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中医肛肠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2016-07-14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

海峡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福建省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



福建省中医肛肠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

[摘要]该文简要回顾了福建省中医肛肠学科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近年来福建省中医肛肠学科在临床医疗、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与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及不足,并展望福建省中医肛肠学科的发展前景、目标及相关对策。

[关键词]福建省 中医肛肠学科 发展报告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我国最早提出“痔”、“痰”等肛肠病名,后为世界医学所采用。如《山海经·南山经》说:“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山海经·中山经》说:“仓文赤尾,食者不痈,可以为凄。”我国最早的医籍《素问·生气通天论》已开始记载痔的病因、病机、症状和病名,如“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僻为痔”。这是世界上最早对痔的病因探讨。

肛肠科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古代医学以痔瘘科统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痔瘘科诊治的范围扩大到结肠,肛肠科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专科。20世纪50年代,福建省创建了中医院,开始设立痔疮科,吸收社会痔疮科名家到公立医院工作。从60年代至90年代,全省各县都建立了中医院,并相继设立了肛肠科,逐步建立了一支专门从事肛肠科医、教、研工作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医护队伍。随着全国肛肠学术的发展,在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同志的亲自主持下,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1980年在福建省福州市正式成立。1981年,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成立。学会成立20多年来,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和科研工作,在福建省肛肠学科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方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科普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发展现状

1.1特色疗法继承与发展

1.1.1枯痔疗法

枯痔疗法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其中枯痔散治疗就有1000多年。枯痔钉和枯痔注射疗法都是在枯痔散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枯痔注射疗法一直运用至今。福建省被誉为“枯痔丁的故乡”。20世纪50年代,李笑风先生首先无私向国家献出枯痔丁秘方后,由相关部门合作,深入研究改进配方,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使枯痔丁质量更臻完善,在1958年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会上,枯痔丁疗法受到国内同行的一致好评。卫生部在上海、内蒙古、西安等地举办枯痔丁疗法学习班,李笑风等专家应邀前往传授经验和技术,枯痔丁疗法很快在全国各地普遍开花,并远传东南亚各地。这个成果荣获福建省卫生厅奖状、奖金以及卫生部授予的“医药技术革新先锋”奖章。1960年以后,福建省人民医院和福建省中医研究所、福建省药品检验所等单位共同研究,规范了含砒枯痔丁的用法用量,进而研制成新的无砒枯痔丁、枯痔注射液。陈民藩等主持的“枯痔疗法”临床研究,获得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福建省科技成果奖。1965年,陈永健、钱本忠等在邓少杰应用无砒枯痔丁治疗内痔核获得与含砒枯痔丁同样疗效的启发下,提出了“异物枯痔”的设想,应用中药“白芨”、“白粿”(米制品)、“羊肠线”及至“面条”、“馒头”等,制成不含药物的“异物枯痔丁”在家兔实验和临床应用中都获得了“含砒”或“含药不含砒”的枯痔丁具有相同疗效的研究结果,发表了“异物炎症反应和创道引流是枯痔丁治疗内痔核的主要机制”的学术理论,为进一步研究枯痔丁治疗以及合理配方开辟了新的途径,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重视。1984年,邓正明在继承这个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以数学原理和X线示踪及病理组织学切片标本等确凿证据,测定了异物枯痔丁在丁道周围所引起的“异物炎症反应有效范围及其深广度”,阐明了“丁”的崩解时间与疗效的关系,“丁”的粗细与疗效与副作用的关系等问题,为进一步说明枯痔丁的治疗机制,总结科学的枯痔丁“剂量”计算法,继承老中医的插丁“手法”,提高枯痔丁的治疗效果提供了一个客观的科学依据。当时,福建省枯痔丁实验室研究和临床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发展,尤其为促进我国肛肠学科学术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并作了应有的贡献。

1.1.2挂线疗法

挂线疗法是肛肠科又一大特色疗法。邓少杰在运用中医传统的挂线疗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西医的开放引流手法,提高了肛瘘治疗效果。1983年,邓正明在Shafik提出的三肌襟控制学说等理论启迪下,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从解剖生理学、力学原理、病理组织学方面研究中医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的机理,从而把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的“中医挂线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实践经验,升华到学术理论上。陈德水、陈忠平在家传痔瘘秘方基础上,专心搜集古今验方,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研制成痔疮膏、珍珠八宝膏以及枯痔药液,在临床上都取得好的疗效。陈忠平曾多次为中央首长诊疗痔疾,还多次赴新加坡、香港等地讲学会诊,为福建肛肠学科走向海外做了大量的工作。王鸿珠于1959年献出了“赛霉安”秘方,并相继成立赛霉安制药厂,经过进一步的临床实践与研究,扩大了“赛霉安”的治疗范围,产品远销海内外。石荣在《肛管后扩挂线术治疗陈旧性肛裂80例》一文中论述了挂线疗法在肛裂中的的应用,苏鸿文在《切开挂线术与纵行切开术治疗肛门狭窄38例》一文中比较了挂线疗法与传统切开手术在肛裂中的应用;蔡而玮在《高位肛瘘一次性持续张力紧线术对创面羟脯氨酸的影响》一文中简述了挂线疗法应用在高位肛瘘的应用,关于挂线疗法在肛瘘中的应用,省内诸多医者均有论述,如郑鸣霄的《切开挂线旷置引流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术式探讨》、陶黎敏的《后位切开扩创术治疗陈旧性肛裂72例》、郑晓怡的《中医挂线疗法在肛瘘治疗中的应用》、《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效果观察》、许国城的《部分切开配合实虚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肛瘘100例疗效观察》、陈兴长的《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46例》、周茂林的《中医挂线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效果分析》、郭毅的《截断切开挂线加隧道引流术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研究》等。

1.1.3结扎疗法

结扎疗法是传统治痔的主要疗法,迄今已逾千年历史。如《太平圣惠方》即有“用蜘蛛丝缠系痔鼠乳头,不觉自落”的记载,至明代已普遍采用。最早的结扎法较简单,前人称此法为“系”,仅适于基底较细的痔体,结扎后痔核等组织可发生缺血性坏死,逐渐脱落而痊愈。主要著作有:黄如华的《外剥内扎术及肛周皮瓣整形术治疗重度混合痔临床观察》《环状混合痔分段结扎改良术式的临床应用36例》《外剥内扎横向切除缝合术治疗重度混合痔临床观察》、陶黎敏的《后位切开扩创术治疗陈旧性肛裂72例》、张金华的《改良外剥内扎保留皮瓣术治疗环状混合痔80例》、黄璇的《消痔灵注射结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60例》、陈兴长的《外切内扎加注射治疗环状混合痔48例》、赖方平的《运用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130例临床观察》、黄瑜的《内注外剥术治疗静脉曲张型混合痔246例》、周欲吕的《外痔切除内痔套扎保留齿线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吴文宗的《芍倍注射液内痔注射加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183例》等。

1.2经验方及特色制剂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多湿、多热,患者易感湿邪热邪。湿性趋下,肛肠疾病病位属下焦,多为湿热下注而致。因此治疗上多从湿热论治。因“春季多风,夏季多暑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的特性,老一辈肛肠科专家善于根据四季变化灵活药物配伍,根据患者体质差异加以辨证分析治疗。出现了一批特色的经验方及院内制剂。泉州市中医院王鸿珠教授的祖传秘方经科学的药理研究,证实具有很强的抑菌止血及促进肉芽新生的功效。于是,被正式命名为“赛霉安”,推动赛霉安制药厂批量生产,广泛用于肛肠科、外科、妇产科、口腔科等治疗外伤、宫颈糜烂、阴道炎、褥疮、疖肿、口腔溃疡等各类病症,也成为国内肛肠科医生普遍应用的药物。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陈民藩认为,肛肠疾病病机多为湿热下注肛肠,致湿热毒邪蕴结,气血瘀滞,经脉阻塞,多为实证,也有本虚标实病例。而福建多湿多热,患病时易感湿邪、热邪,因此对肛门直肠感染疾病多从湿热辨证施治,具体应用时根据病性病位灵活使用。陈老师在辨证治疗肛肠疾病中,除用凉血地黄汤、仙方活命饮等经典方剂外,他的经验多为二妙散加味衍化而来。并吸取中药当代研究成果,筛选了鬼针草、土茯苓等有地域特点的草药(药理研究上证明有抗菌、抑菌的草药),与二妙散配合加强清热利湿解毒作用,形成有地域特色的中药经验方剂。他在肛肠病的治疗上重视“内外并治”,其中外用敷药最为常用,他认为由于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起效快,使用方便,易为患者接受,但是西药制剂作用单一,不能同时兼顾到止血、止痛、消肿,促进创面愈合等作用,在临床上需要一种全面兼顾的治疗方法,这正是中医药治疗在这方面的优势所在。在外治法方面,陈老强调整体观念、内治外治并重、辨证辨病结合,他运用“酸涩收敛”理论研制了紫白膏(院内制剂)、消炎生肌膏(院内制剂)、消痔洗剂(院内协定处方)等一系列外用剂型,应用于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不同阶段,有其独特疗效。

漳州市中医院陈孟燊教授应用其岳父李万石老药师的祖传秘方以及民间验方,查阅众多中医等书籍,经过药物筛选组合、药理分析、剂型改革等研究,成功研制了痔灵丸、坐浴散、万石膏、痔疮膏、脱肛丸、润肠灵、止血合剂、利尿合剂等12种不同剂型中成药,形成了一整套痔瘘专科内服、外用药系列。主要有:坐浴散熏洗治疗痔疮,痔灵丸内服治疗内痔,止血合剂、止血散用于痔疮出血,痔疮膏、万石膏外敷治疗嵌顿性内痔、炎性外痔、血栓外痔,润肠灵治疗便秘,脱肛丸治疗小儿脱肛等均取得显著疗效,且用药方便,为广大患者所青睐。部分药品还出口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福州市中医院谢宝慈教授临床上最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几个方剂为槐花散、活血化瘀方、补中益气汤、乙字汤、白头翁汤等,这是谢老师集多年临证诊治经验,针对肛肠疾病中最常见的出血、疼痛、脱出、便秘、腹泻等症状,在临床实践中经过无数次筛选,反复应用后得出的结论。福州市第一医院邓正明教授在临床上处方用药遵宗古训,以法为重。遵古而不泥古,拘古法而不泥其方,立法遣方重视辨证论治,随证化裁,用药独特,主要有麻杏石甘汤合乙字汤治疗混合痔炎症水肿、补中益气汤治疗脱肛。

1.3主要科研成果

老一辈福建肛肠人推进和规范“枯痔钉疗法”的应用,造就了我省在肛肠界被誉为“枯痔钉的故乡”,获得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的科研成果。以福建第二人民医院获得国家级自然基金课题为标志,近年来又有一批省部级科研项目被立项。如:2014年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石荣获得资助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部级课题“肛门湿疹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修订研究”,2014年获得的重点项目“陈民藩肛瘘诊治技术研究”课题,2010年完成“高位肛门直肠瘘低位切开留皮桥高位挂线术式优化方案研究”省级课题研究,2012年完成“开环式分段黏膜切除吻合术治疗脱垂性痔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省级课题研究,2013年获得中医药科研项目资助课题“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结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研究”。2010年,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蔡而玮承担中医药临床基地课题“混合痔临床诊疗优化方案研究”,2011年完成重点项目“紫白膏治疗混合痔术后的临床研究”。2010年,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梁瑞文完成中医药临床基地课题“低位肛周脓肿术后的临床诊疗优化方案研究”,2014年“改良挂线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研究”课题研究。2014年,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郑文彬获得教育厅资助课题“加味清解汤治疗混合痔术后的临床研究”。2010年,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单苏圆获得中医药临床基地课题“肛裂临床诊疗优化方案研究”。2013年,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王菁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肛瘘挂线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2013年获得中医药科研项目资助课题“保留括约肌肛瘘结扎术对肛门功能影响的研究”。2012年,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叶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基于有限元模型研究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粘膜内脱垂的机制”,2015年获得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紫芨清解灌肠液对直肠粘膜内脱垂粘膜炎症和氧自由基的影响”,2010年完成省级课题“直肠脱垂分型分度综合治疗优化方案的研究”。2015年,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柯敏辉获得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基于‘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理论研究兔直肠粘膜内脱垂的发生机制 ”,2012年完成省级课题“消痔灵注射辅以中药熏洗治疗脱肛病的临床研究” 。2012年,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黄璇完成“慢性功能性便秘中医基本证候的临床调查分析”省级课题研究。2010年,厦门市中医院耿学斯等完成 “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性治疗方案对功能性便秘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及临床疗效优化研究”、2012年完成“肠道行舟方调节功能性便秘大鼠结肠粘膜AQP3、AQP4、AQP9表达的实验研究”、“ 滋阴行气法联合多模式生物反馈对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症状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等省级课题,2010年,厦门市中医院郭毅完成省级课题“嵌顿痔中医治疗个体性优化方案研究”, 2010年,厦门市中医院郭晓晖、赵斌完成“ 慢性肛裂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优化方案研究” 省级课题研究。2010年,泉州市中医院王坚完成“直肠粘膜柱状缝扎加耻直肌挂线术治疗直肠粘膜内脱垂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省级课题研究。

1.4重点专科建立和建设

在国家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和中医药管理局建设中医药重点专科专病的实施措施指引下,2004年,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成为“福建省中医重点肛肠病专科”,2008年成为 “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病床数由2007年的40张,发展到2008年的150张,病床使用率达150%以上,200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优势学科中医外科肛肠病继续教育基地”,在此建设基础上,2011年申请成为卫生部的重点专科单位。

近两年,我省有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或建设项目,多个省级重点专科或建设项目,一批农村基层的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多家综合性医院也设立了中医肛肠专科,比如莆田市第一医院、三明市第一医院、龙岩市第二医院,其床位规模都在30张以上。

1.5学科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自成立以来,在福建中医药学会直接领导下,历届委员会全体委员和全省各级医院同仁们共同努力,抓住推动我省肛肠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这一中心,竭力组织办好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如国内外、省内外和地区性的大型学术研讨会等)以及众多医学继续教育(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等。在我省举行的大型学术研讨会上,都聘请有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来闽讲学和手术演示,传经送宝。肛肠分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全省外科学术会议,至今已举办 17 次。2010 年在福州举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肛肠学术交流大会,吸引了全国代表1000多人参会。近 5年来,全省各个医院肛肠科每年举办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班,针对肛肠领域新技术、新方法、传统学术思想继承发展等方面,向全国招生,在国内有较好影响。

历届举办的全省肛肠学术会议是:1980年8月,全国首届肛肠学术会议在福州空军招待所召开;1987年7月,福建省中医学会在南平市召开首届肛肠学术会;1983年12月1日,福建省第二次肛肠学术会议在沙县召开。1984年9月,福建省第三次肛肠学术会议在福州召开;1987年11月29日,福建省第四次肛肠学术交流会议在福州召开;1990年6月22日,福建省第五次肛肠学术会议在厦门召开;1993年11月28—12月1日,华东区肛肠学术会议暨福建省第六次肛肠学术会议在厦门市召开;1995年8月,福建省中医肛肠第七次学术研讨会在武夷山市召开;1997年11月22—27日,福建省肛肠第八次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召开;1998年11月8—11日,福建省肛肠第九次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召开;2001年8月22—25日,福建省中医肛肠第十次学术会议在泰宁召开;2003年9月26—28日,福建省中医肛肠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市召开;2006年11月,福建省中医肛肠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市召开;2008年11月,福建省中医肛肠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市召开;2010年10 月14 —17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主办,福建中医药大学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肛肠学术交流大会”在福州西湖宾馆隆重召开;2012年11月23—25日,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第十四次肛肠学术交流会暨全国肛肠病新技术学习班在沙县顺利召开;2014年12月12—14日,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肛肠学术交流会暨2014年福建省肛肠病新技术学习班在罗源圆满举行。

1.6我省中医肛肠学科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

中医肛肠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一支具有高素质和高水平的肛肠专科人才队伍。人才的培养对学科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科通过加强省内、 国内及境外的学术交流,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不断争取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引进人才,邀请专家来闽讲学,先后有田振国、任东林、张虹玺、黄德铨等知名专家来闽作专题报告和手术演示,拓展了省内专科医师的眼界;建立了健全机制鼓励本土人才的高层次进修和深造,以保证我省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和各学科协调稳步发展。同时加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引进教学新理念,实行教学改革,从而提供高质量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培养“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高层次肛肠专科人才,使我省肛肠专业技术整体水平不断上新台阶。

1.7我省中医肛肠学术地位不断提高

20世纪70~90年代,以陈民藩、邓正明为代表的一批肛肠专家,从“枯痔疗法”入手,活跃在中医肛肠学术讲坛上。21世纪第一个十年,福建省中医肛肠学术有些沉寂,以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30周年纪念会”为标志,我会又积极介入全国肛肠学术领域,如今福建省有3名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的学术顾问,1名副会长,一批全国知名专家,是我国中医肛肠学术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组织者。以此为支点,我们有3个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陈民藩工作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邓正明工作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谢宝慈工作室),积极参与了行业标准的制订工作,是多个单病种或疗法的牵头单位,如福建省人民医院是湿疹、肛瘘的诊疗常规、临床路径以及诊疗指南修订的组长、副组长单位,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是脱肛病技术操作的副组长单位。

1.8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

肛肠分会各分支组织也在各地召开多场学术交流会,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以“老中医学术传承”入手、有的以“肛肠病新思维、新疗法”为专题、有的以“单病种、单疗法”学术沙龙为特色。学会作为学术交流平台,积极促进专科间的交流,通过大专科帮扶小专科,国家级专科、省级专科协作帮扶基层专科,专科建立联合体,专题进修新技术帮扶,下基层现场指导,回炉学习,中西医互帮互学等多种形式,促进我省肛肠学科的发展。福州市第一医院与罗源等地基层医院建立专科联合体,定期派人下基层帮扶当地专科;南平市中医院与松溪、政和等县级医院建立联系网,传播新技术、新理论,促进基层专科的发展、壮大;福建省人民医院举办专题沙龙、专题讲座,鼓励基层医生回炉学习,促进基层医生的技术进步。

2 福建省中医肛肠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省内各级医院技术发展不平衡

福州几家省属三级医院中医肛肠技术发展总体较平衡,但地级市三级医院与省属医院仍有较大差距,很多技术尚无法普及到县级二级医院。

2.2肛肠专业优秀人才不足

正如目前看病难问题一样,优质医疗资源满足不了临床病人需求,优秀人才数量仍较少,即使是省属三级医院仍同样存在。地市级三级医院优秀人才更显不足,二级医院则更难留住优秀人才。基层医院学科人才缺乏,使得患者看病越来越集中到省级医院。

2.3国际交流欠缺

主要原因是英语语言实际交流能力不足,这也是我省医学教育历来的先天不足;由于语言交流能力不足使得国际上对我们了解不够,也无法快速了解、掌握国际发展前沿技术。

2.4设备配置不足

医院病房十分紧张,无法满足病人住院需求,设备配置有较大差距。目前肛肠新技术应用发展迅速,但由于技术的缺乏及资金的不足无法满足临床需求,这一问题在省属医院和地市级医院均普遍存在。

3 福建省中医肛肠学科发展趋势

3.1中医肛肠技术将更加精准

无论从事何种专业手术,都应朝着精准精致外科发展。无论是传统手术还是微创手术,都应尽最大努力减少对患者的创伤,最少的出血,尽可能短的手术时间,达到患者最快的恢复时间。

3.2各种新设备、新材料、新器械的广泛应用

各种新设备、新材料、新器械的广泛应用,使患者尽可能得到最好治疗。例如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技术应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并结合瘘管造影再成像技术。在术前明确瘘管位置、走向及与临近器官关系,将复杂性肛瘘的术式制定从术中提到术前。针对深部肛门直肠脓肿早期诊断的四大要点,同时结合多层螺旋CT扫描、MRI平扫增强,明确诊断脓肿的位置、大小、深度,提高深部脓肿的早期诊断水平。

4 福建省中医肛肠学科发展对策

4.1重视“预防为主”,加强肛肠病防治知识宣传

利用电视、报 纸、医院的板报进行宣传,通过举办街道、居委会肛肠病防治知识学习班进行普及学习。加强肛肠病的普查工作,深入到工矿企业、街道防治站进行基础普查,对普查出的病例和可疑病例进行筛选治疗和跟踪随访。

4.2发挥中医肛肠病治疗的优势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是福建省中医肛肠医、教、研的龙头,应注重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吸收现代医学成果,推动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医疗费用显著降低,为其他肛肠专科起到表率作用。

4.3加快消化、吸收、引进、普及新技术、新理论、新项目

当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明显缩短,竞争也更加激烈。谁掌握了新技术、新项目,谁就先占领市场,谁就能站在科技制高点,谁就能引领事业的发展。我们要采取多种方法加快消化、吸收、引进、普及新技术、新理论和新项目,通过派出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邀请专家讲课、邀请专家手术演示、学术推广到各基层医院等方法,使我省中医肛肠技术发展始终跟上时代潮流,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先进行列。

4.4加快中医肛肠优秀后备人才培养

人才是第一资源,学科发展应十分重视人才储备,重视优秀后备人才培养。我省中医肛肠启动了优秀人才后备人选培养工作。各级医院,特别是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开展了学科带头人或优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采用优先选派出国或国内进修,同等条件下科研立项优先,鼓励专科人才申请各类青年科研基金。

4.5加强国内国际交流,提升中医肛肠学术地位

积极鼓励省内各级医院肛肠专科医生参加国内学术交流,并争取在大会发言。积极承办各种高层次的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我省肛肠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积极参加国内各种重要学术团体活动,并争取有一定的学术团体领导职位;积极参加并担任各种学术杂志编委工作;鼓励向国内杂志和国际 SCI 期刊源杂志投稿,每年要有一批高质量论文发表。

4.6加强福建省肛肠科疾病诊疗手术质控和安全

中医肛肠为中医外科的一个分支,手术过程中病人情况变化多样,必须在全省范围加强诊疗的质控,特别对高危重大手术、新开展手术、新投入的新项目,质控显得特别重要,依临床入径和国家卫计委颁发的诊疗规范,进行质控把关,尽最大努力保证质控安全,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课题组成员:

1. 石荣,主任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科主任,福建省肛肠分会主任委员,本报告第一执笔人;

2. 叶玲,主任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肛肠科主任,福建省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

3. 黄如华,主任医师,福州市第一医院肛肠科主任,福建省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

4. 陈孟燊,主任医师,漳州市中医院肛肠科主任,福建省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

5. 林康泉,主任医师,泉州市中医院肛肠科主任,福建省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

6. 耿学斯,主任医师,厦门市中医院肛肠科主任,福建省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

7. 梁瑞文,主任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科,福建省肛肠分会常务委员;

8. 王菁,主治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科,福建省肛肠分会秘书。

猜你喜欢

福建省
同享好时光
福建省妇联发布关爱儿童行动10项举措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大田县通联站站长——许俊新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福建省加大对老区村的扶贫开发建设为度
福建省自贸区贸易便利化研究
2015年福建省十大妇联新闻回眸