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发展及空间优化策略

2016-07-15邱晖杜忠连

北方经贸 2016年2期
关键词:产业政策新型城镇化

邱晖 杜忠连

摘要:集聚效应是城镇发展的动力。集聚效应能够通过规模经济和知识外溢等效应的影响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成本。集聚效应与城镇产业结构的演化及城镇功能空间的演化均有密切的关系。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有关产业及空间的政策的制定应围绕如何提高集聚效应的作用来进行。通过组织和成立城镇合作平台、构建城镇政府间的横向网络组织、优化城市群的形态和空间布局等策略基于集聚效应视野下对城镇空间行优化。

关键词:集聚效应;新型城镇化;产业政策;空间优化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056-03

集聚意味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趋于连锁,超越原有组织层次的功能复杂性优化极点,创造出更高层次的系统。集聚经济规定了一个特定的系统特征边界,决定了对应于该边界的经济系统在高于微观经济要素和活动的组织层次上运行。城镇恰恰是出于这一层次的特定的经济系统。城镇经济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是集聚效应,即由于居民(要素的供给者、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者)和企业(要素的需求者、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在空间上集中而带来的成本节约。居民和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加速了经济活动的密集化并进而产生了规模经济。城镇的集聚效应,一方面与城镇中的产业结构的演化存在密切关系,一方面又与城镇的空间结构演变存在着密切关系。在我国目前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研究如何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以及空间结构的优化来充分发挥集聚效应的作用,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集聚效应的内涵和种类

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镇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集聚效应是城镇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集聚效应主要是指要素和产业在空间上集中所引发的规模经济以及知识溢出等正外部效应。

根据目前学术界的共识,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集聚效应,一种称为马歇尔效应,另一种称为雅各布斯效应。马歇尔效应是指同一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所引发的规模经济及知识外溢效应,马歇尔效应不仅会促进城镇的产生与发展,而且也构筑了一个区域经济的产业特色,是地方化特色经济的基石。而雅各布斯效应是指不同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所引发的产业间知识外溢效应以及整个城镇的规模经济,雅各布斯效应能够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和协作,推动不同产业之间的知识溢出和创新文化的形成,被认为是城镇能够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集聚效应的作用机制

集聚效应之所以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果并成为推进城镇发展的发动机,其作用的机制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集聚效应可以促进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

集聚经济的出现不仅能够对已经存在的社会分工与协作产生强化的作用,而且由于要素和产业在空间上集中并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所以集聚经济将进一步推动分工的深化以及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从而获得生产效率提高的好处。不仅如此,分工的加深以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知识的传播。正如雅各布斯本人所指出的:大城市是多样性天然的发动机,也是各种各样新思想和新企业的孵化器。城镇作为集聚效应的载体,将从分工深化以及知识溢出的雅各布斯效应中获得巨大的增长利益。

(二)集聚效应可以带来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分为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两种,内在经济是指企业因为自身规模扩大而带来的平均成本下降,外在经济是指企业因为所处的整个产业规模的扩大而带来的平均成本下降。在集聚区内,企业之间或产业之间因为产品或服务的内在生产规律而彼此联系在一起,一个企业的投入品源自另外一个企业的产出品,一个企业的发展为与其有关联的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并拓展了生存空间,即,双方之间存在着联系效应。当上述有关联的企业位于同一个集聚区内时,双方之间的运输成本会因为空间距离的接近而得以节约,大规模生产的条件也因为空间上的接近而更加容易具备。尤为重要的是,知识扩散的速度与企业集聚的程度成正比,空间上的接近强化了知识的外溢效应,产品创新因此加速。因此,在集聚区内,企业更容易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

(三)集聚效应可以带来成本的节约

在生产上具有相关性的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在一起能够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企业之间集聚规模的扩大不仅会使处于生产链条各个不同环节上的企业受益,还可能会促进生产链条的复杂化,在原有基础上衍生出新的环节并进而导致新的产业或服务业的出现。从人力成本上看,位于集聚区内的企业可以降低人才的搜索成本并从人员流动带来的便利中获益。因此,位于集聚区内的企业能够享受到比集聚区外企业更低的生产成本。另外,空间上的接近降低了企业的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容易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一般而言,违约成本与距离的远近成反比。因此,集聚区内的企业之间所形成的信誉机制因为空间上的接近而更加牢固,这降低了违约的概率并有助于节约交易成本。

三、集聚效应对产业结构和城镇空间的影响

在集聚效应的作用之下,作为产业集聚区的城镇对生产要素产生了巨大的吸力。劳动和资金等要素不断流向城镇,这个过程既带来了产业结构的有序演变,同时也不断影响着城镇的空间格局。

集聚效应对产业演变的进程有重要影响。城镇是集聚效应的载体,集聚效应的发生和强化会改变城镇内部的产业结构。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早期,经济中占据较大比重的是第一产业,城镇内部则以第二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这个阶段,因为第一产业中劳动效率低,经济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十分有限,难以形成对城镇化的推力。与此同时,城镇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规模较小,对城镇化的拉力也不大。当工业经济成为区域经济的主体之后,工业化的过程带来了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张,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镇,由农业人口转变为工业人口,城镇的边界急速扩张。集聚效应在这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效果也最为显著。当一个区域的经济跨越了这个阶段,第三产业替代第二产业成为城镇的主导产业时,生产方式必然同时发生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替代。这两种同时发生的替代作用将使进一步的集聚发展变得不经济,并为城镇内部的经济主体离开城镇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资金对劳动的排斥日益显化,企业更加注重劳动力的质量而非数量,往往只需在城镇内部就可以解决。

集聚效应通过对城镇影响产业及人口的空间选择进而影响到城镇功能空间的演化。城镇的空间由商业空间、工业空间及居住空间等块状的功能区构成,这些功能区的结构和布局是相关功能主体通过在空间上集聚所形成的。集聚效应在城镇功能空间的形成和演化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城镇形成的初期,工业空间、商业空间和居住空间的划分并不显著,各种空间混杂在一起,称为均质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出于降低成本的需要,商业企业通过集聚形成“市”,并率先从均质空间中分离出来,形成了所谓的服务型空间。随着越来越多不同性质的服务企业集聚在一起,逐步形成了拥有多元化功能的综合性服务空间。服务空间的增长不断地挤压工业企业的生存空间,工业企业不断移往远离城镇中心的郊区,并逐步形成工业空间。工业空间向城镇郊区的移动则会导致居住空间分化,人口的集聚会导致服务业新的集聚并导致副城市或者卫星城的出现。要素及产业在更大范围内的集聚还会进一步导致城市群的出现。

四、集聚效应下产业发展策略

(一)调整产业内部结构转型升级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第一产业投入不足、第二产业产能过剩以及第三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等产业结构内部存在的矛盾对于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只有从产业结构内部破解上述障碍,才能有助于产业集聚效应的充分发挥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带,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以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为核心建设农业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的作用。其次,建设新型工业化。通过建设工业园区来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工业企业的集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以战略新兴产业为核心引导要素的集聚。再次,发展专业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分离,服务业的专业化能够强化集聚效应的作用。

(二)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

产业集聚比较强调同一产业内各企业的集聚,而产业集群的重点则在于不同产业的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尽管存在这种差别,但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不仅有助于集聚效应的作用的发挥,而且还能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配合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水平。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培育和壮大龙头产业和龙头企业。龙头产业往往是主导产业或极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龙头产业通过示范作用来引领其他行业的发展。龙头企业则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决定了一个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程度,其他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契约关系与龙头企业联结在一起。其次,完善产业的配套体系。产业集群通过内部的合理分工和协作,促使供应链、销售链以及物流链协调运转,能够充分发挥集聚效应的作用,强化要素使用效率,引导经济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动力。

(三)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

一直以来,投入产出比不高都是我国产业发展的硬伤。要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效应,就要提升产业发展质量。首先,优化存量和培育增量同时进行。对于建立在优势资源基础之上的传统产业,必须深入挖掘其潜力,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来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对于投入产出比已无望提高的传统产业,应及时革除。此外,应培育新的增量,促进更多高质量产业集聚的形成。其次,优化产业发展的平台。对园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注重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五、集聚效应下城镇空间优化策略

(一)组织和成立城镇合作平台

由于城镇之间缺少合作的平台,导致了在城镇化进程中,没有出现城镇与城镇的连绵体式发展,而是出现了区块式的发展。城镇之间各自发展,没有相互之间的竞合,大大弱化了集聚带来的空间效应。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空间效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发挥中央政府的引导优势。中央政府在制定全国整体性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城镇化的空间效应,通过政策引导地方政府考虑自身与相邻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打破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工作上自成一体的局面。其次,强化城镇之间的协调机制。各区域在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时应将空间效应作为一个重要变量进行考虑,注重对相邻区域的影响,可以考虑通过举行区域领导人会议等形式来加强城镇之间的合作,共同制定政策强化集聚所带来的空间效应。

(二)构建城镇政府间的横向网络组织

城镇政府间横向网络组织的建立将有助于要素在比单一城镇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集聚,不仅能使集聚效应波及更广阔的空间范围,而且能提高集聚效应的质量。构建城镇政府间横向网络组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构建城镇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越发达,城镇与城镇之间在空间上的联系就紧密,要素的集聚效应就越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应加大对于城镇间基础设施的投入。其次,构建信息网络。信息网络的构建有助于降低城镇之间合作的交易成本,打破城镇之间由于行政区划界限所带来的壁垒,强化城镇之间的学习效应。最后,构建要素市场网络。城镇之间要素市场网络的建立,有利于要素在城镇之间的流动,引导要素投向能够产生最大化价值的地方,进而扩大集聚效应的范围并提升集聚效应的活力。

(三)优化城市群的形态和空间布局

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城市群,城镇化空间效应能否有效发挥的关键在于能否对城市群的形态和空间布局加以优化。要优化城市群的形态和空间布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的限制。城市群的发展必须要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实现行政区域一体化,强化不同区域、不同城镇之间的合作意愿,提高合作互动的水平,增强相邻区域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其次,优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城市群的发展并非是简单地将要素集聚,而是要促进要素在不同区域空间中的整合,优化要素在城市群中的配置,避免城镇间产业结构出现趋同化,实现整个城市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后,健全城市群的结构体制。从更加有助于发挥集聚效应和空间效益的角度出发,城市群的理想形态是一种以具有齐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动力源,大中小城市错落有致分布且产业上密切合作的稳固结构。

猜你喜欢

产业政策新型城镇化
产业政策立法的逻辑进路
产业政策需区分“大小非系统”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
CFO如何对待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在前进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
设计得当的产业政策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