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则与竞争: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研究

2016-07-17王利国程传银赵富学

体育科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范式竞争规则

王利国,程传银,赵富学,2,刘 璐



规则与竞争: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研究

王利国1,程传银1,赵富学1,2,刘 璐3

从游戏的角度理解学校体育,规则与竞争是其普遍存在的关系范畴,对二者的认识、理解与合理使用有助于学校体育多种功能的有效发挥。通过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规则与竞争这一关系范畴在学校体育中的表现形式及其如何发挥育人功能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1)游戏范式的规则与竞争在学校体育中的关系具体体现在强调群体价值与强调个人价值、手段与目的、强制与自由、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以及二者是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等5个层次的关系上;2)其育人功能的发挥是在游戏的规则与竞争中达成对人心理能力的促进、身体的发展、社会化的建构、道德的建立以及促进人的自由。根据不同年龄群体和不同活动目的合理调控游戏范式的规则性与竞争性,能够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目的的选择中合理发挥学校体育的多种育人功能。

学校体育;游戏;规则;竞争;人的发展

1 学校体育的游戏范式及其内涵

1.1 何为游戏范式

谈论游戏范式,就必然要涉及到游戏是什么,即游戏的定义问题。但论及游戏之前,不得不对与之相关的另一个概念——玩耍进行分析。游戏和玩耍,有相似的地方,但也存在根本不同。例如,当看到少年儿童走在划定好的人行道上时,这个孩子实际上是行走在一个刚性的体制内,这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定的方式,即社会的游戏规则之一就是人走人行道、车驶车道。如果孩子随性的手舞足蹈、蹦蹦跳跳,或一只脚走在人行道、另一只脚走在车道上,那就是玩耍。包括灵长类动物猩猩也会单个的或相互之间玩耍,猫、狗同样会存在这样的行为。所以,玩耍实际上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其范畴非常之大。在英文中,玩耍是“Play”,而游戏则是“Game”。就英文单词的内容而言,很容易区分二者间的差异:Play是指玩耍、装扮的意思,倾向于玩;而Game是指游戏、运动、竞赛的意思,倾向于有既定规则、存在竞争。相较而言,游戏的范畴要比玩耍小得多,它可以被看成是玩耍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更高级的形式。

不少学者对游戏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而关于游戏的定义并未达成一致,但这并不妨碍本文研究和理解游戏。对游戏的定义虽有多种,但归纳来看至少有4个关键因素:规则、竞争、不确定的结局、虚而非伪[25]。所谓规则,即由人所制定的一种成功进行游戏的约束条件;竞争是指,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不同游戏角色之间的竞争;对于不同角色之间的竞争,其结果是不确定性的;虚而非伪是指,游戏本身是虚构的,但游戏世界是真实的。尽管其理论受到一些批判,但在关于游戏问题的研究上,荷兰学者赫伊津哈无疑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他看来,文明生活的重要原生力量——法律与秩序、商业与利润、工艺与文艺、诗歌、智慧与科学,都源自神话和仪式,都根植于游戏的原始土壤中[7]。可见,人类创造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具有游戏性质,其中自然包括作为社会文化实践活动的教育。这里所谈论的游戏范式,是指学校体育活动形式具有游戏的表征形式或特质。按照赫伊津哈的观点,人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游戏性质,人类创造的文化也都有游戏的基因,所以,就学校体育活动的本质而言,也必然存在游戏的成分或性质。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比赛等基本形式的活动中,存在的游戏基因显而易见,甚至于它就是游戏。赫伊津哈认为,游戏就是人及其活动的存在方式,他将游戏从认识论上升到本体论,充分说明了游戏的意义。现阶段的应试教育所崇尚的是一种考试理性,尽管很多人将其解释为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理性,但实际上,在此过程中,受教育主体可能沦为了考试机器。当然,文化的游戏基因这一观点范畴宽广,几乎无所不包。但学校体育的游戏范式较其他形式的文化活动而言有其独特性。换言之,虽然文化活动都带有游戏基因,但不同活动的游戏基因所生长、发展而来的活动形式与特征并不相同,学校体育有其独特性。

1.2 规则与竞争——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独特性

游戏的概念是非常复杂的,其内涵异常丰富,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游戏形式:以不同年龄阶段划分,有儿童游戏、成人游戏;以游戏的难易程度划分,有简单游戏、复杂游戏;以场域划分,可以分为室内游戏和室外游戏;以不同表现形式划分,有智力游戏、体力游戏;以不同传播媒介划分,有电视游戏、网络游戏、场地游戏。学校体育的各项活动都需要身体的参与,这是学校体育游戏范式最重要的维度之一。实际上,学校体育各种功能的发挥,都是在身体的教化中进行的。

一般而言,当谈到游戏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自由的娱乐活动,游戏角色放松并乐在其中。不同的是,学校体育的各项活动往往强调对抗和竞争,这也是体育的基本特性之一。相较而言,另一个基本特性——规则,由于其存在的相对隐蔽而较少被大众所关注。学校体育的游戏范式就存在着规则与竞争这一对普遍存在的关系范畴。无论是体育竞赛还是普通体育游戏,都是规则与竞争的结合。学校体育的主要阵地是体育课,体育课通常会设计一定的游戏来增加青少年参与的积极性。在高年级中,学生更多的学习相关项目的体育技术动作,这一点,年级越高表现得越明显。学习运动技能可能是枯燥的,在这一过程中似乎也看不到游戏范式所表现出的规则与竞争。但实际上,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仍包含着两种基本关系,因为,每一项运动技能都由它特定的技术动作组成。一方面,它是基于该运动项目的规则而生发的,像篮球,以整个身体为基础,通过手与球的接触来完成一系列动作的组合;而足球,则主要是用腿完成相互间的配合与射门,除守门员外,其余人员上肢不能触碰球;赛跑中,发令枪响后运动员才能出发,抢跑甚至会被直接罚下;还有跳远中起跳不能踩线,否则成绩无效等。另一方面,学习运动技能其实也是一系列生物力学特征的最优组合,在让人发挥最大能量的同时,耗费最少的机体能源,每个人都在争取更快的掌握这项运动技术,在练习的过程中,每个人实际上也在较量个人的观察、学习与对身体的控制等能力,甚至于个体也在与自己竞争。因为,竞争包括运动员(参与游戏的角色)间的竞争,也包括向自然或其他事物发起的挑战[1]。所以,即便是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这一对基本关系范畴也是无处不在的。只是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其规则与竞争关系可能并不显现,抑或某个方面比较突出、另一方面相对弱化而已。

美国体育史学者古特曼在对现代体育的本质进行剖析时指出,现代体育的理性化特征,属于有组织的游戏,即有组织、有规则的游戏[2]。而通常这一游戏都会通过竞争、角逐,确定获胜的一方。所有的游戏,归根结底,只要是群体关系中的游戏,就必然存在着竞争关系,而有竞争的地方必然有规则[22]。有组织的游戏以及游戏有复杂化的规则时,游戏规则通常禁止使用较为省力的方法,而是倾向使用最不省力的方法——构成性规则,正因为游戏规则使得游戏可以进行而被大家接受[26]。当谈到游戏的规则与竞争时,不可避免的容易与现代竞技体育联系起来。传统的“三分法”将体育划分为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而“三分法”并不是按照同一标准划分:学校体育是按照开展的场域划分,大众体育是按照参与的人群划分,竞技体育则是以体育的基本表现形式为依据。因此,这样划分出来的体育子类必然有相互重叠与交叉的部分。学校体育中,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归属于大众体育范畴,而校园里进行的体育竞赛就当属于竞技体育了。所以,学校体育存在竞技体育的形态,而竞技体育存在明显的规则与竞争。但是,学校体育的规则与竞争这对关系范畴又不同于竞技体育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因为,竞技体育存在功利性倾向,而学校体育并不如此。质言之,学校体育游戏范式满足赫伊津哈规定的游戏非功利性特征[7]。此外,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是在严格规则制约下的一种强者的竞争,而体育游戏由于其活动方式有较大的变通性,竞争者无须受较强的心理压力和负荷[11]。因此,规则和竞争便成为学校体育游戏范式中普遍存在的一对关系范畴。学校体育在发挥培养人的种种功能的过程中,其各种活动效应的发挥也是通过合理地认识、把握和利用这一对基本关系达成的。因而,对这一关系范畴的解读与分析无疑有利于学校体育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2 游戏范式:规则与竞争关系及其在学校体育中的表现

2.1 群体价值与个人价值

学校体育游戏范式表现出来的规则与竞争实际上也反映出了学校体育对于群体价值与个体价值的两相兼顾。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学纲常在强调群体价值的前提下,也重视个人价值,但此个人价值实际上是指满足社会的道德人格价值。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强化,儒家群己价值论中的个体价值逐渐削弱,群体价值日益增强[15]。群体价值成为了本位价值,用张载先生的话来概括就是,“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近代中国,虽然受到了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一些颇有影响力的学者对个人价值进行推崇,个人价值追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但由于面临着亡国的危险,强调群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并没有发生实质改变。即便是建国以来,新中国数十年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中,群体利益也是被放置在了个人利益之上。直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因注重市场经济价值才逐渐将个人的价值利益上升到了一个重要的高度。当下,我们强调群体价值,也注重个人价值的发挥,两者实际上是两相兼顾的。这种群体价值与个人价值的两项兼顾也是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并重。

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规则与竞争所表现出来的分别是群体价值和个人价值。游戏范式的规则强调不同游戏角色在同一游戏规则中各司其职,如果有人欲破坏游戏规则,游戏便不能进行,所有参与游戏的成员就不能进行游戏,进而,因参与游戏而联结在一起的成员就无法成为一个群体。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谁都不想成为“扫兴的人”,所谓扫兴的人即那些自愿参加游戏,而在游戏的进程中却又违背游戏规则、打破支撑建立游戏的一整套的规则体系的人。这样的人,在游戏中显然是不受欢迎的,而人并不愿意被排斥在群体之外。因此,规则就是为了保障这个游戏群体的利益,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这就是游戏范式强调的群体价值。与之相反,竞争支持个人价值的发挥。在游戏规则的控制下,游戏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游戏强调个人或团体之间的竞争,每个角色或因角色联结在一起的成员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同其他角色进行对抗和竞争,以争得胜利或成功。此时,游戏角色间所表现出的就是个人价值(包括单个角色或多个角色所组成的团体)的发挥与认同。因此,从群体价值与个人价值来看,学校体育游戏范式规则与竞争的结合不仅有利于群体价值的肯定,也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发挥,而这正是当今的时代诉求。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知性和理性上既能符合社会规范又能相对独立和自由的人[23]。在这一认识上,不难达成基本的共识,所谓“符合社会规范”,即不能破坏社会运行的基本秩序,是一种整体观,强调的是整个社会的群体价值;而“相对独立和自由的人”则是将单个人独立出来,强调群体中单个人的自由意志,认为,个人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无论是进行体育游戏,还是普通体育比赛,亦或是相对松散的课外体育活动,都要求参与活动的人遵守项目或活动规则,只有这样整个群体活动才能有序开展;相对的,在活动的开展中,鼓励个人发挥自己的能量,整个活动才有了生气,这样不仅个人能力得到了表现,也提高了整体活动的效益。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利益既存在差异性和冲突性,同时也存在统一性和协调性[5]。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规则与竞争这对关系范畴就是强调获得整体利益和发挥个体利益的统一。所以,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规则与竞争这一基本关系范畴是对群体价值与个人价值发挥的两相兼顾。

2.2 手段与目的

游戏规则和游戏本身都是一种非现实性的、理想化的存在,相对而言,竞争则是一种具体环境中的、理性的存在。学校体育能够促进人的社会化,但真正进入到社会中,仍需要再度社会化。其游戏范式所反映的主要社会形式——规则秩序与努力竞争是能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发生契合的,但却并不能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等同。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育同样如此,它为了生活却又是以一种独立的形态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如果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直接与现实社会生活相接轨,那它只能成为生活的附庸,体育也只能是一种工具理性,即对于生活,强调手段的有效性。但与之相反,正是由于学校体育游戏范式建构的是一个理想的世界——社会应该成为它所成为的样子,它强调的是目的的道德性,这就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不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的人终究要适应现实生活。从这个角度讲,学校教育似乎应该成为完成青少年社会化的手段。但是,如果教育没有自己的育人理想,其教育目的和理念完全受制于现实社会生活,那它就只能是一个批量制造和生产促进社会发展的生产者的机器,而不能通过有理想的教育去改造现实社会。具体到学校体育教育中,其反映的问题就是不能以培养健壮的社会生产人为学校体育的终极目的。学校体育的理想是培养生活人,而非生产人,此育人理想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会表现出对受教育主体的规约,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束缚。这种束缚是必要的,因为自由是相对的,且这种束缚也是人类社会运行的智慧。游戏范式划定的规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而竞争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相互竞争的残酷性,它把受教育主体放置于“现实”的生活中。然而,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竞争并不能直接反映社会生活本身,它实际是游戏规则制造下的竞争,所有参与游戏的人都是在一套既定规则的约束下,角色之间是平等、公平的。而现实生活中,规则经常被直接或间接的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会在两套或多套“规则”的非平等状态下展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目的是主体活动的主观反映,手段是主体活动的客观存在形式。学校体育的游戏范式普遍存在规则与竞争这一关系范畴,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相互竞争是主体活动的主观反映,而遵守规则、在规则之内活动则是主体活动的客观存在形式。所以,游戏范式的规则与竞争这一基本关系范畴在学校体育中的表现又是一种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康德在讨论人的行为与事物发展的关系时,认为动态的手段与静态的目的经常是对立的[3]。尽管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规则与竞争存在手段与目的的表现形式,但它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动态的手段与静态的目的的对立,而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手段(规则)与动态的竞争目的的关系。并且,二者不是完全对立的,规则不是对竞争的束缚,而是对合理、有效竞争目的的促进。

体育竞赛以激烈对抗的游戏方式,承载着人们在体育中的竞争冲动和需求,集中展示和生动演绎了人类的竞争文化,这种竞争文化极大地激发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创造的聪明才智[9]。竞争的冲动是人类的本能,也正是不断的竞争、优胜劣汰,才使得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体育竞赛存在着明显的竞争性倾向,无疑有利于激发竞争性冲动。实际上,除了体育竞赛之外,学校体育中的体育游戏、课外体育活动等都具有竞争性,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竞争性无处不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培养人的竞争意识也是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竞争性是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目的,规则作为游戏范式的另一层面,其目的不是为了限制竞争的发展,而是一种合理控制并最终促进竞争合理发展的必要手段。

细察规则和竞争的关系,不难得出,规则是附属于竞争的,即因为有了竞争所以才需要规则[18]。反之,制定并不断的完善规则,其目的是竞争。因而,竞争是目的,而规则是一种必要的手段。这种必要的手段,就规范的功能来看,大致存在两种类型:1)强制性规范;2)引导性规范[20]。作为强制性规范的规则是一种控制性的规则,而当它实现了从强制性规范到引导性规范的蜕变后,则变成了一种促进性的规则[21]。所以,在由控制性规则向促进性规则转变的过程中,规则的目的逐渐向引导竞争的方向发展。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规则就是一种促进性的规则,其目的不是要控制学生,而是要通过游戏范式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主动执行与维护规则,从而更好的主动参与竞争。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其他形式的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控制,以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而体育教育则不同,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技能、形成终身体育观,并非为了控制学生的现在,而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整个将来。

2.3 强制与自由

学校体育游戏范式强调的是规则,是一种人为设计的利于游戏世界运行的秩序。无论是普通的体育游戏,还是众多成熟的竞技体育项目赛事都是如此。尊重并执行规则是游戏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所以,尽管受教育者通常是自愿、自由的参与到游戏或比赛中,但这实际上是游戏中的自由,而非自由的游戏。这方面,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竞争则充分尊重与支持个人意志。游戏范式给出规则,使游戏得以进行,同时也鼓励人积极参与竞争,参与的人并不是被束缚的。并且,如果游戏角色在游戏的过程中只是遵守规则,而并不积极参与竞争或被动参与竞争,游戏可能就索然无味,也不能有效发挥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与作用。所以,如果仅强调规则,学校体育的诸多活动就会了无生气;如果只是强调竞争,游戏就很容易被破坏,乃至无法进行。因此,学校体育的各项活动不仅要强调其游戏范式的规则性,同时也必须要强调其竞争性。此时,规则与竞争的关系就表现为强制与自由的形式。对规则的遵守(包括因活动的特殊性需要而对原有规则进行修改后的规则)必须是强制的,而规则之内要鼓励各个角色自由竞争。

试想,如果学校教育任由青少年的喜好来开展,给予他们充足的自由,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其天性,利于他们快乐的学习,但绝不可能使其真正学有所获。自由是一定要给予的,但必然是于一定的规则中的自由。我国曾经借鉴日本“快乐体育”思想,但由于许多体育教师未见其精髓,致使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多呈现“放羊式”教学,而这就相当于无规则的自由。如果提出一定的要求,安排一定的练习项目和练习量让学生自主实践,则是可取的规则中的自由。实际上,学校体育对青少年的规约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量:1)宏观上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同其他非固定组织或形式的体育相比有其强制性,但同时也给予了青少年不同程度的自由,譬如除了体育课之外,能参加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还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学习;2)对微观层面的体育课而言,强制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的时数、规范、内容等方面,自由则体现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灵活性等方面,且学生是作为体育课的主体而存在的。规定性是从学校体育制度和要求层面提出的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的条件,灵活性是学校体育目标、计划、制度、方案落实过程中所采取的自由的和多元化的操作性方式[19]。所以,从理性上看,学校体育在对学生的规约上存在巨大的优势,基本达成了强制与自由的一种平衡状态。倒向强制与自由的任何一方,都不会带来如此的效果。而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则更多的是单个向度上的非平衡状态即要么强制,要么自由。这显然不利于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或者其体育锻炼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以强制的手段迫使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锻炼,效果自然不好,再者,若日后这一外力消失,之前的辛苦可能都成徒劳。再论自由,这可能更不及强制,它可能在特定时期里能起到一些作用,而自由之最终结果更可能导向的是一种无为的境地。

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会自觉遵循既定规则和秩序,此时,强制就成为促进学生按照社会本位的要求进行社会化的必要手段[12]。事实上,人天生就崇尚没有约束的自由,但这所谓的约束是为了更好的践行自由。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规则就是强制性的引导学生做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事情,而其竞争的一面又鼓励他们自由竞争,这是一种有序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规则与竞争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受教育主体的强制,同时又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只有对其边界的充分认识,才能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也才能更加有效的发挥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育人功能。

2.4 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

学校体育的游戏范式作为一种理想的形态,它承认参与游戏的人,即所有游戏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对手或合作者。尽管,游戏的参与者之间存在技能的高下之分,但这并不影响每个个体之间的平等角色。游戏范式强调的规则是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一种约束,而竞争则支持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积极的竞争。

游戏范式的规则与竞争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范畴。2006年,国际体操联合会颁布了新的男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这一评分规则的实施,给男子竞技体操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使得国际竞争格局出现重组,这是规则对竞争的影响。再有,由于中国乒乓球竞技水平的绝对优势,致使乒乓球国际大赛中,中国一直独占鳌头,其他国家参与乒乓球运动的情绪渐低,从而促使国际乒乓球联合会通过对发球方式等规则进行适当的修改,抑制中国一家独大、鼓励其他国家的参与。通过对竞技排球比赛中增加自由人等措施,使得排球比赛攻防制衡,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大,比赛中来回球的回合数增加,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在NBA(National Basketaball Association)比赛中,1950年,底特律活塞队和洛山矶湖人队创造了单场总得分37分的最低得分记录,现场约7 000名观众见证了这场比赛的冗长和无聊,随后,NBA设置了24 s进攻时限,使得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大,赛事的观赏性大大提高。这些都是通过规则的修改、完善促进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也正是由于竞争不激烈或者各方竞争不能形成制衡,使得比赛规则发生改变,从而日臻完善。规则可以制约相互竞争的个体或团体能力的发挥,从而制约整个竞争的状态,但规则也可以促进个体或团体之间的竞争,提高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制约规则,但更多的情况下会促进规则的发展与完善。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活是道德与法治的源泉,要想让学生获得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必须从他们的生活体验、认识和感悟着手,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帮助学生建立更真实更深刻的认知,才能激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道德与法治课堂包含众多生活因子,这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利用生活化的元素为教学服务,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要在对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研究的基础上,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衔接点,同时借助生活化的故事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突破教学重难点,为高效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规则与竞争相互制约主要表现在规则规定了竞争的基本内容与条件,使得竞争只能在规则的框架之下发生与生成。但另一方面,竞争又会反过来影响规则所能产生的效用,因为如果这种竞争得不到或者达不到一定程度,不能产生吸引力,不能在青少年中充分制造相互竞争、互动的兴致,就容易使得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独特性的丧失或游戏本身失败。以普通迎面接力体育游戏为例:游戏的趣味性体现在各小组竞争中,大家都想赢,但结果并不确定,如果不强调游戏的竞争性,游戏规则在游戏中的价值就不能体现,只有当各小组实力相当,并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的竞争性才能得以体现。如果游戏规则被某个成员破坏,即便游戏继续进行,其结果也终将是为了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更多的成员会打破规则,而竞争也将不复存在。

2.5 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

各种竞技体育赛事,实际上是一种游戏中的竞争,是在一定游戏规则的约束下进行个人或团体之间的竞争。学校体育各种形式的活动都蕴含着两种范式,这两种范式不是以单个的独立形态存在于其中,而是相伴共生的。当考虑一种活动的游戏范式及其作用或功效时,其规则与竞争是共同存在的。所以,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规则与竞争关系范畴共同构成了其培养人或者促进人发展的一对基本而普遍的形态。任何形式的学校体育活动都不存在出现单个范式而没有另外一个范式。如果仅强调活动的规则或者竞争,宏观上容易陷入一种将游戏的规则与游戏的竞争二元对立的局面,而二者本质上是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当谈到社会规则时,它也是在能够满足和保障群体利益的前提下被人奉若圭臬的。洛克在其所著《政府论》中深刻的讨论了政府的产生及其职能等问题,他认为,“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并受制于政府的一个主要的、重大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16]。可见,人们将社会规则的制定权委托给政府是为了保障和促进他们的竞争利益。每个个体或者不同群体之间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就必然会发生利益冲突。如果每个个体或群体都依照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行动时,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必然日益激烈,容易导致竞争混乱,进而可能直接影响整个群体的最优利益获得。所以,相互竞争的个人或群体之间就有必要通过某种方式促进利益矛盾的平衡,因而,社会规则逐渐形成、发展与系统化。英国哲学家休谟说:“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4]。所谓高尚的竞争,首先是竞争,其次才是如何高尚的竞争,而规则是促进人们高尚的竞争不可或缺的条件。遵守规则与自由竞争作为学校体育游戏范式中普遍存在的一对矛盾关系,其关注的是学校体育在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均衡,所追求的是一种秩序自由主义教育,它不仅注重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最大发挥,也尊重和维护必要的社会秩序,寻求一种规则与竞争的和谐统一。正是由于遵守合理的社会规则,才能产生高尚的竞争。规则与竞争在学校体育各种形式的活动中是相伴共生的,此二者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

3 游戏范式:规则与竞争对人发展的作用

如果是需要专注、知识、技能、勇气和力量的游戏,其体格价值、智力价值、道德价值或精神价值同样能出色地把游戏提升到文化层面[7]。根据不同的需要,在规则与竞争的协同作用下,学校体育游戏范式能够在多个向度上促进人的发展。

3.1 心理能力的促进

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因此,培养青少年的竞争意识,使其敢于竞争就极为必要。但是,由于人的能力各有不同,所擅长的技能也千差万别。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容易导致在某个项目上处于竞争弱势地位的青少年害怕参与竞争,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一种受挫的心理倾向,更加不愿意参与竞争,进而恶性循环,对其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心智水平不同,因此,需要依照其年龄特征选择符合其心理发展的游戏,或者要对游戏范式的规则与竞争进行适当的发挥。儿童游戏的本质特点在于游戏是儿童在不可控制和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求自我控制感和一定程度的确定性的必然途径[24]。即便是到了高年级,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很大,他们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健康隐患。尽管国家一再下发文件,从政策上保障学生学习生活的平衡,但“减压”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处在毕业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产生了很多心理上的困扰。除体育教育之外,其他形式的教育大都将其置于教室这一相对狭窄的空间中,除了学习文化知识、相互比拼考试成绩,游戏活动非常贫乏,这些都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学校体育有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其规则与竞争关系范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规则与竞争作为游戏的两个方面,其强度是可大可小的,组织者(自组织或他组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强规则与竞争,也可以仅调整其中的一个。尽管很多活动存在较强的竞争性,但实际上参与游戏竞争中的角色一般都是自愿加入,更何况这些竞争通常都是伴随着乐趣而生。即便是体育课堂学习一些看似枯燥的运动技能,如果体育教师有游戏范式思维,将游戏融入到技能的学习中,体育课堂教学是可以非常愉快的。在所有的这些学校体育活动中,在游戏范式的规则与竞争中,青少年会面临各种问题,他们不断体会失败的沮丧、成功的喜悦、过程中的坚持与忍耐、队员之间的团结,他们会面临与他人的冲突,经历一系列的情感变化等,在这整个过程中,他们锻炼并获得了心理上的调节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无穷的益处。

3.2 身体的发展

1.体质健康。学校体育活动与其他游戏有着相似的地方,但也存在明显不同。从体育的定义来看,身体练习是体育的本质形态,离开身体,学校体育游戏范式较之于其他游戏的不同就无从谈起。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的下位概念,也是体育的一部分,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回到学校体育的游戏范式上来,当仔细考量游戏范式的规则与竞争时,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游戏范式这对关系范畴是如何作用于青少年的。首先,就规则的作用而言,如果将其分为两个类别就很容易理解:1)各种体育技术动作的规范问题,这一类的重点不在动作的规范性上,而在于运用合理的身体动作更快习得相关技术;2)参与游戏的规则,在参与体育活动的时候,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开展游戏,不能破坏规则,因为规则一旦被破坏,要么游戏无法进行,要么破坏游戏者会离开游戏。其次,就竞争而言,学校体育各项活动必然都是身体技艺上的比拼,有个人的、也有团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用到这里虽不恰当,但如果产生了竞争,就必然要选出胜利者,谁都不想成为失败者,只有身体技艺较强的个人或团体才能赢得荣誉。所以,从小的方面讲,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规则与竞争有助于增强单个的青少年体质;从宏观层面看,其对整个社会大众的体质健康水平也有促进作用。

2.智力发展。游戏不仅对青少年体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对青少年智力的发展也有着巨大价值。维果茨基是最早探寻游戏与儿童少年智力发展关系的心理学家之一。在儿童学习与心理发展关系的问题上,他提出了大脑“最近发展区”(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存在两个层次:1)儿童现有的基础发展水平;2)其所能够达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这两个层次之间存在着差异。换言之,学习者依靠他人帮助实现与自己独立实现之间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学习者需要更博学的人去引导学习者由依靠他人帮助向独立实现转变,譬如老师和父母。而维果茨基认为,玩耍同样具有“更博学的人”这一角色作用,换言之,即使没有更博学的人介入,玩耍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这一转化。相较而言,游戏是作为玩耍的更高级形式,它不仅极大的保留了玩耍的很多特质,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理解与认识社会规则,培养其竞争意识。与此同时,身体上的健康发展,也有益于智力的提升。

3.3 社会化的建构

尽管陶行知强调“教育即生活”,但实际上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生活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杜威的实用主义正是建立在认识到学校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差别之上的。当然,教育本身就具有理想主义色彩,这也是由教育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教育需要有自己的立场和理想,但理想是基于现实环境的,不对现实加以考量而描绘的理想是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物。学校体育通过身体练习的形式培养人,其游戏范式的规则就是一种非现实的理想社会关系状态,但由于它又通常伴随着竞技体育特征的合作与非合作竞争,使得学生学习和掌握了这种现实环境下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状态。事实上,游戏结束后,其影响并未随之消失,相反,它的“光芒”不停投射到外面的“平凡”世界,对整个团体的安全、秩序和繁荣发挥着有益的影响[7]。

每年全国举办的国内大赛和国际大赛场次不少,举办比赛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真正能够做到盈利的赛事可能并不多。既然如此,那为何各地依然对举办赛事乐此不疲呢?这就涉及到体育竞赛的功能问题。竞争是所有体育比赛的一个主要特征,但是,是不是所有的比赛参与者都能得到一个公平的机会参与比赛?为此,竞技体育比赛就强调并确保了“公平、公正和公开”。除了竞争,竞技体育比赛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促进队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例如,当一个足球运动员战胜了病魔,在一场很重要的赛事中和队友一起获得了冠军,本来应由队长去领取奖杯,但大家一致决定由他戴着队长的队徽去领取这个奖杯。此时,所表现出来的就是队员之间的情感融合。而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如何同其他人进行情感交流从来都是极其重要的,现代社会更是将情商看做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情商是在和他人的交流与相处中逐渐发展与提高的。

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规则与竞争的关系范畴是一对普遍共生的形态,它们代表的是学校体育育人过程的两个方面。这种教育培养形式也与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即要培养主体的竞争意识,当有了主动参与竞争的意识后,最需要解决的就是竞争的伦理道德。这实际上关涉到3个方面:1)尊重竞争者,竞争者之间是共同促进的关系,而不应对每一个竞争者怀有敌意;2)公平竞争,竞争的手段要合法,行为要正义,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不可不择手段;3)合作竞争,当下是多个主体间相互合作、互惠共赢的时代,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要发挥多个竞争主体各自的优势,合作共赢。而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这对基本关系范畴就是直接与这两个基本要素相契合的。其竞争面要求个人或团体之间展开竞争,团体之间的竞争往往要求团体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发挥组织的最大效益,从而战胜对手。这无疑有利于受教育主体竞争意识的培养以及合作意识的提高。而游戏范式的规则则是对竞争的合理控制,不同竞争主体是平等的,各主体间的竞争也是公平的,一旦这样的游戏规则被打破,游戏将无法开展。

学校体育对人的培养就是通过一定规则之下的身体练习来达成的,每一项竞技体育赛事都有自己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只有在这一整套规则的约束下,游戏才能得以进行;学生也正是在这一套游戏规则中,懂得遵守和维护游戏规则,从而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遵守基本的社会游戏规则,也才能真正的适应现实生活。这也是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规则与竞争何以可能建构人的社会化的原因所在。3.4 社会道德的建立

及世之衰,踞高位者不必有盛德,有盛德者不必踞高位,而当时中国人已知重德尤甚于重位[14]。中国古人就已知德之重要,个人道德品质较之于个人所处的地位更加重要,这虽是一种德高望重的德位匹配观,但实际上道出了德的内在价值。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都以德为本,德成为一种基本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总体上是德主法辅的理念,这在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古代中国人眼中则是极其自然的[10]。可见,古代中国社会德治之重要。当下,德不仅是个人行为修养之追求,也同样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但道德对个人社会行为的规范能在更加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在关于理念的问题上,古希腊三杰之一的柏拉图对美的描述是:我们称一个东西是美的,那是因为我们以美的东西应该是什么为模板来考虑这个东西的。因而,谈到什么是符合当今社会价值规范的,也要以“当今社会的价值规范是什么”为其模板或标准来对其赋值。那么,在考虑游戏范式的规则与竞争是否契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价值规范时,首先要回答的是,当今社会的价值规范是什么,而后才能判断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价值规范是否符合其要求。对此,回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探讨上,可能更易说明。义利观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一个基本的价值范畴,所谓义,是指公正、合理的事情或者行为;所谓利,则是指追求物质利益与功利。在义利观的问题上,孔子和荀子都推崇重义轻利,但他们没有完全否认利的价值。而孟子则无限崇尚道义,否定追求利益的价值,即鱼与熊掌不可兼而有之,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正是由于奉行这样的义利观,否定了追求个人利益与功利,抑制了封建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封建社会的“四民分业,士农工商”,将商贾放在最低等的位置上,所以,尽管北宋时期都城卞梁商业交流十分繁荣,但商业的发展却不能形成气候,我国古代社会始终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为主,无法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商业经济。时至近代,中国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实现国家的自立富强,在争取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功利主义的价值观逐渐获得认同。然而,功利主义虽然能够促使国人摆脱空言道义,强化其进取意识,以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与民族独立,但过分强调功利价值,难免导致社会大众道德与精神生活的弱化,从而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所以,无论是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都是不可取的,唯有合理的整合义利之关系,不偏于一方,才能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进步。游戏考验着游戏者的才技、勇气、坚韧和智谋,以及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即“公道”。因为,尽管游戏者求胜心切,却仍需恪守游戏规则[7]。学校体育的游戏范式,其表现的主要特征是规则遵守与相互竞争,这实际上与追求道义和功利的统一相契合。

竞争就是人我冲突,竞争与规则相伴而生,一如在日常生活中,一个被大家普遍认可的成功者必须是一个在循规蹈矩的前提下获致成功的人,那些靠违法越轨的取胜者则会被谴责并受到社会的惩罚[18]。这是学校体育游戏范式所追求的一种价值观,在人我冲突的过程中,支持游戏者积极参与竞争,但前提一定是参与竞争的所有人都要在一整套相同的秩序规范、规则中进行博弈。 并且,在竞技体育游戏中,参与竞技比赛的人不仅要遵守比赛规则,还要尽最大努力参与到竞争中,这也是竞争伦理道德的一部分。用赫伊津哈认为,我们可以断定,拉丁语用“游戏”这个简单词语称呼宗教比赛是正确的,因为它尽可能纯粹的表达了教化力量的本性[7]。

3.5 人的自由

游戏的美学价值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在一定程度上释放青少年玩乐的天性。游戏冲动的实现能够在理性思维的指引下实现体育的规范与形式,使体育运动中的人呈现出一种审美而自由的活的形象,而这也正是体育的审美本质之真义所在[17]。无论是体育游戏还是竞争更为激烈的竞技体育比赛,其游戏范式都代表着参与角色对既定规则的遵守,一方面表现出对人的束缚;但另一方面,参与游戏中的人通常能感到自由和愉悦,而不是被束缚,即游戏者是在享受游戏。伽达默尔认为,“尽管游戏的真正本质在于使游戏的人脱离他在追求目的的过程中所感到的紧张状态,然而游戏的人本身在游戏活动中仍是一个采取某种行为的人”[8]。也就是说,尽管游戏能够使人暂时不用为了追求一定目的而活,它暂时消除了人的紧张感,但游戏中,人其实依然是采取一定行动、完成一定目的的人。 这看似是一种悖论,但其实更能够说明游戏本身的与众不同,其独特性在于,尽管参与游戏的人要付出一定的行动(通常行动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达成一定目的,但参与者却能感到释放和愉悦。而要追求自由和快乐,需要寻找一个空间和平台,游戏就成为体现人的天性、本能性的活动[22],这与其他社会实践是不一样的。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实际上是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答,其基本前提是人性的事实,而不能从人性的期待出发。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规则与竞争关系范畴就是从人性的事实出发对人加以培养。赫尔巴特指出,许多人把道德看成是一种约束,很少有人把它看成是生活本身的法则[6]。这间接道出了个人对绝对自由的崇尚,但这实际上是违背生活基本法则的,却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学校体育的两种基本范式就是从人性这一基本现实出发,在规则的遵守中学会必要的生活法则,在必要的法则中,其竞争又强调发挥个体的自由意志。所以,就真正意义而言,游戏范式的规则与竞争促进了人的自由,而非对人的束缚。

4 游戏范式对学校体育功能发挥的启示:规则与竞争的合理调控

青少年喜欢玩游戏是确定无疑的。而由于其好动的天性,体育游戏更是受到他们的欢迎。这为游戏范式思维在学校体育中的运用提供了直接可行的依据,唯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游戏,即如何把握其规则性与竞争性。

1.要注意效率与制衡。学校体育开展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当进行体育竞赛或简单的游戏比赛时,尤为重要的是考虑游戏角色之间的制衡。因此,就需要合理的分配游戏角色,不能一家独大使游戏失去悬念、失去结果的不确定性,这对游戏的成功开展来说是致命的,对多数游戏的参与者而言也是无趣的。所以,此时对规则的制定和改善就要朝着制衡的方向,对游戏的强势角色进行必要的控制,对游戏的弱势角色进行必要的保护,从而增加竞争的激烈程度。这种方法能够使得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竞争中来,从而获取群体效益的最大化,而对活动本身而言,也有助于其成功开展。

2.不仅要注意培养游戏者的规则意识,更要由强制性规则向引导性规则转变。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对活动进行合理的选择,对规则与竞争进行合理的调控。对于儿童,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游戏性尤为重要,规则应简单化,弱化其竞争性,增强趣味性是极为必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渐增加游戏难度,丰富游戏内容,加强游戏规则功能,竞争性也需逐渐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建构青少年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中,逐渐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学校体育不仅能够向学生传授社会规范、培养其竞争意识,在各项活动中还能形成广泛的互动。尽管校园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但学校社会与真实的外部社会仍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所以,当学生离开学校到更大的社会舞台时,还将继续社会化。但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规则与竞争仍将发挥巨大效应。因为,不论是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都有相关的规则、规范,我们仍需遵守并合理使用它;另外,竞争意识和参与竞争的勇气以及面对竞争失败时调整心态的能力对于个人发展也有着巨大的现实作用,而在学校体育游戏活动中,所有的这些都曾是学生反复经历与体会的。此外,不仅在学校体育中,现行的整个学校教育也都强调规则、规范的强制作用,这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学生的行为,利于维持学校秩序,但其存在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过多的强调自由而放松强制,也是不可取的。但如果转换思维,将强制性规则转变成引导性规则,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样的转变,实际上是利用规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各项活动的竞争。例如,一般都只有1个人或1个团体是获胜者,我们可以调整为3个人或者3个团体是获胜者,这样,每个人或每个团队获胜的机会就增多了,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再如,将规则向抑强补弱的形式上调整,也同样有利于激发更多学生的参与兴趣。

3.要不同程度地鼓励竞争。当今社会崇尚竞赛的重要性,因此,人们很难意识到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有组织的游戏都不具有竞技性[2]。不仅如此,一些存在竞争的游戏,为了追求游戏的趣味性,竞争性也被弱化了,这其实是危险的。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竞争性应该被强调,只不过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合理选择活动的竞争性强度,但不能过分弱化竞争。利益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单位,利益主体在市场中的基本生活方式就是竞争。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3]。就社会生活中的个体而言,他们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并不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是一种基本的事实陈述。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要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其前提则是如何培养社会竞争主体。这方面,竞争主体的竞争意识和竞争伦理是与之相关的两个基本要素。竞争意识的培养虽然不必极端化(如一味地追求高分数和升学率),但这能使受教育主体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且也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不能抛开竞争而谈学校体育游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竞争也是激发学生参与游戏兴趣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5 结语

游戏的定义虽未达成共识,但并不影响人们谈论游戏或研究游戏。对游戏本身及其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而言,不少学者都曾有过深刻的论述,荷兰语言与历史学家赫伊津哈认为,人就是游戏的人,人类整个文明的发展都有游戏的基因渗透其中。体育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天生就与游戏有着浓厚的血缘关系。而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的属概念,必然也与游戏密切相关,加之学校体育的对象是青少年,而游戏与青少年的发展也息息相关。所以,当运用游戏思维去考量学校体育时,就能够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去把握学校体育的游戏范式以及这一范式如何完成培养人的本质。游戏范式的规则与竞争是学校体育育人的一个重要关系范畴已毋庸赘言,而如何根据不同的年龄群体和不同的活动目的合理调整游戏的规则性与竞争性,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发展则是一个如何认识、理解与使用这一关系范畴的理论与实践的复杂问题。

[1][英]安德鲁·埃德加,彼得·赛奇维克.文化理论:关键概念[M].张喜华,祝晶,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307.

[2][美]阿伦·古特曼.从仪式到纪录:现代体育的本质[M].花勇民,钟小鑫,蔡芳乐,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6-44.

[3][美]阿利森.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一种解读与辩护[M].丁三东,陈虎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39.

[4]付玉龙.竞争与合作——论体育竞争[J].体育文化导刊,2016,(3):198.

[5]付子堂.论建构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J].法学论坛,2011,26(2):40-43.

[6][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2.

[7][荷]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的游戏要素研究[M].傅存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5-85.

[8][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38.

[9]刘飞舟,尹碧昌.体育竞赛规则的文化审视[J].体育与科学,2010,31(4):78-81.

[10]赖功欧.“人文演进”观绎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5.

[11]林君薇.体育游戏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103-105.

[12][美]莱文.教育社会学[M].郭锋,黄雯,郭菲,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19.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14]钱穆.晚学盲言(上)[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3.

[15]武吉庆.五四前后的新文化派与文化保守派:价值观比较[M].北京:中华书局,2011:134.

[16][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两篇[M].赵伯英,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201.

[17]杨韵,邹玉玲.游戏冲动:席勒美学思想观照下体育的审美本质[J].体育科学,2013,33(1):89-93.

[18]杨忠伟,赵国炳.体育与竞争性[J].体育学刊,2011,18(4):7-13.[19]赵富学,程传银.学校体育中强制与自由之关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3):89-95.

[20]张康之.论合作治理中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J].齐鲁学刊,2004 ,(1): 115-120.

[21]张乾友.论社会治理中的控制性规则与促进性规则[J].江苏社会科学,2014,(3):126-133.

[22]朱文英.游戏规则与体育的社会文明构建意义——《体育与科学》学术工作坊“游戏规则与社会法、社会契约”主题沙龙综述[J].体育与科学,2016,37(3):6-13.

[23]周兴国.教育与强制:教育自由的界限[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121.

[24]张新立.儿童游戏的发生及其本质特点新探——儿童游戏的生理-心理观[J].学前教育研究,2007,(11):40-43.

[25]宗争.游戏学:符号叙述学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41.

[26]SUITS B.What is a game[J].Philosophy Sci,1967,34(2):148-156.

Rules and Competition:A Study on the Paradigm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Games

WANG Li-guo1,CHENG Chuan-yin1,ZHAO Fu-xue1,2,LIU Lu3

From the point of the game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education,rules and competition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eral category,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understanding and reasonable use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o play a variety of roles and functions of the effective play.Throug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of physical education game paradigm rules and competition,this relationship category manifestations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ow to develop its func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The result shows that:1)Paradigm of the game rules and competition in school sports emphasizes group value and individual value,means and purpose,compulsory and free,mutual restraint,mutual promotion,and it is an activity of the two aspects of five level.2)Its func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is in the game rules and competition to achieve the promotion of human psychological ability,physical development,socialization construc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moral and the promotion of people's freedom.According to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different activities to reasonable regulation game paradigm of rules and competition,in the choice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different purposes of reasonable play a variet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function.

Schoolphysicaleducation;game;rule;competition;humandevelopment

1000-677X(2016)11-0003-09

10.16469/j.css.201611001

2016-06-20;

2016-10-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CTY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890049)。

王利国(1990-),男,湖北黄冈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E-mail:wangzian361@163.com;程传银(1964-),男,湖北荆州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论、体育社会学;赵富学(1982-),男,甘肃庆阳人,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论、体育社会学。

1.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体育系,甘肃 合作 747000;3.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1.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China;2.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ities,Hezuo 747000,China;3.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00,China.

G807

A

猜你喜欢

范式竞争规则
法治范式的沟通主义进路
——简评《中国法治的范式研究:沟通主义法范式及其实现》(郭金平)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你的爱情竞争指数
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的认知范式转移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让规则不规则
感谢竞争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