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的新机遇

2016-07-16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李敏

中国商论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李敏



“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的新机遇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李敏

摘 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转变,一种绿色旅游——农业旅游应运而生。农业旅游的发 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升级。自“互联网+”行动计划被提出以来,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结合日益紧密,各种传统行业通过互联网完成行业间的信息交换,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农业旅游应该把握住“互联网+”的机会,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自身的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旅游网络营销

1 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

目前学术界对农业旅游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主流观点认为农业旅游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交叉的新兴产业,是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参观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1]。

我国的农业旅游是为满足旅游需求多元化、提高旅游业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产生的交叉型产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发展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最先举办了“荔枝节”以招商引资,随后又成功开办了“采摘园”,获得了良好的收益[2]。于是全国各地区纷纷效仿,各种各样的农业旅游项目接踵而来。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国外农业旅游的蓬勃发展,借鉴于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农业旅游逐步成长起来。1997 年9月,国家原旅游局副局长程文栋考察了成都郫县农科村并给出了高度评价“农家乐开创了中国农业旅游的先河,为全国农业旅游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从此农业旅游在中国大地上迅速成为一个新亮点。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农业旅游遍地开花,国家旅游局于2002年10月颁布了我国第一个与农业旅游发展有关的文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3],进一步推进了我国农业旅游项目的建设和产业化发展。

2 “互联网+”农业旅游

2.1“互联网+”的内涵

2015年3月5日,“互联网+”计划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被正式提出,会议强调“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4]。自此,中国的“互联网+”时代到来了。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4],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互联网+”本质上是互联网广泛应用于一、二、三产业[5],促进各产业进行智能化、互联化生产,提供个性化产品和差异化服务的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的外在表现是互联网与各传统产业的结合,促使原本孤立的各行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下紧密相连,共享信息资源,降低信息不对称对行业产生的经济损失。这意味着互联网向传统产业输出优势功能,使得互联网的优势能够渗透到传统产业生产、经营、销售的各个环节。目前,互联网已经在工业、农业、交通、教育、金融、物流、医疗等行业展开了与传统产业的联合,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互联网+”的深层目标是促进各产业的升级与经济转型。第一,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升级,运用互联网技术能够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优化行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高经济效率;第二,“互联网+”客观上推动了互联网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整合,变革了现有的生产方式,使规模化生产和差异化生产相互渗透和融合,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第三,“互联网+”将进一步发挥其所长,将多数行业的供给创新驱动转变为需求创新驱动,增加行业发展的活力;第四,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催生多样化产业增值点,使得产业不仅仅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进行增值;第五,通过互联网配置资源大大提高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第六,网络营销形式灵活多变,通过互联网的精准网络营销大大提高了营销效益。

2.2“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农业旅游的现状

当前,互联网通过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促使传统行业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时代,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未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将继续深入,跨界融合渗透将成为常态,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将层出不穷。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农业旅游必然成为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的新方向。“互联网+”农业旅游是农业、旅游业以及互联网行业的行业融合,可以推动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与农业旅游的融合还处于初始阶段,各地正在积极寻找尝试互联网与旅游业、农业的结合新方式。至今农业旅游在中国已经发展了三十几年,各种形式的农业观赏节、采摘园、农家乐、民俗村、度假村在中国逐步产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的信息技术给农业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但是互联网与农业旅游结合的形式较为简单,国内学者对“互联网+”农业旅游的相关研究也比较少,互联网与农业旅游的结合多为简单地运用互联网进行农业旅游的推广以及营销。

2.3“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的不足

(1)农业旅游产品质量偏低,缺乏精品。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旅游项目仅仅是在原有种养殖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些旅游服务,缺乏文化内涵,经营者对农业旅游的文化性、服务性、特色性理解不足,市场观点较弱,缺乏品牌意识。许多度假山庄、垂钓园、采摘园规模较小,卫生条件较差,设施简陋,服务单一粗糙,竞争力不足。

(2)农业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差异性不足。目前农业旅游的形式主要集中在景色观光、果蔬采摘、休闲垂钓、农家乐等方面,形式单一,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个性化的追求,没有特色的农业旅游产品及服务很难满足人们对农业旅游差异性的需求,使得农业旅游市场发展缺乏竞争力。

(3)农业旅游宣传不足,营销方式单一。农业旅游的推广工作对农业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农业旅游的宣传主要是靠口碑或者是通过一些小众媒体宣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些网络营销方式也逐渐产生,但是这些宣传营销方式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如携程旅游、途牛网等主流旅游网站以及美团、大众点评等手机运用中很少出现农业旅游或者乡村旅游项目的信息。同时专门针对农业旅游开发的农业旅游网中农业旅游项目的信息也是非常少的,更谈不上客户关系管理以及网站交互能力了,这必然导致农业旅游市场发展缓慢。

(4)农业旅游产品评价系统不健全。游客的需求和满意程度对农业旅游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顾客对农业旅游产品的评价和建议是农业旅游进行改善和调整的依据。目前我国农业旅游市场还没有建立一个像淘宝、京东那样的顾客评价平台或者网站,使得其他游客无法在旅游前了解产品的具体信息,导致农业旅游的营销受阻。同时经营者也很难了解到游客真正的旅游需求和旅游目的,难以对游客提供个性化以及差异化的旅游服务。

(5)农业旅游管理以及推广人才不足。农业旅游是一个急需发展的行业,但目前实际上农业旅游大多规模较小,许多农家乐、采摘园的管理者大多都是农民本身,文化程度较低,对农业旅游项目的经营管理以及市场推广缺乏科学性的经验以及认识,这也是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在互联网、大数据、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农业旅游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性旅游信息技术人才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3 解决农业旅游发展问题的“互联网+”的措施方法

3.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能够和各行各业有效融合的前提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立。我国农业旅游多分布于城市边缘以及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农村网络的普及率远远低于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提高农村网络的覆盖率,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配备,这是“互联网+”的前提条件。

3.2建立专业的农业旅游网站平台

可以建立全国性的农业旅游网站,分门别类地向消费者介绍农业旅游项目的景点特色等信息,同时向消费者提供旅馆预订、旅游线路查询、天气预报等多样化服务,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快速地查找旅游信息,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进行线下体验。

3.3开发农业旅游的手机运用

随着智能终端和移动网络的普及,基于移动互联网的O2O模式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手机进行的消费金额逐年上升,从而使得开发相应的农业旅游手机APP成为当下的必要之举。在移动终端上为游客提供旅游项目的各种信息,提供民宿预订、线路查询、线路导航、特色农产品推荐等服务,可以提高各地农业旅游项目的知名度创立品牌效应,方便游客更加灵活地运用网络资源了解旅游项目的具体情况。

3.4建立农业旅游网络评价体系

要建立全国性的互联网农业旅游网络评价体系,促进经营者与游客,游客与游客之间的信息多向互动。游客可以在消费之前了解各旅游项目的评价信息,根据平台中提供的评价信息选择消费的农业旅游产品。这样无形中在卖家之间也形成了行业内的竞争,有利于提高农业旅游健康良性发展。同时,经营者可以根据游客反馈的评价信息对自己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完善和调整,使得农业旅游从供应导向型行业发展成需求导向型行业。

3.5加强旅游信息技术人才和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一个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农业旅游想要持久的发展必然需要专业性人才的力量。目前农业旅游行业的经营者大多是当地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甚至还有许多农户对网络知之甚少。因此,一方面,需要对这些农民进行网络知识的培训,让他们接受新的管理和营销观念;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培养旅游信息技术人才,即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旅游、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用人才去带动这一产业的发展。可以采取开培训班、讲座、发放学习资料等方式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也可以借助于高等院校专门培养相关专业的学生,为农业旅游行业发展队伍输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杨涛.论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6(24).

[2]蓝明宝.国内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农技服务,2010(07).

[3]王德刚.农业旅游代际特征与盈利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13(01).

[4]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06).

[5]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05).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4(b)-118-03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