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奇迹的轨迹与奥秘
2016-07-18胡鞍钢
胡鞍钢
如何评价“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最好的评价方法就是邓小平的“台阶论”。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但是,到底是几年还不是很清楚。现在回过头来看,基本上是每经过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就会上一个台阶,我把它简称为中国发展的“台阶论”,以此来解释中国发展奇迹的轨迹与奥秘所在。事实上,国内外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中国总会在每一个五年计划或规划完成时都会在各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从国际比较看,中国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在世界的位次上升幅度越来越大,占世界总量比重的提高程度也越来越大。如从经济实力看,从世界第十大经济体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总量比重不断提高,代表着在世界240个经济体竞争中处于上升通道,尽管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率是25年来最低,但并没有改变这一基本趋势。
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五年规划,特别是“十三五”规划。这里我是用“台阶论”来评价“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发展,同样也可以用“台阶论”来展望“十三五”时期中国的发展。
不同时期党中央是怎么提出目标的呢?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GDP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基于这一报告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议》,2006年设计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即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十二五”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五年之后,我们才能够做事后评估。
对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了评价:“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国综合国力也上了一个大台阶。
在这里我将从国际视角做一个第三方的评价:
首先,我国经济实力再上一个大台阶,进入世界第一阵营。按汇率法计算,201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GDP总量从2010年的6.04万亿美元,上升至2014年的10.36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从9.2%上升至13.3%;2015年,我国GDP总量占全球比重又上升至14.4%。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经济总量破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我国GDP总量从2010年的12.35万亿美元,上升至2014年的18.03万亿美元,已超过美国的GDP规模(为17.4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从14.0%上升至16.6%;2015年,我国GDP总量占全球比重又上升至17.2%。我们预计,到2020年,无论是按汇率法,还是按购买力平价法,中国的GDP占世界比重都会提高至20%左右。
货物进出口总额方面。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二位,货物进出口总额2.97万亿美元;2014年上升至4.30万亿美元,已超过美国4.03万亿美元的规模,占全球比重从9.65%上升至11.34%,比2010年提高了1.6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42个百分点。实际上中国已于2013年即取代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进出口国家,而在100年前的1913年,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进出口国家。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到2015年,中国货物进出口占全球比重已提升至13.2%,服务贸易也位居世界第二位。
我们再来看看外汇储备。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连续九年稳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突破了3.18万亿美元,2014年达到3.84万亿美元。
无论是GDP总量还是货物进出口总额,中国都已经成为世界三大超级经济体、贸易体之一,属于世界经济实力第一阵营,与美国和欧盟不相上下,并在“十三五”期末将超过美国和欧盟。
第二,我国科技实力再上一个大台阶,进入世界第一阵营。这里,我们定义的科技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科学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投入能力、全社会使用最新技术能力之总和。具体的量化指标包括国际科学论文发表量、本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量、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总额、互联网用户总数。研究结果表明,每五年中国都会上一个大台阶。2000年中国科技实力占世界的比重为3.85%,与美国的相对差距为7.01倍;2005年为8.37%,提高了4.52个百分点,与美国的相对差距为2.88倍;2010年为16.00%,提高了7.63个百分点,与美国的相对差距已经缩小至1.31倍;2014年达到了 23.49%,提高了7.49个百分点,超过了美国,相当于美国的1.22倍。其中,互联网用户数、国内居民发明专利申请数都超过了美国,分别为2.41倍和1.70倍。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连续超过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技投入国,占全球研发投入比重从2010年的11.65%上升至2014年的18.01%,预计在2020年前后就会超过美国。
需要说明的是,科技实力不等同于科技水平,不过,中国的科技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与美国的相对差距在不断缩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2015科学技术与工业记分板》调查报告显示,2003-2012年期间,全球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每年递增约8%,美国累计增长50%,而中国则足足增长了3倍。据统计,仅2012年一年,中国就发表了40.9万篇科研论文,在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全球前10%的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被称为“优秀”论文,2012年中国约有9%的论文进入这一行列,在比例上几乎与日本并驾齐驱,在数量上则比英国多出了约7000篇,位居美国之后。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白皮书》(2015年11月25日)指出,中国已经是全球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第二大贡献国,显示了高水平的科研实力。虽然在绝对量上中国对全球高引用量论文的贡献仅次于美国,但中国仍有增长空间。而且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一些领域的高水平科研产出方面也有欠缺。用代表学术影响力的标准化论文引用影响指数来衡量,中国在许多学科领域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占全国研发总投入比重太低(仅有4%-6%左右)有关。这就需要政府对基础研究进行长期投入、稳定投入、高强度投入。
这表明,我国科技实力已居全球第一阵营,科技水平已居全球第二阵营,这就为到2020年成为世界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我国国防实力也上了一个大台阶,进入世界第二阵营。根据瑞士信贷银行《全球化终结抑或更加多极的世界》研究报告(2015年9月)所计算的一国军力指数,包括6个常规武装力量因素(军队人数占5%,坦克占10%,武装直升机占15%,飞机占20%,航母和潜艇各占25%)的数量和核武器。计算的结果表明,中国军力指数居世界第三位,排在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但已排在日本、印度之前。尤其是,这次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充分显示了我国国防实力,也引发了全球的关注,英国《经济学家》杂志(2015年9月5日至11日)对中国各类导弹射程和数量作了专题报道和专业化分析。
可以认为,过去十几年,特别是“十二五”时期,中国国防实力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央《建议》首次提到“国防实力上台阶”。
第四,我国国际影响力再上一个大台阶,真正扮演着世界大国的角色。从国际视角来看,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经处在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最大的发动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软实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由于世情、国情的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为我国全面对外开放、全面参与世界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实力基础。2013年,习近平共出访14国次,七位常委合计出访32个国家;2014年,习近平共出访7次,到访18个国家,足迹遍及五大洲,七位常委合计出访六大洲46个同家;2015年,习近平共出访四大洲、14个国家,李克强出访三大洲、9个国家。从参加国际会议情况看,2013年,习近平先后参加国际会议4次,七位常委共参加国际和地区间会议10次;2014年,习近平先后参加国际会议4次,七位常委共参加国际和地区间会议12次;2015年,习近平参加国际和地区间会议7次,李克强参加国际和地区间会议5次。
习近平同志积极倡导“共赢主义”,主动构造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国际关系,主动全面参与全球治理,积极承担大国责任,提供全球性公共产品,充分发挥大国领导作用,先后提出多项重大“中国倡议”: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丝路基金,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创发展中国家组建多边金融机构的先河;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同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设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宣布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中国还向世界多个地区派驻了270余名维和人员。中国还不断提高在联合国的预算分摊比例,从2000年之前的0.99%,到2001-2003年的1.54%,到2007-2008年的2.67%,再到2013-2015年的5.15%,预计2016-2018年进一步上升至 7.92%。
需要提及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宣布,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并提高至10.92%,居美元、欧元之后,为第三位。该决定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届时人民币将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个“世界货币”。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数据,2015年8月份,人民币首次超越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市场份额升至2.79%。而相比于中国在全球贸易份额中的12%,人民币跨境支付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是,中国在巴黎气候谈判的关键时刻,提出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200亿元人民币)。习近平主席出席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系统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气候治理的中国主张,与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共同提出:应非洲国家提出的更加严格的遏制要求,支持全球气候变暖2℃的目标。这将成为最具雄心勃勃的全球减排计划,中国成为主要领导者之一,也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美国专家评价道: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仍处于上升趋势。事实上,我们已经迈入了“中国的十年”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将迅速扩展全球影响力,成为各国都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中国在各种跨国机构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而地缘政治环境也将对中国有利。
可以认为,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坚力量,发挥着巨大的正能量,产生着多种正外部性。
第五,我国综合国力再上一个大台阶,进入世界综合国力第一阵营。我将综合国力定义为“一个国家通过有目的之行动追求其战略目标的综合能力,国家战略资源是其核心组成因素和物质基础”。为此,我们选择了八大类战略资源的17个代表性、关键性的量化指标,构建了计算综合国力基本方程,计算1990年至2014年间中国和美国八大类国家战略资源以及综合国力占世界总量比重。结果表明,中国综合国力占世界总量比重不断提高,从2010年的14.10%提高至2014年的17.13%,提高』,3.0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76个百分点。与美国的相对差距从1.17倍缩小至0.89倍。我们预计,到2020年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将更加明显,占世界比重将超过20%。
现在回过头来看,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富民(小康社会)强国(综合国力)”目标。2016年,中国就会提前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这实际上也超过我在当时提出的综合国力目标,即中国在未来20年与美国的相对差距由3倍(1998年)缩小为2倍以内,成为在强大综合国力基础上具有主导能力的世界强国。
当时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还提出了2020年的三个量化指标:一是富民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大体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二是城镇化目标,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城镇化率超过50%;三是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到2020年降到30%左右。
到2014年,中国已经提前实现这三大指标:按汇率法,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已经达到了7380美元,在世界上的排位从2010年的第120位上升至第96位,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2万-1.3万美元;按PPP法,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3217美元,预计2020年GNI将超过1.2万美元;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4.8%;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29.5%.
我们采用“目标实施一致性评估”方法,对“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评估,得出初步结论:“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后评估结果,在24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完成率得分是95.8分,其中只有一个指标没有实现,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10%,没有达到2.2%的预期性目标。这与“十一五”规划实施完成率得分(87分)相比有了明显进步。
这充分说明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绩效是“优秀”,这给全国13亿多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给世界一个惊喜的表现。
五年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变化的环境,面对各种重大挑战,以及不可预见的重大风险,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的负面影响和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实现了经济中高速增长,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所规定的主要目标和各项任务,为“十三五”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