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术治疗硬脑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6-07-18刘宏波
刘宏波
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术治疗硬脑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刘宏波
目的 分析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术治疗硬脑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阜新市中心医院2015-01—2016-01收治的104例硬脑膜外血肿患者,设计手术方案时将行常规开颅术治疗的设为对照组(46例),将行微创引流术治疗的设为研究组(58例),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并发症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常规开颅术相比,微创引流术应用于硬脑膜外血肿患者治疗中效果更佳,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失血量,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微创引流术;硬脑膜外血肿;开颅术;疗效
近年来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微创引流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中,但临床关于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手术治疗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效果尚存在较大争议[1]。前者创伤性较小,但需严格掌握患者手术指征,并且不易清除血肿,后者则可将血肿彻底清除,但手术的持续时间比较长,且术后并发症多[2]。为进一步探讨两种术式治疗该病临床效果,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104例硬脑膜外血肿患者分别行上述术式治疗的效果予以回顾性分析,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我院2015-01—2016-01收治的104例硬脑膜外血肿患者,血肿量均≥30 mL,就诊时间≤伤后3 d;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开放性脑损伤者,凝血功能障碍者,药敏试验未合格者[3]。设计手术方案时设为对照组(46例)与研究组(58例),前者男28例,女18例,年龄为45~75岁,平均(60.68±12.38)岁,致伤原因:22例交通事故,13例暴力打击,11例高处坠落;后者男35例,女23例,年龄44~76岁,平均(61.42±12.40)岁,致伤原因:25例交通事故,16例暴力打击,17例高处坠落;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确定血肿发生部位后,于此部位作一马蹄形切口,且将其颅骨咬除;经颞上回前中部入路,深入颅内5 cm后至血肿腔;脑室内血肿清除后经侧脑室壁的血肿穿破部位清除脑内残余血肿;术后予以脑室引流,使其血压回升到初始水平;最后缝合切口。
研究组予以微创引流术治疗,依据CT检查结果确定患者的血肿部位,穿刺点选取血肿体表的投影下缘部位,同时予以利多卡因对此部位实施局部麻醉;选择YL-I型的一次性穿刺针对患者予以穿刺;把带侧孔三硅胶管正确插入血肿中心位置,且将引流管固定好,以免导管接头的反复被拆接造成颅内感染的发生,同时碎吸、冲洗患者血肿腔,并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保持引流管畅通,且使颗粒状小血块可顺利冲洗出来;于术后4 d内将引流管拔除;术后预防性的使用3~5 d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予以抗感染、脱水、止血、并发症防治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①记录并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内容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②观察并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具体表现在颅脑缺损、再出血等方面。③参照生活质量量表(SF-36)[4]评定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共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功能4个维度,分值均介于35~90分,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与分值成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以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有效性指标对比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置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表1)。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研究组颅脑缺损与再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χ2=10.505 2,表2)。
表1 两组有效性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有效性指标对比(±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置管时间(d) 住院时间(d)对照组(n=46) 253.16±27.31 215.14±19.24 2.56±0.65 12.43±2.05研究组(n=58) 22.15±2.01 2.56±0.52 4.03±1.02 7.85±1.45t64.282 7 84.214 4 8.497 1 13.328 9P<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并发症状况对比[n(%)]
2.3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的各项评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对比(±s,分)
表3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对比(±s,分)
组别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物质功能 社会功能对照组(n=46) 68.63±7.34 68.95±7.08 74.85±7.84 67.87±7.92研究组(n=58) 86.15±7.31 87.25±6.88 88.94±7.54 78.58±7.23t12.117 3 13.300 3 9.299 9 7.192 3P<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硬脑膜外血肿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血肿,占外伤性颅内血肿比例30%左右,临床上一旦患者被确诊硬脑膜外血肿,则需立即实施血肿清除术[5]。常规开颅术可较彻底清除血肿,但该术式在术前准备工作方面较为繁琐,术后易引发再出血、颅脑缺损等严重并发症,且住院时间比较长,术后患者的颅部疤痕较明显。所以,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简便术式应用于硬脑膜外血肿患者具重要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22.15±2.01)min、术中出血量(2.56±0.52)mL及住院时间(7.85±1.45)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53.16±27.31)min、(215.14±19.24)mL、(12.43±2.05)d,且置管时间(4.03±1.02)d比对照组(2.56±0.65)d长,提示微创引流术较之传统开颅术应用于硬脑膜外血肿患者临床治疗,其效果更佳,可缩短手术之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缩短住院时间,有效促进患者的意识恢复,从而提高手术效果,这与唐海川等人[6-7]文献研究结果类似。分析原因可能为:微创引流术主要通过穿刺颅部,穿刺针抽吸血肿,同时采用尿激酶对血肿进行液化处理,进而达到彻底清除血肿的效果,此外,可有效避免损伤脑组织[8-9]。
相关报道显示[10],微创引流术应用于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治疗中可取得显著效果,并有效促进其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颅脑缺损发生率0与再出血发生率5.1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0.87%、17.39%,提示微创引流术治疗硬脑膜外血肿患者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进而促进其恢复,这与上述相关报道结果相符合。究其原因可能为: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虽可彻底清除血肿,并快速降低其颅内压,提高术后生存率,但是术后极易出现脑膨出、癫痫等一系列并发症,且手术风险较大,远期疗效不确切,而微创引流术是通过电钻钻孔予以引流,该术式创口较小,且术后疤痕较不明显[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的各项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微创引流术治疗硬脑膜外血肿患者疗效确切,不仅可提高手术效果,安全性高,而且有效改善患者预后质量。本研究受时间、环境及样本等因素制约,未就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予以分析,待临床进一步研究予以补充。
综上所述,微创引流术应用于硬脑膜外血肿患者治疗中,不仅创伤小,安全性高,而且有效改善预后质量,具临床推广价值。
[1]王亚飞.微创引流术在创伤性横窦骑跨性硬脑膜外血肿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29):26-28.
[2]李楠.比较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术式在治疗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患者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5):120-121.
[3]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刘玺昌,张桂茹.颅内血肿微创术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小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6):650-651.
[6]唐海川,陈浩.微创引流术中气体置换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对比分析[J].河北医药,2015,37(3):397-398.
[7]吕志军,柴晓波,王辉.颅脑肿瘤手术后并发远隔部位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15):67-69.
[8]谢玉芳.硬脑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5):183-184.
[9]吕国强.急性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术中血气分析的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5,38(3):223-224.
[10]牛立堂.颅骨钻孔引流术与微创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比较[J].中国综合临床,2013,29(12):1305-1306.
[11]大文.创伤性急性颞部硬脑膜外血肿行开颅血肿清除不同手术时间的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2013,34(6):866-867.
[12]李渊.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术治疗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外医疗,2016,35(1):113-114.
2016-04-14)
1005-619X(2016)09-0944-03
10.13517/j.cnki.ccm.2016.09.019
123000 阜新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