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24式太极拳在高校体育教学的探索

2016-07-17栾丽美

运动 2016年14期
关键词:无极阴阳太极

栾丽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70)

理论与方法探索

对24式太极拳在高校体育教学的探索

栾丽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70)

24式太极拳教学在国内高校已经开展很多年了,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种。本文通过对24式太极拳教学的思考以及对教学过程的重新梳理,提出自己对太极拳教学的探索。认为,太极拳教学应该从文化的学习、心态的调整、动作的学习等几方面来加强。当然还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以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真正起到修身养性、护生养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太极拳;教学;探索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14.048

1 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24式太极拳在国内和普通高校已经普及几十年了,但整体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很多学生在学完太极拳后还只是停留在掌握动作的皮毛上。也有很多学生学习太极拳完全不理解内涵,最后只剩下“一个大西瓜呀,中间切一刀,你一半我一半”,简直让人哭笑不得。目前,太极拳在国际上影响力越来越大,太极拳作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瑰宝,也再一次引起国家政府的重视。学习太极拳首先要学习太极拳的文化,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果不能从文化上取得认同,那么也只是学学皮毛,不可能学到精华,更谈不上传承了。

2 对24式太极拳教学的探索

2.1 24式太极拳教学应该重视太极拳文化的学习

24式太极拳是从杨氏太极拳改编而来。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分支。不管是来自哪一门哪一派,太极拳的拳理是一脉相承、相通的。太极拳是汉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习太极拳的文化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太极?什么是阴阳?阴阳太极如何与拳术结合的?意气形神是怎么相关的?

“太极”二字取自《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为阴阳之母也。太极来自无极,无极者,天地初开,寂然混沌,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无极之道,风火地水四大之属。无极而太极,由静生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风火相击,地水势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千亿劫数,文明累然。无极生太极,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经曰:夫阴阳者,天地之道路,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始终也。阴阳五行流行为十干之化运,风火暑湿燥寒之气周流于天地之间,而为万物之源。人则禀其精而存于天地之间,所以五脏以应五运,六腑以应六气。五脏六腑,古人还认为与人的精神活动密切相关,比如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肾主骨生髓,主志;脾胃为仓廪之官,主意;肺为相傅之官,主气;肝为罢极之官等,神魂魄意志,喜怒悲忧恐,五脏六腑决定人的情志和意识。古人认为,人体是一个由皮、肉、筋、骨、脉、膜原、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成的,经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来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通过对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体运动的导引,使人体各部血液精气流通无阻,身形意气的融合,精气神的和谐,达到阴阳平衡。

那么,阴阳太极如何与拳术相结合的呢?就说云手这一式吧,有手心手背的变化,人体有阴阳,手也有阴阳,这是一个相对的辩证概念。古人认为,手心这一侧为阴,手背这一侧为阳,因为人体经络里手三阴经从手心这一侧穿过。手背这一侧有手三阳经经过。云手通过手心手背的变化完成了上肢阴阳的变化,达到了上肢气的贯通。同样的道理,有上下的变化,上为阳下为阴,也是达到上下阴阳的调整;有旋转的变化,通过升降、手心手背的变化以及旋转,完成阴阳太极的旋转。所以,太极拳就是通过动作技击,把人体的阴阳之气,在意念的导引下,达到一个上下左右的旋转平衡,从而加强人体的健康循环。

太极拳文化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认同感,对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才有学习和传承的冲动,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有去深入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太极拳正是在这样“护生”“养生”的观念下,人们通过打太极拳来修身养性、锻炼身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人体自身内外的和谐。

2.2 呼吸吐纳方法的学习

古人养生注重“气”的调摄。古中医里讲肾主纳气,肺主呼气,人体内部就是一个阴阳太极。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食气通过下焦中焦和上焦的融合运转,升降沉浮,从而达到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和废物的排出。黄帝内经里讲“食气入胃,上升于肺,肺朝百脉”,所以气的调摄非常重要。吐纳,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所发明的一种养生术。吐,即从口中吐出,意为呼气;纳,即收入,意为吸气,由鼻孔而入。吐纳术就是呼吸之术,通过口吐浊气,鼻吸清气,吐故纳新,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和腹式呼吸两种。初学者一般就采用自然呼吸的方法。

2.3 24式太极拳教学要重视动作的教学质量

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虚领顶劲”“尾闾中正”。太极拳术独创了顺应经络变化的缠绕螺旋运动方式而滋生的缠丝劲,旋转发力,增大出拳发劲的威力。24式太极拳由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倒卷肱,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玉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24式组成,完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从静至动,从动至静。在教学中,一招一式、一阴一阳,阴阳、内外、表里、虚实,要强调动作的教学质量。

2.4 强调长时期的锻炼和体悟,不能一蹴而就

在学习太极拳的时候,一般是先领会我国古代哲学和文化、辩证方法,认真学习动作,慢慢体会呼吸与动作的结合,不断地调整状态,才能渐渐体会太极拳的意蕴。但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练习、琢磨和体验。

3 结 论

3.1 24式太极拳虽然是简化版的太极拳,但依然具有太极拳的精神与要求。从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等到收势,完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从静至动,从动至静。一招一式,一阴一阳,阴阳、内外、表里、虚实,之间高低错落、动静有致。

3.2 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对太极拳文化的理解,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更有利于理解太极拳的动作和精神气质。

3.3 胸怀天地的磅礴大气,包容和洞明的松静状态,对人体经络和生理的了解以及良好的古文化基础,准确而动静相宜的动作练习,呼吸吐纳,辗转腾挪,这是学好太极拳的基础。这些也都应是太极拳教学中的重点。

G852

A

1674-151X(2016)07-089-02

投稿日期:2016-05-15

科研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北京市大学生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研究(2015)(项目代码:PXM2015-014205-000034)。

栾丽美(1975—),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无极阴阳太极
『太极+』,未来可期
世界,从此『太极』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太极马扎(三)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太极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