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模式探析
2016-07-18贾启建
贾启建,何 玲,王 军
(1.河北农业大学 农村发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农业大学 国土资源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3.河北农业大学 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模式探析
贾启建1,何玲2,王军3
(1.河北农业大学 农村发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农业大学 国土资源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3.河北农业大学 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首都北京和北方经济中心天津对河北省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因三地产业结构差异,农业成为了河北省与京津协同发展最重要的路径。在剖析协同发展和协同发展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探寻了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三地区域政治和经济利益非合作博弈,现行区划下政府公共管理缺乏区域整体观念,河北省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且经营主体实力差,河北省农产品科技水平低且初级产品比重过大。针对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瓶颈,从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产业链条和区域联系等方面进行模式划分,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模式可分为专业合作社联合、农超对接、科技园区辐射、科教服务转移、网络营销商务、旅游休闲农业带动和林区生态屏障共建等7种模式。
关键词: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模式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034
农业是经济发展基础性支撑产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体化进程中更具有协同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近年来,众多学者对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索,三地的区域联系、农业协同发展瓶颈、协同发展方式和内容及农业协同发展模式逐步成为研究热点[1-2],尽管众多学者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农业协同发展研究仍处于初创阶段,针对京津冀这一特殊区位的资源禀赋差异、发展制约瓶颈、因地制宜的协同创新模式仍是未来研究的重大课题。京津冀地区地理位置重要,资源要素集中,产业基础雄厚,市场腹地广阔,在历史文脉、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基础等方面互补性强。河北省农业基础雄厚,京津存在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基于此,本文针对性探求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瓶颈并构建三省市农业协同发展模式,力求拓展京津市场,推动河北农业经济发展,为三省市经济共赢提供参考依据。
一、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模式内涵
(一)协同与协同发展内涵
协同指构成系统的各要素通过协调合作,达到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的一种系统结构状态,既反映了系统发展的协调合作过程,也反映了系统达到的结构状态及优化结果[1]。协同发展,包括区域内经济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协同,也包括产业与产业之间、要素与产业之间、经济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同[1-3]。
(二)协同发展模式内涵
模式是指由多个相关因素或多个子系统构成的一种具有内在联系和运行机制的复合系统及其运行方式,是被加工后的可模仿、借鉴或推广的一种相对固定的框架[1-3]。协同发展模式是指区域间、产业间以及企业内部,各个层次要素和组分按照一定机制,采用某种方式和程序进行协作、联合运行,达到系统协调、整体功能最优化、各部分互利共赢,呈现“1+1>2”的状态,超越各个要素自身功能之和的新整体功能范式,并具有可供模仿、借鉴或推广功能的发展状态框架。
二、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三地区域政治和经济利益呈非合作博弈
京津冀三地行政区构成了一个首都、两个直辖市、三个行政区的行政层级和行政职能,形成不对等的非平衡态势下的利益博弈格局[4-5]。在区域利益博弈中,各区域行政利益封闭,经济利益范围交叠。在市场一体化进程中,超特大城市的京津市场准入门槛高,要素进多出少,产生增长极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不明显。三地相似的产业结构无法形成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合作博弈,相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策略使得区域产业出现恶性竞争,河北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京津将落后或淘汰的资源扩散到河北,这是非合作博弈在市场机制的体现,也是京津冀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落后的最重要原因。
(二)现行区划下政府公共管理缺乏区域整体观念
只有形成产业集群和城市集群,才能增强整个区域的竞争力。早期京津冀的合作意识不强,近期三地频谈协同发展,但具体落实时河北省仍处于劣势地位,根本原因是仅考虑行政区各自发展的成本低,区域内福利最大化相对易实现,京津冀整体考虑成本高,谈判费用高,各种交易成本高,且没有人愿意承担外部成本,都尽力转移负外部性到其他区域[4-5]。京津地区产业发展定位中农业地位日趋下降,两地缺乏与河北农业合作的意识,束缚了农业产业市场的协调手段。
(三)河北省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经营主体实力差
河北省农民合作组织较少,管理体制与政策欠规范,服务带动能力较差。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合作组织规模不大,管理松散,在技术、资金、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服务滞后,难以赶上京津农业市场的快速发展。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联结不紧密,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共同体,农民没有形成对合作组织的依赖。同时,优势产品组织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仅仅依靠低价销售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的小农经济意识浓厚。
(四)河北省初级产品比重过大、农产品科技水平低
河北省农产品工艺简单,产品科技含量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从种植品种到种植技术,从传统产品到新品研发,从专业技术人才到研发中心均显出能力不足。由于河北省初级农产品比重过大,加工技术落后,使得农产品在京津市场所占份额较低,导致经济效益不稳定。河北省农产品整体未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产业发展模式,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模式依据产业结构不同可分为专业合作社联合模式和旅游休闲农业带动模式;依据产业链条差异可分为农超对接模式和网络营销商务模式;依据区域联系可分为科技园区辐射模式和科教服务转移模式;依据资源禀赋可创建林区生态屏障共建模式。
(一)专业合作社联合模式
1.概念。京津冀组成农业协会或合作组织对农产品的产、供、储、运、销各个环节实施高效、便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投入、保护与综合公共服务的合作机制。
2.模式解析图(图1)。专业合作社联合模式是由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技术企业联合成立产销专业合作社,联合之后的产销专业合作社统一种植规划、统一育苗、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病虫防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送、统一销售管理,使产销专业合作社所销售农产品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可以增强其竞争力,有效解决农产品价格不稳,农民卖菜难,蔬菜滞销的问题,有效地保护农户的切身利益。
图1京津冀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模式
(二)农超对接模式
1.概念。农超对接模式即农户与超市、基地、消费市场对接的总称,包括农超市对接,农学校对接、农酒店对接、农社区对接等。
2.“农户+专业合作社+超市”模式。第一种是直接销售模式,农业发达地区的专业合作社直接向基地采购农产品,向超市销售产品,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中间成本,保证农民的利益。第二种是源头销售模式,农户自己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随时监测农产品质量,对农产品加工,超市收购基地农产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第三种是产地联盟模式(图2),即当地合作社就近联合物流公司、收购商等,将他们的产品积聚起来,组织再分配,统一对接超市[6]。
图2京津冀农产品产地联盟模式
(三)科技园区辐射模式
1.概念。科技园区是以农产品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平台、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是农业技术实施孵化的载体,是科技、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是技术研发与推广和人才培育与发展的基地。
2.模式解析图(图3)。标准的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应是“政府指导、企业运作、科研院所和高校参与、农民受益”。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基础,三方政府协调出台农业科技园区统一标准,在改造现有园区的基础上,提高园区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园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图3京津冀科技园区辐射模式
(四)科教服务转移模式
1.概念。科教服务转移模式是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与京津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科技带动促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运作模式。
2.模式解析图(图4)。其运作机理是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深入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自然地理条件、区位优势、气候水文等情况的调查,与地方政府(县、乡政府)和村委会进行沟通协商,确立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主导产业,并由政府向农民进行宣传。专家深入农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进行生产实践活动,依托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实习基地,让科技人员和实习学生长期进行科学实验,推动产业发展。待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后,及时进行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知名度,并建立相应的龙头企业,进行收购、加工、销售,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最终建成知名品牌,带动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服务京津冀的广大消费者。
图4京津冀科教服务转移模式
(五)网络营销商务模式
1.概念。网络营销商务模式是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导入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以网络为媒介,发布与收集农产品需求、价格等,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开拓网络销售渠道并最终扩大销售。
2.模式解析图(图5)。根据双方当事人的不同,网络营销运作模式有企业间电子商务(B2B)、企业对消费者电子商务(B2C)、消费者对消费者电子商务(C2C)和企业对政府的电子商务(B2G)等许多种。
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之间依托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商务活动。农产品在线交易,以网络手段向公众提供服务。这种模式促进了自由贸易,也拓展了农产品销售的范围。
图5京津冀网络营销商务模式
(六)旅游休闲农业带动模式
1.概念。旅游休闲农业带动模式包括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两种模式。休闲农业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提供休闲服务,以增进城市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乡村旅游是依托乡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农业资源等要素,开展的一切游憩、休闲、参与、娱乐、体验、科普活动。
2.模式解析图(图6)。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显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可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养生与修心养性的需求。
图6京津冀旅游休闲农业带动模式
(七)林区生态屏障共建模式
1.概念。为了构筑京津阻沙源、保水源的绿色生态屏障,河北省环首都地区的主要林区与相邻的北京林区和天津林区之间,对植树造林、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种苗产地检疫、林业公安执法、林权改革和交易、科技兴林、自然保护区建设与森林公园建设,通过跨界投资、合作规划、共同监测与监管等方式,形成对接共建共管共享的模式。
2.模式解析图(图7)。林区生态屏障共建模式由政府公共财政为主体,集体、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拓宽生态补偿建设投入渠道,通过设立财政专项、地方生态建设债券、设立企业基金、征收农村资源环境税费、发行环保彩票(以筹集公益金、项目合作、连片扶贫、生态移民)、项目金融债券、公益项目储蓄、生态公益林医疗保险等形式开展协同发展。
图7京津冀林区生态屏障共建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力年.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刘海明,杨健,王灿雄,等.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进展综述——兼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建立的必要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0(3):86-89.
[3]蒋红涛.我国地方政府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4]何玲,王军,董谦.基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模式[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2):526-528.
[5]王军,何玲.试论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需解决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6):155-157.
[6]罗峦.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演进与关系治理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编辑:王佳)
收稿日期:2016-02-02
基金项目: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501016)。
作者简介:贾启建(1981-),男,河北黄骅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
通讯作者:王军(1964-),男,河北保定人,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S-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27(2016)02-0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