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场舞从“独舞”到“群舞”变迁路径的探索
——以高台县为例

2016-07-17李雪梅刘治国

运动 2016年14期
关键词:广场城乡群众

李雪梅,刘治国

(甘肃高台县社会体育运动中心,甘肃 张掖 734300)

广场舞从“独舞”到“群舞”变迁路径的探索
——以高台县为例

李雪梅,刘治国

(甘肃高台县社会体育运动中心,甘肃 张掖 734300)

广场舞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体育活动,作为市民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广场舞本身是城市文明符号体系的组成部分,对繁荣城乡基层文化体育生活、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展示群众良好的精神风貌、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建设、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建设健康中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场舞;独舞到群舞;变迁路径;探索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14.070

在全民健身时代,广场舞已成为引领群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之一,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和健身方式。

高台有着良好的体育传统和深厚的体育文化土壤。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城乡群众体育健身意识逐步增强,参与体育健身已成为大众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和时尚价值追求,成为衡量城乡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的重要参数。节假日、农闲时节城乡群众自发组织开展篮球、拔河、乒乓球、羽毛球、广场舞等体育健身活动,倡导“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科学理念,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逐步提高。广场舞作为老少皆宜的健身活动深受群众青睐,但广场舞活动场地和设施结构性欠缺、噪声扰民、引导扶持和管理规范机制不健全、社会化水平低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困扰广场舞活动健康发展的瓶颈。引导广场舞活动规范有序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发力,既要发挥各部门在推进广场舞活动中的牵线搭桥、穿针引线作用,又要促进协会、俱乐部等群众体育组织职能发挥与自治,为群众参与广场舞活动搭建平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 》指出,要大力发展包括文化旅游服务、体育健身服务等11个领域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促进传统生活消费方式向现代化、服务型转变,拓展了广场舞活动空间。

1 观念的转变是广场舞舞动城乡的前提

健康水平是衡量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是人民群众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建设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将在更高层次上满足群众多样性、个性化的体育需求。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体育与旅游、文化、医疗、养老、商贸、科技的融合,健康关口的前移,群众的健身意识觉醒与自觉,开启了全民健身新的坦途,“关注健身,追求健康”已成为人民一种生活品质和价值观念的体现。而广场舞又由于简单易学、老少皆宜的群众性、趣味性、娱乐性而深受群众青睐,广场舞时尚、流行、动感的乐曲给人身心愉悦的享受,吸引更多的群众加入到了广场舞锻炼行列,城乡社区、公园、广场、居民楼院、村居院落到处都有群众跳广场舞的身影,广场舞已成为城乡一道靓丽的风景。“快乐老乡”活动的示范引导作用,使广大农民跳起来、动起来、乐起来,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也夯实了群众体育基础,培育了广场舞活动的文化土壤。广场舞比赛由最初的单位、社区参赛到单位、社区、乡镇、行政村参赛,这个变迁的过程,即是观念转变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对“十三五”国家发展前景的美好期盼,更是城乡文化的认同和融合。人民群众欢度佳节的喜庆景象无不体现在扭秧歌、舞龙舞狮、跳广场舞、观灯、猜谜语等文化体育活动之中,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健身锻炼中融洽了居民关系,交流沟通中促进了邻里亲情,化解了生产、生活中的不良情愫,“润滑剂”“减压阀”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抓手,人民群众也在健身锻炼中感受到了体育带来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快乐。生活方式的悄然变化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行为习惯,促进了文明素养的城乡一体化提升。

2 健身场地设施是广场舞风靡城乡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逐步完善与落实,城乡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体育惠民工程建设在城乡社区、行政村、集聚楼群建设了大批体育健身设施,使人民群众健身有阵地、娱乐由场所、交流有平台。目前,高台已完成8个省政府体育惠民工程建设项目和113个行政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覆盖率逐年提升,群众的健身环境逐步改变。在体育彩票公益金的引导下,调动了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投资体育设施的积极性,硅PU的看台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场、水泥硬化的健身路径活动区等遍布城乡的“功能齐全、设备先进、老少皆宜”的健身设施为老百姓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了平台,乡村积极架设灯光和LED电子屏,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体育健身“大餐”,形成了“就近、便利、惠民”的“15min”体育健身服务圈。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升。广场舞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清晨和黄昏群众健身锻炼的稳定活动内容,不仅可以缓解工作、生活压力,调节和改进不良生活习惯,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体育运动中所包含的积极进取、公平正义、规则至上、团结友爱的体育精神成为塑造健康人格和培树公民社会意识的重要力量,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体育消费意识逐步增强,推动了广场舞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普及,“投资健身,追求健康”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运动场不仅是亲朋好友交流沟通的场所,也成为商务洽谈的首选。各类室内健身场所、俱乐部、协会成为引导群众健身消费的主流,琳琅满目的运动服饰和功能各异的体育器材,迎合了群众的健身需求,吸引了群众的眼球。体育回归生活,大众化、平民化的特质也是健身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广场舞跳出了精彩的“中国舞步、人民舞步、时代舞步”,刺激了大众的消费心理,引导了大众的消费习惯,培育了体育消费群体,加快了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民群众关注运动装备的添置,舍得花钱购置符合运动项目特点的服装鞋帽、器材,投资建设俱乐部、成立项目协会、举办体育竞赛、提供奖励赞助,个人消费能力的不断改善和消费环境的改观,培育了体育消费市场,也带动了体育文化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辟了更为广阔的体育消费空间,丰富了消费供给,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健身指导服务多样化、人性化,壮大了锻炼群体

活动是体育工作的生命线。满足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需要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和工作方法,创新既是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需求。也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要求。开展“开展体育三下乡”“优秀健身项目乡镇社区行”“百部音响进乡村”等活动,引导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催生工作方法的变革和活动主体的创新,举办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项目的培训班,满足群众健身的需求。面对广场舞热潮,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下乡开展辅导,在“健身指导乡镇社区行”活动中培训了一大批体育骨干,使群众掌握了科学的健身技能方法,引导群众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此举即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搭建了展示技能的舞台,又拓展了群众学习掌握技能的渠道,也激发了群众创编广场舞的热情。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广场舞原创作品评选中,高台县选送《广场健身舞》获得三等奖;2015年在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和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举办的“2015年全国广场舞大赛”中,全县培训的广场舞健身队在预赛阶段通过微信投票获得百强人气舞队和五星级人气舞队荣誉,也成为广场舞活动健康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健身的热情也更加饱满激昂。

5 健全完善的竞赛机制搭建了广场舞活动平台

良好的竞赛机制点燃、催生了群众的锻炼激情。广大群众走出家门,走向运动场展示,不仅是新时代精神风貌的展现,也是一种价值追求的体现。从凌乱无序的个体活动到规范品位的集中展示,构建了村、镇、县三级赛事网络,从田间地头的泥腿子到舞台表演的角色转变,大众的获得感增强,群众的赞誉和社会的好评坚定了更多群众参与广场舞锻炼的自信与自觉。乡村小天地表演的自信到城市大舞台展示的华丽转身,视野的不断拓展以及文化的熏陶、侵浸、积淀,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更加坚定了群众健身的自觉、自信。

6 品牌聚集效应凸显使广场舞更接地气更具人气

参与面的扩大,带来了群众知晓率的提升。群众体育基础是打造品牌体育赛事的前提,参与程度高低是影响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撑要素。旺达绿禾肥业、弘利市场等企业的赞助、冠名,既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又为商家无形价值的开发畅通了渠道,对商家形象的定位、产品价值的提升、企业宣传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了体育与商贸的融合发展,参赛运动员的衣服标识就是最好的见证,也是企业回馈社会良好责任的体现。

7 政府的引导推动了广场舞活动的规范发展

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保障人民群众的健身权益,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执政为民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在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指导下,各地将广场舞活动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立由政府部门牵头、体育部门主管、场地管理单位配合、社区及相关体育组织参与的广场舞活动管理机制,规范各健身站、点、苑、晨晚练活动点的管理,落实管理制度、站点负责人、器材管理、活动准则、场地维护等措施,实施注册与年检,鼓励群众自我管理与组织自治,不断加强了队伍建设、组织建设、设施建设和体育文化建设。破解广场舞扰民的民生难题,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政府作为广场舞活动的引领者,要科学规划、优化布局、盘活现有场地存量等多种方式为基层群众就近方便的提供广场舞活动场地,同时广泛开展公益培训、展演展示、原创作品征集评选等普及推广活动,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广场舞比赛活动,搭建广场舞活动平台,为群众开展广场舞活动提供优质服务,培养广场舞活动品牌。作为市民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广场舞本身是城市文明符号体系的组成部分,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广场舞大军”会越来越庞大。正因如此,我们呼吁人们对广场舞多几分理解,也希望广场舞爱好者学会用权利边界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公共空间秩序,尊重他人的休息权。当然,广场舞扰民也暴露出城市公共用地太少的问题,如果政府能在城市功能布局调整中补齐这块短板,市民的文化生活可能会更丰富,也更少纠纷,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幸福。

G83

A

1674-151X(2016)07-128-02

投稿日期:2016-04-28

李雪梅 (1970—),中级教练。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猜你喜欢

广场城乡群众
春天的广场
多让群众咧嘴笑
在广场上玩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城乡涌动创业潮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广场上的大钟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