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神经病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2016-07-14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海峡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福建省发展趋势

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福建省神经病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摘要]该报告回顾福建省神经病学学科发展历程,重点阐述神经变性病、脑血管病、神经介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免疫、癫痫与脑电图、周围神经疾病与电生理等专业学组在临床医疗、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与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果及不足,展望福建省神经病学学科的发展前景和目标。

[关键词]神经病学 专业学组 发展历程 现状 发展趋势 福建省

神经病学是医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直到19世纪,真正意义上的神经病学才步入诞生和发展阶段,与其他医学学科相同,20世纪是神经病学飞速发展的世纪,有许多革命性的成果诞生。转眼间到了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为神经病学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于1983年正式成立,历经30多年的发展和壮大,在福建全省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专科学术交流网络,现拥有会员人数千余人,在临床医疗、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与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本研究报告对我省神经病学学科的发展历程、现状进行回顾,对我省今后神经病学学科发展提出研究方向与展望,以应对当前国际神经病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进一步推动全省神经病学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1 福建省神经病学发展历程

1.1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成立

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是全省神经内科医务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它的前身——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精神学分会成立于1982年7月8日,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精神科三个专业组成。1983年9月10日,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独立于神经精神学分会成立。至今,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已完成七次换届选举。在历届主任委员谢子康、慕容慎行、王柠、陈晓春等专家的带领下,福建省神经科学和专科事业持续发展、神经病学分会队伍不断扩大,特别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各地市神经病学分会也相继成立。1995年,厦门市医学会神经精神分会成立,首届主任委员陈治卿,现任主任委员童绥君;2002年,三明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成立,现任主任委员李碧霞;2005年,宁德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成立,现任主任委员李康增;2008年,福州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学分会成立,主任委员毛琳,现任主任委员蒋小玲;2009年,莆田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成立,名誉主任委员林锦魁,现任主任委员陈国章;南平市医学会神经病学现任主任委员林忠荣。泉州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李国前;漳州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陈跃鸿;龙岩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陈衍贵。

为了促进神经病学专科分会可持续性发展,加强后备人才培养,2009年8月8日,第六届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成立,王柠兼任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华品、方玲、张旭当选为副主任委员,选出青年委员26人。2013年成立了新一届青年委员会,陈晓春教授兼任主任委员,陈万金、刘昌云、叶建新、李永坤4位同志当选为副主任委员。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会工作,更好地优化专业人员队伍,2013年,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成立了神经变性病、脑血管病、神经介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免疫、癫痫与脑电图、周围神经疾病与电生理6个专业学组,分别由陈晓春教授、王柠教授、林航教授、季晓林教授、黄华品教授、周瑞玲教授担任组长,引领全省各地市神经病学各专科在临床、教学、科研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1.2福建省神经病学医疗技术的发展

1954年,谢子康负责创建福州市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当时仅有沈惠均等4位医师。1959年,神经科独立成为一个科室(即:福州市神经精神防治院神经科),承担医疗、教学等任务。1961年,该院进口了一台脑电图机,这是当时唯一的先进仪器。后陆续开展了一些简单的神经外科手术、脑血管造影、细胞染色体检查、血清铜、尿铜、铜氧化酶等检测。1969年底,由于“文革”的冲击,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的医生几乎全部下放,福建省的神经科事业几乎停滞。两年后,被下放的神经科医师陆续返省城,部分回原单位,部分调往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医学院附属医院。

1984年,福建省立医院购进第一台CT断层扫描机,为神经系统疾病提供影像学诊断基础。该院积极开展脑电、肌电、诱发电位等神经电生理方面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明显提高了神经科的医疗质量和诊疗水平。1986年,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成立神经病学研究室,积极开展脑血管病、肌肉疾病等科研工作,应用先进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在DMD 及Wilson病的基因诊断、携带者甄别、症状前诊断等方面取得佳绩。1995年,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成立,建立了神经分子遗传学、神经分子生物学、脑血管病、神经电生理、神经病理学等实验室,尤其在基因诊断技术方面成果突出,开展了DMD/BMD、WD、MELAS、SMA、HD、CMT、ALS、CADASIL、DRD、SCA、Friedreich’s共济失调、HSP等疾病的基因检测,为遗传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基因诊断依据。2013年,福建省分子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成立,重点研究分子神经变性病、分子神经遗传病,深入探索脑老化与认知功能下降的分子基础、神经变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及神经遗传病的分子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的分子靶点。

近年来,神经电生理技术(如脑电图和肌电图)、各种诱发电位采集技术(如体感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事件关联电位、神经传导速度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以及更先进的动态脑电监测和视频脑电监测已逐步在我省各大医院推广应用于脑损伤病人的预后评估、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和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研究和全面评估。

神经影像技术方面,从最早的4排CT到320排螺旋CT,从0.5T场强的磁共振到现在的3.0T高场强磁共振,我省神经影像技术飞速发展,为神经系统形态功能和生化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多模式MRI正在成为脑脊髓神经肌肉和血管等组织病变的最佳成像手段。MRA和CTA 更有利于提供脑血管走行图像,评估脑局部血流状态数据。新兴的功能神经成像技术,包括3D-ASL、DTI、DKI、MRS、fMRI等多模式神经功能影像技术,实现了神经科重大慢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癫痫后认识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评估和随访,这些技术均已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常规开展。此外,在影像学技术的支持下,我省以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内科为牵头单位,省内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神经科陆续开展DSA脑血管造影,在此基础上稳步开展颅内外支架、血管成形术以及脑梗死动静脉联合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机械碎栓等多模式多方案的介入治疗方案,为脑血管病的诊疗提供了最为有效的技术手段。

在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常见神经免疫疾病方面,省内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利用现代分子和免疫学技术,逐步开展敏感性、特异性均高的的免疫指标实验室检查,如抗神经节苷酯抗体、APQ4抗体、抗GQ1b抗体检测等,联合电生理手段和新型影像技术,极大提高了临床诊断和病情监测水平,并有助于探讨神经免疫疾病的活动机制。

2012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在国内率先创立了国际高标准严管理的“认知障碍筛查中心”以及“临床资料生物标本神经影像数据库”,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致力于全省范围内的推广与应用,建立了以社区为基础的高风险人群早期筛查档案系统,并逐步设立跨省、市、地区医院的远程分中心数据库,为更大范围组织实施认知障碍发生机制研究、寻找生物学预警和诊断标记、实施早期干预提供了技术与管理保障。

2 福建省神经病学学科发展现状

2.1学科建设

福建省神经病学学科由我国著名神经病学专家慕容慎行教授早年一手创立,于1997年被评为福建省级重点学科,同时也是福建省教育厅优先发展学科;1986年成为福建医科大学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成为独立的神经病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非部属院校为数不多的神经病学博士点之一。目前福建省神经病学学科拥有一批梯队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团队中绝大多数为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坚韧的钻研精神,现有教授21人,副教授19人。本学科拥有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福建省老年医学研究所、福建省高校脑老化与神经变性疾病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分子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等数个省级研究所及实验室,已经建立了神经遗传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分子生物学、神经电生理学以及系统神经科学等实验室,多个科研项目分别获得国家“97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重大或重点科技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基金的资助,初步建立了基因分析技术平台、神经系统形态和机能研究平台、脑血管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平台、神经电生理研究平台等,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本学科共有国家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个。

2.2人才培养

1986年,慕容慎行教授成为省内第一位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志坚、陈晓春为福建医科大学第一届神经病学研究生。2003年,王柠、陈晓春、吴志英、张志坚成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我省神经病学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5人,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百余名,为福建省乃至国内各级医疗单位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曾获得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一、二等奖,多次获得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奖项。本学科中,多位专家学者加入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各学组成员,扩大了我省神经病学学科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其中王柠教授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神经遗传专业组组长及神经肌肉病专业组委员,陈晓春教授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副组长,黄华品教授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癫痫疾病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脑电图委员会委员,叶钦勇教授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学组委员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林航主任、方玲主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委员,吴钢教授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脑血管病专业组委员,李智文教授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专业组委员,蔡斌副教授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委员等。

陈晓春教授、吴志英教授、王柠教授分别于2004年、2006年、2012年入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王柠教授、陈晓春教授先后被卫生部评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王柠教授、吴志英教授分别于1998年、2007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陈晓春教授于201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3年,潘晓东副教授、陈万金副教授获“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和“福建青年科技奖”。在对神经科医师培训方面,我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通过举办全国和全省范围的培训班、学习班等多层次、多形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了福建省神经内科医师,尤其是青年医师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提高各医院对神经专科疾病的认识,推动了福建省神经病学专科学术的发展。

2.3学术进展

2.3.1神经变性疾病

神经变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慢性隐袭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

在基础研究方面,陈晓春教授带领团队通过建立独特的阿尔茨海默病(AD)转基因动物APP/PS1小鼠,在国内首先从β和γ分泌酶以及自噬—溶酶体调控的角度深入探讨AD的分子机制并寻找AD治疗新的靶标,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寡聚态Aβ是启动认知障碍发生的最重要早期病理事件,彻底修正了凝聚态Aβ发挥其核心作用的传统观点,全面阐明了寡聚态Aβ导致认知障碍的分子机制,为寡聚态Aβ成为认知障碍生物学标记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此外在AD药物治疗上,率先利用传统中药活性单体成分——人参皂苷Rg1和Rb1证实人参苷神经细胞及基因工程痴呆鼠通过抑制β-分泌酶活性、减少Aβ生成、改善PKA-CREB通路功能、减轻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改善皮层和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为多环节、多途径干预认知障碍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证实了雷公藤氯内酯醇通过JNK/NF-κB信号通路显著抑制寡聚态Aβ导致的小胶质细胞异常活化,明显改善AD模式动物的学习记忆功能,为天然免疫抑制剂应用于认知障碍干预治疗拓展了思路。

在帕金森病(PD)的分子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中,发现胚胎期LPS接触可激活胚胎的先天性免疫系统,诱导炎症性细胞因子合成,胚胎期LPS接触后出生的个体随年龄老化出现PD的特征性改变,胚胎期LPS暴露可用于制备DA神经元自然缺失的动物模型。发现中药单体人参皂苷Rg1、Rb1及茶多酚等具有明显抗PD模型鼠的作用。新近研究发现,PGC-1α信号转导对帕金森病模型线粒体功能的调节发挥重要作用,茶多酚EGCG和虾青素通过抗氧化发挥防治PD的药效作用。

在脑老化机制的研究中,发现传入GnRH神经元的上级神经元 kisspeptin 的增龄性改变可能对于生殖衰老的启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伴随增龄出现的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转运体的增加及与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密切相关的突触相关蛋白SynapsinⅠ的异常磷酸化可能在生殖衰老的启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参皂苷Rg1具有延缓细胞复制衰老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了其对小鼠寿限和脑老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中的分子机制。以上相关成果在Glia、Biochem Pharmacol、Molecular Neruodegeneration、Neurobiology of Aging等国际高影响力的专业SCI源期刊发表,并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在临床研究方面,陈晓春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开展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和帕金森病的基因诊断和分子水平筛查。开展痴呆照料者的健康教育,为痴呆和帕金森病/综合征患者的规范化诊断和标准化治疗及其长期随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陈晓春教授带领团队参与“老年神经变性疾病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研究,用了近3年的时间,按照规范化程序建立了100余例符合国际标准的帕金森病人资料库和样本库;开展了样本的基因、生物标记物分析,成功筛选出部分临床前期或高危人群,探索帕金森病患者的早期预警机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陈晓春教授参与多项与认知障碍和痴呆领域相关的研究,包括“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轻度认知障碍诊断与干预研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神经退行性疾病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建设”中的中国AD 及相关疾病(老年性痴呆)协作研究、中国医院认知调查,获得国内同行的认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参与2012年中央电视台发起的“2012我的父亲母亲——关注失智老人”大型公益活动的“黄手环”发放和痴呆的宣教活动,为政府针对老龄化社会和痴呆相关疾病制定查、诊、防、治措施提供了实证,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2.3.2脑血管病与神经介入

王柠教授带领的学组团队着重从亚低温对急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干细胞在脑血管疾病的应用、脑血管病相关基因的突变及多态性、以及脑血管病规范化诊疗等角度开展了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成功在体外培养了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分别构建了携带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及血管生成素-1(VEGF-1)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质粒,并通过MSC静脉移植入脑梗塞动物模型,发现移植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有着明显改善,证实了移植细胞能够分化成带有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形细胞标志的细胞,且观察到移植细胞具有向病灶趋化的现象。研究团队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了脑红蛋白(Ngb)及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 (ABCA1)基因突变及多态性研究,发现中国人群多态热区及频率与西方不同,且这些多态位点与临床表型存在相关性。此外,对蛋白质转导技术在神经保护领域的应用也进行了探索,将富含碱性氨基酸、携带正电荷的能介导安全有效透过细胞膜及血脑屏障的小分子多肽片段TAT49-57与Ngb结合,成功利用TAT转导Ngb蛋白通透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细胞内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这一研究结果有望突破神经保护剂研究开发领域的瓶颈、解决诸多神经保护剂无法真正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发挥作用的难题。

近年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围绕脑卒中的医疗质量控制开展了大量工作,2014年,省卫计委正式成立福建省脑卒中质量控制中心,并挂靠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式组建了福建省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和专家组,初步组建了区域性脑卒中的质控网络,积极推行脑卒中单病种质控管理和规范化临床路径,规划卒中人才队伍的发展计划,组织脑卒中专业人员培训,定期开展质量和安全培训,收集质量监控指标数据并分析。

同时,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林航教授带领的学组团队共同努力下,我省也逐步开展脑血管病的介入性诊断以及静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颅内外动脉血管吻合术等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参与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支架取栓(REDIRECT试验)、基底动脉急性闭塞再通以及国产iVert 椎动脉血管支架系统等多项全国性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参与《201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编写。

2.3.3癫痫与脑电图

黄华品教授带领的学组团队以癫痫的发作机理、神经群集活动以及临床应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进一步拓展癫痫对高级神经活动影响的研究,打造成为一个涉及基因基础、神经递质和代谢、系统行为、认知水平等多层次探索神经高级功能规律活动和疾病发展规律的神经电生理平台。基于前期的电生理研究结果,与功能神经外科合作,在分析视频脑电图的基础上,联合应用fMRI、MRS,建成更为精确的癫痫定位体系,完善癫痫灶的立体定位分析,并结合海马磁共振质子波谱和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磁共振分析,为癫痫空间定位、功能区联系、高级认知功能影响以及预后进行了系统评估;在重症医学科和神经重症室广泛开展脑电图监测对脑损伤病人的预后评估。基础研究方面,着重于海马突触重塑、单胺类神经递质对癫痫发作和认知的影响研究,为寻找兼具抗癫痫又能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提供新靶点及理论基础。

2.3.4神经遗传与肌肉疾病

在王柠教授的带领下,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经过10余年的研究积累,对肝豆状核变性(WD)、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SHD)、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等神经遗传病和肌肉疾病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建立了6000余例遗传标本库及翔实的病例档案。研究团队系统研究了WD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特征,绘出基因突变谱;建立了适合我国人群的完善的基因诊断体系,对家系中无症状个体进行基因诊断;根据热点突变,建立了细胞模型,制备了抗体,研究了ATP7B基因突变对蛋白功能的影响。从1999年开始,进行我国人群FSHD基因结构特征、基因诊断及4q→10q易位机制的研究,联合应用PFGE技术、3个特异性探针(4qA、4qB及P13E-11)多位点杂交及RFLP基因诊断体系,建立了FSHD的“金标准”诊断体系。在国内最早采用SSCP技术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MA)进行基因诊断,之后最早采用DHPLC进行SMA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并建立了携带者检测体系;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SMN1、SMN2定量研究,探讨了SMN2拷贝数与临床表型的关系,为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近期成功制备了高特异性及敏感性兔抗人全长SMN多克隆抗体,申报了国内发明专利。

联合应用Southern杂交、多重PCR、单体型连锁分析、DHPLC等多种技术,建立了DMD/BMD携带者的筛查和产前基因诊断体系,并应用于临床;联合应用巢式PCR及全基因组扩增两种技术进行了DMD、BMD单细胞扩增研究,建立了单细胞分离、单细胞基因组DNA抽提、扩增等技术平台,为今后DMD、BMD植入前诊断奠定了基础;深入研究了Utrophin、Dystrophin和nNOS三者在DMD/BMD骨骼肌的表达情况,以及它们在本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相互影响,进一步揭示了Dystrophin缺陷后产生各种临床表型的具体机制。此外,对其他神经遗传性疾病(如结节性硬化症、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Huntington舞蹈病等)也进行了基因结构、基因突变以及蛋白功能研究,近年来还向多基因病研究领域进行了拓展,建立了相应的技术平台。在临床医疗中,优化了常见神经肌肉遗传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流程,进一步提高了确诊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在上海、江西、贵州等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2.4科技成果

慕容慎行教授主编20所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神经病学》,多人参与《神经系统疾病综合征》、《锥体外系疾病》、《现代神经内科学》、《现代神经病学》等多部专著的编写工作。1997年,“中国人SMA基因诊断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迄今共承担数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SCI百余篇,其中包括Nature Medicine、Nature Genetics、Neurology、Glia、Biochem Pharmacol、Molecular Neruodegeneration、Neurobiology of Aging、Molecular Neurobiology等SCI论文60余篇,获全国、省、地市科技奖数十项,申报专利10余项,主编及参编多部神经内科相关专著,开发建成神经心理量表软件检测平台系统和病例数据管理系统。

主要研究成果有:

(1)季晓林等,“福建省神经系统流行病学调查”,获福建省医药科技成果一等奖(1986年);

(2)慕容慎行,张志坚,许国英等,“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高凝状态研究”,获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

(3)陈晓春,慕容慎行,陈碧芬等,“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骨骼肌凝集素受体的研究”,获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

(4)季晓林等,“脑缺血性疾病的诱发电位研究”,获福建省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1993年);

(5)王柠,余龙,慕容慎行,陈碧芬等,“中国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和女性携带者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

(6)王柠等,“免疫介导的神经肌肉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

(7)吴钢等,“一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方法与盗血指数的推导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

(8)陈晓春等,“人参皂苷对多巴胺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机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3年)、陈晓春等,“人参皂苷Rg1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实验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04年);

(9)吴志英,王柠等,“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谱及其与蛋白功能临床表型的关系和干预治疗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

(10)陈晓春等,“人参皂苷Rg1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6年);

(11)吴钢等,“脑动脉狭窄的TCD定性与定量诊断的应用研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7年);

(12)季晓林等,“癫痫的发病机制和惊厥性疾病对脑损伤的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

(13)陈晓春等,“氧化应激诱导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及人参皂甙RG1的保护作用”,获福建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9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0年);

(14)王柠等,“几种神经变性病及运动障碍病的临床和分子机制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0 年);

(15)刘楠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炎性损伤机制及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实验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1年);

(16)郑关毅,陈晓春等,“赤芍801 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2 年);

(17)刘楠等,“干细胞移植和运动训练靶向修复脑缺血后神经损伤”,获福建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3年);

(18)张志珺,陈晓春等,“老年性痴呆早期预警、诊断与干预研究”,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4年度)。

2.5学术交流

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成立后,通过组织及参加国际会议、全国年会、省学术交流会、培训班等,提高了分会的知名度,激起了我省神经科医务工作者对神经科事业的热心和积极性。1981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神经科Gillerts Ross教授来我省举办神经病讲习班。1986年,福建省立医院周秀珍教授以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明尼苏达州进行学术交流。1990年,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林永祥教授赴日本进行了学术交流。

随着我省神经科事业的发展,我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逐渐独立承办大型神经病学学术会议,如第六届全国神经遗传病学术交流(2007年,厦门)、中华神经科杂志定稿会(2007年,武夷山)、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七届神经病学学术会议暨福建省第九次神经病学学术交流会(2008年,福州)、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2014年,厦门)、第一届国际脑功能与疾病高峰论坛(2014年,福州),同时我省神经科医务工作者积极参加亚太地区脑血管病会议、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第一届中法神经科学会、美国神经肌病学术会议等国际性及其他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并参加国内外大型联合学术协作,同时部分专家在这些国际性会议上作了专题报告,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柠教授分别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和国际神经病学中山高峰论坛上作了《新兴高通量技术在脑卒中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和《线粒体脑肌病的诊断和治疗思路》的报告。

同时,学会还积极促进我省与台湾之间神经病学学科的学术交流。2009年,台湾高雄长庚纪念医院刘嘉为教授到福州进行了关于“线粒体基因变异及台湾卒中”的学术交流,海峡两岸举办脑血管介入论坛,省内神经科医师到台湾医院进修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增进了海峡两岸医学事业的沟通与联系。同时,学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全省神经病学学术交流会,每年举办若干次专题学术研讨会以及福州地区神经内科疑难病例讨论会,由各单位轮流主办,病例讨论内容形式多样,规模逐渐发展到全省范围,不仅拓展了临床认识水平,扩大学术视野,提高思维能力,而且增进了同行业医师的交流。

2.6科普教育

学会积极组织撰写科普文章,共发表科普文章百余篇。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工作,编写《神经内科健康教育资料》科普手册、帕金森病、记忆障碍宣传手册等。深入社区,开展“卒中预防”“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世界卒中日”“国际癫痫关爱日”“世界运动神经元病日”“ 老年性痴呆健康教育讲堂”“癫痫疾病相关知识、看护者技巧”等讲堂及义诊活动,并宣传脑卒中、痴呆、帕金森病、癫痫等疾病的防治知识,服务于老百姓,增进患者及家属对神经科常见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同时也提升了自我保健管理技能。

3 福建省神经病学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

3.1优秀神经科人才匮乏

当前,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神经系统疾病如急性脑血管疾病、癫痫、帕金森氏病等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亟需有高品质、经济高效的神经内科医疗保健服务。优质医疗资源满足不了临床病人需求,优秀人才数量仍较少,即使是省属三甲医院仍同样存在,地市级三甲医院优秀人才更显不足。基层医院学科人才缺乏,使得患者看病越来越集中到省级医院,造成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再者,神经病学是一门专业性和系统性较强、相对独立、与内科学并列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神经科医师的培养不同于普通内科医师的培养,需要系统的神经科专科规范化培训,我省神经科医学教学资源仍较少,造成医疗人才不足,无法应对老龄化这一严峻挑战。

3.2医生乃至整个医疗系统的整体观念淡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神经系统是全身的一个组成部分,神经系统疾病可引发其他系统的临床症状,反之,其他系统疾病也可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两者相互影响。神经科医务工作者专攻神经科专业知识,对除此之外的领域却涉猎甚少,临床工作中往往忽略病变局部和机体整体间的关系,对病人缺乏整体观念,仅仅是凭CT/MR,或者是检查单上的几个分子异常来评判疾病,当疾病涉及多个系统时,我们往往仅能请相关科室会诊,但是前来会诊的医生同我们一样是管中窥豹,最终顾此失彼,不能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3.3很多神经科常见病仍然缺乏有效诊疗手段

在诊断方面,老年性痴呆、阮蛋白病、家族性淀粉样变等的基因诊断及基因治疗仍缺乏特异方法。在治疗方面,仍然有许多神经系统疾病至今仍无法治疗,这包括:①能改善症状但不能根治的疾病,如帕金森病、Wilson病、肌张力障碍、原发性癫痫;②既不能改善又不能根治的疾病,如Alzheimer痴呆、Huntington病、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肌营养不良等;③对于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的脑血管病仍缺乏特效治疗。神经科疾病很多时候无法诊断,即便明确诊断,我们也会陷于无法治疗的境地。神经科诊疗手段的进一步飞跃仍有赖于科技的发展,需要神经科医务工作者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4 福建省神经病学发展趋势

医学科学发展到今天, 必定是向分工越来越细的方向进行, 亚专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福建省神经病学学科专业学组的分化是大势所趋,由各个领域的专家牵头,集中我省不同领域的青年骨干人才,整合我省优势医疗、科研及教学资源,在专业学科发展上可以实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人精我新”的学科建设格局,进一步开展医学研究、提高医疗水平。同时在规范化的神经病学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建设亚专业专科医师队伍,能更专业地诊治病人、缩短医师学习曲线、经验积累更快,可以明显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使我省神经病学学科与国际接轨。

5 福建省神经病学学科发展的思路、目标

5.1完善临床诊疗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神经科医疗服务质量

完善我省“省中心—市分中心—县(市)医院”神经病学专病的质控网络,形成严谨有序的质控网络系统,指导和帮助各分中心、基层医疗机构制定专病质量控制标准,形成长效监督。由各神经病学专业学组组织我省本领域的专家编写面向基层的《神经病学专病指南(福建普及版)》,如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痴呆和认知障碍相关性疾病,促进全省神经专病诊治的规范化管理,促进指南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有效、有机结合。利用公立医院大力推行临床路径规范化管理的契机,以病人为中心,对神经科疾病的整个治疗过程进行程序化、标准化管理,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资源优势,优化公立医院的资源配置,从根本上使病人受益。

5.2基础与临床研究并重,凝炼和拓展学科研究方向,促进专业学组的发展

充分利用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福建省高校脑老化与神经变性疾病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分子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等科研资源,发挥我省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遗传病研究方面的优势,带动神经免疫、神经肌肉疾病等专业的研究,进一步完善科研条件建设,应用现代医学高科技手段,如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免疫学技术、分子药理学、CT、MRI等,从分子水平探索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机制,探索有效的治疗机制,从单一领域学科纵深和跨学科横向发展,不断提高神经病学学科的基础研究水平,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同时,以专业学组为牵头核心,整合福建省神经病学资源,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临床资料数据库、生物样本库及基因信息数据库,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目前神经变性病、脑血管病、神经介入、癫痫与脑电图等专业学组在上述各方面已初具规模,并稳步发展,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免疫、周围神经疾病与电生理学组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5.3重视神经内科人才培养,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利用我省医学院校神经病学博士点、硕士点,培养不同方向的神经科高端人才;第二,选送一些骨干分子到国内外有关高校进修学习,学习先进技术,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培养优秀的神经病学科学术带头人,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第三 ,充分发挥学会的作用,加强神经科医师继续教育,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如定期开展学术年会,不定期对年轻医生进行专科培训及举办本学科进展学习班等,逐步建成一支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创新能力更强的学术队伍;第四,完善神经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机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充分利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源,塑造和培养合格的专业的神经内科医师。

5.4普及新技术、新理论、新项目,革新医疗技术

神经病学知识日新月异,只有掌握了新技术、新理论、新项目,才能引领神经科事业的发展,我们要采取多种方法加快消化、吸收、引进、普及新技术、新理论和新项目,通过派出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邀请专家讲课、学术推广到基层等方法,使我省神经病学学科发展始终跟上时代潮流,医疗技术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先进行列。如:脑血管病方面,在脑血管造影检查评估的基础上,开展颅内外支架、血管成形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脑梗死动静脉联合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机械碎栓等多模式多方案的介入治疗方案;老年神经变性疾病方面,联合应用多维度神经心理量表测评和多模式功能影像如PET-CT,SPECT,功能磁共振(fMRI、MRS)检查,结合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脑脊液Tau、P-Tau、 Aβ42等指标检测,建立标准化的影像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提高神经变性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最终改善并实现临床疾病的有效防治。

5.5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社会人文并重,转变医疗模式

第一,加强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科之间的学术交流,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学科之间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部分整合,最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第二,在临床医学中重视预防医学的作用,实现预防医学科室将与临床科室高效整合,从疾病的一、二级预防开始为患者提供健康查体,建立健康档案到疾病的快速诊疗以及后续的康复治疗实现一条龙服务,改变现在不以患者为中心、医出多门的现状;第三,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综合考虑宗教、文化、生活环境等影响人体健康的社会因素,更加人性化地对待患者。

5.6加强国际、国内交流,提升我省神病学学科学术地位

积极承办各种高层次的国际及全国性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我省神经病学学科在国内国际的影响,鼓励我省神经内科医师参加国际及国内学术交流,并争取在大会上发言;举办神经病学各专业学组相关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包括脑血管病新进展高级研讨班、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新进展高级研讨班等,邀请该领域的国内专家就研究进展作专题报告,推动我省神经病学各亚专科疾病的发展;举办神经病学专病防治新技术培训班,如脑卒中防治新技术、神经心理学量表、神经影像学培训班,以推动我省神经病学各亚专科疾病新技术普及规范化进程;举办我省学科专病质控年会,总结本年度质控情况并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举办海峡两岸神经内科新进展及神经介入论坛,邀请台湾同行教授来闽交流。

6 学科发展展望

回顾过去,我省神经病学学科事业已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全省各地市神经病学学科发展不平衡,科研成果较少,学科建设滞后等。当代神经科学推陈出新,日新月异,我省神经病学学科任重而道远。纵观福建省神经病学学科发展的历程,我省神经病学学科应坚持“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中心,坚持医疗、教学、科研等神经病学学科发展的三大基石,继续巩固提高沿海地区及各大城市的工作成果,推动发展闽西北地区及县级医院的神经病学事业,集中有限人力和物力,进一步开展本省具有研究优势的病种的研究和总结,积极开展科研协作,提高学术交流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促进成果转化。注重科普教育,参与疾病防控,开展重大疾病的一、二级预防。

参考文献:

[1] 王拥军. 中国神经病学10年[J]. 中华内科杂志, 2013, 52(2): 114-115.

[2] S.Fu-Dong, J Jian-Ping. Neurology and neurologic practice in China[J]. Neurology, 2012, 78(13):1986-1992.

[3] 赵钢,张潇.对神经病学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J].中华医学杂志, 2013,93(43): 3409-3411.

[4] 陈晓春. 发展中的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4,29(17):11.

[5] Lin YW, Volk HA, Penderis J, Anderson TJ, Añor S, Lujan-Feliu-Pascual A,Stein VM, Tipold A, Ehlers JP.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objectives for neurology in a veterinary curriculum: part II: postgraduates[J]. BMC Vet Res. 2015, 11(1): 10.

[6] Lin YW, Volk HA, Penderis J, Tipold A, Ehlers JP.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objectives for neurology in a veterinary curriculum: part I: undergraduates[J]. BMC Vet Res, 2015, 2(1): 1-9.

[7] Narayanaswami P. Career development in neurology: focus on health policy [J]. Ann Neurol, 2015,77(2):198-203.

[8] Guptill JT, Dupuis RE, D'Cruz O. Emerging subspecialties in neurology:Clinical development[J]. Neurology, 2013, 80(1):e4-7.

[9] Yamawaki M. Faculty development for neurology education[J]. Rinsho Shinkeigaku, 2012, 52(11):855-856.

[10] Mehndiratta MM, Mehndiratta P, Tsai CP, Kaji R, Gulati NS, Wasay M,Macdonell R. Evolution, current status, and way forward for the Asian Oceani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y[J]. Neurology, 2014, 83(20):1853-1855.

[11] Mobley W, N Rosenberg R. The evolution of academic neurology: new information will bring new meaning[J]. Arch Neurol, 2012, 69(3):308-314.

课题组成员:

1. 陈晓春,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分子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报告第一执笔人;

2. 王 柠,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行政主任;

3. 张志坚,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研科科长;

4. 周瑞玲,主任医师,教授,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立医院教学办副主任;

5. 黄华品,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行政主任;

6. 马琪林,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行政主任;

7. 林 航,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内科行政主任;

8. 潘晓东,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秘书,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福建省发展趋势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