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屋漏”型故事的形态结构分析

2016-07-15齐迎华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韶关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结构

齐迎华(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屋漏”型故事的形态结构分析

齐迎华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屋漏”型故事是指在语言误解的状态下,因老虎听到人说怕漏,而害怕漏、误为漏、甩掉漏的民间故事。“屋漏”型故事的24个文本,可划分出五个类型变体,每一个类型变体都可以用一条单向型的直线来表示,将这五条直线叠加起来便得到了“屋漏”型故事的“生命树”结构图。民间叙事的“生命树”结构图既是对故事情节结构分析的结果,也是研究“屋漏”型故事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屋漏”型故事;结构形态;类型变体;“生命树”结构

“屋漏”型故事是我国各地区广泛流传的故事之一。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所载,目前已经发现和整理的故事异文有300篇以上,主要分布在浙江、河南、陕西、四川、青海等地。除了在汉族流传外,傈僳族、阿昌族、布依族、彝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普遍存在。本文选取国内已经发表的24个“屋漏”故事文本(编号T1-T24),主要通过借鉴刘魁立先生的《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浙江当代“狗耕田”故事情节类型的形态结构分析》一文的共时性比较研究方法,同时参考普罗普《故事形态学》的理论方法,从结构形态学的角度出发,对“屋漏”型故事的情节结构加以分析,划分出该故事的若干类型变体,并最终描绘出“屋漏”型故事形态结构的“生命树”。

一、“屋漏”型故事情节分析

从已搜集到的故事材料来看,该故事尽管在我国许多民族和地区有诸多的异文,但大多按照固定的结构展开,刘守华先生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中做了很好的总结:

一个下着大雨的漆黑夜晚,老虎和小偷不约而同地去偷老俩口家的牛。躲在牛圈中的老虎和小偷正在寻找时机下手,不料听到老头的声音:“什么老虎、偷儿?我一点都不怕,我就是怕漏。”小偷知道“漏”是指屋漏,而老虎却以为是比自己还厉害的怪物,便夺门而逃。小偷见有“牛”跑出门外,就跨到它的背上。老虎没命地跑,想甩掉身上的“漏”。一个闪电,小偷发现自己骑的竟是只老虎,吓坏了,顺势跳到树上。老虎逃回山里,向猴子诉说刚才发生的事,猴子不信,要老虎带它去看个究竟。于是它们用葛麻藤系在一起,以猴子眨眼为危险信号。猴子往树上爬时,小偷吓得屎尿直流,恰好落在猴子眼里,猴子忍不住地眨眼,站在树下的老虎见了,不顾命地逃,结果把猴子活活地拖死了。[1]88-89

故事主要是在对语言的误解状态下,围绕老虎、偷儿、猴子和“漏”展开的。该类型故事中的“语言误解”母题几乎在所有的文本中都有出现,而且是最早出现的母题。因为老虎(有时也有偷儿)对“漏”这种人人都要惧怕的东西的害怕(好奇、疑惑)心理,是故事得以接连不断发展的基础,由此引发了民间传承的“屋漏”型故事。

“屋漏”型故事作为我国民间常见的一种故事类型,很早就得到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尤其是对其情节要素早已做了比较完善的讨论。钟敬文先生在1929年写的《中国民间故事型式》一文中,较早地探讨了该类故事,他将其定名为“怕漏型”故事,并提炼了五个主要情节:

1.一人以“屋漏可怕”为言;

2.老虎闻之,以为世界更有比己凶猛的动物;

3.窃贼来,虎因误会而不敢动;

4.贼以为猪或牛,携之以归;

5.虎或逃脱,或被杀[2]。

德国学者艾伯华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1937)中也涉及到了该类型故事,并取名为“怕漏”,同样也列出了与钟敬文先生大致相同的五个情节项。值得注意的是艾伯华在书中提到他所搜集的“怕漏”故事主要流传在中国东南部一带。后来,美籍华裔学者丁乃通先生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收录了中外18个“怕漏”故事,并且有了创新性的发现,他指出177号“贼和老虎”故事常常是“屋漏”型,有时存在于AT78B之前。AT78B具体情节是:“猴子爬上树去抓一个人给老虎吃。被抓的人因害怕而把尿撒在猴子头上时,猴子摔了下来,老虎拖着猴子逃跑,把他给拖死了。”[3]其核心情节(母题)是“猴子把自己用绳子捆在老虎身上”。AT78B型的发现,是对钟敬文和艾伯华的五个故事情节的重要补充,也是衔接着后续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环节。

“屋漏”故事在不同的异文中,其角色名称可以不同,如人物可能是一对老夫妻、兄弟俩或者老太婆,被偷的或是驴、牛、羊、猪等,老虎被狼、猴、狐狸或熊置换,或者“屋漏”被换成“锅漏”、“开开”、“噗吐”或“脱”等。但是这种角色化的名称变化是符号性的,是缘于各地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文背景的差异,与功能项的一致性无关。普罗普在《故事形态学》中指出:“角色的功能充当了故事的稳定不变因素,它们不依赖于由谁来完成以及怎样完成。它们构成了故事的基本组成成份[4]。”纵观这24个文本,尽管情节繁简不一,讲述的风格也极具地域特征,但无论怎么发展都离不开“怕漏”这一中心母题和“听到人言怕漏—害怕漏—误为漏—甩掉漏”这一情节基干。这一中心母题和情节基干构成了“屋漏”型故事的典型特征,也是区别其他类型故事的重要依据。

二、“屋漏”型故事的类型变体

刘魁立在分析浙江省“狗耕田”故事时,提出了类型变体的概念。所谓类型变体,就是指将一些有更多相似之处的文本划分到一个分支,一个分支就是一种类型变体。刘魁立指出:“同一变体中的各个文本之间在母题以及母题排列顺序方面,都有极多的相同处,同时又和其他文本有所区别。”[5]在这一定义的规范下,通过对24个“屋漏”故事文本的梳理和分析,归纳出了以下几种类型变体。

变体一:

1.偷儿与虎听见人言“怕漏”,很害怕;

2.误偷儿为“漏”,逃走。

16世纪藏族的《甘丹格言》载录:“愚者碰到重要关头,一点小事也要恐惧;请看把人错当‘水漏’,老虎吓的心裂命休。”[6]可见“屋漏”型故事不仅流传时间久远,而且地域范围也极其广阔的。T21题目《漏》,主要情节是:偷儿躲在房梁上,看清梁下的老虎时,吓得小便溢了出来,洒在老虎身上,老虎误以为是漏,吓得逃走了。从此故事可以窥得藏族的“老虎怕漏”故事的大致情节。该文本已出现偷儿小便这一行为,与其他变体不同的是,因为变体一还没有老虎的帮手出现,所以该行为直接作用在老虎身上,使得老虎害怕而逃走。T13《怕“漏”的故事》中,偷儿因害怕而从房梁上掉了下来,砸在了老虎身上,老虎误认为偷儿是“漏”而逃走。“从房梁上掉下”与“偷儿小便”这一情节虽然不同,但是其功能都是直接导致老虎误认为偷儿是“漏”而逃走,所以二者可以归为同一种类型变体。而T17《看“漏”》故事则是以两个小偷之间的误“漏”行为为发展线索,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较为简单,最后还清楚地交代了小偷们改邪归正,不再偷盗的结局,多具有教育意义。

变体二:

1.虎和猴子听见人言“怕漏”,很害怕;

2.猴子把自己和老虎拴在一起,上树放哨;

3.虎跑猴子死。

T8《怕“屋漏”》故事就属于这一变体。与变体一相似,该类变体也是较为简单的变体,故事中没有出现偷儿形象,只有老虎和猴子这两种动物,但该类变体引入了一个新的母题,即“猴子把自己用绳子捆在老虎身上”,该母题是“将尾巴结在一起”这一古老母题的弱化形式之一。“将尾巴结在一起”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母题,不仅在“屋漏”故事中的出现次数很高,而且在其他类型故事中也普遍存在。

变体三:

1.虎和狐狸听见人言“怕漏”,很害怕;

2.偷儿误将虎当作牛而骑,虎误偷儿为“屋漏”而逃;

3.甩掉“漏”;

4.虎逃狐狸死。

该类型变体在变体一的基础上,增加了偷儿与老虎之间的误解这一故事情节。以T20《老虎怕“漏”》故事为例,狐狸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用一根藤子将自己和老虎拴在一起;在偷牛时,小偷掉在了老虎背上,却误认为是骑在了牛身上,而老虎认为是“漏”降临了,连忙逃命,中途将小偷甩了出去。如果说老虎对“漏”的误解是整个“屋漏”型故事的背景和前提,那么偷儿与老虎的相互误解则是故事发展的关键。这种误解性功能项通过巧合性因素衔接起来,使得故事情节紧凑,结局出人意表。

变体四:

1.虎听见人言“怕漏”,很害怕;

2.偷儿误将虎作马而骑,虎误偷儿为“漏”;

3.偷儿发现是虎,上树躲避;

4.猴子(狐狸、狼群)求证“漏”,被打败;

5.虎(狼)逃,猴死。

在这一类型变体中,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同时该变体的数量在收集到的24个文本中占15个,为总数的62.5%。在少数文本中,偷儿听到了人怕“漏”的话语,误认为自己骑的是“漏”,于是很害怕而上树躲避。在相当数量的故事中,偷儿并未听到“怕漏”的言论,误认为自己骑的是马,在看清了骑的是老虎后,因害怕而上树躲虎,这样“怕漏”就从两个主要角色转移到一个角色老虎身上,偷儿从“怕漏”的中心母题中被释放出来转移到怕虎、躲虎的情节中。与变体三不同的是,在本项变体中出现了“求证漏”这一情节段(刘魁立也称之为母题链)。老虎在甩掉“漏”后并不是直接逃走,而是再返回树下查看漏。在T16《猴子、老虎和屋漏》中,猴子和老虎发现树上原来并不是“屋漏”而是一个人,便上树去捉。而在更多的故事文本中,猴子(狐狸、狼群)作为老虎的帮手出现,要爬上树去求证“漏”,结果均被偷儿打败,老虎误以为树上确实是“漏”,结局都是虎逃走,猴子因为把自己缚在老虎身上而被老虎拖死。T10《锅儿漏》中还提到狼也掉在猎人的陷阱里,小偷再也不敢干偷鸡摸狗的事了。此外,在T3《猴虎相克》中提到:“从此以后,猴子没有了下巴颏,猴和老虎也不往来了,一碰见,猴子就要向老虎讨下巴颏,老虎只好远远避开。所以老年人不喜欢属虎的和属猴的成亲。”[7]T14《不怕虎怕漏》的故事结尾:“猴子的屁股又正好跌在一块石头上,从此猴子就留下了一只红屁股,以后也有了猴子的屁股是跌红的说法。”[8]这类故事更像是解释某种现象的解说型故事。但正如刘魁立先生在“狗耕田”一文中所说的那样,“虽然有一个像是物类起源传说的结尾,但那只是附会的一句话,与故事情节的总体内容并无实质性联系”[5]63。

变体五:

1.虎听见人言“怕漏”(“开开”),很害怕;

2.偷儿误将虎作牛(马)而骑,虎误偷儿为“漏”;

3.偷儿发现是虎,上树躲避;

4.猴子(狐狸)上树求证“漏”,被打败;

5.黑熊(老虎)捉“漏”,失败;

6.虎逃(死)。

与变体四相比,变体五又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两次被打败的情节,在猴子狐狸被打败后,证实了“漏”的存在,而新的动物再次出现就不再是证实“漏”,而是要捉住“漏”。T2《不怕老虎怕“开开”》中,黑熊爬上了树,被偷儿的尿滴到了眼睛里,于是跌下了树。老虎又找来了狼、兔子、老鼠、蜂子等动物,老鼠和蜂子因为被嫌弃没有本事,而转去帮助树上的人,结果是老虎一边的人马全部被压死了。T24景颇族《蓑衣与塔扇》和T18傣族《呀呼哈》是该变体中地域色彩较为浓厚的故事,刘守华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一书中依据传承系统将“屋漏”故事划分出以傣族、德昂族为中心的西南山地民族传承系统[1]93。他还明确指出该系统的“屋漏”故事主要特征是大量出现蓑衣、斗笠等雨具,以及大象、兔子等动物。T18中兔子发现了树上原来是个人,为了救这个人,兔子便机智的捏造了一个叫“呀呼哈”的凶猛怪兽,最后吓怕了所有的动物。故事中的兔子机智又有人情味,是典型的我国西南和印度诸国的传统兔子形象。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五种类型变体是从全国范围内所收集到的24个“屋漏”型故事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如果对此类型故事做更加全面的收集,在获得更多文本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或许还会出现新的变体。不过,笔者认为这五个变体已经涵盖了该型故事的主要故事情节,对其作结构形态分析是有理论价值的。

三、“屋漏”型故事结构形态的“生命树”

在本文分析的所有文本中,“屋漏”型故事的情节发展脉络都是单线性的,即刘魁立先生所说:“由一个端点沿着直线向另一个端点发展,一个母题接续另外一个母题。事件是单一的,事件的发展也都在一个事件轴上演进。”[5]77如果用线条来绘出故事进程,那么它将是一条笔直的单线条的直线。若将本文分析的所有文本的线条纵向竖立起来,并将它们重叠之后,就会生成枝丫繁茂的“生命树”,如图1所示:

“屋漏”型故事的结构形态“生命树”清晰地反映了该故事的组织构成和情节发展,展现了“听到人言怕漏—害怕漏—误为漏—甩掉漏”这一情节基干和“怕漏”的中心母题。在这一基干和母题的共同作用下,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又生发出了多种多样的故事文本,形成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类型变体,展示了“屋漏”型民间故事传承的稳定性和发展的多样性特征。

图1 “屋漏”型故事的“生命树”结构

四、结语

“屋漏”型故事是我国流传最广的民间故事之一。本文受刘魁立先生《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浙江当代“狗耕田”故事情节类型的形态结构分析》的启发,通过对24个故事文本的分析,从结构形态学的角度入手,绘制了“屋漏”型故事结构形态的“生命树”,初步梳理了“屋漏”型故事的内在结构,详细地探究了“屋漏”型故事的结构形态发展过程,是对刘魁立先生所开创的研究方法的一次有益尝试,也对民间故事的继承性和变异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敬文.钟敬文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3:154.

[3]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郑建成,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11.

[4]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18.

[5]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浙江当代“狗耕田”故事情节类型的形态结构分析[J].民族艺术,2001(1):63-77.

[6]贺文宣.藏族格言故事选[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74.

[7]钟敬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531.

[8]钟敬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上海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475.

(责任编辑:廖筱萍)

Analysis on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House Leak Stories

QI Ying-hua
(College of Literature,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Abstract:“House leak”refers to folk stories that in the case of misunderstanding in languages,a tiger heard people say they were afraid of leakage,so it felt frightened too,and then mistook for leakage,got rid of the leakage at last. There are 24 story texts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of variants,each variant type can be represented by a one-way line. Add the five lines together to get a structure chart named“Tree of life”about“House leak”. The“tree of life”of folk narrative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the analysis of the plot structure,but also an effective method to study the “house leak”stories.

Key words:“House leak”stories;structural morphology;type variant;the structure of“tree of life”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6)03-0057-05

[收稿日期]2016-02-01

[作者简介]齐迎华(1992-),女,河南信阳人,上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民间文学。

猜你喜欢

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300Mvar空冷隐极同步调相机结构特点
一种特殊的“总提而分承”同位结构
论作文结构“三简洁”
论结构
新型平衡块结构的应用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论《日出》的结构
我国社会结构的重建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