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研究
2016-07-15李剑欣纪春晖邬显娇
李剑欣+纪春晖+邬显娇
摘要:智能手机因其网络接入便捷性,携带方便及其所具有的多种时尚元素,获得了大学生群体的青睐与关注,成为其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但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率越来越高,“低头族”越来越多,部分大学生长期沉溺于“手机世界”,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受到了一定影响。因此,应对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进行教育和管理,提高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
关键词:智能手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利影响;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2-0009-03
90后占据了当今大学生群体的绝大部分,而智能手机恰好迎合了这个群体的交往心理及生活、消费习惯,为其创造了一种新的人际交往平台,打破了时空限制,使人际交往效率大大提高,多媒体功能为大学生获取丰富多彩的信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弊端,如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离,交往的便利性与人情冷淡等。
笔者以河北经贸大学学生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19份,其中有效问卷215份,覆盖文科、理科,包括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及在校研究生。问卷内容主要集中在智能手机普及率、花费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及用途、对智能手机影响的自我认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智能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1. 智能手机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工具。当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社会实践、文娱活动等方面,这就形成了大学生的活动地点不固定,而智能手机的移动性、便携性、网络接入便利性迎合了大学生的群体需求,使手机成为其人际交往的必备设备,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娱乐带来诸多便利。
此次问卷显示,215名被调查者中,拥有智能手机的人数占据94.88%,且所有拥有智能手机的被调查者均使用了手机上网功能。关于“是否认为智能手机在人际交往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调查中,超过72%的被调查者比较认同或者完全认同智能手机在其人际交往中起到重要作用,只有1.86%的被调查者完全不认同。由此可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手机将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智能手机时效性强,提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效率。智能手机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人际交往方式,突破了校园生活的时空限制,效率大大提高。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精力充沛,爱好广泛,人际交往范围大,内容也丰富多彩,因此对人际交往的效率也有很高的要求。智能手机通话功能、短信群发功能、手机QQ、微信、邮箱等社交软件功能,突破了时空限制,满足了大学生群体高效率的人际交往要求,对其学习、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高时效性的人际交往途径。
智能手机在打破远距离交往困境的同时,也有利于消除近距离的交往困难。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年轻气盛,自尊心强,某些情况下面对面的交流反而更容易产生交往障碍。调查显示:96.06%的被调查者使用QQ、微信等聊天工具进行交流,57.87%的被调查者使用微博、博客等工具进行交流。智能手机创造的特殊的交往环境,让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QQ、微博、邮件等间接交流,面对面难以说出的话,通过智能手机转换成文字符号、图频、音频等格式,让交往变得更加顺畅、简单。
3. 智能手机网络为大学生情感诉求的表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智能手机作为一种网络交往工具,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显著的匿名性和平等性的特点。大学生通过智能手机进行网络交往,摆脱了现实社会的束缚,可以建立一种满足个人需求的人际交往方式,在虚拟的环境中,以匿名的形式与他人进行交往,可尽情表达个人的情感诉求,通过网络宣泄感情,以缓解现实人际交往产生的压力。
大学生正处于接触社会,步入社会的过程中,心理波动与压力都比较大,触手可及的手机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自由、平等的情感表达平台,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可以以任何身份和方式抒发感情,可以向陌生网友倾诉,也可以在游戏中释放压力,有助于大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智能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1. 过度依赖手机,忽视现实人际交往。此次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在宿舍休息时,玩手机的时间远大于同舍友交流的时间。81%的被调查者承认,在与家人或朋友聚会时也会不自觉地掏出手机看一下朋友圈,或者浏览新闻。48.2%的被调查者每天花费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小于3个小时,34.8%的被调查者则大于3小时小于6小时。其中大概30%的时间用于手机的基本通讯功能,剩余70%左右的时间则用于智能手机的上网功能。26.2%的被调查者会不时拿出手机查看有没有短信、未接或新动态,当手机没电或忘记带手机时便会感觉不安。由此看来,虽然只有极少数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但多数大学生对智能手机有很强的依赖性。“玩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自觉的行为。
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长期在手机营造的虚拟世界中与人进行非口头的“人机”交流,用于现实世界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就会产生“面对面”交流的畏惧感,现实人际交流能力降低,交往心理和行为甚至会走向极端。
2. 人际交往“伪亲密性”增强,现实交往人情淡漠。手机的出现为人类交往带来一次变革,通过智能手机发送的图片、文字等,成为人际交往的辅助语言,音频、视频的出现,使远距离的交往更直观、真实。但这种通过冰冷的文字、符号实现的交流方式,冲淡了人情味,出现了交际怪现状。人们的手机通讯录中有很多朋友,但与多数朋友只会在有事时才建立联系,而各种手机社交软件中的陌生网友,虽从未谋面,却成为很多大学生热衷的聊天对象,跟网友吐露心声似乎显得容易很多。“向陌生人说真话,向认识的人说假话”成为不少大学生的心声。
与现实生活的朋友接触越少,心理距离越远,从而转向网络世界,而网络世界所呈现的轻松、无束缚的环境越发让大学生感觉现实人际关系维系困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便会出现人际交往麻木心理,形成一种与虚拟世界的“伪亲密性”,而造成现实人情淡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