰恰是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四个层次。当新供给形成阶段,经济处在新周期的导入期,正是企业创新阶段,与国企改革《指导意见》中的“创新一批”相对应;供给扩张阶段,新供给与新需求形成良性促进,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正是企业发展阶段,与国企改革《指导意见》中的“发展一批”相对应;供给成熟阶段,社会资源纷纷涌向新供给领域,供给仍然维持惯性增长,这正是企业兼并阶段,与国企改革《指导意见》中的“重组一批”相对应;供给老化阶段,老化供给不能创造新的需求,经济整体将陷入萧条期,这正是企业清理退出阶段,与国企改革《指导意见》中的“清理退出一批”相对应。国企改革《指导意见》中的“三个一批”,实际上是“四个一批”,因为创新发展一批,包含了创新与发展两个层次。目前的中国经济正处在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运行趋势向下阶段,就是因为中国目前较多行业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目前,突出的任务是对钢铁、水泥、煤炭、油气、有色金属、玻璃等行业清理退出一批。
国企改革、供给侧改革的差异性表现在:国企改革是以产权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国企供给侧改革是以产业为主要内容的结构改革。然而,国企供给侧改革的两种重要手段是重组兼并与清理退出。在一定时期内,并购重组将成为国企改革发展的中心枢纽,强强联合、拆分重组、混合参股、破产清退、链条重组等多种方式的并购重组案例将持续涌现。下一步,处于竞争性行业、产品同质化高、国际竞争激烈的央企,最有可能发生集团层面的合并。一些在国际竞争中缺乏优势的产业,也可能通过兼并重组来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在去产能过程中,采用混合所有制的方式,放开市场,让民企、外企等资本主体也有参与的机遇。伴随着产权、股权、债权的移交,国有企业资产潜力将会得到充分释放。以产权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的正确运行对以产业为主要内容的结构改革的成败与否将起保障作用。或言之,没有国企改革的成功,便没有供给侧改革的成功。
在国企改革与供给侧改革的双轮驱动下,“十三五”规划把国企改革、国资监管与混合所有制经济并列提出,表明混合所有制被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体现国家以国企改革促进供给侧改革的决心。显然,国企改革对国企供给侧改革有四个作用要发挥,这便是引领作用、支撑作用、互动作用、保障作用。
“供给侧改革”尽管是全新表述,但与现在已经部署并次第展开的一系列国企改革高度重合。从本质上看,尽管“供给侧改革”意味着经济宏调着力点可能发生变化,但不是国企改革总体思路的调整,而是国企一系列改革更具象、更明确的表达。这表明,国企一系列相关改革将获得更具象、更明确的操作路径,并带动国企改革红利更快释放。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斯说过:“技术进步、投资增加、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等,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制度。”也就是说,问题出在供给侧,根子还在制度上。体制不改革,制度不更新,供给侧的问题就难以解决。所以,中央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质性内涵是从供给侧着手,面向经济结构性问题的解决,推进改革深化,优化制度供给。我们应当关注几个重要动态的研究,一个是国资委年度会议,一个是政府工作报告,一个是“十三五”规划。《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6年国企国资改革八项任务,“十三五”规划把国企改革、国资监管与混合所有制经济并列提出,表明混合所有制被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体现国家以国企改革促进供给侧改革的决心。
所以,中央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质性内涵是从供给侧着手,面向经济结构性问题的解决,推进改革深化,优化制度供给。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终极动力在于企业,最终决定于企业自身的动力强弱。因此,我们认为,国企“三架发动机”是“供给侧改革”强大动力:
第一架发动机是在制度因素方面,国企实施市场化改革。国企改革要进一步在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竞争力上下功夫,使国有企业更加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发挥。可以说,以“制度供给”释放“制度红利”,让国企更有活力,让更多社会资本能参与投资,这是国企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
第二架发动机是在产业因素方面,调整供给结构。变不均衡为均衡的过程,是释放潜力、激发活力、合成动力、打造“升级版”的过程,客观上需要特别发挥供给侧管理的结构调整作用,即力求在短板上增加有效供给。
第三架发动机是在产品上提高供给质量,提质增效,实现“供需匹配”,让中国的供给能力能适应领先的需求结构的变化。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将各方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结合起来,从供给侧去激活新需求。
在这三架发动机中,国企改革是起决定性的动力。如果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充分挖掘国有资本的潜力,不能从新技术、新产业、新发明、新效率等方面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供给侧发力很难取得成绩。在新的时期以全面改革为核心,来促进供给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以此生成经济社会升级版所需的有效供给环境条件,解除供给约束,推动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充分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这是有效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一招”,也是从要素投入、粗放增长转向供给升级、集约增长,引领市场潮流而创造需求,得以实质性联通“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式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企业提高供给侧管理的手段,可以从三方面努力,通过国企改革来构建供给“新动力”,通过国企调整来设计供给“新结构”,通过国企创新来生产供给“新产品”,这是国企改革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目标,这就是供给侧改革赋予国企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