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16-07-15翁钢民李慧盈
翁钢民 李慧盈
摘要:基于2005-2014年的数据,构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和融合协调度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和时空差异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河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两大产业之间存在融合发展的可能性;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整体融合水平较低,但发展态势总体趋好,区域之间融合水平差异显著,发展不平衡;在融合过程中河北省逐渐形成了以石家庄、保定为核心向周围其他城市逐级扩散的增长极模式。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时空差异;耦合度;融合度;融合协调度;增长极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2-0085-04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原有的产业边界开始模糊,许多产业不断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新的产业业态,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旅游业在这一新趋势的推动下也显现出融合发展的迹象,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新型业态,如会展旅游、工业旅游、医疗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教育旅游、文化旅游等[1]。近年来为探寻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路,河北省政府和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等部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全省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国外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19 世纪70年代,产业融合研究已引起关注[2]。格里斯坦和卡恩认为,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收缩或消失的过程就是产业融合[3]。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学者植草益提出,产业融合是指分属不同产业、市场的产品或企业,随着技术进步而转为能够相互替代,处在同一竞争关系中的一种现象,同时他从经济学角度探寻了产业融合对市场的影响机理[4]。此后,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产业融合问题进行了研究[5] - [7]。国内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于刃刚提出,在我国三大产业中开始出现产业融合的现象,随后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产业的融合发展[8] - [9]。一些旅游界学者对旅游产业融合的定义、路径、动因、障碍因素、实现机制、融合效应等问题进行了研究[10] - [14]。梳理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国外对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信、传媒、金融等产业,对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的研究相对较少。相比之下,我国学者对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以进一步提升其旅游功能[15] - [18]。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研究稀少,专门针对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的研究更是缺乏。
基于此,笔者以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和融合发展测量模型,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和时空差异进行定量分析,这对拓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视角、促进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模型构建
(一)指标体系和权重确定
作为综合性较强的旅游产业,其发展能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和基础。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是旅游产业在演变过程中不断作用于文化产业的过程,也是文化产业不断反作用于旅游产业的过程。笔者基于旅游与文化产业的产业效应角度,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则的前提下,从旅游和文化产业两个方面构建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见图1)。为保证权重赋值的客观性,选用熵值法对权重进行测算[19]。数据主要来源于2005—2014年《河北省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北省统计局及相关网站等。
(二)模型构建
“耦合”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现象。耦合度就是描述和衡量这些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而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是两大产业之间相互协调、作用和影响的结果。由此,本文构建融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设变量μi(i=1,2,3,…,m),μj(j=1,2,3,…,n)分别表示系统,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为:
为测算旅游与文化产业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度,令n=2,耦合度模型变为:
其中,C2越大,说明耦合度越高。设F1(x,t),F2(y,t)分别表示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函数,其中,x,y分别表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特征向量,t表示时间。借鉴公式(2),构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评价模型:
其中,cl为融合度,l越大,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水平越高。由实际情况可知,0≤C2≤1,进行开方运算后,cl的数值将变小,更能反映两大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因此,选取公式(3)作为计算融合水平的模型。然而由于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会出现交错、动态和不平衡的特性,单纯依靠该融合评价模型不能真正反映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程度的实际大小。假设F1(x,t),F2(y,t)得分比较低,根据公式却能够计算出融合度比较高的情况。例如,当F1(x,t)、F2(y,t)均取值为0.001,计算出的协调度大于当F1(x,t)、F2(y,t)分别取值为0.8和0.9的协调度,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为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构建融合协调度模型:
其中,D为两个系统的融合协调度,D越大,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程度越高;T为两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反映两者的整体效益或水平。为了保证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同等地位,可将α和β均赋值为0.5。
(三)融合协调度评价标准
依据旅游与文化产业不同发展情况,针对F1(x,t)和F2(y,t)数值大小可将其分为3种类型: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型[F1(x,t)>F2(y,t)]、旅游产业滞后型[F1(x,t)
二、实证分析
(一)计算结果
根据融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2005—2014年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数F1、F2,融合协调度D,计算结果见表3、表4和图1。
(二)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通过分析表3和图1可知,2005—2014年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一方面,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数值来看,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在波动中前进,在2008年出现“V”型趋势,有较大降幅,2008年金融危机对河北省入境旅游人数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数值来看,其水平处于上升的状态,从2005年的0.095上升到2014年的0.514,上升的幅度大、速度快,其原因是国家和地方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文化产业得到迅猛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受当年旅游产业的影响,文化产业在2008年也出现“V”型趋势。采用SPSS19.0对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564,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说明两个产业之间存在融合的可能性。根据F1和F2数值大小进行分析,2012年文化产业发展略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属于文化产业滞后型,其余年份旅游产业滞后于文化产业发展,属于旅游产业滞后型。因此,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旅游产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融合度、融合协调度时序变化分析
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协调度从2005年的0.270上升到2007年的0.459,2008年下降到0.401,2009—2014年逐年上升,由2009年的0.493上升到2014年的0.696,10年中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协调度等级从2005年的中度失调到2009年的濒临失调再到2014年的初级协调,融合协调水平总体上只达到了初级协调水平,融合水平较低。主要是因为两大产业尚处于融合的初期阶段,初步形成的融合产品如文化创意旅游、旅游演艺、影视旅游、节事旅游等规模和投入产出还较少。
(四)融合协调度空间变化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石家庄和保定的旅游与文化产业之间达到了良好协调程度。作为河北省的省会城市,石家庄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近年来,石家庄成立了一批“旅游定点接待单位”,其中包括文化色彩浓厚的藁城宫灯博物馆、河北习三内画博物馆、洪顺曲艺社、百年巧匠木绘艺术工艺产品生产基地等,填补了该市旅游文化要素的空白。保定市依托河北大学科技文化产业园,接待外来游客观摩考察,承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成为河北省大学科技文化产业园的典范。张家口通过承办世界小姐、世界旅游小姐选拨赛,在度假村举办大型实景演出,提高了该市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协调程度。邢台市的融合等级略低于张家口市,达到初级协调程度。该市天河山旅游景区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借助传说故事,注册了“中国爱情山”商标,并且围绕“爱情”主线,先后建设了大观楼、人间岛主题公园、情爱文化博物馆、七夕文化陈列馆等项目,成功举办了一系列的河北省七夕论坛、河北省七夕情侣节、中国天河山爱情文化节等大型节事活动,成功吸引了大批青年情侣旅游者。勉强协调的城市包括承德和秦皇岛,两市充分借助地方特色,打造大型实景演出,但是与其他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廊坊、邯郸、唐山、沧州、衡水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刚刚起步,基本处在融合失调阶段,上升空间大。总体上看,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融合发展不平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石家庄、保定为核心向周围张家口、邢台、承德、秦皇岛逐级扩散的增长极模式。
参考文献:
[1]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2008,(4):6-10.
[2]Vefie L.The Penguin Directionary of Phys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6.
[3]Greenstein S,Khanna T.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J].Boston,1997,(3):201-226.
[4]植草益.产业组织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Connell J.Film tourism-Evolution,progress and prospects[J].Tourism Management,2012,(5):1007-1029.
[6]Kole S K.Dance,representation,and politics of bodies:'thick description' of Tahitian dance in Hawai′ian tourism industry[J].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ce,2010,(3):183-205.
[7]Kostopoulou S.On the revitalized waterfront:creative milieu for creative tourism[J].Sustainability,2013,(11):4578-4593.
[8]于刃刚,等.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花建.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四大路径[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4):26-35.
[10]李锋,陈太政,辛欣.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结构演化关系研究——以西安旅游产业为例[J].旅游学刊,2013,(1):69-76.
[11]丁雨莲,赵媛.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路径与主体探析——以深圳华强集团融合发展旅游主题公园为例[J].人文地理,2013,(4):126-131.
[12]张辉,黄雪莹.旅游产业融合的几个基本论断[J].旅游学刊,2011,(4):5-6.
[13]陆林.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产业融合[J].旅游学刊,2011,(5):6-7.
[14]李志勇,于萌.旅游产业融合视角下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路径探索[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17-124.
[15]兰苑,陈艳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机制与路径——以山西省文化旅游业发展为例[J].经济问题,2014,(4):126-129.
[16]杨春光.着力促进宁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J].求是,2012,(1):56-58.
[17]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9):161-165.
[18]王龙娟,张茵.隐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显性化途径探讨——以山西侯马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120-124.
[19]张琰飞,朱海英.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16-21.
责任编辑、校对:齐 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