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革:一个年轻教师的奔跑与超越

2016-07-17王江李静

人民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变革课堂孩子

王江 李静

课堂,是教师永远的“一亩三分地”。

当多数教师还停留于“精耕细作”“守土有责”的时代,“创造没有天花板的课堂”已然成为北小教师对课堂的自觉追求。

“没有天花板的课堂”,意味着一种打开,一种创造,更意味着一种生长。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再到“带着师生所有的生命经验共同走向文本”的开放式学习,课堂由传统的封闭走向开放。在北小的课堂上,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实践与演绎,而是突破与创造,是如何把自身对课堂与学习的个性化理解,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活泼而富有魅力的学习活动。

“没有天花板的课堂”成就了学生的自由生长,更让每一位教师在开放与创造中重新发现了自我、认识了自我。以王江为代表的年轻教师,他们热衷于“课堂改革”,尝试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建师生的平等关系、重构课堂的结构形态。以林丽、高原为代表的青年骨干教师,开始审视自己的个人风格、梳理自己的教学特点、厘清学科的核心素养,试图在整体的框架下,逐步建构自己对学科教学的深刻见解,进而追寻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风格。以张齐华为代表的成熟型教师,试图穿越每一堂具体的课,去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与规律,进而在原有教学特色、教学风格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属于自己的教学主张甚至教学流派。

2015年9月,“王江教学特色研讨会”在北小的教师阅览室如期举行。这是北小历史上第一次为一名下作仅6年的数学教师举行“教学特色研讨会”。与会老师纷纷猜疑:“一个才工作6年的数学教师,有何教学特色?”“在王江身上,刚刚过去的6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还得从6年前讲起。

刚人职的王江,脚跟还没站稳,便迎来了北小“12岁以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变革。为了使这项变革更加稳妥,学校决定从骨干教师中遴选一部分作为先行者。在王江看来,高大上的课改,都是特级、市区级骨干教师的“专属”,跟王江这个工作刚起步的年轻老师竿子打不着,更何况他清楚地知道,由于自身基本功的不足,教师招聘考试他的成绩是同一届中最低的,毫不夸张地说,他的课堂教学还没有人格。

不过,意外的是,第二天校长室公布的课程改革核心成员名单中,王江的名字赫然在列。他着急地跑去校长室询问其中的原因,副校長张齐华说:“教师招聘时我就听过你的课,对于教材的理解、课堂的调控还不错,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你的个人表现力、语言的感染力等教师基本功并不突出。在传统课堂里打拼,要从冗繁的讲解、精致的提问、结构的板书中脱颖而出,恐怕困难重重!与其这样,你还不如另辟蹊径,从自身的弱项中解放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借助先学后教、师生共研的数学课堂,将自己真正变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陪伴者、合作者、引导者。”

于是,工作才第一年的王江,便踏上了课堂改革之旅……

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还是内在、深层的“动”

课堂改革初期,适度模仿是一种有价值的、必要的发展手段。于是,王江开始查阅期刊,阅读相关书籍,同时观摩网上相关的教学视频。通过模仿,他渐渐产生了一些课改的初步想法:建立起四人学习小组,编写课前研究单,并且给每个小组成员编号,领着孩子们熟悉汇报交流时的程序……

一个月下来,课堂还真是“有模有样”了。王江通过模仿学习,不断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渐渐找到了教师的感觉,课堂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些看似美好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现实给了王江当头一棒:期待中学生专心倾听的学习状态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不着边际的探究、没有根据的讨论、不动脑筋的操作、毫无价值的合作等低效“数学活动”。“热热闹闹”的课改,此时此刻是如此苍白。

学生的作业错误率、同年级平行班分数的差距、家长的舆论给了王江巨大的压力……他想到了放弃。他来到了校长室,还末等他说明来意,副校长何义田就说:“课堂变革以来,孩子们的思维、语言表达已经有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改革请你继续大胆实践下去。家长层面的压力,校长来承担。此外,我们决定,你的课改班级的期末考试分数,不和同年级的其他班级进行比较。”一席话让他暂时打消了放弃的念头。

为解决这些问题,王江邀请张齐华来听自己的课,听完课张齐华点评:“从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课堂虽已具备一定模式,但你有没有想过孩子在课堂上模式化的语言太多?第二,你直接照搬书本的例题来设计课前研究单,如果孩子们看过例题的讲解,课堂上举起的小手虽多,却没有深入思考,研究成果也都局限于书本,何来思维的碰撞呢?”这些话如醍醐灌顶,让王江明白:变革课堂,追求的不是形式上热闹的“动”,而是一种内在、深层的“动”,这种“动”应能引发对数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找到课堂变革之“魂”

孙双金校长在学校课程改革推进会的讲座中提出“好课,一定要抓住课堂的魂。”课堂变革至今,这样的课堂,它的魂究竟是什么?在课改团队的共同探讨下,学校提炼出“从学生的学出发,精巧点拨”,这便是课堂的“魂”。

当王江清晰地认识到课堂的“魂”之后,他对课堂的研究与改进自然也就有了方向。学生如何“先学”?教师又怎样“后教”?如何‘点拨”?他决定找准重点,各个击破。

要想“先学”好,研究单的设计是保障。一份高质量的研究单,不仅能把学生引上乐学、会学、勤学之路,也能为学生深入创造性地学习预留空间。在设计研究单的过程中,照搬书本例题的方式并不可取,孩子们也大都不感兴趣。于是,王江尝试设计了多个“版本”的新研究单,然后由学生投票选择喜欢的那份。渐渐地,他发现:设计一份务实新颖的研究单首先得抓住“核心知识”和“关键问题”,此外加入一些童趣、激励性语言的,也更受欢迎,如“期待不一样的思考哦!”“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多”“友情提醒:可以尝试画图研究哦!”……当然,他还特别关注学生完成后的研究单,仔细琢磨学生喜欢什么,在哪里会遇到障碍、在哪里又可以尽情发挥等细节。这些点滴的经验积累,让他解读儿童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孩子们的课前研究也越来越有深度。

要想“后教”有质量,对备课的着力点必须研究好。课堂变革后,随着学生研究单多元观点的呈现,教师的备课难度其实是大大增加的。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的预习就会失去作用;这样的课堂,看不到“人”。孩子是一块璞玉,如果放任他们无指导的自由发展,那么课堂看上去有一定的观赏性,但学科本质的提炼又会或偏离或肤浅,没有了“数学味”。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他发现备课时从儿童的“个性化理解”“核心问题”“数学知识网”“思维错误”等处着力,往往会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如《确定位置》一课,他借着学生提到的“东北”“东南”,巧妙地和新知“北偏东”“南偏东”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发现它们只是表述不同而已,从而建立“数学知识网”,那么这类知识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不再是支离破碎的点,而是知识体系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要提升“点拨”的有效性,教师如何介入十分重要。课堂变革后,面对学生的众多声音,教师不该放任,而是应该倾听、捕捉,抓住介入的最佳时机,恰如其分地引领,并通过教师的调节实现课堂的灵动,使孩子获得生命律动和拔节成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王江常常结合自己的课堂录像反复研究,同时研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开放高效的课堂,应该具备的介入策略有:引发、提醒、维持、促进……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同事们惊喜地发现他的课堂有了显著的变化。

面对学生的众多声音时,王江不僅能敏锐地听出“杂音”,还能听出课堂的“奇音”,及时捕捉到孩子独特新颖的见解,并且,对“奇音”能够适时地加以利用。例如《确定位置》一课中,当有孩子提到“一点钟方向”时,他并没有用一句“你真棒”来敷衍孩子,而是追问“想一想,一点钟方向,就是咱们今天学习的什么方向?”这样和核心知识“北偏东300°”自然建立了联系。渐渐地,他的课堂有了美感、深度……当然,课堂上他还会注意留白,布置一些思考性问题给孩子们课后探究,课堂有下课,但是思考不应该下课。

如今,经过一系列实践改进,王江的课堂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开始认真倾听,理性辩驳,适当补充,思维、表达和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而作为教师的他逐渐退出课堂中心,成了孩子学习的陪伴者和合作者。课堂上有时只看见学生认真倾听、辩驳、补充,他却在一旁“悠哉游哉”,时不时出来“冒个泡”,这样看似“不作为”,却造就了学生的“大有可为”。这些变化,让他深刻意识到,传统课堂中的标准答案和教师精心的预设,在一定程度上只会磨灭孩子的创造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课堂变革为王江的教学生涯打开了一扇窗,这使他常常带着质疑、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课堂,并学会蹲下来认识学生,而不是高高在上。这些珍贵体验不仅丰富了他的教学经验,也让他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李乐知同学说:“上课时,我经常能站在讲台上,出题考大家,为大家讲解问题,过一把老师瘾,真开心!”俞骏文家长说:“真没想到,孩子的思维、表达能力进步如此之决!”……

没有终点的课堂变革

一路走来,课堂变革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变革没有终点。在如期举行的“王江教学特色研讨会”上,数学团队围绕课堂变革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总结和反思,王江对未来课堂变革的方向和目标逐渐明确。首先,为让课堂的学习真正发生,教师应更加关注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用这份“深刻”读懂孩子们个性化的观点,从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并围绕学生学习的关键点展开教学;其次,“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的一种境界,课堂的变革途中,他还在继续思考:为了“不教”教师又该“怎么教”?如何把关注点从学科学习转移到关注整体生命的成长,从关注“知识”渐渐走向关注“人”本身,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定宽厚基础?

他知道,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但也风景独特,他愿意在这条路上欣赏风景:孩子的智慧与创造,成长时“拔节”的声音……

猜你喜欢

变革课堂孩子
欢乐的课堂
卷首语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写字大课堂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