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二次专业选择的动因及满意度调查
——基于河北农业大学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的比较
2016-07-18马瑞娜武艳艳
于 洁,马瑞娜,武艳艳
(1.河北农业大学 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农业大学 教务处,河北 保定 071000)
学科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二次专业选择的动因及满意度调查
——基于河北农业大学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的比较
于洁1,马瑞娜2,武艳艳2
(1.河北农业大学 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农业大学 教务处,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阐述了河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二类(含会计和财务管理两个专业)的专业分流现状,并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了学生在这两个相近专业中进行选择时的影响因素,并对因素的重要性做了统计分析。问卷分析结果显示:学生选择专业有较高的理性成份,并且注重专业师资水平。但是在选择过程中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不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相关院系应当加强对学生的专业选择引导,适当推迟专业分流时间,并且加强专业实力建设,明确培养目标,提高师资力量。
关键词:大类招生;专业选择;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039
按照学科大类招生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按大类招生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避免专业划分过细、就业范围狭窄等问题。学科大类培养模式赋予了学生更大的专业选择权,但是这种模式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选专业过程中出现的“羊群效应”,即学生盲目追风,争相涌入热门专业。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设置的“工商管理二类”学科,包含会计和财务管理两个专业。近年来志愿选择这两个专业的学生人数差别越来越大,学生成绩差异也越发明显,这一现象使得相对较弱的学科保证不了优秀生源,既不利于学科均衡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挖掘自己的特长。本文基于理性选择理论,采用问卷调查结合访谈的方法,对学生的专业选择影响因素和专业满意度进行分析。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4个维度,以完善师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学生专业满意度为目的,以期立足专业实际,促进专业建设更好发展。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美国经济学家霍曼斯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用以解释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他首先将传统的纯经济性质的“理性人”假设,推广为兼有经济人和社会人性质的“理性人”假设。其次,他认为人的行为都遵从报酬原则,任何人际关系,本质上都是交换关系。继而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提出了理性选择理论,该理论以霍曼斯“理性人”假设为基础,认为“理性人”在社会关系的制约下会采取合理行动追求经济、社会、道德、感情等多重效用的最大化。之后,经济学家阿罗提出有限理性的概念,认为人的各方面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经济学家西蒙提出以有限理性的管理人代替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用“满意”准则取代“最大化”的准则。
当前国内学者对专业选择的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钟宇平等指出,风险因素是制约个人教育需求的重要因素。风险回避倾向(职业稳定偏好)和家庭财政因素对个人高等教育需求产生显著性影响。吕慈仙等认为“按类招生”的学生“专业选择”时面临的是不确定的环境,存在信息不对称。学校应该给每个新生配备一名学业导师,通过获得充分的信息,促进学生做出最优决策。
二、工商管理二类专业分流工作实践与现状
(一)工商管理二类专业分流工作实践
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自2007年开始采取按大类招生,最初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工商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等4个专业。通过该方式录取的学生在大一学年统一学习专业公共课,大二时按照自愿的原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行专业分流。在这期间,由于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的选择人数远远大于工商管理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数,因此,2011年商学院又将“工商管理”分为“一类”和“二类”两个大类,工商管理和物流管理专业划为“工商管理一类”,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划为“工商管理二类”。
在多年的按大类招生的工作实践中,商学院高度重视专业分流工作,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具体做法是:1.在新生入学时,由专家进行专业介绍。包括教学院长和系主任在内的专家教授向学生介绍本专业学科的特点、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等。2.在专业分流之前,由新生班主任(专职教师)通过集体班会、班主任老师进宿舍等活动,使得学生有条件更深入地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了解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对人才的要求。3.在学院统一组织下,全体学生填写专业选择申请表,初步得出学生专业选择的基本数据。在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志愿的基础上,如果某专业人数不足一个标准班,那么经过协调沟通,部分同学会调剂到该专业中去。
(二)工商管理二类专业分流现状
会计与财务管理同属于企业工商管理下属的二级学科,这两个学科都以认识和解释企业的资金运动规律为目的,只有广泛涉猎并深入研究,才能全面了解企业价值的来源。
图1描述的是近三届工商管理二类专业分流时,志愿选择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人数对比关系。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志愿选择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人数持续呈下降趋势,2014级志愿人数仅仅是22人。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必须保证足够一个标准班,因此有6名填报会计专业的同学被调剂过来,2014级财务管理专业实际人数28人。
图1近三年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志愿报名人数对比图
从目前在校的大四年级(2012级)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如图2所示)来看,财务管理专业同学的成绩也出现了令人忧虑的下降趋势。再从当前的课程设置和选课情况来看,两个专业相同的课程设置占大多数,任课教师也大多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成绩明显落后于会计专业,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图22012级各班历年平均综合测评成绩变化趋势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为研究学生选择专业的原因,探讨以下5方面问题如下:
1.学生在选择专业过程中,是否出现“羊群行为”?是否考虑了个人的兴趣爱好及性格特征?
2.家长意志和周围同伴因素对专业选择的影响力有多大?
3.学科建设及师资力量对学生专业选择的作用如何?
4.学院的专业分流指导宣传工作是否到位?经过专业学习,学生对学科的特征及社会需求特征是否有清晰的认知?
5.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专业选择过程中有哪些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
(二)研究工具设计
本问卷是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目的而专门设计的。问卷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个人信息,如性别、专业、年级、父母职业等。第二部分是从自身特征、家庭、学校、社会等四个角度(17个项目),探究影响学生专业选择的因素。测试过程中要求被访问者在李克特5点量表上对每个项目进行评定(1=“完全不重要”;3=“不确定”;5=“非常重要”)。 第三部分是对专业认同和专业满意度进行调查。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取定量的研究方法。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其次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测量了17个因素对专业选择的重要程度;最后使用T统计量,推断影响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选择出现差异的关键因素。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是在河北农业大学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大二级至大四级学生中进行的,其中二、三年级问卷是通过纸质问卷集中发放和回收,四年级问卷是采用电子问卷通过网络回收,共回收有效问卷204份。其中会计专业有154人(75.5%),财务管理专业50人(24.5%);二年级96人(48%),三年级85人(40.7%),四年级23人(11.3%);女生147人(72.1%),男生57人(27.9%)。父母从事与会计、财务或金融相关工作的有41人,占总数的20%。
(二)专业选择影响因素的重要度及其与相关变量的关系
统计学上检验问卷构建效度的最常用方法是因素分析,经过对17个影响因素的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χ2=1035.570,df=136,P=0.000,KMO=0.811。KMO(采样充足度)系数在0.8以上,说明选项之间的关系是良好的,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此外,本文采取克朗巴哈系数来分析问卷的信度,克朗巴哈系数介于 0.70 至0.98 之间,都算是高信度值。本次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数据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
1.学生对专业选择影响因素的关注度。为初步判断学生对选择专业各因素的关注度,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计算各因素测量值的频率、均值和方差。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因素的均值、标准差和重要程度的分布情况
注:*表示项目测试均值较大,对专业选择的影响力较大。
2.学生个人因素与专业选择的关系。表1中第一类“个人因素”的测试值显示,均值得分最高的影响因素分别是“该专业与自己性格匹配(M=3.57)”和“自己对该专业感兴趣(M=3.54)”,得分较低的因素是“该专业是自己学习的强项(M=3.33)”以及“自己在年级学习成绩落后(M=2.77)”。说明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将个人兴趣、性格放在了比个人成绩更重要的地位上。但是与社会因素中的“就业容易(M=3.83)”“专业热门程度(M=3.69)”相比,兴趣和性格因素的得分值就比较低。因此,本研究的第1个问题得到了正面的回答,即“学生选择专业考虑了个人的兴趣爱好及性格特征”,但利益衡量标准还是重于兴趣标准,“专业选择过程中的‘羊群效应’的特征十分明显”。
3.家庭因素与专业选择的关系。在家庭及同伴因素大类中,“学长或周围同学的建议”影响力较低(M=3.33),“家长的意愿”影响力较高(M=3.56),说明家长的意志在学生专业选择时的影响力是很强大的。在研究前期的访谈过程中,就有多数学生表示,“选择这个专业主要是我爸妈的意思……”。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在于,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工作职业形象良好,例如“工作环境好、技术性强、职业稳定”等等,给家长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学生专业选择不仅与家长意志有关,还会受到家长职业因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引入了“父母是否从事与会计、财务管理或金融等领域的工作”作为学生选择会计还是财务管理专业影响因素的分组变量。从表2中可以看出,父母从事与会计、财务管理或金融等领域的工作,其子女选择财务管理专业的比例大于会计专业。这是因为传统会计的职能局限于单纯的核算和监督,而新兴的财务管理的职能则丰富得多,包括预测、决策、计划、评价等更多的管理职能。此外,从职业发展来看,财务管理是会计人员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身处这一领域的工作的家长会更推荐子女选择财务管理专业。
表2 父母职业与学生专业选择关系
4.学校因素与专业选择的关系。学校因素大类中得分最高的项目是“专业师资力量(M=3.79)”,说明从学校的因素来看,对学生最重要的是教师整体的能力和声望。在商学院,会计课程的开设历史接近30年,会计系也是师资力量最强的系之一。而财务管理课程的开设只有10余年的过程,2007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10年财务管理系从会计系中分离出来,独立建系。由于组建时间短,因此财务管理专业还存在着课程体系建设特色不突出,青年教师居多且经验不足,骨干教师社会声誉较弱等问题。表1显示,除了就业类影响因素之外,专业师资力量是对学生选择专业影响最大的因素。
其他项目中“对专业培养方案熟悉(M=3.49)”得分相对较高,那是否就说明学生在选专业时,对专业的特点完全熟悉和了解呢?学校的专业指导工作是否充分呢?为了考察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问卷还专门设计了3个问题,即“会计与财务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吗”“会计与财务的职能是一致的吗”“会计比财务的管理手段更灵活吗”?图3显示在上述三个问题上,学生的认知分歧非常大,说明学生的专业认知度不够。
图3学生对专业认知现状
不过认知分歧是一成不变的吗?为了寻找这一疑问的答案,我们以其中一个问题“会计比财务的管理手段更灵活吗”为例,对专业分流后各年级学生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实际中,从工作手段来看,会计核算工作更多地要遵守国家的会计准则,而财务管理无论是在内部决策还是外部金融市场决策方面,手段都更灵活,方法更多样,这个问题的合理选项应该是“否”。表3显示年级越高的同学选择“否”的比例越大,较低年级同学认知准确。说明学生在大一年级末时选专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表3 不同年级学生对专业认知程度的差异分析
此外,“专业课程难度小”、“系主任的推介”、“评奖学金或保研更容易”这几个项目得分较低(M值在3.0左右),说明学生认为这些因素不太重要。“服从调剂”项目得分最低,说明绝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志愿能够得到满足。
5.社会因素与专业选择的关系。表1显示,社会因素是学生最看重的因素,其中“职业发展潜力大”(M=3.87)、“就业容易”(M=3.83)、“职业稳定”(M=3.82)三个因素得分位于全部17个项目中的前三名。说明学生大多具有职业稳定性偏好,厌恶风险。
“就业后职业灵活”(M=3.62)是这一类因素中得分最低的项目。其实无论会计还是财务管理专业,就业领域都非常广泛,例如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都有会计和财务人员的用武之地。这一问题得分低,说明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还不够全面。
6.两个专业的学生在专业选择过程中,存在显著差异的影响因素。图4中以长方形标记的项目对两个专业的影响程度在0.05的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椭圆形标记的项目在0.01的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有标记的选项中,实线高出虚线的项目表明会计专业同学更认可自己是出于对专业感兴趣、性格匹配、专业热门这些因素而选择会计。而虚线高出实线的项目更受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认可,包括专业难度小、对专业培养方案更熟悉、评奖保研更容易、服从调剂等。
图4两专业各影响因素重要性差异对比图
(三)专业满意度分析
专业分流后,学生的满意度如何呢?表4显示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满意度高于会计专业。这还是部分说明,学生在选专业之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表4 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表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表明,就业容易、工作稳定、职业发展潜力大、自己感兴趣等因素对专业选择差异有重大影响。这些因素既满足了现实需求,也兼顾了个人兴趣,体现了学生理性选择专业的特征。然而潜在的问题是,利益的标准不长久,兴趣的标准更稳定。任何专业,只要学得足够好,都可以获得成功。专业选择的根本动因应该是出于自由的意愿和为了专业本身的理由,而不是为了糊口谋生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
虽然选择会计专业的学生远多于财务管理专业,但其真正进入该专业后的满意度却低于财务管理,说明学生在理性选择时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学校现行的政策是在大一学期末开展专业分流工作,此时学生只接触了一门会计学原理课程,财务管理课程尚未开课,学生对专业的认知非常模糊。在对专业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专业选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建议在全面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在一年级半或者二年级再选择专业。此外,学院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指导服务。
相关院系要加强专业建设,明确培养目标,提高师资力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无疑是一个专业的立足之本。教师除了要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学术见识外,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很重要。要注重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其理解力、判断力甚至使学生的道德感情得以升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从事任何专业的能力。
最后,本文对财务管理专业持续下滑现象没有深入分析,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满意度大于会计专业学生满意度这一现象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钟宇平,雷万鹏.风险偏好对个人高等教育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9-24.
[3]林曾.年龄与科研能力:来自美国四年制大学理科教授的调查报告[J].科学学研究,2009(8):154-1164.
[4]蒋洪池,朱慧.中美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差异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54-56.
[5]吕慈仙,李卫华.高校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81-85.
[6]汪祚军,刘琴,牛忠琴,等.学科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2014(5):8-13.
(编辑:王佳)
收稿日期:2016-01-04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课题:“农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编号:GH141058)。
作者简介:于洁(1978-),女,河北保定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学教学科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27(2016)02-00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