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可以培养哪些创新素养

2016-07-17张恒升邱艺平谢永诚

人民教育 2016年21期
关键词:批判性辩论创造力

张恒升 邱艺平 谢永诚

当我们讨论创造力及其培养的时候,经常提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另一个便是“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两个问题都指向高层次创造力的培养。

我们能否培养出高层次的创造力?莫顿·列兹尼科夫(ReznikoffM.)等人针对117对15-22岁双胞胎进行创造力测试后发现,创造力行为只有30%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般性智力因素(IQ)受遗传因素影响高达80%。这就意味着,创造力可以后天培养。但同时,高层次创造性成果几乎无法直接“培养”出来。区分出创造力“可以培养”的部分,对于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培养的九项创新素养

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着重培养学生9项创新素养,这些核心的创新素养恰好可以落在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中。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具体包括:基础知识。一个人只能在其所了解的领域内作出高层次创新。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没有“牛顿力学”的宏大架构作为基础,没有 “洛伦兹变换”这一数学工具先行,爱因斯坦相对论就如无源之水,无法凭空出现。迁移能力。创新通常发生在不同学科交叉碰撞的地方。具有数学和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卡尼曼教授,因为“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中”,摘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跨学科的迁移能力,也是伟大的创新者常备的素质之.。实践能力。科学工作者的实践能力体现在能把自己的创新思想通过实验、调查数据等方法加以论证;市场经济则更加注重创新想法的快速落实。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创新思想,而是缺少让想法落地的创新实践。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需要着重培养与创造力密切相关的3种思维方式,具体包括:批判性思维。反思常常成为创新的源头。发散思维。在当下流行语境中被称为“脑洞大开”的发散思维其实是传统创造力研究中一直聚焦的一种思维能力。聚合思维。聚合思维的作用发生在创新的想法产生之后的丰满与落实。如果说批判性思维是“破”,聚合思维则是“立”。比如在一个大胆的理论想象新设定下建立‘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聚合思维;一项新技术从创造到应用,要有配套的政策、资金、团队等系统运作,也需要聚合思维。

我们较少关注创造力培养的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其实这些创新素养在高层次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尝试与受挫的经验。创造性起始于勇敢尝试,而高层次创造成果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其成功不易。就像马斯克的火箭曾经3次发射失败,昂贵的投入化为火球和浓烟,在创新路途上,失败才是常态,正确面对失败才有可能成功。情绪管理。创造性人格的相关研究表明,情绪稳定性与创造力的相关很高。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创造过程中会经常面临失败受挫的境况,这要求创造者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其二,高度集中的创造过程通常伴随着高度的情绪唤起,这同样需要创造者能有效引导自己的情绪状态,以适应高度投入的创造过程。人格的开放性。人格开放性是在创造力研究中反复被验证、与创造性行为密切相关的一种人格特质。这.点放在日常语境中也容易理解:更具开放性的人接受新鲜事物、提出新鲜想法的倾向性也更高。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其实,创新素养的培养早已经或多或少、或有意或无心地融入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这些经验进行进一步挖掘与提炼。

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着意制造更多“思想的碰撞”。比如在文史类课程中增加学生辩论的环节。辩论最容易产生思想火花、激发灵感,学生在辩论前需要搜集、整理论证资料而对课本知识进行大量延伸、迁移,正反方的互动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在辩论赛组织过程中,不仅要作为主持人维持辩论秩序,也需要在论点和知识点之间进行必要的联系、引导,激发辩论小组以及小组以外学生更多的思考。在辩论题目选择上,可以是对课本中固有的论断进行批判性思考,也可以有意进行跨學科探讨,突出“思想的碰撞”,借此培养蕴含其中的创新素养。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学校、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实施拓展。知识难点的处理,其实蕴含了许多培养创新素养的机会。比如某版英语教材8年级第二单元在对比了剑桥和伦敦两座城市后,课后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介绍自己居住城市的英语作文,这是相对有难度的作业:一是基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去过英国的学情,课文理解有一定难度;二是学生所在城市特点不.定与英国两座城市相似,不容易用课文中学习过的单词描述出来。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搜集相关知识,将教学内容的课内掌握与课外迁移结合起来;抛出与学生所在城市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城市文化、特产等,促使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发散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学生的创新素养有时会表现为对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的挑战,这也正是批判性思维、人格开放性的外显表现。这时需要我们实施更积极的教学应对。比如,某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直接给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圆锥的体积公式,有学生举手提问:“为什么圆柱有表面积公式,圆锥却没有?”这种时常发生的“超纲”问题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良好契机。这时,我们不仅可以在知识层面给予学生思维发散、深入思考、整合答案的空间,引导学生自行计算出课本未给出的公式,进而给学生提供积极尝试、面对挫折的经验,还需要接纳学生对课本的批判性思考(为什么课本的公式不完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实际上,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对创新素养的培养是见缝插针、无处不在的。在中小学阶段,我们不需过分强调短期的创新结果,而应把眼光放长远,注重综合培养,为学生日后的高层次创新提供扎实全面的基础。

猜你喜欢

批判性辩论创造力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同影子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