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策略与学习兴趣培养
2016-07-15翟敏霞
翟敏霞
摘 要: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是数量关系建立在人脑中的一种抽象联系。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 。
关键词:一年级新生;小学数学;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2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160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它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伴随着求知的动机、理智的情感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产生的。对刚入校门的小学生来说,如果他们对数学知识充满兴趣与好奇心,对学会数学充满自信心,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小学生一年级刚刚入校门进行正规学习,在他们身上还存在幼儿园的某些学习兴趣特点。其一,他们的好奇心都是很强,他们的兴趣往往受新鲜事物所吸引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是由学习活动的意义和结果产生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其二,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范围很大,但缺乏中心兴趣。新生开学入学后,受到教师、周围小朋友的影响,他们对一年级所开的各科课程都可能感兴趣,但是这些兴趣爱好里并没有一个特别喜欢的。其三,学习兴趣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幼儿的学习兴趣产生得快,消失得也快,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某一种事物的兴趣持续时间越来越长,逐渐达到稳定的状态。其四,学习兴趣由消极兴趣向积极兴趣发展,幼儿时期就算对感兴趣的事物,也常常采取观望的态度,表现为消极兴趣。随着入学后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学习中、生活中提出大量的“为什么”,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甚至能够进行科学创新。
数学学科具有同其他学科相比显著不同的几个特性: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与刚入学学生心理特征之间的三对矛盾:数学知识高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矛盾,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与小学生对事物理解简单化直接化的矛盾,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与小学生接触生活知识狭窄的矛盾。
这样,就决定了数学教育的独特性:一方面,一年级数学教学仍具有幼儿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生活性。我们应该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他们能够理解的熟悉的事物来进行数学教育。另一方面,一年级数学教育的内容具有系统性。数学教育目标的确定、内容的编排以及方法的选用,都遵循着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原则和幼年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规律。这也体现了数学教育的科学性。因此,教师在进行幼年数学教育教案安排上,应先易后难、环环相扣。
家庭都是第一所学校,父母都是第一任教师。有些家长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教育方法选择不当,压抑了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如当孩子问家长一道数学题时,家长并没有慢慢启发、引导幼儿寻找解题思路,而是直接告诉孩子或是责怪孩子简单的题都不会。这样长期下去,他们不是养成懒惰的习惯、喜欢坐享其成,就是感到委屈,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还有的家长对幼儿期望过高,忽视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理解能力,强加给幼儿超越年龄的知识,逼迫幼儿机械运算、超负荷练习,从而导致幼儿心理负担加重,望“数”生厌。相反,有些家长能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对孩子进行情景数学教育。因此,只要父母教育得当,符合儿童发展的规律,幼年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会有很好效果的。鉴于此,教师必须每一个学生家长经常沟通,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儿童学习发展规律,与家长一起,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由于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而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等,都对刚刚入学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还会常常发现这样的事,原本成绩很好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位教师或者与某位教师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结果相关学科一落千丈甚至影响其他的学科;也有这样的情况,原本成绩并不优秀的学生,因为喜欢某位教师,积极主动学习这一科,结果成绩突飞猛进,甚至出类拔萃。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充分验证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培养幼年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很多时候特别在他们对数学并无特殊情感时,应该先让他们对授课教师产生兴趣,进而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亲近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智力水平是不同的,尤其在数学的学习中表现突出。要想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必须认清学生的智力差异,关照不同学生的个别需求,对他们进行不同水平的练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好多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他们无视学生所存在的天生的智力因素差异、性格差异和理解能力差异,对于好动的学生以强硬、责骂的方式命令其立刻安静下来学习数学,对于反应迟钝爱做错题的学生以批评甚至嘲笑的方式指出他们的错误。这样下去,好动的学生会在屡次的责难中渐渐形成破罐破摔的想法,形成抵触心理。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尊重并支持学生,按他们自身能力去学习数学,让他们能在教学中充分展现自己,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才能让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总之,教师想要使刚从幼儿园踏入校园的小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运用各种方法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减少数学的枯燥性和乏味性,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渐渐发现数学的魅力,使他们刚刚踏入校门就欢快地在数学海洋里徜徉畅游,为以后的学习以及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